世界最强地震,请问地震发生时?
最要说明: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地震来临时,一般纵波先到达地表,随后是横波,因此先感受到物品上下跳动,然后才是左右摇晃,房屋的倒塌一般是横波所导致,从纵波来临到横波来临之间会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差。如果你离房屋的门较近,屋外又有大面积的空地,抓住这短暂的时间跑出屋外会很安全,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还是就地躲避,不要乱跑为好。躲在桌子下面,一定要等到主震平息后再出来,一般的地震主震之后还有余震,要特别小心四周将倒未倒的建筑物和悬空物,仔细观察后确定逃生路线,一但跑起来就不要犹犹豫豫,一鼓起跑到安全地区,不要留恋财物。最后地震中逃生实在有很大的运气因素,无论如何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但是冷静、理智无疑可以大大提高逃生的几率。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11级地震什么概念?
专家表示,当面临十一级的地震时,整个大地都在颤动,简直相当于世界末日来临,一般人是无法从中逃脱出来的。与此同时,十一级的地震还会引发海啸等大型灾害,人类和房屋等物品甚至会对埋藏于地壳之下,可见其可怕。
另外十一级地震除了强度大之外,波及的范围还十分广。有专家表示像日本这种比较小的国家,一旦遭遇十一级的地震,是存在灭国的风险的。
而且地震之后的救援也是一项极大的工作,救援车都无法抵达目的地,更不用说发挥作用啦,地震过后当地的生态环境想要恢复,也需要很久的时间。
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别是哪?
答: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世界最深矿井南非姆波尼格金矿到地下4000米?
工程师们正在挑战采矿业的各种极限,向更深的地下前进。究竟他们能达到多深的地方呢?
每天早上4点钟左右,矿工们就在升降机前排起了长队。这里是南非的姆波尼格金矿,所有矿工都全副武装,戴着头盔、头灯、护目镜和耳塞。三层楼高的升降机每次能运送150名矿工,里面拥挤得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所有人都紧贴着挤在一起,就连楼梯上都站满了人。除了身上的装备之外,每名矿工还随身携带着一个银色的小箱子,里面装着一套呼吸设备。一旦矿工在8小时的工作过程中遇到有毒气体,这套设备能提供30分钟可供呼吸的氧气。在最后一名矿工也进入了升降机之后,一名升降机操作员拉上了钢制的滑动门并上了锁,看上去就像是深夜打烊的店铺大门。升降机颤动着下降,将这些矿工送入深深的地下—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人曾经抵达过这样的深度。“姆波尼格”在梭托语中是“看我”的意思,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矿井。它的各个矿坑和巷道总长达370千米,蜿蜒延伸到约4000米深的地下。它的姐妹矿井Savuka(在祖鲁语中是“我们已经醒来”的意思)和TauTona(在茨瓦纳语中是“狮王”的意思)的深度都超过3500米,这3处矿井被合称为西维兹矿山(West Wits),代表着深井采矿的最前沿。在去年年底突破了3900米的深度后,姆波尼格的工程师们又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地下4350米,10倍于帝国大厦的高度。在那里没有空调,温度可高达57摄氏度。姆波尼格金矿的电梯以48千米/小时的速度向下运行,在摇晃着抵达2220米深处的一个平台前需要运行3分钟。在抵达平台后,矿工们会从升降机里面走出来,用几分钟时间走到另一个巷道内的下一部升降机,这部升降机负责将矿工们送到最深的操作地点。在3420米的深处,另一名电梯操作员打开电梯的大门,所有矿工鱼贯进入一个有灯光照明的巨大巷道。各种粗大的管道被固定在巷道的墙壁上,将水、新鲜空气和电线送到地下。人员、装备和矿石通过有轨电车在巷道中进行运输。巷道的地面上除了铁轨之外,还有5厘米长的巨大蟑螂。在发电机、有轨电车和其他机械设备的嘈杂声中,矿工们用Fanagalo语相互喊叫。这是一种以祖鲁语为基础的语言,在南非被殖民时期发展而来,今天除了矿井下之外,在地面上已经没有人使用这种语言。一些矿工身上还随身携带着旧可乐瓶,里面装满了一种用高粱酿造的、名为Boosta的早餐能量饮料。西维兹矿山位于维特沃特斯兰德盆地的背部边缘,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金矿。2010年,工人们在这里开采出了超过23吨黄金。在100多年的开采过程中,维特沃特斯兰德盆地的各个矿井开采出的黄金总量占同期世界总产量(16.8万吨)的近1/3,帮助南非成为世界黄金生产的主宰。这种持续性的高产量现在已经遇到了瓶颈,南非的黄金产量正在逐渐下滑。1970年,由于维特沃特斯兰德盆地各矿井的贡献,南非共生产了1000吨黄金,而201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只有190吨,已经少于美国的黄金产量。姆波尼格金矿的采矿面下降是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体验。在现代矿井内,水平巷道从中央竖井向各个方向延伸、进入到各个深度的采矿面。主巷道的直径超过7.5米,墙壁和顶部都是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筋与周围的岩石牢牢固定在了一起。越接近活动采矿面,环境就会变得越恶劣。过道变得越来越狭窄,矿工们只有弯着腰才能通过,头灯会不断地刮到过道的顶上。最后所有人都只能趴在地上,用膝盖爬着前行。昏暗的灯光落在连接通向不同巷道的楼梯上,看上去就像是地狱的入口。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灰尘,铁锈色的污水从墙壁的裂缝中不断渗出来。在采矿面上,隧道到了尽头,矿体出现了。在西维兹矿山,两种矿石含有矿工们要寻找的黄金。大约30亿年前由山上的溪流冲刷沉积而成的矿层厚度从几厘米到1.5米不等。暴露的矿层外表光滑,外面包裹着石英石,还掺杂着黄铁矿(也就是所谓的“傻瓜的黄金”)的斑点。真正的黄金藏在那些颜色更黑的石头中。这些矿石会被爆破成乒乓球台大小的石块,运送到地面,然后粉碎、精炼。最终得到的黄金被戴到某个人的手指上,或者被储存在某个银行的地下金库里。用矿工们的话来说,就是从一个地下洞穴进入了另一个地下洞穴。为了开采黄金,西维兹矿山的矿工们使用一种名为“钻孔爆破”的技术。他们首先用手持空气钻在矿层表面钻出直径2.5厘米的小孔,再在孔里填满以硝酸铵为基础的炸药,然后根据爆炸的规模清空巷道甚至整座矿,由地面人员遥控进行爆破。要在极深的地下进行钻孔和爆炸,矿工们需要战胜两个挑战:高热和增加的岩石应力。几个世纪前,南非的采矿业设定了地下工作温度不能超过28.4摄氏度的规定,而在西维兹矿山,一些矿井的深度已经超过了3000米,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温度高达50摄氏度。为了让工作环境能够忍受,工程师们每天从附近的一个小镇将大量的冷水送到井下,在水温升高后再将其泵送回去—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在TauTona矿井,位于几千米深地下的空调系统管道每秒钟会循环550升水。为了减少降温过程消耗的水量,姆波尼格的工程师使用了冰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引入了IDE技术,由一家以色列水处理公司帮助建造了一处试验工厂,利用真空迫使水变成冰浆。今天,姆波尼格矿井已经建成了9座巨大的制冰厂,每座工厂每小时能制造出33吨冰浆,所有这些冰浆都被送入地下两个巨大的冰坝,这两处冰坝的容积分别为180万和220万立升。冰浆被加入到水中,一起在管道中循环,为整座矿井降温。第三座冰坝正在3420米深的地下建造,以满足即将进行的超深地下开采的需求。而减缓岩石中的应力已经被证明远比使矿井中保持合适的温度困难得多。在南非地下进行的爆破引发的大地震颤和小型地震是如此频繁,以致全世界的地震学家经常前往西维兹矿山,收集能帮助他们理解地震的数据。矿工们钻探和爆破的深度越深,岩石中产生的应力也越大。此外,由于大量的矿石被取走,也让剩下的岩石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采矿设备制造商已经制造了两种自行采掘设备的原型机,从主矿井向周围挖掘水平巷道。但是在我们抵达这些遥远的目标之前,这个行业还只能一米一米地向更深的地下前进。姆波尼格的矿工们还是只能每天背着沉重的工具,忍受着在升降机中漫长的等待和各种机械刺耳的噪音,满身灰尘而疲倦地往返于地面与井下。开采:随着矿井深度越来越深,环境变得越来越热,也更危险。因此可以用小型、廉价的开采机器人在采矿面上进行开采,而无需让矿工冒险。南非一个研发组织近期开发了一种钻孔概念机器人这种持续性的高产量现在已经遇到了瓶颈,南非的黄金产量正在逐渐下滑唐山古冶主震加余震接连发生?
唐山古冶主震加余震接连发生,为什么这里的地震这么疯狂?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正式测定消息,在今天,也就是2020年7月12日06时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治区发生了里氏5.1级的地震,坐标为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震源深度达10公里。
北京时间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截至12日14时共记录到2.0级以上余震2次。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刘杰说:“这次地震发生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余震区内,距离唐山7.8级主震约28千米,距天津市区132千米,距北京市区177千米。
该地震造成河北唐山市中心震感强烈,天津、河北承德震感明显,北京、河北廊坊、沧州等地有震感。截至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据介绍,唐山7.8级地震序列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最后的一次6级以上余震即1977年5月12日天津汉沽6.2级地震为界。该地震后,唐山7.8级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衰减,仅发生5级以上余震5次,平均8.6年1次5级以上地震。
此次河北唐山古冶5.1级地震距离上一次5级以上余震约25年,为唐山7.8级地震序列的一次5级余震起伏活动。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孟令媛说:“在未来几十年的这种可能的衰减过程中,还会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但是这种时间间隔不会这么密,依据我们的这种统计结果来看,进入到第二个衰减阶段之后,没有两次5级以上地震的间隔时间比较短,也就是说余震活动水平可能还在保持4至5级水平,但是时间会有一定的间隔,不会特别密。”
而按照唐山市应急管理局的说法,本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唐山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一个正常起伏,由于当年震级比较大,唐山本身地质构造也比较特殊,因此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还是会造成余震。
这也不是近年来唐山市第一次发生与1976年大地震有关的余震了,在2019年12月05日08时02分,河北唐山市丰南区就发生了一次里氏4.5级的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2019年12月05日08时02分丰南区地震
在2012年5月28日,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也发生过4.8级地震。不过二十多年来唐山市一直没有发生过里氏5级以上的余震,上次5级以上的余震还是1995年的5.1级地震,本次5.1级地震也是时隔25年后唐山首次发生5级以上的余震。
而根据唐山市应急管理局与河北省地震局预报中心联合会商得出的分析,原震区再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再有余震应该会维持在4级左右。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本次地震距离唐山大地震已经44年了,还说它是那场大地震的余震呢?
我们都知道,地震的直接原因是板块断裂,而余震指的是主震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一般发生在主震破裂面内,通常紧随主震发生,强度较主震小,一般的持续时间为几天至几个月。一般认为如果余震频次衰减到主震发生之前的水平,即认为余震已经结束。
虽说一般而言余震只会持续几个月,但是不同地震活动区的地质构造有所差异,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我国东部地区的余震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2009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更是认为余震的持续时间可以长达数百甚至上千年。
这都是由于一个地方发生大地震后,板块断裂面会逐渐进行自然的应力调整,板块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愈合过程。这期间断裂的板块可能会随时再次滑动造成余震,直到断裂的板块运动到一个刚好稳定的状态,余震才方可结束。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我国东部由于板块构造加载速率较慢,因此产生地震后余震衰减和应力调整会更慢,持续百年尺度都有可能,而那些板块边界的地震由于板块加载速率更快,衰减和调整更快,余震便会很快停止。
而且唐山地区这块地层基地比较老,且断裂带很多,像是唐山-古冶断裂、滦县-乐亭断裂,各种断裂带连通性差,与地层深部隐伏的断裂构造成复杂的闭锁区,十分容易发生地震,在大地震后的余震也会持续更久。
总得来说,我国东部板块加载速率慢,应力调整速率慢,以及唐山本地复杂的断裂结构共同使得44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持续至今。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都比主震小。
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余震发生的原因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为什么相隔44年还会产生余震对于7月2日的这场地震,很多人被觉得定义为1976年大地震的余震可能不大理解,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些什么叫做余震,根据美国地质调查的研究结论分析,余震的主要产生原因是主震的“静态压力发生改变”或者动态的“地震波冲击”。当然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是由于地震引发的“断层的地壳进行了重组”。
通俗来说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被称之为主震。在一个主震过后通常会伴有余震,主要是因为其他底层的岩磐为释放因主震而引起的压力不平衡而移动,并且持续发生直到达到平衡状态,或是岩盘暂时被卡住不再移动,直到累积足够的压力时,才会再度引起后续的震动。这就像一张A4的纸,你把它平铺在桌面上,两边用相同的力气把它挤压,当达到一定高度时,会保持一个静态压力,但是当一只手的使用的力气变小,“静态压力”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余震的发生。
必须小心的是有些余震的规模也可能大于主震。简单点说就是,只要引起主震的地质变动尚未结束,由这一变动所引起的地震都可以成为这次主震的余震。余震通常是在主震之后规模较小的地表震动,余震也有可能造成较脆弱建筑的损坏。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一个小时,一天,一周,甚至是一个月之后,甚至是几年,而这次一次5.1级余震可能来得比较晚,时隔了44年。
希望在未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中,通过仪器设备的感知,地震可以提前被预知出来,这样就能避免在地震发生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而且随着我国北斗卫星的组网完成,已经具备了自然灾害提前预警的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将地震预警升级进去。
另外,不要慌,应该是1976年地震余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