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一天连升七级,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诗或诗人?
很多人已习惯屈谢鲍陶、王卢李杜、元白苏黄的大名,对唐诗三百首亦耳熟能详,认为除他们之外再无佳作。
但是,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三千多年,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更多的是不出名的诗作和诗人。
今天,我给大家挑出一二,一探诗词文化的冰山之角!
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诗人▲我们都听说过‘初唐四杰’,可能没听说过‘初明四杰’,他们分别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尤其高启,16岁时便被张士诚延为上宾。
别看高启年幼,但高洁之气不下古人。张士诚请他赴宴,以国事相商。他在宴席后直接遁走,归隐去了。气得张士诚七窍生烟,打死也不信十六岁的孩子居然归隐了!
可是,高启回家后马上带着父母去了青丘山,真的归隐了!
后来,朱元璋请他修《明史》,教皇子读书,并授户部右侍郎。
高启修完书后,既不教学,也不当官,直接回青丘授徒去了,且留言道:“不为五斗米折腰”。
朱元璋这个人心眼比张士诚还小,他认为高启看不起他的出身。
于是,放牛娃出身的贱脾气彻底爆发,抓住机会大兴‘文字狱’,咔嚓几下就把高启给砍成八段。而且,这还不够,又轮着把其他三杰也给杀了。
▌来看看高启的这首《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从高启的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性情高洁的人,其隐逸之姿几不下陶渊明。
其中‘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句,让人如同看到一个冷清、高雅的古人,峨冠长衣,或林中映雪,或月下飘然而来。
注意,这里的‘美人’不是美女,而是对古代品性高洁‘君子’的称呼。
可惜,这样一个本来能引领明朝士人风气恢复到唐宋巅峰的标杆人物,就这样被粗鄙的朱元璋给杀了,年仅39岁。
若非朱元璋,明朝士人的脊梁也不会断。
▲曾经有一个人,献给韩愈两首诗,韩愈看后大喜,将其收入门下。
这个人就是刘叉!
他有一首诗,名《偶书》,很多人觉得粗糙,但无一人否认其中冲天的侠气和不尽的苍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日出扶桑头,人间已有万般事。细如毛的琐事对朝堂权贵来说也许看不上眼,但却关乎着黎民百姓的生计性命。
作者虽然心有万丈怒火,想要拔刀铲除不平,但时事地位已经不容许他这么做了。所以,胸中那把无形的正义之刀,慢慢地被岁月和人情世故销蚀、磨损……
苏轼尝言:老病自嗟诗力退,直须灯下诵刘叉。
▌刘叉何人?
刘叉的生卒籍贯均不详,任侠直爽,诗风、才气尤在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时人评价《冰柱》的才气不亚于李白的《蜀道难》,《雪车》的造诣堪比杜甫的《兵车行》。
可惜,刘叉性情爽直,任性不羁。直至有一天,终于离开韩愈,消失在了茫茫江湖。
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诗▲唐李翱曾跟随韩愈习古文,诗风浑厚有致。
此诗为其问道药山禅师所作。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开首两句描述上山所见:
禅师身形瘦削,嶙峋如鹤,正在千株松下读经炼脉,天人合一。当他开口问于禅师何为大道时,禅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指了指天上的云、甑里的水。
云在青天是‘逍遥自在’之大境,水在瓶里是‘随遇而安’之小境。青天不因云翳而失其本色,水处于何地皆自清,这就是禅师要告诉李翱的道理。
▌此诗之妙在于最后一句无人无我,直示本性,如同偈语,却又充满了诗意。不深入而不得其意,越深入越觉其杳渺,回味无穷!
▲黄景仁少年即有诗名,虽曾被乾隆赏识进位为县丞。几年后为债所逼,病死他乡,年仅33岁。
其人诗主学李白,诗风悲凉凄怆,写尽人间凄楚。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作者问道仙佛无有成就,只得夜夜作不平之鸣,欲证明自己在天地间存在过、奋斗过,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凄凉的是颔联两句,‘飘蓬之身、薄幸之名’是作者生平的真实写照,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警世名句。
尾联本是作者对诗中凄苦的一种强辩,自我比喻成渺小如春鸟秋虫一样的动物,但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料,谶言成真,作者果然命如虫鸟,壮年而亡。
▌此诗之好在于其道尽了在尘世中挣扎浮沉的亿万普通知识分子的凄苦酸楚,反向激励人无论得失成败,都应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发出自己的声音!
题外话:写诗词的朋友尽量不要写这种凄苦句子,历史上有太多这样一言成谶的例子。
后记上面挑出的几篇诗和诗人只是被历史尘埃掩盖下的千万之一二。
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三千年,按照一年千人万首来计算,也要有三百多万才华出众的诗人、三千万首名作。
只是,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或者因为生不逢时,或者因为天妒英才,或者因为生活的艰辛,或者因为时代原因而被埋没。
就像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根本没人知道这本书,只是因为其中的思想暗合当时的思想解放需要,才被林语堂、周作人等人发掘并流传开来。
▲要想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背后的故事,请持续关注笔者。
西山诗词原创!
索额图被生生饿死牢中是否是康熙授意?
索额图是被康熙赐死的,不是饿死于牢中的。
康熙对索额图有两句评价,极为经典也极为矛盾。康熙八年(1669)时,康熙说:“索额图是本朝第一功臣”,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说“索额图实为本朝第一罪人”。索额图究竟如何得罪了康熙,在这些年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儿,以致于康熙对索额图的评价走向反面,最终索额图惨死于狱中呢?
索额图的高光时刻索额图是索尼之子,索尼是顺治死后辅佐康熙的四大辅臣之一,与索尼同时代的还有著名的逆臣鳌拜。在康熙与鳌拜的权力角逐中,索额图也是其中的直接参与者。
康熙即位时,与他的父亲顺治年纪差不多大,顺治六岁即位,十三岁亲政;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顺治尽管在位短暂,但他在亲政后表现不俗。在国事上,整顿吏治,惩治贪腐,重用汉臣,推行屯田,鼓励垦荒等;在私事上,为了从孝庄手上夺回话语权,他能借用废后事件,最终令孝庄妥协,回收了皇帝的权力。
如果说子类其父的话,康熙与父亲顺治的确有着类似的一面,他们为了回收皇权,都不怕涉险。
说起来,康熙早年的四大辅臣还是孝庄挑选的,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尽管鳌拜排名末位,但到后来名声和权力却是最大的。在索尼死后,为了擅权,他给苏克萨哈罗列了二十四条罪状,轻易除掉了苏克萨哈。而遏必隆一向走的是明哲保身的路线,且与鳌拜亦有勾结。这样一来,鳌拜基本等于大权在所握了。
不过索尼在去世前曾上书奏请康熙亲政,而康熙也不含糊,选了个良辰就走马上任了。康熙亲政后,处处被鳌拜掣肘,在处理苏克萨哈的事情上,就有被鳌拜绑架的嫌疑。
为了回收皇权,康熙暗中开启了对鳌拜的铲除行动。在这项冒险行动中,索尼的儿子索额图也参与了。他原本已是吏部侍郎,但为了配合康熙擒拿鳌拜,调进宫当了侍卫。
索额图参与此次行动是有原因的。索额图是官二代不假,但自打父亲索尼死后,可以制衡鳌拜的平衡被打破了。索额图当时已是三十多岁,官场险恶,他在官场行走也需要强有力的依附对象,与皇帝结成利益共同体虽然冒险,但却是最佳选择。
另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在康熙四年被册封为皇后,索额图作为皇后的叔父,既然继承了索尼的职位和爵位,与皇帝结盟也是必然选择。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十六,三十三岁的一等侍卫索额图,与一个十五岁的小皇帝,他们准备行动了。行动之前,康熙把鳌拜的亲信都派往各地,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索额图奉命在武英殿门外站岗,并想办法收缴鳌拜随身佩带的武器,而在武英殿内早已隐藏了十几名训练有素的布库少年,伺机采取行动。
尽管这一幕多少有些戏剧性,但历史就是这样真实的发生了。康熙和索额图成功了,鳌拜被成功缉拿,君臣二人都开启了新生活。康熙从此一个人说了算,索额图也因擒贼有功被授为国史院大学士,也成为康熙口中的“索额图是本朝第一功臣”。
康熙九年十月,又擢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又加了太子太保。总之,在鳌拜倒台之后,索额图平步青云,从一个侍卫一跃而成为相国,人称索相。
但索相的位置只持续了十年,到康熙十九年八月,他就离任了。那么在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从朝廷重臣到阶下囚撤藩问题引发隔阂三藩就是像大清豢养的三头老虎,对清廷政权形成巨大威胁。撤三藩是康熙从小的心愿,他曾不止一次的说:“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他为了表明自己撤藩的决心,将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写于宫中石柱上,以此自励。
索额图作为追随康熙多年的近臣,对于康熙的心迹应是了如指掌的,但当康熙下决心要撤藩时,索额图却投了反对票。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因年老请示归辽东养老,希望皇上恩准撤藩,并想向清廷要一笔养老费。对于这一要求,康熙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但是对于第二点,尚可喜想把广东交给自己的儿子尚可信管理,康熙拒绝了。
康熙的立场是,要走可以,要钱也没问题,但军队必须留下,交给朝廷接管。就这样,尚可喜的藩王被撤了。实际上尚可喜的本意只是想虚晃一枪,顺利让儿子接位,没想到康熙借力打力真让他回家养老了。
康熙把撤藩行动拿到朝堂讨论,竟然出现了他意想不到的情况。除了兵部尚书明珠和刑 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支持外,大多数都不主张撤藩。其中反对派索额说,吴三桂、耿精忠上书请求撤藩,这只是试探之举,并非真心愿意撤藩。
对于这一点,康熙当然知道,但他就是誓要撤藩。康熙的撤藩决定快引发了吴三桂的叛乱,消息传到京城,索额图又提出要杀了那些建议撤藩的大臣,以此向吴三桂认错,请求息兵。康熙当然不会同意,他说撤藩是自己的决策,不能将过错推给大臣。
索额图提出诛杀支持撤藩大臣的建议,实际也是居心叵测。因为在当时明珠是他的死对头,而且明珠也是康熙朝的重量级大臣。但是从康熙的角度来看,明珠的存在很好的牵制了索额图,二者相互制衡,这是最好的局面。
索额图在撤三藩的立场问题引发了康熙的不满,之后,尽管索额图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挽回形象,积极为平定三藩出力,但不祥的种子已然是埋下了。
朋党之争矛盾激化上述说了,索额图是赫舍里皇后的叔父,等到赫舍里生下胤礽后,他就成了胤礽的外叔祖父。赫舍里皇后生下胤礽后就崩逝了,康熙与赫舍里尽管是政治婚姻,但他对皇后的感情很深,于是爱屋及乌,在胤礽2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这样一来,索额图就有了太子外叔祖父的光环。
明珠因主张撤藩有功,在康熙十六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是康熙惠妃那拉氏的堂叔,皇长子胤禔为惠妃所生,因此明不过也就成了胤禔的叔公,于是便在幕后为胤禔拉拢朝廷重臣,以增强其实力。胤禔虽然是庶出,但他确实是长子,日后说不定也是有希望的,这大概也是明珠的想法。
如果说索额图是太子党的核心成员,那么明珠便是长子党的核心人物。两人同是皇亲国戚,同柄朝政,各结党羽。当时在京城流传: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
索额图和明珠的关系非常恶劣,两人政见不同,在康熙面前互相争宠,积怨很深。康熙十八年(1679年),刑部尚书魏象枢上疏弹劾索额图和明珠,说他们各立私党,揽权贪纵,陷害异己,言词相当激烈。
为此,康熙对索额图发出了警告,并指责他在吴三桂作乱上未献一善策。之后索额图闭门思过一年多,并于康熙十九年提出解任,康熙没同意依旧让他在内大臣处上朝。不过索额图投石问路,已然明白康熙在疏远他了。
康熙二十二年,由于索额图在处理两个弟弟的问题上徇私舞弊,导致康熙痛下决心惩处他。同年三月,索额图被列了三条罪状,革除了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之职,仅保留了佐领一职。这一年索额图四十七岁。
康熙此举让不少人都认为,索额图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然而仅隔三年,他就再次上任侍卫内大臣,笑傲权力江湖,继续与明珠斗法。
在索额图官运跌宕的时期,明珠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康熙二十七年,明珠被革除大学士职务,两年后,在噶尔丹的战斗中,他又被启用,并且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三十五、三十六年时,他随军督运粮饷有功,因功又官复原职,但势不如前。
明珠失势后,太子党一家独大,更加猖狂,俨然以一副小朝廷的姿态示人。大臣们为了将来的前途,也纷纷投靠到了太子身边。
作为太子党的核心人物索额图,更是为了太子四方奔走,竭力提高太子的地位和威望,甚至在定制太子礼仪的时候,在索额图的授意下,服饰一律选用黄色。在每年的三大节日,太子在接受百官朝贺时,也实行了两跪六叩礼,距离皇帝的三跪九叩礼只差一个档次。
索额图的这些措施将太子抬高到与皇帝差不多的位置,这无疑会引起康熙的严重不适感。对此康熙也责备了索额图,说太子礼仪几乎与朕相同,有些过分了。这件事既是对索额图的警告,也是康熙与索额图矛盾激化的表现。
再加上,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索额图总是一副怕战的样子,并且听信谣言让康熙撤退,导致康熙当了一回“怂包”,因此,康熙对于他的表现也产生了强烈不满,
索额图与明珠的明争暗斗,康熙当然是看在眼里的,如果他们只是作为朝臣相争,康熙动怒总不会危及其性命,但是,他们二人都参与到了大清王朝未来接班人的争夺中,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这也为他们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因太子党事件殒命索额图与太子在一起做了许多令康熙不满的事情,而且太子胤礽的表现也令康熙很失望。太子党与康熙的矛盾逐渐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月,太子胤礽随驾康熙南巡时病倒了,至德州时,病情加重不能再行,于是康熙从京师召来索额图陪侍太子,索额图一路高调行事,直接骑马至太子住所中门方下,这是不合礼仪的,更没规矩的是,视皇帝如无物。
尽管康熙是个老头子了,但作为帝王,他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忽视,更何况,这是大不敬之罪。对太子以及索额图的不满意日益加深,终于在康熙四十二年爆发了。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以“结党营私,议论国事”的罪名将索额图抓捕,而真正的原因则是怀疑索额图与太子密谋篡位。康熙深知太子党盘根错节,人多势从,为了不因此事举朝震动,他并没大动干戈,只是将索额图及其他的家人圈禁了起来,将索额图及其同党在朝做官的子孙全部革职。
但是即便索额图被囚禁之后,康熙发现也没人敢检举揭发他。这种情况让康熙更加气愤,朝臣们对索额图的惧怕甚至高过于皇帝的权威,康熙越发感觉自己被架空了,于是下决心要除掉索额图。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康熙帝下旨赐死索额图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其同祖子孙皆被革职,对于索额图一生的功绩也一律抹杀。这样的下场,与吕不韦有相似之处,秦王在赐死吕不韦时,也说“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
伴君如伴虎,帝王一翻脸,功臣秒变罪人。多年以后,康熙提起索额图仍旧不能释怀,愤愤不平的说,索额图实为本朝第一罪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