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报,你心目中画风最大胆的油画是哪一幅画呢?
马奈作品
在我印象中,“画风”最大胆的油画,马奈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应当是其中之一。这幅画一经展出,便引起当时西方社会与艺术界的哗然,针对《草地上的午餐》展开的批评与讨论,不绝于耳。
《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给后来印象派画家莫奈、塞尚许多画家,很大的冲击和启发,虽然马奈自己认为不属于印象派,但他却被人们尊称为“印象派之父”。
这里,默默就带大家回到马奈那个时代,从具体的时代背景切入,浅谈《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
分为两方面:
1.马奈另辟蹊径,一改西方裸女画的规则
2.马奈推陈出新,探索全新的绘画技法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是一副风俗画,规格比较大,约有2.7米宽,2米高,这幅画描绘的是,几个人坐在树林的地草坪上,一同野餐的情景:
在画面的左前方,有一个倾倒着的水果篮,篮子里装着各种食物;在画面的中心,有两个身着西装革履的绅士,他们一左一右相对而坐,正在悠闲地聊天。
与他们坐在一起,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全身赤裸的女人,这个女子是当时人们非常熟悉的风尘女子;而在不远处的水池里,还有一个穿着薄纱的女子,正在汲水嬉戏玩闹。
马奈作品
1.马奈另辟蹊径,一改西方裸女画的规则在当时的西方,无论是马奈那个时代或是之前,在绘画作品中出现的裸女,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神话中的女神,比如说女神维纳斯;而另外一类,虽然不是女神却胜似女神,看起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比如安格尔笔下的大宫女,这些女子不仅非常漂亮,而且看上去很纯洁、有超凡脱俗的美感。
而《草地上的午餐》中的这个裸女,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而且她还是个风尘里的女子。马奈这样画,人们认为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个赤裸着的风尘女子,却和两个衣冠楚楚的男人坐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很不协调。
这位女子的姿势也很耐人寻味,她的右腿蜷起,手肘靠着膝盖,轻轻托着下巴,转过头来对着人们露出一丝笑容,女子毫不羞怯,反而用一种平静坦然的神情,淡定地轻笑。
这对当时,对当时主流的艺术,简直就是公然的挑衅,引起了社会和艺术界的哗然,针对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展开了剧烈的批评和讨论。
马奈作品
2.马奈推陈出新,探索全新的绘画技法《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马奈从色彩、造型和笔触等几个方面,采用了跟当时艺术界的主流,相违背的、完全不同的处理技法,颠覆了传承悠久的古典学院派绘画风格。
首先说画面尺寸,《草地上的午餐》将近2.7米宽、2米高,尺寸这样大的画幅,在当时都是用来画历史画或者宗教画的,这类神圣、庄严题材。马奈却用来画以裸女为主角的风俗画,这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观念上的冲击。
接着说技法,从文艺复兴开始到马奈那个时代,画家们总是以自己极高的功力,将画面处理的,让人看不出笔触的痕迹,而人们也乐于欣赏这类“毫无瑕疵”绘画,这也是当时社会的审美主流。
而《草地上的午餐》,无论是画面中前面的树、后面的风景,马奈都是以粗犷、大刀阔斧的笔触来描绘刻画的,马奈留下的笔触、痕迹非常明显,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草地上的午餐》是莫奈技巧不够、没有处理好,不符合当时的流行的审美观。
马奈作品
最后来说光线,之前的艺术家作画,都是在一个有故固定光源的室内进行的,画画时打个光,这样一来,物体的明面和暗面十分明显清晰,这样画出的画,就会显得非常立体。
而《草地上的午餐》中的人物,都是处于室外自然阳光下的。阳光下看到的东西,不会像室内光那样有非常清晰的明暗面,除了自然的太阳光,还有水面的反光、草地的散射光,树叶的遮挡泄漏的很多不规则的光,所以这幅画给人感觉,两边都是光,画中的人物,看起来也就不是特别有立体感。
马奈作品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经展出,便遭到了社会上的诸多反对和嘲讽,很多人都评价马奈,说他不懂色彩、画得太潦草随意、简直有伤社会风俗……
但如果我们回到马奈的时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便会发现:
马奈对于光线的处理,对于色彩的运用,马奈追求的是更加纯粹的光影效果,他颠覆传统的绘画技法,对于裸体和人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坦荡直白的表达,这为人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观察的角度。
马奈的绘画理念,极大启发了印象派的莫奈、塞尚等,以及这之后的立体主义的毕加索,还有其它诸多的现代画家。
有位美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称马奈为: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之父”。
马奈的这幅极为大胆的《草地上的午餐》,是对传承已久、僵成固化的古典学院派,重重的一击,让人们看到了,绘画更多的表现方式和可能性。
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关注
我是默默,爱艺术,持续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有人说斗罗大陆到后来尺度变大了?
其实不管是哪一部动漫,里面都没少出现好看又性感的女性角色,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一种模式,也正是这些角色的出现,才吸引了更多观众的注意力,让故事剧情更加饱满,小编个人感觉玄机娘娘在这方面的力度把控的很到位的,再者说了,如今光电对动漫画面质量这一块儿要求可是非常严格的,发福利也要拿捏好那个度才行。
尺度没问题,小舞、宁荣荣和朱竹清这几个女主都是备受粉丝们喜欢的国漫女神,想要塑造出小说中描述的那种美女,动画公司之然是要费大力气去打造的,从一开始到现在变化也不多,怎么就被质疑说尺度越来越大了呢?如果值得是猫女这个插曲,那真的就更愿望了,她只是路人甲之类的角色,昙花一现,拍卖场的环境不可能跟学校想必的,就算在三次元世界也是这样的,学校是净土,而社会就复杂多啦!
跟玄机另一力作《天行九歌》里面的女性角色相比,动画《斗罗大陆》在女性穿着打扮这方面已经保守很多了,看看紫女、焰灵姬,再看看小舞、荣荣她们的服饰搭配,真的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啦!再者说了动漫中的人物肯定是要趋于完美的,如果满屏都是歪瓜裂枣,就算剧情再精彩估计也看不下去吧?相反如果剧情稍微有些瑕疵,但是在画面和女性角色上塑造的特别成功的话,那还是会有观众们买账的,当然前提是剧情还能说得过去啦!
至于说这个颓废的趋势,如果指的是节奏方面,那小编是支持这一看法的,真的是有些拖沓哦,而且预告骗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故意的模糊剧情,让人费劲巴拉的等着下一集更新,虽然说是心甘情愿陷入这种惨兮兮的追剧模式中,但也是真心希望能够看到好东西的,而有的时候看完后会很失望,感觉什么都没说就结束啦!如果什么时候动漫可以跟电视剧一样一集弄个四五十分钟就好啦!哈哈,是不是有点儿痴心妄想了?
既然《斗罗大陆》在美女人设上这么大方,那干脆在剧情方面在大方一些好了,不要让它成为有生之年系列作品就很OK了。再者从动漫体系来看,公司也是为了盈利,面向群众不是儿童,美女要点是无法脱离的,而女性角色想要出彩,无非是从两方面表现,内在和外在,外在是第一眼就能够看到的,也是决定是否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儿,是以多从身材和服装打扮上来动脑筋,性感御姐范儿、可爱萝莉风格,仙女系等等,这样才能够针对不同的观众群打造出不同的女性角色呀!
综上所述,尺度大这一点儿小编是不赞同的,剧情颓废就要看怎么解释了,如果指的是剧情槽点多,那是没有的,毕竟改编不是胡编,还是要依托于原著剧情的。另一方面若针对进度,那确实是这样,一集正片去掉片头片尾和中间的衔接,总共也就十二三分钟,真心不够看,战斗戏码还要释放武魂,旁边还有解说之类的,看的人好焦急,哈哈,估计这是很多粉丝们的心声,也不知道是不是玄机一下子把摊子铺得有点儿大了,顾不过来?
少年鲁迅的形象?
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
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周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有哪些令人浑身发抖的故事?
他颤抖地捧着新买的相机,拍下了她此生唯一一张相片。
相片里,她血迹斑斑,卧在破旧不堪的手推车上,早已气息全无。
(壹)
1937年,小县城出生的阿云在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落榜,便去当了小学教员,准备利用业余时间,再考一次大学。
过了四年,她废寝忘食,终于考入了梦寐以求的燕京大学经济系。
燕园的天空是那样广阔而纯粹,阿云遇上了自己的一生所爱——在历史系,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阿尧。
未名荷香淡淡氲氤着,他们看着博雅塔,约定了要为全新的国家奋斗。
他们在解放区入了党。
(贰)
1949年,阿云和阿尧来到了首都,开始了新的生活。
阿云在一所女子中学做教导员,阿尧在科学院的哲学部开始了史学考据工作。
62年阿尧出版了《Highlights of Chinese History》,一万字,还被翻译成葡萄牙语出版。
63年阿云成为了中学的校长,中学也越来越有名气,吸引了很多聪明伶俐的孩子们。
他们有了四个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个个聪明优秀。
(叁)
她笑着说:“结婚这么久了,家里也没有一台相机,还没好好拍过照片呢。”
他心里暗暗点头,要多攒一点钱,去最好的相机厂买一台最帅气的相机。
(肆)
1966年3月,首都附近地震了。
她告诫孩子们,如果有震感,要马上离开教室啊。
“那要不要把墙上挂的主席像带出来呢?” 一个戴眼镜的女生问。
“嗯……”她笑笑,不置可否。
(伍)
这一年的六月,发生了一件事。
女子中学的几个女孩子,在校园里贴了一张大字报。
其中,就有那个戴眼镜问问题的女生。
女生为主席戴上了红袖章。
“要武嘛!”
紧接着,革命师生代表会,正式成立了。
一张,两张,三张……
大字报一张张地铺将开来,
没有一个老师躲得过大字报的攻击。
学生对老师,先是直呼其名,
进而咒骂喝斥,拳打脚踢。
她也没能幸免。
(陆)
他很担心她,常常劝她避避风头。
可是大字报一张张地,渐渐贴到了她家里。
污言秽语,不堪入目。
她总是宽慰他,一切会过去的。
女孩子们只是一时发泄,总会明白的。
可是他开完会回家,却总发现她在默默处理身上嘴角的伤口。
白衬衣上满是斑斑点点的血迹。
可是,可是……天罗地网,怎么也躲不过的啊。
(柒)
戴眼镜的女孩子带头,
阿云被列出了好几条罪状。
第一,搞军事政变。
第二,地震时不正面回答戴眼镜女生的问题,说明反对主席。
第三,破坏大革命。
第四,培养修正主义苗子。
第五……
(捌)
八月,正是炎炎夏日。
这真是一个魔幻的年代啊。
学校的课早已停了,女孩子们总带着红袖章在操场上,
一个个从低眉顺眼的兔子成了张牙舞爪的猛虎。
这天阿云起了个大早,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像往常一样。
她来到床前,轻轻拥抱了还在睡梦中的他。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玖)
这天下午,
阿尧再看到阿云的时候,
五个小时的批斗已经结束了。
头破血流的她被扔在了一辆手推车上,衣不蔽体的身子只用大字报纸和竹扫帚草草掩盖起来。
早已僵硬而冰冷。
他颤抖地捧着新买的相机,拍下了她此生唯一一张相片。
(拾)
“阿云就是得了高血压去世的!”
戴眼镜的女生耀武扬威地来到阿尧面前,强硬地说。
(拾壹)
五十年后。
他孤独地活了很久很久,几乎快要一个世纪。
2017年了,他看看日历。
阿云,你知道吗,前年那个戴眼镜的女生,对着你的塑像道了歉呢。
可我不原谅她。
我知道,你想让我努力淡忘这些过去。
对了,我听你的话,好好吃饭,好好活着。
对不起,让你等了我半个世纪……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有哪些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
提问的兄弟,咱能不能委婉点,毕竟诗词是那么文雅的事,咱可以把“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换个说法吗?这东西在古代确实有个专用名称,叫做“艳词”。
“艳词”也叫“侧艳之词”,起源于隋唐到五代这一时期,本来是个正经的诗词体裁概念。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着,竟成为题材艳冶、辞藻艳丽词作的专称,变成了词的内容、风格的分类概念。
唐朝的“艳词””艳词”在文学史上是个很大的概念,其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欢乐姿”,指的是欢娱的艳词;二是“发直言”,指的是针砭现实的艳词;三是“哭古恨”,指的是吊古伤今的艳词。严格的说,这三类中,只有“欢乐姿”可以算是真正的艳情词,符合提问者的要求。
白居易在 《与元九书》 中留下了被称为艳词的一组作品:“今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颂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破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
陈寅格先生经过考察,在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元、白春游城南时所说的“艳体诗”,主要包括描写妇女的奇装异服和男女艳情的诗。比如这首《重到城七绝句-其一》:“容貌一减一日,心情十分无九分。每逢陌路犹哇叹,何况今朝是见君。”还有这首《刘家花》:“刘家墙上花还发,李十门前草又春。处处伤心心始悟,多情不及少情人。”
元、白的这些诗词主旨为感时伤事,或因故友重逢而唤起心底感慨,或是感伤年华易逝、人生多难,题材既不艳冶,辞藻也不艳丽,几乎无涉于男女艳情,所以唐朝的“艳词”算不得严格上的“艳词”。
唐朝“艳词”的题材内容十分宽广而丰富。既可以现男欢女爱、男女相思、狭邪艳情,也可以反映民生疾苦、针破社会时弊、歌颂天下大治、颂扬君主圣明,吊古伤今、思归怀乡、伤时感事等等。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方面,唐朝的“艳词”与诗没有太明显的区别。总之,在唐朝,“艳词”不是用来专门概括艳情词或辞藻艳丽的词的术语,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泛指在酒宴、聚会等场合用于演唱的歌词。
聚会“艳曲”“艳曲”不同于“艳词”,它是个音乐概念。《宋诗话辑佚》中说:”李煌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花,作艳曲歌之“,说的就是这种聚会时演唱的曲子。但您不要误会,这个”艳“,并非男女之情的露骨描写,而是指宴会的雅乐里又另外加进了华丽而婉转的抒情部分。
正如《乐志 》中记载的那样:”隋场帝解音律,大制艳曲,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 《纳刑乐》、《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长乐花》 等曲。皆掩抑摧藏,哀音断绝。“
隋唐燕乐是词体起源时期的词乐,艳曲正是隋唐燕乐的组成部分。艳曲的特点是乐体短小,”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由于它易记易唱,因此流行于各种饮宴聚会,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文人们也便于即席填词。在唐末及五代时期,凡是能填入艳曲的歌词就叫“艳词”,艳词也就是配合艳曲的歌词。
“侧艳之词”何为“侧艳之词”?“侧”,就是不严肃、不正当的意思;“艳”,就是那些香艳美丽的写爱情跟美女的歌词。温庭筠是写“侧艳之词”的专家。《旧唐书-温庭筠传》上说:“( 温庭筠)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让提问者失望的是,“侧艳”之“侧”与“艳”都是音乐术语。“艳”就是指艳曲,而“侧”则是指“侧调”。清商三调为清调、平调、瑟调,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侧调来自楚音,属于与雅乐相对立的俗乐,“侧艳”一词本不含有狭邪艳情之义。虽然温庭筠是侧艳词的专家,温词的绝大多数是以妓女、宫女、战士妻子、商人妇、采莲女为描写对象,但其所着重描写的,不外是这些女子的容色服饰之美和离合悲欢之情。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把温词”侧艳”的特点理解为狭邪艳情。
宋代艳词扯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扯出提问者想要的答案,真是抱歉。提问者问的那种“艳词”,到底有没有呢?当然有。这种词在宋朝开始出现,其创作的主流一定是读者诸君没有想到的一类人,因为创作“艳词”最著名的,居然是和尚。
和尚也多情,做了和尚还大写爱情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其人。现代有苏曼殊,西藏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宋代则有仲殊 、惠洪等 “情僧 ”。
对于和尚写艳词一事,历代评论家在多半持嘲讽 、抨击的态度 。前人在评论惠洪诗词时说:“忘情绝爱,此瞿昙氏之所训 。惠洪身为衲子 , 词句有 `一枕思归泪 ' 及 `十分春瘦 '之语 ,岂所当然!”所以,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此僧风流蕴藉,不减少年,然恐非莲社本色也 。”
宋代的艳词,一般指的是带有男女情爱色彩的词。宋代和尚写艳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艳僧仲殊仲殊的是宋代著名诗僧,“世传僧仲殊清才丽藻,雅能缀属小词,每一阕出,人争传玩”,可见他的诗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他是一位与贺铸齐名的诗人,他的词在当时很有影响。
仲殊是个男人,又是个和尚,但他的艳词却带有男女情爱色调,甚至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倾向。比如他的《虞美人》:“一番雨过年芳浅。 袅袅心情懒。 章台人过马嘶声,小眉不展恨盈盈。 怨清明。烟柔露软湖东岸 。 恼乱春风惯。 一声莺是故园莺。 乃至如今 见闻处,又多情。”
仲殊还有一首《荷花 》诗:“水中仙子并红腮, 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 ”。这两首作品,一咏杨柳,一咏荷花,借咏物来写爱情。词用了大量形容女性身体、体态、心理的常用词语来比拟、描绘景物,显得柔情如似水,完全是对思春少女形象的惟妙惟肖的整体勾勒。
仲殊最有名的词作是《柳梢青 ·吴中》:“岸草平沙。 吴王故苑,柳袅烟斜。 雨后轻寒,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 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首词里。作者就像工笔淡彩画家,慢慢地点染出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光山色,而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画出露出墙头的美人 。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 ,美人才是仲殊心中最美的景观。
如果说写女性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出家人,在作品中公然追思艳遇 ,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仲殊的 《南歌子·忆旧 》就是这样的另类:“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闹荷花 。 记得年时沽酒, 那人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是留情。词人在孤独远游时突然想到的那 “人家 ”,肯定是非常温馨美丽的。这首词就是在追思他本人曾有过的艳遇。这个艳遇的对象是他俗世的妻子,还是他的另一位异性知己? 我们无从得知 。僧人的身份决定了仲殊的动情只能是电光石的一刹那,是业已逝去的一场美丽梦幻。
为何僧人要做艳词宋代诗僧艳词虽艳而 “雅 ” , 艳而 “美 ” ,但绝不艳而“俗 ”,艳而 “淫 ”。以仲殊为例,宋代诗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士人出身,他们的出家多是情不得已 。仲殊本人就是因身患麻风 ,才不得已出家的 。他本身并无坚定的宗教信仰,虽托空门,却依然眷恋尘世,曾有的情爱体验无法完全释怀。创作情诗艳词尤正是他们身为凡夫 , 六根未净的典型表现。
唐代开始的禅宗南北宗之争,在宋代以南宗胜利为结束。南宗“一切皆空 ”、“触处皆真”的禅学思想,凸现了所有的世俗现象与日常生活。所谓烦恼即菩提,人欲即妙道,在 “自然” 、“适意”的观念提倡下,给僧人们七情六欲的放纵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在宋代禅林“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的思想引导下,僧人们往往能直面正视人性、人情尤其是人欲问题。
北宋城市经济及商业文化的日渐繁荣,士林风俗中的宴乐文化弥漫到社会各阶层,歌妓歌舞侑酒与文士填词听曲为一体的宴乐之风成为社会风俗,也是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 。宋人喜作词,是因为词更多地承担了与儒家诗教 、诗文道统迥异的文化功能 ,即文学的消遣性、游戏性 、审美性等功能,这种娱宾遣兴式的文化功能体现出宋人对人性人情的理性认识,以及宋人对人之主体价值和独立意识的觉悟。
就算是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秦观 、贺铸这样的大词人,也流连于个人精神享受,对词文体情有所衷,喜作艳词和赠妓词且津津乐道 。北宋前期的晏殊、柳永自不必说,连欧阳修甚至王安石都写过艳词。黄庭坚好作艳词 ,还被人呵责为 “笔墨劝淫 ”。这些文坛领袖都好写艳词,与他们交好的诗僧写几首,当然一点都不奇怪了。
宋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扶植 、利用政策 ,寺院经济非常发达。 有些寺院月收房租在一万五千以上,每年收粮食百石以上,寺院之富有可想而知。但是宋代僧人出家需要度牒,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剃度为僧。这种考试通过的名额极为有限,要想出家还真得要有点真才实学。这也造成宋代僧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往往以没落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有能力,有情趣去创作虽艳而 “雅 ”的作品。
总结在中国的抒情文学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当着任情而发的原初状态的文学到了 “淫”(过分)的程度时,就会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规范。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周而复始的。
以偏于言情的诗歌为例:《诗经》中的情歌,至梁陈.间的宮体诗而走上极端,于是有陈子昂大力号召风雅比兴以矫之;而在杜诗成为普遍的审美规范后,发展到明代,又出现了绮艳之作,于是清代诸批评家再起而矫之。词的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在中国的文学中,风雅教化是最重要的批评观念,所以从本质上说,超越这一观念的标准并不存在。 .
当然,一些底层知识分子可能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点创作过一些露骨的诗词,这种诗词只能算是“淫词”而不是”艳词“。这种“淫词”香软猥亵,格调低下,绝对是文学的糟粕,还是收起好奇心,远离为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