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a2207平板电脑,小米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
Hi~不如加关注?
招股书就是写给投资者看的,小米希望告诉投资者什么呢?透露了两个方面,一是小米的公司属性及其商业模式,二是财报反映出的预估企业市值和发展潜力。
小米公司属性及其商业模式招股书开篇就是董事长的公开信,在这封信中雷军不止一次强调了公司的定位:
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可以发现,小米把自己最终定义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单纯的手机及智能硬件公司。大众所熟知的小米,是小米手机、小米数码配件、小米智能家居,而对小米在互联网服务方面的认知就很模糊了。虽然雷军的公开信: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提到目前已拥有1.9亿 MIUI月活跃用户,并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创新的互联网服务。
这样模糊的互联网取得的成绩如何呢?从招股书中展示的数据可以看到,小米的用户平均互联网收入从2015年的人民币28.9元上升至2017年的人民币57.9元。2017年,小米8.6%的营业收入及39.3%的毛利来自互联网服务。
好吧,8.6%,又要惹得广大智慧的网友们吐槽一波了。
小米的手机、智能硬件不用多说,而对于IoT(物联网),小米的理解是设备或物件之间的网络,透过互联网进行无缝通信。与消费者相关的IoT应用涵盖范围甚广,包括咨询及娱乐、保健、智能家居、家居保安及安全等。
人们总会憧憬在未来智能生活的场景,各种大大小小的家电可以真正的“听”人使唤,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内容。智能家居这块蛋糕小米过来分理所应当,但希望小米不要沉迷于硬件,要记得内容和服务才是内核,还有,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啊
而对于商业模式,在招股书中,小米提出“三项铁人”模式:
小米的硬件还是头号重要,虽然提出了这个华丽丽的模式,但不难看出,没有硬件作为核心支撑,小米很难玩下去,毕竟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大部分是基于MIUI,靠吃小米手机等硬件的老本。
而招股书中小米理解的新零售,是依托于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零售渠道无缝融合,提高效率,推动客户流量,从而提高整体销售效率。新零售亦透过自有线上线下渠道直接向消费者分销,从而提高成本效率,并减少对额外分销级的需求。
又是一个无缝融合,其实又何尝不是为小米的互联网属性再做一番解释呢?早期坚持官网直销只做线上渠道,如今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小米之家,就成为了新零售。
话虽如此,但新零售带来的成绩还是不能小看。小米之家目前已有300多家门店,门店平均在200平方米左右,年均营业额在6500万到7000万之间,坪效达27万元一年。而线上渠道的成绩就更不用说了,看图吧
IPO招股书解释了小米“铁人三项”,从大方面来看其实是产品、渠道、互联网紧紧联结形成的商业闭合环。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投资者需要理解和参透的,虽然难免有讲概念的嫌疑,但小米可是拿出数据的,这个不能算完全的忽悠。
不如再来看看小米公司的财报及盈利情况
2015 年,小米的经营收入达到 668.11亿元,而在传说中困难的 2016 年,小米仍实现了 684.34 亿元的总收入。到了 2017 年,小米的营收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 1146 .25亿元。与此同时,小米的盈利也逐年增长:2015 年小米亏损 3.03 亿元, 2016 年实现净利润 18.9 亿元,2017 年经调整未经审核的净利润达到了 53.6 亿元。
按小米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披露的 2015-2017 年净利润的增长状况,可以预计 2018 年小米的净利润将超过 120 亿元。这无非是一份非常好的成绩单了,市值会很高,有人预估小米 IPO 的市值会在800-1000 亿美元之间,这背后潜藏的发展潜力就不用多说了吧。
上市之后对小米会有哪些影响?好的影响:
同股不同权,使得创始团队和管理团队更有话语权
招股说明书还显示了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和小米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是“同股不同权”的受益者。雷军持股31.41%,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持股13.33%,联合创始人、品牌战略官黎万强持股3.24%。
这样一来,重大公司决策将由小米的CEO和联合创始人掌握绝对性的决定权,较大程度避免董事会成员因利益关联而影响公司良好的战略发展方向的情况发生。
解决融资问题,后续可投入更多研发资金
当然,上市最根本的好处就在于获得了面向广大社会投资人募集资本的机会,有了充裕的资金,小米在公司整体经营便可更加如鱼得水。下面是招股书中透露的融资用途。
在小米6X发布会上,雷军也宣布了小米董事会的一项决议:“小米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如有超过的部分,将超过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
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成为了一家秉承“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企业理念的良心企业。
而在对融资后的资金安排也可以体现,在硬件的研发投入上,小米将投入30%的比例。其实小米的产品主打性价比被世人熟知,却反而使人们忽略了小米产品本身的优质。小米在探索精良的工艺这条路上一直都是勇往直前呢,小米MIX系列全面屏全陶瓷就是最好的佐证。
这下好了,通过股票融资后有了更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小米可以回到真正“为发烧而生”的轨道上来了。
获得资本市场上的强大收购能力
企业的发展壮大,倚靠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也是一种典型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动机,对市场上的同行友商或竞争对手进行并购,也会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投资或孵化超过210家公司,包括90多家专注于发展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费产品,以加强小米生态系统。
如今小米上市,更加强大的综合实力将吸引更多优质的小型企业与小米展开一段美好的未来。
不利影响:
公司上市引起的监管增加: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各国立法机构都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公司上市行为进行监管,并建立了包括证券监督机构,证券交易所,投资者诉讼在内的一系列监管体制。
监管的增加意味着在未来小米的某些业务有可能会受限,尤其是IoT这样的新兴领域,制度尚未完善建立,实际的营运中会遇到难以预估的状况,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批死在沙滩上的人,风险还是有的,就看小米到时候能否摸着石头顺利过河。
商业信息可能被竞争者知悉:
每一个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大量的信息,处于保护投资者的目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对公司的重大信息进行披露,包括重要的财务数据、重大交易、股本变化、盈利和预算等进行公开披露,这样以来,一些不便公布的商业信息也被公开,一旦被竞争者知道,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招股书或许就是企业向众人展示的一份演讲稿,信息不假,但包装也无过,毕竟是要煽动大家来投资啊。但小米是真的上市了呢,能否趋利避害,不仅仅考验小米的商业模式,还要看市场环境,只能先祝小米好运了。
青山实业会不会因为镍的暴涨而崩盘?
不会,因为现在事情已经出现反转了,2022年3月9号青山已经回应称,已经筹集到足够多的现货,准备把20万吨镍交给嘉能可,现在最急的应该是嘉能可不是青山集团。
嘉能可有可能被“反杀”。伦敦镍一路不断飙升,在3月8日最高峰时期镍一路飙到10万美元以上,而青山控股持有伦敦镍20万吨空单。虽然后来LME宣布,3月8日所有镍交易作废,所以真正有效的是3月7日的价格,但即便按照3月7日的价格计算,镍的价格也达到5万美元左右。而据说青山控股空单购入价格大概是2万美元左右,据此推算,如果青山控股不能如期交付现货,就有可能出现60亿美元左右的亏损。嘉能可当时在做多的时候估计也是赌青山控股没法交付这么多现货,因为目前LME的镍现货库存量只有7.7万吨左右,而全球的镍板库存量也只不过是10万吨左右。最关键的是,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镍出口国之一,目前受到制裁,所以没法正常出口,这给全球镍市场的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处于多重考虑,所以嘉能可就赌青山集团没法拿出这么多现货,所以一路不断做多,一路不断把价格飙到10万美元左右。但嘉能可千算万算,估计没有算到青山集团能够拿出20万吨的现货。至于青山集团20万吨现货是怎么筹集的,青山并没有透露具体的信息,但之前市场曾经传出有可能是国储会借一部分镍列给青山,这样青山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就能够筹到20万吨现货交给嘉能可。假如青山真的要给嘉能可交付20万的现货,现在最被动的是嘉能可而不是青山,现在摆在嘉能可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要么你找地方囤积这些现货,但你要支付高昂的存储费以及运输费保管费等各种费用。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你不交割现货,而是通过买入空单来进行平仓,如此一来就可能出现60亿美元左右的亏损,这正是所谓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当然最终双方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暂时没有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青山也表示正在跟嘉能可积极协商,至于最终的协商方案是什么,后续肯定会有答案的。其实不论是对于嘉能可还是对青山来说,双方通过协商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平仓对双方是最有益的。首先对于青山来说,虽然他们能够筹集20万现货,但支付的成本估计也不少,即便你跟国储借货,你也得支付不少价格。而对于嘉能可来说,如果接下这笔现货,你要承担未来镍价格下跌带来的巨大风险,你还要承担存储成本运输成本等相关费用。如果不承接这笔现货,那你只能买入空单进行平仓,同样会出现巨额亏损。所以对嘉能可和青山控股来说,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割,双方都会出现较大的亏损。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双方握手言和,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分别平仓,这样可以将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