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远征冰封冻土,满清如果把长城向西修到乌拉尔山?
导读:这个题目有点意思,但是也有点荒诞的意味。先说结果,清朝无法阻止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部的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的扩张。首先时间不对,在明朝灭亡前的100年的16世纪下半叶沙俄就已经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了。其次满清没有那个能力也不会在偏僻的位置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第三、后金崛起后,关注的重点一直是在南方的大明王朝。积攒实力进而入主中原是满清的终极梦想,再说他们也没有沙俄这种全局视野注意到西伯利亚和库页岛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有《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规定,满清也没有重视库页岛在乾隆时期坐视沙俄占据。所以说满清不会也不可能承担阻挡沙俄向西伯利亚扩张的历史重任。
由于明朝和西伯利亚之间隔着蒙古各部,所以大明王朝与西伯利亚等北亚地区并不接壤。即便在明朝中前期,大明控制的奴儿干都司与北亚接壤但是那个时候沙俄还龟缩在乌拉尔山的东部。等到沙俄扩张到外兴安岭的时候已经是大清王朝了,所以阴差阳错,大明王朝和沙俄的罗曼诺夫王朝虽然在国祚上共同存在过,但是从来没有打过交道。所以阻挡沙俄扩张的历史重任就落到了大清王朝的身上。
为什么说满清无法通过修长城到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以及库页岛来阻挡沙俄的扩张?原因大概有四个,下面我们详细来叙述。
首先,满清要阻挡沙俄进入亚洲时间上来不及而且也没那个能力(差点绝种)在沙俄的罗曼诺夫王朝打算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的时候,满清努尔哈赤的五世祖为了董山为了躲避野人女真,率部族迁移到了建州卫的首领李满柱这边,一同居住在苏克素护河流域。没有建立满清,怎么组织沙俄?不但没有壮大,还差点被大明皇帝朱见深在成化年间犁庭扫穴,彻底绝种。
这个时间是大明正统五年,建州左卫的董山和叔叔凡察为躲避野人女真来到建州卫的地盘。两人一直争夺建州左卫的首领,为了安抚他们,明朝又设立了建州右卫,由董山统领,两人同为都督同知,从此建州女真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个部分,这就是建州三卫的由来。
按说大明对女真已经够好的了,还和建州三卫设置了互市。但是建州女真依旧穷困,只能抢掠。他们惹不起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更惹不起凶悍的蒙古。于是打算抢掠大明,在成化二年、三年,建州女真年年犯境。掠夺边民、抢夺财物。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中后期稍后的硬派帝王,对外藩和叛乱那叫一个狠。对于建州女真的掠夺,直接下诏“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大明军队一较真,建州女真倒霉了。建州三卫的三个头子死了两个,董山和李满柱被杀。在成化十五年又来了以此对建州女真的绞杀,自此建州元气大伤差点没有绝种。
快要绝种的建州女真自己能否存活都是一个问题,那里还有机会去乌拉尔山修长城阻挡沙俄入侵西伯利亚。
满清没有那个实力去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以及库页岛修建长城首先等到满清建国甚至到达鼎盛的时候,乌拉尔山、西伯利亚都没有再着急控制范围内。即使在控制范围内的库页岛也没有去重视,那个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坐视沙俄吞并库页岛。
后金崛起后一直都资源紧缺,无论是人口、部族还是粮食、马匹。所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断征服海西和野人女真,把他们编入八旗提升战斗力。为了掠夺马匹粮食,皇太极征服科尔沁蒙古和朝鲜。所以满清一直都不富裕,捉襟见肘。所以根本也没有那个实力去欧亚边境上去修长城。如下图所示:
再说如上图所示,如果清朝要修建从乌拉尔山跨过中亚北亚到太平洋的长城那么将远远超过万里长城的长度。秦始皇在仅仅是连接原来的燕、赵、秦等长城,就闹得民怨沸腾成为亡国的原因之一;隋炀帝发动百万百姓修建京杭大运河,隋朝那么厚的家底儿都差点花光。更何况清朝的中前期低收入的财政状况(清朝中前期的财政收入都不如宋朝),修建这一段长城更是有心无力。
跟别说这些土地还在沙俄的掌控下了,就是沙俄放开土地让清朝去修大清也没有那个财力。题目中说的三个地区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除外,库页岛在清朝范围内吧。也没见他修长城抵御沙俄呀。即使由条约规定库页岛是大清的,但是沙俄依旧在乾隆时期就开始蚕食乾隆也没什么表示。
出身在严酷自然环境的白山黑水间的满清,始终把目光的重点放到了温暖南方的大明王朝身上。根本不可能去阻挡沙俄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入侵。满清的前身后金在东北崛起后,心心念念的是就是脱离东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入主温暖的中原建立王朝。当大明王朝作为统一的王朝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寿终正寝的时候,满清通过带路党吴三桂的山海关进入中原。而当满清迁都北京后,南下与大顺军和南明军队作战的时候沙俄已经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如下图所示:沙俄在1649年在太平洋沿岸建立的鄂霍茨克军事据点;在1652年再贝加尔湖畔建立伊尔库茨克军事据点;在1659年再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尼布楚军事据点。
而此时满清忙着从北至南,平定江南。对他们来说东北老家就够环境恶劣的了,即使知道沙俄在占据更北的西伯利亚以及东北亚地区估计也是嗤之以鼻。估计这些地方都被他们认为是鸟不拉屎的位置了。不能完全怪他们没有全局视野,在工业革命以前西伯利亚的矿产、油气资源没有发现也没什么用。沙俄拓展西伯利亚也是为了弄点毛皮和猎物罢了。否则他们傻啊,把聚宝盆阿拉斯加以一英亩两美分的价格卖给美国。(沙俄和大清这一对败家子)
等到了康熙时期,西北住噶尔汗国崛起不断吞并蒙古各部。这时候康熙刚刚平定了三藩叛乱,面临着准噶尔(西北)、沙俄(北方黑龙江流域)、台湾(郑经)三方面的隐患。为了集中全力对付住噶尔,就得消除背后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龙兴之地被沙俄蚕食才开始在雅克萨对沙俄展开了战争。如下图所示:
战争的结果以大清获胜,随后两国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的边界,这是在晚清之前,大清为组织沙俄扩张所作出的唯一的努力。其实笔者一直怀疑,如果东北不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且满清一直有遭遇风险退回祖地的想法。那么中俄的战争也许会晚几年才会爆发。
为何说满清缺乏领土观念,即使按照《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疆界库页岛也是大清的领土。但是在乾隆、嘉庆时期,沙俄和日本幕府都逐渐对库页岛进行蚕食也没见大清有什么举动。
小结:
综上所述,沙俄和大清王朝之间的历史宿命决定了两国注定会发生碰撞。但是如果说让满清去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修长城抵御沙俄的扩张就太扯淡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丝绸之路在西汉是和亲之路吗?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总会联想到张骞凿空西域,裴矩张掖互市,往来中西的商人,河西四郡的设立,河西地区新农业区的开辟,回纥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等等。这些无疑与丝绸之路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和亲不仅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亲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也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和亲所拓展的四条丝绸之路
第一条丝绸之路:东端起自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高昌(今吐鲁番)、龟兹(库车),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宛(前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或经鄯善(今若羌)、于阗(今和田),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翻越葱岭,更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以上两条西行的路线会于木鹿城(今马里),然后向西经和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以抵地中海,转达罗马各地。这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干线。
第二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干线: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
第三条是草原丝绸之路: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了西域和河西地区,中原与西方的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遭到阻隔,而由于回纥与唐朝关系比较密切,加之回纥有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因此,中原和西方商人大都改道经过回纥进行交易。这样,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沿岸,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第四条是青藏高原丝绸之路: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之外。我们认为,在隋唐时期还有一条自长安经吐谷浑到吐蕃,然后经尼泊尔到达印度的新的丝绸之路。唐代之后,这条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其称为“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在中国古代和亲历史上,至少有三百多次和亲。这些和亲的一方或分布在陆上丝绸之路,或坐落在草原丝绸之路,或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或处于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当然,有的少数民族政权幅员辽阔,既跨陆上丝绸之路,也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连,加之其统治区域随着力量的强弱而扩收,所以我们很难将其严格界定为是地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草原丝绸之路。比如匈奴、乌孙、突厥等政权,或可称之为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政权,也可称之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政权。
在陆上丝绸之路的政权有乌孙(汉与乌孙和亲)、鄯善(西汉、前凉与鄯善和亲)、焉耆(车师、突厥与焉耆和亲)、车师(匈奴与车师和亲,车师与焉耆和亲)、康居(匈奴与康居和亲)、!大月氏(大月氏向东汉求婚)、莎车(于阗与莎车和亲)、前秦(前秦与氐、西秦和亲)、后秦(北魏、柔然与后秦和亲)、西秦(西秦与与前秦、拓跋鲜卑、南凉、吐谷浑、鲜卑和亲)、南凉(西秦与南凉和亲)、北凉(北魏与北凉和亲,西秦与北凉和亲)、夏(北魏与夏和亲)、噘哒(柔然与噘哒和亲)、高昌(隋、突厥与高昌和亲)、西突厥(隋与西突厥和亲)、于阗(唐、突厥与于阗和亲)、宁远(唐与宁远和亲)、龟兹(突厥、吐蕃与龟兹和亲)、疏勒(突厥与疏勒和亲)、康国(突厥与康国和亲)及坚昆(突厥与坚昆和亲)、大食(辽与大食和亲)等。
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政权有匈奴(两汉与匈奴和亲)、夫余(公孙度与夫余和亲)、乌桓(袁绍与乌桓和亲)、拓跋鲜卑(拓跋鲜卑与匈奴、西秦的和亲)、北燕(北魏与北燕和亲)、柔然(北燕、北魏、东魏、北齐与柔然和亲)、突厥(西魏、北周、隋、唐与突厥和亲)、回纥(唐与回纥和亲)、辽(辽与阿萨兰回鹘和亲)、阻卜(辽与阻卜和亲)、高昌(蒙元与高昌回鹘王国和亲)、西夏(西夏与辽、吐蕃、蒙古和亲)、西辽(乃蛮与西辽、汪古部和亲)、金(西夏与金和亲)、蒙元(蒙元与西夏、金和亲,蒙元与高丽世代联姻)等。
与海上丝绸之路有联系的政权主要有南诏(唐与南诏和亲)、大长和国(南汉与大长和国和亲)及云南大理(蒙元与云南大理段氏联姻)等政权。
在“青藏高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政权有吐谷浑(西秦与吐谷浑和亲;隋与吐谷浑和亲;党项与吐谷浑和亲;唐与吐谷浑和亲;吐蕃与吐谷浑和亲)、苏毗(吐蕃与苏毗和亲)、吐蕃(唐与吐蕃和亲;吐谷浑与吐蕃和亲;辽、西夏、元与吐蕃和亲;甘州回鹘与吐蕃和亲;龟兹与吐蕃和亲)、尼泊尔(吐蕃与尼泊尔联姻)等。
由此可见,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央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汉民族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不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特别是丝绸,是古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
希特勒的南极基地真的存在么?
具体来说存在个球。
关于纳粹的秘密基地,在二战时期就已经让很多盟国为之痴迷。因为相传那里有很多纳粹的黑科技,以及相关技术的科研人员,而这些秘密基地是纳粹可以东山再起的资本。盟国寻找这些秘密基地除了是为了防止纳粹靠此死灰复燃之外,其实不能搬到台面上的理由都是为了想将其占为己有,以让自己能未来的在军备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也正是由于盟国的动机不纯,在当时就被纳粹基地的说法忽悠了。当朱可夫在柏林血战之时,巴顿正在德国南部搜寻纳粹的秘密基地。后来发现,这其实是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放出的烟雾弹,让巴顿扑了个空。西线盟军不仅没找到所谓的黑科技,还将柏林拱手让给了苏军。
那么希特勒的南极基地传说究竟是如何发酵的,这得和纳粹在南极的考察说起。德国在南极的地理发现上确实领先一步,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向南极地区派出了科学考察队。19世纪末德国对南大洋、南乔治亚州、凯尔盖伦群岛和克罗泽群岛的考察是天文、气象和水文方面的,主要是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团队密切合作。
1901年至1903年,德国首次到南极洲探险队是高斯探险队,由北极考察专家、地质学教授埃里希·冯·德莱加尔斯基率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南极洲使用热气球的探险队。它还发现并命名为凯撒威廉二世的土地。德国1911-1912年的第二次南极考察队,由威廉·菲尔奇纳率领,目的是穿越南极洲,旨在了解其全貌。就像其他早期的尝试一样,穿越还没开始就失败了。探险队只发现并命名了路易波德海岸和费尔奇纳冰架。
1937年,一支德国捕鲸船队出海,1938年初成功返航后,让德国探索南极的热情再次点燃,并制定了第三次德国南极考察计划。而此时希特勒对于德国的第三次南极考察相当重视,考察队由德国海军上尉阿尔弗雷德·里彻率领,作为德国经济发展四年计划中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南极洲找到一个德国捕鲸站的区域,以此增加德国的脂肪产量。当时,鲸油是德国生产人造黄油和肥皂的最重要原料,德国也是挪威鲸油的第二大采购国,每年进口约20万公吨。除了想摆脱鲸油依赖进口的不利因素外,纳粹认为德国很快就会陷入战争,战时的进口额会对德国的外汇储备造成太大的压力。而另一个目标则是为德国海军基地在南极寻找潜在的落脚点,这其实也是纳粹的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
1938年12月17日,德国考察队乘坐施瓦本兰德号离开汉堡前往南极洲,这艘货船还可以运载和弹射飞机。这次执行秘密任务的考察队有33名成员,加上其余的24名船员,于1939年1月19日,抵达玛莎公主海岸,这个地区现被挪威称为毛德皇后地。德国考察队在绘制该地区的地图后,将纳粹旗帜放置在海岸的海冰上。由于这次考察任务有纳粹人员的官方人员参与,而且其使用的船只是军民两用,更让外界怀疑这是纳粹在为建设秘密基地而探路。
(坐施瓦本兰德号)
考察队以这艘船的名字命名了这片区域,并建立了一个临时基地,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考察队沿着海岸行走,记录了对丘陵和其他重要地标的位置。两架多尼尔Do J水上飞机进行了七次摄影测量飞行。大约有十几个1.2米长的铝箭头,30厘米的钢锥和三个上面浮雕有纳粹十字记号的稳定翼,被空投到冰面上。这些铝箭头在出发之前,已经在奥地利的帕斯泰兹冰川上进行过测试,证明纳粹是有备而来。
(多尼尔Do J水上飞机)
在这些航拍照片中,一些照片是用彩色胶卷拍摄的。他们总共飞行了几十万平方公里,拍摄了16000多张航拍照片,其中一些照片在战后由阿尔弗雷德·里切尔出版。在施瓦本兰号于1939年2月6日离开南极海岸前,队员理查德海因里从空中发现了无冰的施尔马赫绿洲,该绿洲现在是迈特里和新拉扎列夫斯卡亚考察站的所在地.
(阿尔弗雷德·里切尔)
在返回德国的途中,考察队在布韦岛和费尔南多·德诺罗尼亚附近进行了海洋学研究,于1939年4月11日返回汉堡。与此同时,挪威政府才通过毛德皇后地沿岸捕鲸船的报告,了解到这次探险。尽管挪威作家比亚内·阿加德和德国地理学家恩斯特·赫尔曼,声称德国从未实际占领过这片领土,但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德国在1939年8月考察队返回后颁布了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名为新施瓦本的德国南极区的法令。
纳粹的南极考察也有一些秘密军事目标。在返回途中,他们要调查位于巴西特林达迪和马丁瓦斯群岛的水文情况,这可能是为U型潜艇选择登陆地。而且南极的自然环境提供了飞机如何在低温下保持飞行的实验场所,这对后来纳粹入侵苏联提供了帮助。
战后德国从未向该地区提出任何领土要求,并且在1945年放弃了新施瓦本的主权诉求。如果纳粹在南极真的存在基地,那其利用价值就非同凡响了。那么无论是西德还是东德,不可能就如此轻易放弃,即使他们愿意放弃,其背后的美国和苏联也不会让他们放弃。
(红色区域为新施瓦本的所在地)
而从公开的资料看,纳粹在南极的考察也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南极基地建设,因为当时的破冰船技术还无法在南极洲自由航行,对深层永久冻土的穿凿也没能实现,根本无法建立稳固基地的地基。至今在高寒地区的工程建设也还很困难,参照青藏铁路花费了26年才全线通车,纳粹即使有超前的科技,也无法在更为严寒的极地气候在6年只能完成南极基地的建设。
而纳粹在占领挪威后,由于地球是圆的,纳粹更加容易从挪威的领土毛得皇后地前往南极。甚至在二战期间,纳粹曾向南极大量派遣军队。但是这和南极基地没一点关系,因为德国潜艇在盟军的围堵下无法上岸获取淡水,所以他们只能去南极洲切割冰块,储存在潜艇上。但是,盟军发现了这个诡计,并在南大西洋周围架起了围堵圈,以便捕获和击沉这些潜艇。盟军将德国海军困在南极一场可怕的风暴中,最终他们冻死。1958年,这些纳粹海军的冰冻遗体才被发现并送回德国。
而且在战后,纳粹的南极基地的谣言也没有削弱。在1946-1947年,美国海军似乎用一支庞大的部队进入南极洲,代号为跳高行动。1958年,另一个美国机密行动,代号为阿格斯,在南大西洋秘密进行一系列低产、高大气层核武器试验和导弹试验。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媒体有些人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美国正在隐瞒真正发生了什么的氛围,并利用这些信息引导公众形成可能在南极洲存在大型纳粹基地,以及盟军正在摧毁纳粹在南极基地的谎言。
实际上跳高行动的目的是美国海军为了应对可能与苏联发生战争的演习。但是传说行动中在南极洲见到了外星人或纳粹秘密城市,和到了地心之类的怪力乱神,并传言在李察德秘密日记中有大量惊人真相以及舰队被飞碟攻击过程。但所有故事都从未有证据,仅限于科幻小说的程度,大量故事来源可追溯到The Hollow Earth - The Greatest Geographical Discovery 这本1964年出版的神秘论书刊。然而书中荒诞与逻辑矛盾处多有,证据面全无,典型的地摊文学作品,作者Raymond W. Bernard 的真名是Walter Siegmeister博士,他是一位飞碟狂热者,出版过多本飞碟书。
而阿格斯行动发生在北极圈,位于毛德皇后地以北2000多公里。这些试验是为了研究赫里斯托菲洛斯效应,有可能通过此效应在南太平洋上空爆炸少量核弹来防御苏联的核导弹,也有可能利用这一效应使苏联雷达失明,让任何苏联基于导弹的反导系统都无法攻击美国的反击。
不过这些都是在冷战结束后才逐渐解密,阴谋论者或者为了吸引流量的媒体打了一个时间差,在事实没有公开前就已经开始脑补和编造科幻剧情,把风牛马不相及的几个不同时间串连起来,而且还让其能够逻辑自恰,形成神秘时间的完美逻辑闭环。这和现在的自媒体哗众取宠是一个套路,无论事实如何先把流量赚了再说。
(阿格斯行动中,一枚改装的X-17A导弹从美国海军诺顿海峡号发射)
诸如此类的纳粹南极基地传说还有英国的塔巴林行动,以及U-型潜艇将希特勒等纳粹军官运送到了南极。而这些似是而非的传说,大多是在当时无法证伪的,但是当谣言开始散播时,由于已经深入人心,想扭转舆论的风向就很难了。
因此炒作纳粹的南极基地,除了可以吸引眼球,获取收益外,其实也是迎合了经历过二战的人们对希特勒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是人性的弱点,让很多人因此而失去了理性的思考。而冷战爆发后,东西方阵营都为了争取各自的国家利益,在对纳粹剩余资源的掠夺中,更让民众感觉可能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纳粹科技在引领军工科技的提高。由于这种认知的延伸,让人对希特勒在南极基地就形成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敬畏,从而就变成了无止境的套娃,就当科幻小说图一乐也无伤大雅。
为什么不向西南面或者西北的方向继续扩张领土?
题主所问是为蜀汉政权建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方向与西北方向扩张,那么,我们也就把时间节点定在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时,因为此时,严格意义上的蜀汉政权才算真正的建立,那么,问题来了,蜀汉政权为什么不向西南方向与西北方向扩张呢?
恐怕,有着三点原因,制约着当时的蜀汉无法向西南方向与西北方向扩张。
(一)战略重心 不在西南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其指导国策是为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蜀汉的战略重心已经明白无误的规划出来了,那就是关中、宛洛(中原地区)一带的曹魏政权。
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赤壁之战结束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刘备兵败夷陵这十四年间,刘备集团的战略重心一直都围绕着隆中对,将其放在了东线荆州与北部中原地区。
例如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湘水划界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至章武二年八月的夷陵之战,蜀汉的战略重心在东线荆州。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刘备集团先后发动了汉中争夺战、上庸夺取战、襄樊之战,此时的战略重心则是在北部曹魏占领区方向。
逐鹿中原、安稳荆州才是刘备的战略核心利益所在,所以,对于西南地区也只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规划的那样,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只求他们稳定不闹事就可以了。
就算到了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地区之后,也只是追求纲纪粗定、汉夷杂居的大体稳定局面,转过身来,诸葛亮便是朝着曹魏冲过去了,因此,蜀汉不向西南方向扩张,实则是战略指导核心的问题。
(二)国力亏损 无力扩张章武二年八月,刘备夷陵惨败,损兵折将近四万人,蜀汉元气大伤,因为就在两年前,关羽刚刚败亡,荆州军团约六万人全军覆没,荆州五郡全部丢失,紧接着上庸丢失,刘封所部损伤殆尽,所以,一连串的晴天霹雳使得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时间没精力没实力再去扩张。
就拿诸葛亮征讨南中地区来说,也是在稳定了两年多以后,才开始出击的,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确焦头烂额,无法顾及叛乱的南中三郡(实际叛乱的只有三个郡)。
此后,诸葛亮屡次北伐曹魏都要动用蜀汉百分之七八十的兵力,哪里还有实力去应对西南方向呢?对于西北方向的雍州、凉州一带,诸葛亮是主张扩张的,比如他曾派遣将军陈式再度拿下了汉中西北部的武都郡与阴平郡。
而兼并陇右,也成了诸葛亮后几次北伐的作战目标,可是,由于总体实力居于弱势加之地理地势后方补给以及两军绝阵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诸葛亮兼并陇右,西北扩张的想法最终落空,所以,实力不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西南蛮荒 人烟稀少 道路不通 地理隔绝熟悉地图与蜀汉的行政区划我们可以知道,蜀汉南部地区已经包含了今天的云南、贵州,西部地区更是直接临近青藏高原。
这些地区在当时不但道路阻隔,地理阻碍相当的多,且人口相对稀少,且民族杂居,文化不同,很难进行开拓。
蜀汉一方面无法越过青藏高原,另一方面难以逾越南部林地沼泽等,又如何去开拓疆土呢?实际上,直到明朝时期,这里的开疆拓土还是保守状态,只是维持了土司羁縻与行政区划的双重管理体制,那么,明朝之前一千四百年的蜀汉,又怎么可能开通这里呢?
所以,以上三点原因似乎就是蜀汉无法或者说没有向西南西北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了,还希望大家能够指正。
为什么忽必烈不经过库页岛南下攻打日本?
在元朝的时候,中央政府已经开始了对库页岛的统治。但是,库页岛一直是苦寒之地,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今天,这里的土著居民只有几万人,在元朝的时候估计也就几千人。这里根本就没有支持大军集结的物质基础,如果从南方输送粮草,后勤就能把元朝拖垮。
即便有足够的粮草,地理环境也限制了行军。首先,库页岛位于北冰洋附近,冰冻期8个月,一年的大部分时候是没办法调动军队的。其次,库页岛南部山林密布,不利于行军。最后,库页岛没有优良的港口停靠大量的船舶。
总之,库页岛没有条件成为攻打日本的大本营。
所以,元朝只能以朝鲜为基地攻打日本!因为这里离日本近,后勤也能够跟的上!
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