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317,MOTOXT317可以更换电池吗?
可以淘宝买电池拿去维修店更换,也可以直接寄到淘宝店更换,换好拿回来验机看看是否有换件。不建议自行更换,iPad拆解挺麻烦的
骑行西藏预算2万买辆单车?
一堆回答的都是什么鬼。。
还有楼主,你这辆自行车不适合骑长途。。除非你有保姆车!
2万预算了,千万不要考虑铝合金的,山地自行车也不要考虑铝合金和软尾。
如果要负重的话,国产可以考虑一下不死骑和开朗的旅行车,钢架材质,绝对舒服。
我试过钢架车以后就完全对铝合金非常抗拒了,尤其是路感不要太好。
当然这时候会有人diss我,说钢架不耐操?
金属疲劳钢架绝对强于铝合金,尤其钢架好修里,说最难听的比如在西藏摔车…车架断裂,铝合金就完蛋,钢架可以随便找个地方焊接回去。
其次,二万预算可以钛合金车架了。
一万六七可以搞定一辆钛合金车架,这是顶级了。
至于外胎,必须要山底胎那么粗大都可以,可以参考越野摩托车,车胎都没有一般跑赛道的粗。
摔车吗?我公路车骑了4000公里,负重100多斤,norco入门的公李越野,一路被人说车胎细了,其实全程下来,同行的山地车,出状况比我多多了。
norco的公路越野,车架本身就有很多洞了,可以加装货架,我用的不死骑的货架+开朗的前后驮包,车把包以及货架包。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国内流行一股山地自行车的风潮,因为山地自行车真的不适合骑长途。。
尤其那个车架大部分都是铝合金的,
还有就是如果,骑行玩乐的话,不要考虑锁踏,山地锁踏可以是可以,因为你会遇到下雨天和泥巴路,如果没有经验随时会摔死你,但是如果你有经验的话,锁踏会省力太多太多。
因为配备其他的东西也需要一笔钱,如果考虑一次性上顶级,再多一点点装备钱,直接上钛合金车架就完美了。
但是如果考虑性价比的话,可以考虑旅行自行车。
那种车架三围和车架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长途考虑的。
700c的越野公路胎绝对比山地自行车的山地车胎路感好得多。
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注意胎压,一定要注意胎压,一定要注意胎压!
其他自行车的套件,当然。。越贵越好。
不过考虑到是骑行长途的话,而且是旅行的路线,中等套件就够了,其实很多棋友推荐山地车,套件也是因为一般的山地自行车的比较好修理,尤其入门级山地自行车的套件真的太简单了。
如果是旅行车的话,你可以考虑是公路弯把,还是燕拿,蝴蝶把,如果说,颜值和操控当然公路把!
蝴蝶把,年纪大的可以考虑。
套件用5800以下的就好了,5800这种套件,如果没有经验的话维护起来也很麻烦。
以上
组一款预算4500左右的山地车?
答:如果是油碟版的话还可以,但如果不是的话就算了。现在4500的预算,如果你不计较车架的话,可以有FOX叉,M590的后拨,牙盘,指拨,飞轮,油碟,XT前拨,73链,MG1脚踏,WTB坐包,CYCLETRACK CX-042 MAVIC317碟版轮组,FSA燕把等等,这样的配置了,起码我那台就是这样,
你觉得全幅加大三元是器材的终点么?
不不不,真正的摄影人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并不只是大三元就满足了,大三元是好啊,各种焦段都有,上至长焦,下至超广!但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定焦、微距、超长焦、超广定焦、移轴?这些可不是包括在大三元里面!
什么样的人需要大三元?
比如说我,我就是这么一个喜欢大三元的人,但是我也不满足啊,人像拍摄大三元足以,但是我还是需要一些定焦镜头,不过也就此而已了!人像拍摄一直是以大三元为标准的,这也是每个人像摄影师的梦想!
但是,很多效果并不是依靠大三元就可以了,婚礼拍摄上面的一些戒指照片就用大三元拍不了,所以还得加一枚微距才行!有了微距,有时候用大三元觉得画质不是太满意,上定焦呀,确实,画质好很多!
所以说,不光做人像摄影也好业余摄影也罢,在我看来,大三元只是个入门!呵呵呵!
涡轮增压车能不能去西藏?
「Turbo·涡轮增压」技术是克服高反的最佳选项-相比自然吸气有绝对优势内容概述:空气“稀薄”概念解析,燃油动力汽车对空气密度的需求。
【高原反应】又称高原病或高山病,是一种因缺氧造成的异常生理反应现象,同时燃油汽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原因往往被归结为“空气稀薄”,那么稀薄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出解释哪种类型的内燃机更适合高原的答案了。
稀薄概念「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事实存在而且有体积,也有质量的物质。主要组成部分为包括四类,具体如下。
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剩余为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重点:这是“0米”海拔的标准数值,也是汽车与人都会感觉到舒适的标准。空气就是由这些分子组成,而且各类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涡轮增压器实际就是在压缩分子之间的间隙,或者理解为把更多空气中的分子“压入”间隙中,让相同体积的空气变得更密实(重·分子多)。
「稀薄」的概念指海拔越高氧浓度越低,然而并不是因为分子消失,而是分子之间的间隙扩大了。
分子的中心原子上的价层电子是互斥的,所以分子也是会互斥的,但是为什么海拔越低间隙就会越小呢?原因在于地心引力对物质的束缚能力是有不同程度的,离标准海平面越接近的物质与气体,受到引力影响的程度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越小。
说白了就是低海拔区域空气受引力的拉力更大,空气中的分子间隙就会被拉小一些,那么在固定体积中的分子数量就会更多。反之在高海拔位置的“拉力减弱”,抵消分子互斥的作用力的能力也会减弱;结果则是分子互斥导致固定体积内的分子数量减少,以1m³为标准并假设其为容器,互斥挤走了部分氧分子则会显得“稀薄”。
问题:人的肺活量和发动机的排气量都是相对固定的,比如一次吸入500毫升空气,在零海拔位置吸入的氧分子会很多(20.95%标准),但是在5000米的海拔则只能吸入很少的氧气,比例大约为标准海拔的11.5%。
吸入的氧气大幅减少就会缺氧,而氧气是生命活力的保证,缺氧就会感觉乏力甚至呼吸困难;最高海拔实际经历过接近4500米,有氧运动(过量消耗氧气)是无法正常做的。那么汽车为什么也会受到缺氧的影响呢?
基础知识【燃烧】的本质是可燃物的氧化反应,比如燃油汽车就是碳氢化合物的还原反应;至于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能和热能,这些只是反应的现象,或者理解为反应的状态与结果。但是巧合的是热能可以直接转化为驱动力,只要通过结构复杂的内燃机或外燃机即可。
重点:燃烧的基础是「氧化」,也就是说氧气是这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基础;如果反向理解的话,燃油其实是“死物”,氧气才是用于“燃烧”并产生热能的基础。等量的燃油面对不等量的氧气,状态一定是氧气越多反应强度越强。
「富氧燃烧」是工业领域最常见的模式,指为可燃物(燃油或气体)供给高浓度氧气,也就是超过常压与标准海拔20.94%供养*(压缩氧气)。结果则会等量物体燃烧产生的温度大幅提升,温度其实就是热能的具象化或量化参考。
本质可理解为分子运动摩擦产生的热能,摩擦与碰撞的强度越高则温度越高,其实也就是转化出的扭矩更大。
增压系统优势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本质是「空气压缩器」,运行原理是依靠内燃机的高压排气,驱动增压器的涡轮并带动叶轮高速运转。吸入进气管路内部的空气,面对每分钟数万甚至数十万转的叶轮,体积(分子间隙)则必然被压缩变小,固定容积内部的空气就会变多,其中当然是包括氧分子的。
然而自然吸气发动机却不会压缩空气,因为依靠负压从车头吸入的空气,是与环境压力相同的的密度标准。以5000米海拔为参考,自吸发动机吸入的就是11.5%氧占比的空气,但是涡轮增压机则会超过这一浓度标准,动力是谁会更强呢?
说明:涡轮增压技术的初衷不是为了提升性能,而是为「节油减排」而研发。也就以排量的标准空气燃料比喷油,以氧浓度“20.94%+”的概念增强燃油反应的强度,热能转化的扭矩提升多少就是多少,不论多少都会比同排量自吸发动机更强,标准差异大致如下。
2.0L-峰值扭矩200N·m左右2.0T-峰值扭矩350/400N·m区间提升的程度是不是已经很大了呢?所以涡轮增压动力汽车更适合高海拔的汽车用户,即使同样要面对动力下降的问题,然而T机型下降的部分基础动能以外添加的部分,说白了就是动力增强的部分减少一些;而自然吸气发动机却是在基础之上做减法,动力体验差是显而易见的。
趣味现象:为什么高原地区有很多二手大排量自吸动力汽车呢?如果说自吸动力会很差,似乎这种现象就难以解释了吧。类似的问题确实被问过且频率很高,然而答案可能是有些难以接受的。
参考普拉多帕杰罗与老土了等车型,这些车在藏区与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区有很多,且车辆确实是以二手汽车为主。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热门的优秀车辆,二手选项还有机会往相对边远的区域销售吗?
想通这个问题就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这些车因为中心区域的汽车用户不接受,最终只能低价售往偏远地区;在汽车文化相对不发达的区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种技术更好的刻板偏见,后期即使有更加先进的车辆普及,认知层面的排斥也决定了难以被认可了。
所以不要被这种表现现象迷惑,有机会去对比相同排量的两类车型,动力感受的差异会是最真实的答案。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发布
欢迎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