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外卖机器人,你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你岗位的威胁?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说过“工厂的自动化已经让许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了,而人工智能的崛起会将失业范围扩大到社会上的中产阶级。未来,留给人类的只有护理、创新和监督等少数岗位了。”
对于新的科技而言,人们一面会期待它,因为科技会带来更高的生产力,会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但同时,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根植于我们的基因,对于看不懂的科技,我们又会感到害怕。比如,近几年正热的人工智能。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早在50年代,它就被正式提出,作为一门学科而被研究。但由于科研与普通民众生活的隔离,我们很难了解人工智能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不过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概念,传统的人工智能发展思路是研究人类如何产生智能,然后让机器学习人的思考方式去行为。
随着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各类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产品和新闻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之前横扫整个围棋圈的AlphaGo,就让人们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现代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约翰·麦卡锡认为,机器不一定需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而重点是让机器能够解决人脑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不难推测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极有可能对未来的社会造成影响。
关于人工智能对于未来的影响,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是人工智能作为技术进去对市场的整体性影响,第二个层次是人工智能以其技术特性可能为具体市场的结构性影响。
整体来说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将以其生产效率的提升,逐步在生产力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短期内将冲击就业市场,对部分岗位形成替代作用。从结构视角,我们可以简要剖析人工智能的生产力特点,来推测其将对现有就业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前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力相比的几个技术特点:
没有情感波动,作业状态稳定、准确率高;能处理大批量数据,数据处理效率比人高,并且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从中发现规律;对物理环境比如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强,且不知疲倦;非生命体,本体“工伤”意外不会受到社会舆论指责;传感器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生物智能的高度,感知觉的统合程度不如人类;人机交互的方便程度、理解效率仍远不及人人交互。当人工智能在各行业中得到不断应用,哪些岗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业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
在媒体行业,机器人写稿越来越普及。一篇通讯稿,记者最快也许需要花费几分钟来整理,而机器人却可以在事件发生后几十秒甚至几秒内将文章生成并发布到网上。在法律行业,人们正在研究让机器人通过分析几十万份甚至几百万份的法律案例来形成对当前审理案件的预测,搜集的证据只需输入电脑,即可生成成熟的案件报告。在财会行业,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已经发布了财务机器人,原本需要人工会计几十分钟的基础工作量,财务机器人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零售行业,某些商场超市已经不再需要收银员,当人们选好商品以后,只需利用手机支付功能自助扫码即可付款。对于线上商城来说,原本的人工客服也在大批量的被机器人所代替。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可取代的岗位是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的。
无需天赋,经由简单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只是手熟而已;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工作的替代,一定是以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成本与人工相比作为基础来考虑的,这意味,在人工成本存在优势的领域,比如一些超低端的、非集中化的、灵活体力劳动,并不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而另一方面,一些当前看来高大上的、薪酬非常高的脑力劳动,如金融、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领域,则会被人工智能开发公司作用商业重点领域突破,以表现出人工智能相对于其的“成本优势”,从而反倒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冲击和威胁。
所以,技术对人的取代,并不是直观上的从低端劳动到高端劳动的取代,而是在最能体现效率和成本优势的领域取代。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取代”人力,而是“协同”人力。
比如说淘宝物流,有很多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什么的,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无人化,而是需要人力的协同才能运作起来。他们最近就成立了一个无人机飞行服务中心,在招无人机飞服师,专门用于与无人机相关的工作,而且这并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位,甚至是普通的快递员,没有多少文化基础,依然可以通过培训后上岗。
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旧职业需求减少的同时,这种新的职位也一定会越来越多,而且并非都是研发类的高级技术人才,一些维修,调试,操作等工作,其实只需要简单培训,任何人都可以上手,这也意味着,无论你是任何人,从事任何工作,在未来都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并不会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而失去工作的机会。
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灵活应变的一些工作内容,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的。
无论哪一时代的新技术的产生,都是将更多的人集中到更具社会价值的工作中去。人工智能再怎么智能,不过是通过各种算法编程而来,并不具有深度思考能力,而各行业中的一些深度脑力创作工作将永远不会被机器所代替。
从工业革命历程,看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当第一次工业革命来袭,英国、德国等诸多工业国家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工人暴动。工人们占领工厂,打砸这些让他们失业的机械设备。
事实上,当电力革命、信息革命发生时,都会有一些传统人工岗位被机器取代。要知道,三次工业革命所淘汰的岗位的员工数量是极其庞大的。按照这个逻辑,这一部分人应当是永久失业了,并且一直到今天都缓不过来。但是现状如何?从整个时间跨度来看,全球人数越来越多,但失业率并没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直线上升。
当火车、汽车取代了马车,马作为代步工具被淘汰了,但马夫可以变为司机、汽车维修人员;当机械纺织取代了织布机,织布机被工厂淘汰了,但纺织人员可以变为流水线工人、机械维修人员。所以历史上的技术变革,淘汰的只是生产工具。当前也同样如此,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普及,必然有一些岗位会消失,也必然会产生更多新岗位。
当然,并非每个“马夫”都能变成“司机”,这就要取决个人了。所以与其恐慌自己是否在未来几年面临失业的问题,不如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学习新事物,让自己的技能随时代一起进步,才会发现更多就业甚至创业机会。
不能因为汽车火车出现导致马车夫的失业而抵制汽车火车。世界永远在进步,21世纪也有持20世纪的老旧思想的人。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定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先进,更美好。当然可能对一部分现有的职业产生冲击,但是就如同马车没了可以开汽车,会有新的出路的。
总结科技的发展总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变革,生产力的提升,旧有的生产方式,组织机构,也会随之遭到淘汰。
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现,就一定会残忍地淘汰旧有的事物。它更可能出现的形式是结合,慢慢过渡,而之前的人力也可以随着学习和训练,慢慢转移到新的行业里来。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职业的划分是进一步细化的,这也意味着会吸纳更多的人力进来。
以上的回答是个人浅见,欢迎留言发表不同的看法。
关于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作文?
随着我国机器人的制造技术的日趋成熟,不仅是在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不少人工岗位已逐渐被机器人替代。这股“机器换人”的浪潮给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带来了不小的碰击,与此同时还波及了一旁“教育问题”这块岩石。
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为了生产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搬运工。出题有套路,做题苛求格式,作文可套模板,连中国的书法史上都“新增”了一种字体——“衡水体”。与其他字体不同的是,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的人手中会有不同的韵味,而“衡水体”竟然做到了金标几万人写出来的都一个样,实属历史上的奇迹。而整洁的卷面下隐藏的是成堆的错误与思想的不够。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多只是培养出了那些机器人,机械地进行数据的输入、处理,最终希望输出那千篇一律的完美答案。而培养出的这一个个机器人,于社会有什么用呢?
仅此也有的科技水平来看,社会不再需要人类作为搬运工。“双十一”期间,为了加快快递效率,京东已启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运送快递,“饿了么”新推出的外卖机器人甚至冲击外卖小哥们的饭碗。相比于机器人们较高效、准确、犯错率低的特性,会出现“偷吃顾客盒饭”的人类劳动力已不再吃香。近年来,多次有专家提出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提升到十二年。这一事件反映出的,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对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担忧。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只有提高自己,才可能保全下来。
机器人逐渐代替人类,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再无事可做。社会是不再需要低素质的劳动力,但对于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创造出这些机器人的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再仅是输入和输出,还要创造与创新。学生不能再仅是接受老师,书本所传授知识,还要学会主动的搜集,创造知识。去年,北京一小学的“大数据解读苏轼”的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离开课堂,不是老师的直接讲解,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搜集到的数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苏轼,他们是在自己“创造”知识。创新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埋下。未来还需他们来创造更好的机器人。
我们在“生产”知识,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我们不能再创造“机器人”,还应是创造机器人的人。
主角是一个送外卖的机器人的动漫?
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改编自手冢治虫创作,连载于《少年》漫画杂志上的同名漫画。
故事介绍
在科学技术省任职的天马博士的儿子Toby,在车祸中身亡。天马痛失爱子,他尝试着按照儿子生前的模样制造了一个机器人——阿童木。并赋予它超常本领:10万匹马力和7种武器,并带回科学省。后来在油轮上,阿童木被马戏团团长骗走;但马戏团里虐待机器人,他被科学省长官茶水博士赎出,取名“阿童木”。在以后的生活里,他有时候会因作为机器人而备受歧视,但他一直想在人类和机器人之间搭起友好的桥梁,并同恶势力做斗争
汉庭酒店送餐机器人怎么用?
步骤/方式1
送餐机器人会有语音提示,一般就是摸一下他的“额头”就表示送餐完成,三层托盘之间带有红外实物感知系统,可以智能检测托盘物品拿取状态,实现快速自动原路返回。
步骤/方式2
还有一种是有一个托盘,或者机身可以打开,然后放食物进去,在触摸屏点一下指定的地点或者饭桌,机器人就会自动送餐给客人
步骤/方式3
如果你遇到的机器人与众不同不知到如何操作,可以叫服务员来操作。
控制器在我国有哪几家公司做的好或者研发的成果比较显著?
工业机器人用到的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是其核心部件,它是组成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和大家聊一聊我国在这方面发展的状况。我们知道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五大家族”品牌所占据,这“五大家族”所生产的机器人的总数量一直占据全世界的前位。尤其是日系工业机器人在“五大家族”工业机器人生产商中占据了三位。就从市场占有率上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与外国品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减速器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机械传动的核心关键部件,它关系到机器人的运动速度、承载能力和定位精度等多方面的技术指标。传统的减速器都不能满足工业机器人高精度大比例减速的要求,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要求精度高,制造加工的难度比较大。由于制造时需要特殊工艺、材料、加工与检测设备,一般只有专门的厂家才能够生产。
减速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RV减速器另一种是谐波减速器。在这个领域中由于日本企业是这种减速器的发明者,其产品占据了全世界的60%.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对工业机器人产业比较重视,前一段时间在新闻电视报道了我国江苏省无锡市的某个生产减速器的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已经可以制造出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了,减少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对外国企业的依赖程度。
从减速器来说我国刚刚突破技术瓶颈,距离日本等技术最领先的企业还有较大距离,这是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工业机器人的大脑,控制器系统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主要用于机器人坐标轴的位置控制和运动轨迹的控制。它的原理与数控机床(CNC)类似,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工业计算机型的另一种就是PLC型的。它一般把这种系统安装在控制柜内,可与驱动器辅助电路放在一起。
在工业机器人控制器这方面,只要是能够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也能够生产,因为两者在控制原理上基本是相同的。这样的企业有广州数控、华中数控、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时等在国内都是能够生产控制器系统的、这方面我国已有一定的研发基础和生产规模。
工业机器人的执行机构,伺服与伺服驱动器我们最后聊一聊工业机器人的伺服及其伺服驱动器的问题,伺服驱动器的作用是对于控制器的插补脉冲进行功率放大,用来完成伺服电机的位置、速度、转矩等的控制。伺服和伺服驱动器是一个配套装置,两者需要同一型号。在这方面我国的伺服与伺服驱动器的厂家也比较多,但是其主要问题在于重复定位精度问题,在进行多个来回往复运动之后,其定位精度与国外伺服系统来说是有所下降的;另一个方面是其整套系统的稳定性方面的问题,在长时间工作时其故障率和稳定性方面与国外伺服系统有差距,在这些方面需要改进增强。
总之,我国在生产工业机器人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方面逐年在扩大。比如上海新时达、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我国研发、生产、销售位居国内工业生产机器人前十位的企业。总的来说我国与国外工业机器人品牌不论在控制精度、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才能追赶上。随着国家对智能高端制造政策的不断倾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一定会迎来第二个春天。
以上是我对这个题的回答,欢迎各位朋友积极参与讨论并关注电子及工控技术,在学习的大路上我们一起进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