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赞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说法,为什么?
大家记得不?唐代高适《别董大》中有一句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虽然是一首别友之情诗,但是它字里行间无不提醒人们:天下之大,有无处不在的友人。你我能相识,别人也肯定愿意结交你。
常言道:“隔壁为邻,知心为己,五湖四海一家亲”,这“五湖四海”就包括了天涯海角。人不论天南地北,只要走到了一起就熟识交好,正所谓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关系。
唐代白居易和元稹是“千里神交”的典范,他们相距很远,很难有机会见一面。于是采取互赠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这神友邻情深的。
白居易写给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回诗白居易:
山重万水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因生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说到底“淘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
释义:海之内、天之边,都有知己朋友,虽相距甚远,但都有如邻居般的亲近感存在。
出处:唐代.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原诗文如下示:
这显然也是首离别寄情诗,其诗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名句千古流传。好在它一语道破了:知己,就是莫逆之交,尤如邻居般的互敬互爱。
那如何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呢?
有时候,人们常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事实上就是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注释。
俗话又说:“远香近臭”,其实也客观反映了朋友之间相处近者不如远者,就是因为太近,往往因牵涉利益关系过多导致不和。
相对于远在天边的朋友大不一样,关系不易变且有可能铁得很,比邻里关系还堪一筹。固此,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
总之,无论远近,只要是相交的知己,都要真诚相待。你待别人好,别人会更加善待你,这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受。
天涯若比邻中的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出自《王子安集》,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作者:王勃
朝代:唐朝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话释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作品鉴赏: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扩展资料: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 人,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的是,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在历史上写过许多有名的诗词,一直流传至今,可惜,英年早逝,满腹的豪情没能抒发出来,王勃在14岁时就已经有杰出的风采,有极高的天赋,加之其刻苦努力,其文采更为了得,可能正是因为,老天嫉妒有才能的人故而,其英年早逝。
天涯若比邻是不是比喻句?
“天涯若比邻”不是比喻句。
我们知道,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天涯”是距离,“比邻”还是距离,是同一种事物嘛!“天涯若比邻”这个句子里的“若”是在作比较,是说它们距离一样。天涯若比邻是谁的诗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海角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四海以内忖量着自己的知己伴侣,即便远在天边,也感受像邻居一样近。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送别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奔放的襟怀胸怀“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伴侣之间交往的名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