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王朔,大家给我推荐几本好看的文学作品好吗?
您好,我是八哥,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
八哥推荐以下9本文学类好书给您,都有配图。
图1:活着
很应景的一本书,好好活着,为了逝去的人,更为了活着的人。
图2:文学回忆录
爱恨情仇都是孽,一句文评任乾坤。木心先生讲述,陈丹青著。
图3: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没有之一。
图4: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一个活出了自我和自由的女人,她写的散文值得一看呦。
图5:庄子
江湖未曾有过,但你我确实来过。物我两忘的化境。
图6:黄金时代
我们都摆脱不了时代的烙印。就像王小波这黄金时代。
图7:万历十五年
文学角度写历史也可以很精彩。
图8:情人
情人终归从白玫瑰变成了红玫瑰。
图9:坛经
智慧本自具足,但我们需要悟出来。这本书里叫明心见性。一本给您带来自信,智慧和力量的好书。
八哥,禅意即兴发起人,IP和内容营销策划人。关注八哥即兴,八哥问答区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评论和转发支持八哥呦。
爱你,比心心❤️
锵锵三人行王朔参加哪几期?
3月5日锵锵三人行 王朔回忆军区大院生活
3月6日锵锵三人行 王朔继续聊军史
3月9日锵锵三人行 王朔做客三人行谈媒体尺度
3月26日锵锵三人行 与王朔谈文化
如何评价圆桌派?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快节奏,商业化,重包装,小鲜肉横行的年代,几个老男女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后就可以把钱赚了?
实际上,从专业角度上讲,就是有这么几个老家伙,他们确实有实力坐着聊着就把钱赚了。
一、关键人物窦文涛
说窦文涛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一点也不过分。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7年,在此期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这些都是中国新闻人的最高荣誉。也就是说他在出道早年其实就干得很好了。
1996年3月,作为国内新闻人的精英加入凤凰卫视,到香港工作,主持《相聚凤凰台》、《时事直通车》、《锵锵三人行》、《文涛拍案》、《滔滔不绝》等。
一个出生于大陆,经过了高考严格选拔,接受了重点高校专业新闻培养,然后又常年在特区,与世界接轨的新闻人的经历是极其宝贵的,像拥有他这样的履历的人屈指可数,而从1989年到今天,一历练就是近30年。
风格上,作为一个极其专业而优秀的主持人,窦文涛的特色并不是突出自己的个性,而是非常低调,懂得如何恰如其分的开启话题,接嘉宾的话,适当捧起嘉宾,让节目效果达到最佳,这是一个主持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如果说以前的节目里,窦文涛都是给别人打工,那么《圆桌π》是他在新闻界,主持界,媒体界打拼了一辈子,自己为自己做的节目,有更多决策权,可谓是万事俱备,不欠任何人的风。
二、牛逼嘉宾关系硬
曾经我和一个知名节目的导演聊天说起,如果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节目,邀请到窦文涛做主持,马未都讲文化,梁文道说哲理,那么这个节目就牛爆了。正说着就出了个《圆桌π》。
到现在除了还没有请到蔡康永,《圆桌π》的嘉宾模式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窦文涛做主持,中国最牛的文化人马未都,还有其他各领域著名的文化人和科学家比如说陈晓卿,徐静蕾等说科学文艺;梁文道,许子东等代表老腊肉说人生哲理;而还有一个蒋方舟负责吸引网上吐槽火力。其实他们所有人不管是什么人设,自身在专业领域都很牛很牛,包括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覆盖各粉丝群,拥有各种话题性。
要知道,这些嘉宾不管是为了钱来也好,还是为了关系来也好,能凑一桌,分享自己的故事,就一定会爆发巨大的潜力和碰撞出闪耀的火星,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太富太有内涵,眼光和见识总能给人启发,引起共鸣。一般人和一般的节目是攒不起这样的局的。
不同的主场嘉宾和客场嘉宾能来给窦文涛这个节目捧场,足以见得干了大半辈子的最牛主持人在业界的号召力。
其实在这里还想给蒋方舟鸣不平,不管她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被多少人污蔑为凤凰女,心机婊,但是在《圆桌π》上的表现,根据她这个年龄,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要知道同期还有一些年轻嘉宾和这帮老家伙在一起聊的时候,谈吐举措都不是很得当的,而蒋方舟最后的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有时候真的觉得中国有些人为什么那么狭隘,就容不得看不得自己的同胞好,而但凡是舶来的就使劲跪舔。
三、话题人文关怀深
作为职业的新闻人,主持人,制作人和他的老伙伴们带领的创作团队,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话题和问题的矛盾把握非常准确,而老江湖窦文涛很知道那些话题该说,哪些不该说,什么时候可以点到为止,度把握得非常好。
节目内容上只要和梁文道沾边,档次就不可能低,因为梁文道可以算是在哲学,社会学,文学,新闻学领域融贯中西,有真才实学的一个学者,说他是中国的福柯可能都不过分。
四、表面低调其实高调
窦文涛可能人到不惑之年以后,少了年轻时候的激进,多了一些睿智,所以他给自己的人设是有点痞,什么小时候看女军人啊,什么摸女同学啊,张口就来。就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造型,然而这种人设和他媒体界大佬的身份明显是不符合的,所以,其实是为了现场气氛和效果。
以前在电视时代,梁文道主持的一些节目往往放在深夜,表面上看这是人们最不关心,最不火爆的时段,然而实际上,凌晨和深夜,是万籁俱静,人们感情上最脆弱,内心最空虚的时段。往往这个时候很多触及心灵的话题很容易打动观众。所以说,可能八九点一个很火的剧确实可以迅速圈粉,但是风头过了以后,很快就会被这个快消社会忘记,然而梁文道多年来不温不火的深夜聊天,不但圈到了很多高素质资深粉,而且他们绝对是死忠粉。
《圆桌π》的低调其实表现的是高调的自信——你爱看不看,你爱喜欢不喜欢,我们就说我们的,敢有这种自信,是因为他有牛逼的制作人,牛逼的主持人,牛逼的嘉宾,牛逼的话题,牛逼的节奏把控,牛逼的情怀......这是多年工匠精神酝酿所成的精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这一切元素长达几十年的积累,让梁文道自己的节目《圆桌π》横空出世了,真的很为这样一个有追求的新闻界前辈感到开心,也为长期被小鲜肉刷屏,精神极度匮乏的观众开心。
祝《圆桌π》越办越好!
缺少明星的圆桌派是怎样成为综艺黑马的?
无论是《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中国好声音》等等现象级综艺,我们能够看到它们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就是说如果没有创新节目形式,它们往往会经历从鼎盛到衰败的阶段,毕竟,大家都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但是我们看到,《圆桌派》在缺少明星“驻场”、在综艺节目数量众多、竞争非常激的情况下,却显示出超强的生命力,这主要来源于以下的原因
1 节目每期主题紧贴社会热点,有话题性,吸引观众观看《圆桌派》是《锵锵三人行》节目停播之后开启的一档综艺,形式和《锵锵》非常类似,一个固定主持人,每期一个社会话题,邀请3个嘉宾,大家各抒己见。无论是当初的李small路事件,还是茅侃侃事件,他们都曾“仗义执言”。
2 嘉宾学历背景深厚,谦逊有礼你去搜一下就会发现,《圆桌派》中嘉宾的学历背景、社会阅历深厚,大都是学界大咖、王者段位。经常邀请的许子东学历是香港大学博士,现为大学教授;
梁文道,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媒体人、作家;
马家辉,海归博士,就职于香港城市大学。
这三位年龄40+,基本上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了。除却学术上的成就,三人的谦逊与温文尔雅实在不是现在那些所谓的“名流志士”可以相比的。
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圆桌派》中的很多嘉宾都可以是普通人的一个小老师。
3 没毒鸡汤,只有落地的、实际的、对普通人有很大借鉴意义的建议和看法3.1 案例一 如何面对困境80后创业标杆茅侃侃在2018年1月自杀,年轻才俊的他当时34岁。反正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因为创业失败,债务高垒,用自杀结束了这一切。
按照常规媒体的套路,大概只能说一些:人要有抗压能力、坚持就是胜利的“毒鸡汤”。但是当茅侃侃事件进入到《圆桌派》,这些嘉宾给出了我们另样的解读和分析,又引出了“如何面对逆境”这一问题。
窦文涛从茅侃侃的生长环境去分析他自杀的原因,茅侃侃身上有北京大院子弟身上那种“爷”的风范,凡事讲义气,当别人有求于他的时候,很少有说“不行”的时候,到公司后来入不敷出时,茅侃侃卖掉了自己的房和车,卖掉了妈妈的房子,去还债务。分析原因的期间,没有说教,没有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的“指点”。
许子东则从社会角色和自身能力能否相匹配这一点去分析茅侃侃自杀背后的原因。
在许子东看来,茅侃侃不适合做一个创业者,但是他自己选择了这个角色,当他去做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他做不来、承受不了,最终酿成了一个悲剧。
联系现实,现在各大媒体上,宣传、鼓励创业的消息铺天盖地,对很多人造成一种幻觉:创业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事实大相径庭,要承受的压力、面对的困难并非一个普通人能够克服的。许子东的话给人的启发就是:一定要考虑现实,认清自己,而不是活在那些小概率事件中。
关于抗压能力的问题,许子东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见解:你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的抗压能力就强,你的逆商就高。给我们普通人的建议就是,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窦文涛举了一个案例,前两年曾经有个00后,说自己融资了几千万,嘲笑中年人拿着死工资,但是最后这个00后的结局也不乐观,没有做成事情。他的看法就是,我们就是普通人,能够稳稳当当的就很好。
3.2 案例2 关于跳槽当90后频繁跳槽的消息充斥在各大媒体,对90后的批评声接踵而至,什么不吃苦耐劳,不能受委屈。梁文道说,对于年轻人来讲,既然A处和B处的待遇差不多,为什么不选一个自己开心的事情去做呢?真的是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蒋方舟在这期节目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在现在这个社会,稳定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相比很多人嘲笑公务员一辈子看到头,拿死工资;其实,公务员生活的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了。这才是这个社会中的真相之一吧。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说明我喜欢这个综艺的原因,没有不切实际的毒鸡汤,有的都是普通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真实建议和感想。
十分推荐大家去看这个节目欧~
为什么会有文人相轻的现象呢?
天下无净土。官场相忌,职场相妒;文人相轻,武人相斗;穷人仇富,富人爱狗;江湖无义,婊子无情。至于“文人相轻,武人相重”的说法,是汉语语法的通例,评判某事某物时,习惯找对象比较、对仗;人学武干什么,大概率用来争斗,才不会相重。
“文人相轻”被拎出来说事,原因是古代中国文人治国,现代文人被国治,一扬一抑都极为瞩目,文人间口舌之争、明争暗斗之类情形广为人知,“文人相轻”遂成古今共识。
“文人相轻”说法的著作权属于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俚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就如此。傅毅与班固,才学相当,然而班固小看傅毅,他写信给弟弟班超说:“傅武仲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但他下笔不能自制,没完没了。”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止一种体裁,很少有人能够全面擅长,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的长处,轻视别人的短处。乡里俗语说:“家有破扫帚,自视价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带来的害处呀。)
曹丕认为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文章体裁多样,各有所长,少有全才,往往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就象把破扫帚当作千金宝贝一样,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产生贵己贱人的毛病。
但是,曹丕把现象与起因混为一谈,此长彼短、互不服气是现象,不是起因。那么文人相轻因何而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底下却无新事,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错,就是利益之争!班固诟病傅毅作文没边,实为吃醋傅毅加官进爵。追名逐利,三教九流,概莫能外。名利直观体现为官位、财物、美色,李白与王维争宠玉真公主,胜者鱼与熊掌兼得;经此一役,二人反目,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
文人相轻有时剑拔弩张,甚至血溅五步。孔子开课拼不过少正卯,掌权后立诛后者以泄愤;孟子的恻隐之心,比不过墨子的兼爱,比不过杨朱的不拔一毛利天下,又无力象孔子那样杀戮,即使有,也够不着,时代不同了,气得破口大骂墨朱二人是禽兽。
也有志趣相投而文人相重。郊寒岛瘦,同病相怜,孟郊与贾岛惺惺相惜;元轻白俗,性喜猎艳,元稹与白居易如漆似胶。也有剃头挑子一头热。杜甫仰慕李白,李白对他不咸不淡;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却不见有什么表示。患难见真情。还是李白,犯谋逆,天下喊杀,杜甫人微言轻无效果,其他文朋诗友无援手,最后还是靠武人郭子仪救命。
文人相轻,更多情形是纯粹的笔墨之争。文人自傲,自觉想法笔力高明,本能地贬低排斥别人,即使第三方的评价不利自己,也明里暗里不服。笔墨之争有什么好处呢?有,有精神利益和隐形实利:压过对方,获得内心满足,在业内扬名,虚名可能转化实利。
文无第一,文人相轻没完没了。三百六十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哪个不如此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