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蒂固打一个生肖,为什么中国的童话文学成就不显著?
自古以来,我们最需要反思的观念,恐怕就在儿童文学这一块。
中国的童蒙教育是悖反的,这反映在教材的“高龄化”和文学的“低龄化”上。
首先,四书五经这一类用于“开蒙”的教材的内容是说教性的,大人都要正襟危坐地学习,儿童当然不喜欢,多半也真的不懂,只有先机械地背诵,种个“种子”,到了一定年龄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其实,这些教材所表达的理念,只要隐藏在儿童文学中,在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里,就会很容易被潜移默化地吸收。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必须比课堂教育更更高明才行。因为最难的事情,就是把高深的道理讲成一个美好的故事。
而中国的童话文学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效果。以动漫来说吧。国产动漫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在这之前,受到日漫影响的几代人不知道呼吁了多少年,希望让国产动漫别再那么幼稚可笑。
长久以业,中国人把动漫当成是“给儿童看的”,看不起这种形式,而我们知道,日本动漫很多都是全年龄的,而安徒生童话的价值早就超越了“给儿童看”的层面。
真正的儿童文学正应该是老少通吃的:只有打动了大人,才能打动孩子。因为儿童称得上“幼稚”的阶段其实很短,而童真并不等于幼稚可笑。孩子和大人可以共享很多理念,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我们的国产儿童文学当然也有优秀之作,除了皮皮鲁鲁西西,更老的《宝葫芦的故事》等也是名作。《大闹天宫》也非常棒。还有题主所列举出来的众多好作品。但是,这些名家名作只是少数。
儿童文学发展的要点,在于普遍的共识的提升。越到90年代以后,好作品反而越少。反映在动漫里弊病更重,最大的毛病,就是在文学里把儿童当傻瓜,把伦理道德直接往浅薄粗陋的人设和情节里灌。
没人愿意被说教。你借人物的口说出来的大话,只能得到反弹的效果,而你用故事本身所传达的道理,才会让人终生受益。
安徒生的故事,其实非常深刻、悲哀、丰富,远远超过儿童能理解的。但是深者看深,浅者看浅,从幼年到成年,一直会给人惊喜。
《夏目友人帐》这类动漫,虽然也不乏商业气息,但我不能不说,作为儿童故事也好,成人故事也好,都适宜,中国人也一直想让儿童理解的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人与万物的“天人合一”,在一个故事里,全都被你吸收了。
而《喜羊羊》过了三岁就可以彻底屏蔽了。
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是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中,都是一个异类的存在。它作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以及十二生肖中的“辰龙”,事实上已经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而如果我们把上古神话中的“龙”也包含在讨论范围之内的话,那么其实这种传说中的生物(姑且说是生物吧...)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的文化中数千年之久。所以“龙的传人”,其实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对中华文明的总结。
作为皇帝皇权象征的龙,最早出自《史记》中对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传说: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蛟龙是什么,我们到后面慢慢细说。但由此,大汉江山的开创者便与“龙”攀上了血缘。而“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其形成时期便是汉朝。因此“皇帝=龙”的这一形式,自2000多年前,就已经固定在了华夏文明之中。
而“十二生肖”的形成,则出自东汉《论衡》中《言毒篇》的记载:
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
作为记述生辰时节和历法纪年,对于农耕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干支系统,龙进入这一领域,事实上已经证明“龙”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普通百姓文化中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汉朝-华夏民族-汉族的文化传承(我知道说这个必然会有人来喷“民族是共党的宣传”等等,所以我尽量摆事实,各位看着心里有数就好...)。
“汉”这一称呼,事实上起源并非中原民族自称。在《周书·尚书》以及《春秋左传》中都有“华夏”一词的记载。作为黄帝和大禹的血脉传承,华夏一词其实才是中原民族的自称。而被称为“汉人”,则是来自于汉朝时期周围东夷、百越、匈奴等民族对于中原民族的称呼。
自商周以来,中国在上古和中古时期曾经历过多次扩张以及被外族入侵。而这些纷争的结果则是外族与中原民族的大混血,以及华夏文化对外族文化的吸纳、接收以及自身的变迁。但在以汉语为基础、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各个时代都普遍传承了“龙”的特殊文化地位。
说“龙”有特殊的文化地位,最简单的例子,则是中国独自的,对于“龙”的研究。
龙最早是作为一种生物被研究的。《述异记》中记述,在泥水中的虺,活500年就会成为蛟,蛟活1000年会变成龙,龙过500年会成为角龙,角龙再过1000年就会变为应龙,应龙再老,就会变成黄龙。
具体“虺龙”,“蛟龙”,“龙”,“角龙”,“应龙”以及“黄龙”是什么,跟我们的问题无关,在此不提。但单从这种细致而且有“升级系统”的研究来说,中国人对于“龙”的特殊性是有相当深的认识的。而龙的这一特殊性,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文化图腾:舞龙、赛龙舟、摆龙门阵、猛龙过江等等。
所以我们没有被叫做或者自称“虎的传人”、“马的传人”、“猴的传人”(其实这个从科学来讲离我们的亲缘更近...),而是自称“龙的传人”,这远远不是一位歌手偶然瞎写的歌词,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
带一块玉在身上真的会对身体有好处吗?
很多人都听说过“人养玉,玉养人”这句话,“人养玉”这一点毋庸置疑,一块玉,要花很多时间盘玩它,才能让它变得更加油润光泽。而关于“玉养人”这种说辞,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古人如何看待玉养人
玉养人,这是古人一直深信不疑的理论。除了有葛仙翁吃玉的传说,就连很多医学名师都非常看重玉的养生功效。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提出玉磨成粉,可以当药引子,和真正的中草药一起熬制,有“除胃热”等功效。甚至药王孙思邈,也提出了“石药”理念,甚至连云母、钟乳石都可以入药。
不过,根据当时的药学理论,并非只有玉石能够养人。就连最普通的磁铁矿,都能“入肾脏,强肾气”。但这些玉和石头的功效,是不是真的有人吃过试过,这一点还有待考证。但按现在的药学理论,口服石粉太多,离结石可就不远了。
在《御香缥缈录》中也有记载:慈禧太后有一套奇特的美容大法,就是每日用白玉尺在面部搓、擦、滚。白玉尺是用珍贵的特种白玉石制成的一根短短的圆柱形玉辊子。而清代嫔妃使用的太平车也是采用的这种玉石。这些应该也算是玉养人的一种佐证吧。
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玉养人
有些玉做的物件,或多或少有点养生功效。在乾隆、慈禧等位高权重者的养生之道中,几乎都用玉石做的枕头睡觉。说是硬度刚好能按摩颈椎,而且刺激后脑的风驰等穴位,有益于安神。这一点按中医穴道的理论,有一定科学依据。
此外,不少很多卖玉的商家,都喜欢用“玉养人”这个理念推销产品。比如说:玉镯和手腕的摩擦,可以软化皮肤细胞,疏通皮肤的汗腺,有助于新陈代谢,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种说法,其实是基于经络理论。虽然没有被严谨地证明过,但也有点道理。
还有一种说法:玉石中的有效成分,可吸收放射性物质,解除有害重金属如镉、铅等对人体的毒害,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这是在玉石的吸附性上做文章。也许人在盘玩玉石的时候,玉石确实会吸收脂分,调节容貌。但至于对重金属吸附如何,还有待考证。
至于玉镯能形成电磁场和谐振的说法,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是讲不通的。
有人或许会质问,以上种种都是推断,难道一点正式的科学依据都没有吗?答案是:“有”!
玉石,无论是透闪石玉还是直闪石玉,它们都有一种有效成分:Ca2(Mg/Fe)5Si8O22(OH)2,也就是“闪石”。根据分子式可以得知,玉至少含有钙、铁、镁等人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可转化为盐而溶于水,贴身佩戴时会以纳米级盐透入体内。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闪石玉最后会有碱根(OH-)。因为大多数产闪石的地方,包括玉龙河,它们的土壤和水都偏碱性。所以很多玉石在刚出土的时候,都会起点白灰,也就是“返碱”现象。而玩玉人体质偏酸偏碱,盘玉的效果有所不同,这也就解释得通了。
从心态的角度看待玉养人
其实,玉养人的科学佐证有很多,争议也不少,但有一点相信所有玩家都是比较认同的:玉养心,所以玉养人。玉的温润、大气,能使人的情绪变得更随和,心态变得更宁静;玉的盘玩之道,能使人变得更有耐心,精神上更加富有。
对玉的选择,使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懂得了没有完美的玉,没有完美的人,应以包容、开明的态度对待生活。而这些,都能让一个人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玉石最养人的地方,还是玩玉时的那份安闲,那份恬静。玉养人,更养心!
唐代最有名的公主是谁?
盘点唐朝的公主,其中最有名的应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位。
一、不爱红妆爱戎装的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太穆皇后所生。李渊父子起兵,她携同丈夫一同参与,出谋划策,见解非凡。
她一面派丈夫柴绍速往太原参与,一面自己独立于关中组织武装力量,起兵以应高祖。她先后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七万余人。李渊渡黄河之后与其会合,围攻长安,并与兄李世民一举荡平西北残余的隋朝势力,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阳组织的军队纪律严明,女子英豪,被称为“娘子军”,万里长城一著名的关隘“娘子关”,即是以其部队名称命名的。
平阳是唐朝唯一一个死后有谥号的公主,也是整个封建社会唯一一个由部队为她举殡的公主,真正做到了生荣死哀。
二、为情所迷的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是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女,从小娇纵蛮横,但受盛世之熏陶,又有无可比拟的雍容才情。
因圣旨嫁与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起初,高阳抗争,不愿嫁给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房遗爱,提出“宁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的抗议,但李世民不许,高阳无奈,于是上演了一出新婚之夜挡驸马于门外的闹剧。后来,巧遇才华横溢的辩机和尚,并与之私通,稳稳地为房遗爱戴了一顶绿帽子。
三、因和亲而留名的公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
文成公主应是唐朝和亲最为成功的公主。文献记载,文成公主为“唐宗室女”,因和亲事关重大,破格封为公主。
文成公主出嫁规格非常高,唐有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藏,藏王松赞干布亲自迎于河源,并决意“为公主筑一城(布达拉宫)以夸后世”。
文成公主进藏后,大力地传播了唐朝文化,增进了唐与吐蕃之间的友谊,并建议填湖建庙(即如今的大昭寺),命名为“惹萨”,后来又演变成“拉萨”,成了西藏政教活动中心和“圣地”。如今,西藏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仍供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雕像。
和亲西藏的另一位公主是金城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养女,邠王李守礼的女儿。她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对唐与吐蕃的交往有所贡献,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与土蕃的“舅甥之盟”。但她命运多舛,她以真实“帝女”的身份入藏,处境及待遇却与非“帝女”的文成公主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文成公主受到了藏人的极高礼遇,而金城公主却卑微得多。她起初是与年轻英俊的西藏王子和亲,却不料在迎亲途中,王子坠马身亡,阴差阳错,她不得已嫁给了本是公公的吐蕃王赤德祖赞,做一偏妃,在宫廷生活中处处受大妃打压,还抢了她的儿子,致使她郁郁寡欢,在藏三十年不到就去世了,也算是最倒霉的一位公主。
四、最为孝顺友善的襄城公主
襄城公主,太宗李世民的长女,个性恭顺友善,行为符合礼法,很受太宗喜爱。太宗常常下诏给其他公主,让她们要以长姐襄城公主为榜样,向她学习。据说,襄城公主下嫁给萧瑀的儿子萧锐时,按当时礼数,应新建公主府,襄城公主却推辞说:“儿媳对待公婆应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早晚伺候在身边,如果不住一起,那么晨昏定省的礼节就会缺失。”因而只整修了一下开化坊的萧瑀府。她的知书达礼让她的弟弟高宗李治很是敬佩,她去世的时候,高宗登城送葬,痛哭不已。
五、最有权力的公主——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女儿,极受李治与武则天的宠爱,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曾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她梦想和她母亲一样,登上皇位,君临天下,但终没得志,为玄宗所杀,仅留下一枚笑柄。
六、最为美丽却最不孝的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幼女,童年时期正值其父李显被贬房州,可谓拥有一个最不幸的童年。李显继位后,极为疼爱她,让她恃无忌惮,也想仿效武则天,令其父封她为“皇太女”,未果,竟毒死了她的父皇。后被李隆基诛杀,追废为“悖逆庶人”。
传说安乐公主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她的美貌、不孝、野心堪称唐朝公主之最。
七、被家暴的公主——升平公主
升平公主,后称齐国昭懿公主,唐代宗李豫女儿,下嫁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暖。郭暖曾因一时之气打了升平公主,使其成了唐王朝唯一一位经受家暴的公主。奇怪的是“太岁头上动土”的郭暖却并没获罪,反而让升平公主变得温顺贤淑。戏剧《打金枝》说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唐朝公主共有二百多位,至于谁最有名,相信每个人的看法定不一样,欢迎各位参与讨论,并作补充说明!
印度的工业基础比我国好?
几乎同时期取得民族独立的中印两国,要论起点的话,印度是明显高于中国的。
1950年的印度,人均发电量是同期中国的4倍,人均GDP为中国的1.6倍。铁路历程是中国的2.5倍,钢产量是中国的8倍。
毕竟,早年的英殖民者没能预测到,自己将终有一日从南亚次大陆撤退。因而,把印度当成英帝国的永久领土,花了200多年,认认真真的搞了不少建设。加之,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波及到印度本土,最终印度也是在同英国好合好散的基础上,实现的和平独立。所以,跟多数饱受战争摧残的第三世界国家不同,英国人留下的遗产,大部分都被印度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印度的人均GDP还稍高于我国,中、印两个经济体的规模也大约相当(GDP总量都在1450亿美元至1480亿美元上下)。
这么看,印度和中国的差距,主要取决于最近这四十多年的发水平。
要探究其中缘由,咱们可以从中央到地方,依次捋一捋。
首先,印度采用的是联邦制的政府模式,再配以议会制的西式选举制度。
要说这种“联邦制”,最典型的,要数美国了。在美国,讲究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地方政府的自治权限很大,各州内部有自己的宪法,可以自行规定是否禁枪、保留死刑、结婚年龄、堕胎是否合法等等。
到了印度,虽然各邦的自治权限不如美国那么宽泛,但离“团结举国上下,集中力量干大事”还是差的远,中央政府的决策权力和执行力明显不足。
最典型的就是,在一些大型基建工程上,印度政府的统筹能力还是很弱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个典型的热带季风国家,旱涝特别容易走极端。这种环境下,大修水利工程自然是必须的,抗旱抗涝、防洪发电、水运养殖,综合开发,造福万代。但长期以来,印度却一直这么凑合着过,每年饱受旱涝困扰。
其实,在水利工程方面,印度早在1980年就推出了“内河联网计划”。只是,这一“规划”,折腾了四十年,两代人的功夫,目前,其主要项目仍仅存在于“图纸”之上。
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了印度的高铁项目中,让投资印度的日本企业每天利滚利的赔钱(日方不但出人出技术,还提供了低至0.1%的年息,偿还期延长至50年的“超低息贷款”)
讲真,这也不能全怪印度政府的“拖延症”。毕竟,无论是修水库还是建高铁,征地和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肯定难以避免。而在印度这种联邦政体下,征地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各邦政府协商好,地方政府协内部表决通过后,再一个一个去找土地所有人谈判。
而且,无论是各邦政府还是印度的基层群众,对于“个人服从集体”方面的认识都算不是很到位。显然,这么一层一层谈下去,等谈好了一轮,这届政府的任期都快过了,到下一届政府,保不准又得再研究一遍。
加之,今年是人民党执政,明年可能换国大党了。即使顶着得罪地方的风险,费大劲建成了,这又算谁的政绩?
那么,要说印度的中央集权为什么这么不给力呢,这还得简单追溯一下印度的传统历史。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邦国割据的状态。所谓“印度”这一称呼,在1947年印度共和国成立之前,大多只作为一个地区概念出现而已,并不被用作正式的国家名称。
现代印度共和国的疆域,要远超出任何一个所谓的古印度“大一统王朝”的领土范围。印度,只不过是继承了英国属印度殖民时代的遗产罢了。
印度共和国刚成立那会儿,以武力和各种诱导的形式,打压驱逐地方王公,花了近十年,把本来各自为政的各邦国改造成了行省——邦。
然而,千年来的传统,可不是这么好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中央和地方各邦的利益冲突一直没消停过。
此外,印度境内还存在着诸如北方的“纳萨尔派”和南部的泰米尔民族主义分子这样的反政府武装和分裂势力。半个多世纪以来,任凭印军轮番绞杀,仍然顽强根植于地方民间,还在劳苦大众中,坐拥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 》,以第三方客观的视角,演绎了纳萨尔派“闹革命”的故事)
显然,中央-地方合作不顺畅,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地方分裂势力的骚扰,都对印度工业发展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
接着就是印度广为全球诟病的民族、宗教矛盾,人口压力和性别与种姓歧视了。
在种姓方面,长期以来,除了莫迪总理所在的“吠舍”阶层的流动性相对强些,抓到机会,运气好的话,通过个人奋斗,能成为高官、学者或者富豪外,在当今的印度,管理层和精英层仍然由中高种姓把持,干苦力和污秽工作的,总是最底层的首陀罗和贱民。
加之,即便种姓制度本仅是占人口83%的印度教徒内部的划分,但其影响之大,甚至把原本教义倡导“人人平等”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给“同化”了。种姓压迫,愈发的不限于印度教徒范围内。
原本一些低种姓群体,为了逃避来自印度教的种姓歧视,选择了改信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结果没成想,这些“印度特色”了的外来宗教,对信徒也分了等级,他们还是会被处处轻贱和歧视。
这样一代代下去,出生低的印度人往往会直接认命——做卑贱的工作,那都属于神早就安排好的事儿。不服,就是在亵渎神的意志,要遭报应的。
这种情形下,即便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太懂得好好利用。更何况,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印度公立学校,跟私立学校比,教学水平差距极大。
这也让印度一直长期稳坐世界文盲人口的榜首。
大家都知道,一国想提升工业化水平,必然需要大量受过教育和专业训练、有良好大工业产业工作习惯的现代技术工人;而印度广大低种姓的廉价劳动力们,则多为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低、自制力低的“三低人群”。
如此庞大的人口,一旦质跟不上去,量越大,国家负担越重,多便宜都没意义。
显然,宗教的麻痹、种姓和阶级的固化,极大的妨碍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实际上,这些弊端,印度政府也不是不清楚。但是在如此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宗教力量的面前,印度中央政府原本就不太灵光的执行能力,根本扛不起改造民间传统认知和社会陋习的重担。
比如,早在1950年,刚独立的印度政府就在宪法层面正式宣布废除了种姓制度,统一用“部落民”来代指达利特人(贱民);同年,印度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61年,又出台了《禁止嫁妆法案》。
然而,这些针对各种陋习的政令法规,在实际操作中,一涉及到政治选举和党派的利益,往往就是一纸空文。
咱们就拿印度版的“计划生育”举例。
上世纪70年代,尼赫鲁的独生女,“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担任总理的时候,已经很有预见性的察觉到了国内的人口压力。于是,直接以严格法令的形式,全国推广“强制绝育”政策。
这些强制性政策包括:申请获信贷、领取补贴之前必须出示绝育手术证明、第三胎以上的孩子无法入学、两胎以上的男人没有绝育手术证明无法申请营业执照、囚犯在绝育前不能假赦,二孩以上的公务员也得有绝育手术的证明才行,不服,那直接辞退。
如此“激进”的手段,严重得罪了热衷“人口生产”,并极度重男轻女的广大印度基层群众。
再看印度的选举制度,一人一票,由公民投票选议员,获得半数以上议席的党派就是执政党,其党首自动成为国家一把手。结果呢,在1978年的选举中,鉴于“强制计划生育”方面引发的民怨,从未失手过的印度国大党竟然不敌人民党,最终败选。
到了八十年代,英迪拉再次带领国大党赢得选举,出任印度总理的时候,充分吸取了教训,政策温和多了。
甚至,英迪拉遇刺后的历届印度政府,无论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也都没敢再怎么提及过“强制计划生育”的事儿,生怕触怒到选民。
总之,印度作为一个继承了英国南亚主要遗产,地缘环境非常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口数量庞大的地区性大国,起点真的不算低。
只是,一方面,印度中央和地方的这种“联邦”关系,让其很难集中力量干大事,统筹全国利益,这导致各种国家层面的计划和工程,都能搞出严重“拖延症”;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现当代印度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政令法案,在推行上,往往不敢作得太猛,过于强制化。中央不但生怕地方政府唱反调,更担心招惹到选民,下届不愿意选自己了。因此,它那强大的宗教环境和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陋习,往往让普遍落后的民众认知和西式的民主政体不仅很难匹配,反到处处矛盾,进而给国家发展严重拖了后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