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德,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不是吴承恩写的?
个人认为,不是吴承恩的可能性极大。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早在《西游记》之前就已经有了端倪。即这是一个世代积累的过程,并非一个人的单独创作。首先,《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我们知道,他确实是玄奘法师。而玄奘法师去的“西天”就是印度,也确确实实是佛教的发源地也即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所在地。真实的玄奘确实九死一生,历经艰险,也取回了“真经”。
流传下来的玄奘法师图
说到《西游记》,万万不能离开一本书,那就是玄奘亲述、辩机写作的《大唐西域记》,这是一本地理类的史籍,与我们现在谈的《西游记》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但是,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该书记述了玄奘所亲历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既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和佛教经典的重要文献。
大唐西域记
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角据哈师大教授张锦池说,现实原型应为根据《大唐西域记》改编的《三藏法师传》中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石磐陀乃西域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这也为孙悟空的“猢狲化”提供了依据。
沙僧一角则取自于玄奘取经途中曾梦见的一个大神。据钱文忠教授说,玄奘曾在途经敦煌西方长达800余里的流沙地带时,无意中打翻了水袋,差点丧命。昏迷中,玄奘梦见了一个数丈高的大神,手执兵刃,对他怒喝。玄奘随即被惊醒,连夜赶路,终于找到了水源。
西游记中的沙僧
至于猪八戒,目前还没有听说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有关。据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而鲁迅则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演变而来,例如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但是不管怎么样,猪八戒也是一个佛道两沾的形象,其天蓬元帅的名号来自道教,而猪的形象多半与佛教有关。
猪八戒
还有一个乌巢禅师,竟由佛教“鸟窠道林禅师”的故事直接化用过来,道林禅师实有其人,而且确实是生活在鸟巢上。
种种如此,不一而足。
西天取经
如果把《西游记》的经历等同于《大唐西域记》,自然没有人能够信服。实际上,《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种种演变和发展,既参照了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经历,也参考了很多佛道故事(尤其是佛教故事)中的人名和神话。比如孙悟空,既有原型石磐陀之说,而其名则又是来自唐代一个叫释悟空的高僧,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他曾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后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而其性格和形貌,则多借鉴了中国神话中的水怪无支祁。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孙悟空
总之,在《西游记》出现之前,这些形象就已经初见雏形了,再加上宋话本小说和元杂剧等的渲染演说,师徒四人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即便《西游记》真是吴承恩所写,但我们似乎不能够说,孙悟空形象是吴承恩一个人完成的,应该说是中国古代神话和佛教故事以及真实人物经历杂糅而成。
其他人自然也一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吴承恩先生是天生的生花妙手,就如同冯骥才《俗世奇人》的泥人张一样,善于把不同的材料剪辑加工,然后完成一个完整有体系有寓意的故事。笔底驱动风雷,妖怪神圣,皆奔走而来。
妖魔混战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会发现《西游记》中有着种种纰漏,或者说不能够严丝合缝的地方。而且,吴承恩自身或许也存在着文化学识上的不足。
二、吴承恩是否确有其人以及《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很大的疑问。据说吴承恩实有其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传说吴承恩自幼喜欢读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吴承恩就一定是《西游记》的作者,对于这一点,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
一度时期,很多人以为丘处机是《西游记》的作者,原因是丘处机写了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清代有位大学者叫钱大昕,他充当了一个谣言粉碎机的功能,他跑到一个蛛网尘封的藏经楼里,把这本《长春真人西游记》给抄出来了,在社会上一传播,人们才知道,哦,此西游非彼西游呀。于是没有人再这么认为了。
大概乾隆年间,有人在一本《淮安府志》里发现了这么一条:
《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就凭这一条证据,大伙就传开了:原来《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啊!
于是,大家纷纷给这个吴承恩找理由,这个梗一直传到民国,鲁迅、胡适这几位大神看了看也就信了。于是经他们一讲一宣传,吴承恩是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事,就被大众认可了。上世纪20年代,铅印出版了第一部署名“吴承恩”的《西游记》。之后,“吴承恩”的著作权就被大家这么约定俗成地“确定”了下来!
但是,小编认为吴承恩很有可能不是《西游记》的作者,为什么呢?
1.离吴承恩不远的明末清初,有个大藏书家黄虞稷,他家叫“千顷堂”,里面的藏书多到爆。他编了一个目录,就叫《千顷堂书目》。我们翻一下就会发现,啊?吴承恩的《西游记》怎么被他编到“地理类”去了?黄虞稷是大学问家,一般来说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这就引起了人的疑问:《西游记》怎么也不能算是地理类书吧?
2.“承恩”二字用得极为随意,很不像一般作者的作风。比如说:
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第七回)
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第九回)
尤其是第二十九回的标题,就写作“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试问,有哪一个聪明人会乐意将自己的名字和“八戒”比邻呢?
何况,古人对于自己的名字,往往是十分忌讳的。
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不愿意有别人与自己同名。明代文人李梦阳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便拟出一副楹联的上半联来考那个读书人:“ 蔺相如, 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同,你一个士子岂能与我同名同姓?没想到那个读书人思索片刻,竟巧妙地对出下联来:“ 魏无忌, 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意思是魏国 信陵君公子无忌和唐代大臣长孙无忌没有“忌讳”,我们也不必忌讳同名同姓了。李梦阳听后只得作罢。
吴承恩身为明代文人,岂会没有避讳意识,竟然将“八戒”与自己比邻?这,也太可笑了吧?
欲知更多《西游记》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是什么意思?
醍醐灌顶中“醍醐”的意思:是佛教中指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的意思。常用以比喻听了高人的意见后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醍醐,本义有三层,一是指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二是佛教用语,比喻佛性。三是用来比喻美酒。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对醍醐的解释:“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灌顶”最早的用法是佛教中比喻通过给人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达到大彻大悟。来除却烦恼、使身心清爽。
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联系上的呢?下面简单讲一下“醍醐”二字。
醍醐原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把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上指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大彻大悟。
“醍”的原意是指按照古老方法和许多复杂工序才得到的一种质地粘粘的发酵乳脂。从春秋始,“醍”字的意思就成为了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记载古时酿酒业,其中酒澄清分为五个等级:“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
孔子门徒留下的言论《礼记·礼运》里对醍也有这样记载:“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就是红色的酒。
古代著名医生李时珍也写下这样的诗句:“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醍醐”二字在我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时,就在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到唐朝“醍醐”就在汉译本佛经中的词义确定为“本质”、“精髓”。
“醍醐”不只是奶油,在古代印度是牛乳中的美味佳品,“佛书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醍醐制作的难度在“精炼”上,它需要非常复杂工序才能制作出来。《大般涅盘经·圣行品》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佛教中使用醍醐灌顶,就是将人们食用醍醐后那种的清凉通感,提升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注: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有哪些英年早逝的杰出历史名人?
英王陈玉成太平天国有几个王很有意思,如忠王李秀成不忠,天京失陷之后被捕投降;翼王石达开长翅膀飞了,天京内讧之后独自领兵西行,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还有一个英王陈玉成,英年早逝。
太平天国内讧之后元气大伤,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仅有的杰出将领,可以说太平天国能够苟延残喘好几年全靠这二位,陈玉成与李秀成配合连续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他主张攻克湖北以充实天国西部屏障,不料在这件事情上李秀成目光短浅,不愿意积极配合,陈玉成孤军难以成势,反倒丢了安庆,天京门户大开。后来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出卖被捕,宁死不降,被清军杀害,年仅26岁。
其实南京以东不是太平天国的要害,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南京西面长江上游的湖广、安徽等地以及曾国藩的湘军。如果李秀成积极配合陈玉成拿下武昌,进而占据湖广,一方面缓解天京西面战略纵深狭小的窘境;另一方面可与湘军争夺根据地,削弱湘军的实力,太平天国不说翻盘,再挣扎几年肯定是没问题的。
周世宗柴荣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后周国力强盛,柴荣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结束纷争的人,他伐后蜀,征南唐,破契丹,屡屡得胜,正要进兵幽州的时候暴病身亡,年仅39岁。
周世宗英年早逝的影响非常恶劣,柴荣的儿子太小了,很快被赵匡胤夺权,赵匡胤建立大宋。要不是柴荣死得早,就没有大宋什么事了,偏偏大宋比后周怂,幽云十六州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长达400年,以此为踏板不断袭扰中原大地,直到400年后明朝重新夺回幽云十六州。
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和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最成功的两位守成之君,这两位广施仁政,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只可惜朱瞻基在位10年就死了,年仅38岁,9岁的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后来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谗言亲征,把大明的精锐部队败得一干二净。
明孝宗朱佑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史称弘治中兴,只可惜在位18年就死了,年仅36岁,传位给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即位的时候还很小,是历史上非常贪玩的皇帝,在位16年把他老子的政绩败得差不多了。
孙策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整个东吴差不多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号称小霸王。在丹徒遇刺随即身亡,年仅26岁。如果孙策和周瑜都不早死的话,以孙策的雄心和周瑜的将才,一统天下也未可知。孙策死后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倒是长寿,活了71岁,只知道守住父兄的基业,毫无进取之心,东吴最终被西晋收拾了。
周瑜辅助孙策打下东吴的江山,当然最牛逼的事迹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此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只可惜天妒英才,36岁就病死了。
霍去病西汉名将,吊打匈奴,只可惜23岁时病死了,汉武帝非常惋惜,把他的墓做成祁连山的形状。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诗人,文学家,其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传千古,其文章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令人拍案叫绝。不料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
什么样的书法才是好的书法?
什么样的书法才是好的书法的呢?
恐怕许多人会认为,看着感觉舒服的书法就是好的书法。实际上,真正意义上好书法的标准复杂得多,书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审美体系和法度,特别是自唐代尚法的法度形成以后,书法的审美就进入了一个比较系统化的体系。这个体现即是我们欣赏书法的标准也是衡量学习书法的基本层次或境界。虽然对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但从基本原则上来看,好的书法确实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的。
其实这些基本原则和我们临摹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规律是相通的。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技法方面的标准,一个书法风格格调的问题,在一个就是书法与文化修养,情感的融入问题。在书法作品中能够具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基本上就是一件不错的书法作品了。
首先是关于书法技法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创作的书法作品中所包含了经典理论和书体技法含量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卢中南老师有曾经说说过,有许多人认为卢中南楷书学的是欧阳询的楷书,实际上,最早卢中南学习的是属于魏碑一路的《张黑女墓志》后来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指点下才楷书学习欧阳询的楷书,并说自己的楷书是集多家技法形成的面貌。如果仅仅取法一家,书法作品就会显得非常单调,内涵不够丰富。就像我们吃饭穿衣那样,如果天天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服必定会乏味的。所以说一件比较优秀的书法作品,必定具有丰富的技法内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习书法都采取了先专精一家,然后遍阅百家的路子,就要要不断丰富我们书法作品的技法内涵。如果我们熟悉中国书法历代书法家的经典作品,就一定会发现,那些非常成功的经典作品中的技法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往往包括多家书法家的优点。比如米芾的书法,就是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的,在如王铎等书法同样如此,虽然说其作品以取法《淳化阁帖》为主,可是其中的点画线条的用笔却明显有柳公权楷书方笔的影子,其中有不少的字甚至就是直接背临与原贴。还有王铎等涨墨法,可以说就是来自中国的国画艺术。
书法的技法不仅仅包括用笔的提按顿挫或中锋技法,还包括对经典书法的活学活用之技法。以及书法理论的融入能力。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就要看这件作品有没有传统书法技法功夫,已经对传统书法技法功夫取法的层次与境界如果,都是我们品评的标准。
书法有法,如果一件书法作品,看不到对传统书法的取法与继承,显然这件书法就谈不上有什么功夫。无论书法作品如何创新,但都不能完全脱离经典书法的技法。因为经典书法技法是我们现代的的本体标准。我们是不可能跨越经典独辟蹊径。所以好的书法作品一定要见传统书法理论与技法。
再者就是,我们知道,书法技法只是书法的表现语言要素,并不是书法的全部要素。我们学习书法必须要经历一个从无我到有我的过程。有我之境,就是我们的书法逐步形成自己面貌的过程。我们学习书法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取向选择,加上自己的性情和文化学识,对书法理解认识的深度,在初步的技法的初步成熟,积累的规范美观的字形越来越丰富,技法驾驭能力越来越娴熟,特别是自己的审美理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日趋模式化,就是形成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书法性格,也就是书法风格。虽然能形成真正意义的具有书法艺术特点的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可非议的是学习书法随着我们书法造诣的不断提升,都不可避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的,也或许会有境界与层次的区别,但最终会有一个自我面貌的出现。这就意味着一件好的成熟的书法作品必定不是一件完全的集字临摹或模仿作品,必定是一件完全具有自己审美理想与经典技法语言要素的作品。实际上也可以看作就是有我的作品。
第三是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问题。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丰富的技法内涵和具有自己独居个性的特色,这一切的真正本源,则是书法家本人的内在的精神的修养。可以说没有书法家内在文化的融入以及情感的投入,是不可能产生能够感动欣赏者的作品的,如果作品缺少必要的情感,其艺术性几乎丧失殆尽。所以古人说字为心画,书如其人,如其志,如其心性,就在于此。如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中国十大经典书法作品,亦或者说三大书法作品,《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都属于此类作品,这些作品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都不是为了创作作品而形成的作品都是无意于佳乃佳的作品。它们的创作过程都不是像我们现代书法创作作品那样,有许多刻意的成分在内。都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所完成的作品,所以这些作品的文字或者说文章都是书法家的原创,特别是《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其本身就是文章草稿。但由于书写者的技法功娴熟,到了随心所欲不越规矩的境界,随便写的文章草高就能够成为书法经典,而且数千年没有被推到的经典。这就告诉我们好的书法作品,是充满书法家个人情感的作品,审美理想的作品,并符合经典书法审美标准的作品才谈得上是一件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
虽然现代书法作品刻意的成分可能多一些,不过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同样在追求这种书法创作的经验。要实现书法作品具备感情的投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技法娴熟,炉火纯青,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这样的书法作品才真正称得上是好的书法作品。
不可否认,现代书法刻意的东西要不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多许多。
这并不意味着书法的倒退而是因为书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的高度成熟的结果。因为成熟,技法丰富,一点一画都有了规矩与法度,我们如果抛开这些规矩与法度,书法也就不是书法了,已经发生质变,不具有书法的基本规律与形式、内容了。
所以现代书法的法度必比古代经典书法更加丰富。这有一个积少成多的历史的积累过程。基于这个因素,我们品评欣赏一件书法特点好与坏,是根本不可能抛开经典书法作品形成的标准的。从理论上来说大约包括技法、有我和境界三个层次,但作为一位书法家 ,要真正能够进入这三个层次与境界,往往是人书俱老,方能够到达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境界。
海都为什么不服忽必烈?
海都是大蒙古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的孙子,他的父亲合失是窝阔台的第五子。他不服忽必烈很正常,服了才是不正常的现象,有一句俗话“君子之仇,十世可报”,这话用在海都身上是最为合适的,海都之所以一辈子都和忽必烈过不去,既有家族仇恨的延续,又有对窝阔台系失去汗位的愤懑,还有“蒙古本位”政治正确的加持,就这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你不让海都和忽必烈杠,是不是有点太为难海都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让忽必烈的血压长年徘徊在高位的男人,用一生之大敌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窝阔台系汗位旁落,并遭到强力的政治打压,这是海都对忽必烈极度仇视的根本原因。这事还得从1248年窝阔台系贵由汗的死亡说起。话说贵由汗死后,按照大蒙古国的规矩,新的大汗需要经过忽里台会议选举才能确定。第一次忽里台大会在宗王术赤系的拔都主持下在阿剌脱忽剌兀之地召开,此次会议确定了以拖雷系的蒙哥为大蒙古国的新任大汗。但是遭到了与术赤系、拖雷系颇有积怨的窝阔台系、察合台系的反对,会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由汗廷派出的特使质疑此次推举的合法性,被一顿狂怼。窝阔台系看着手中的汗位有滑落趋势,最不痛快。
于是,在1251年在斡难河上的成吉思汗大斡耳朵重新召开忽里台大会,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为了表达抵制态度,重要宗王一律不参加。失去耐性的拔都十分气愤,和拖雷系的宗王们一起推戴蒙哥为新任大汗,并恶狠狠的说:“你(拔都之弟别儿哥,此次奉兄之命护送蒙哥)拥立他(蒙哥)登上宝位吧,那些背弃札撒的人都得掉脑袋。”
然后在掌握大部分蒙古军力的术赤系和拖雷系(拖雷系掌握了成吉思汗绝大多数蒙古千户)的拥戴下,蒙哥顺利登上汗位。接下来,窝阔台系的噩梦就开始了,为了确保汗位稳固,也出于报复的心理,蒙哥一上来就打击窝阔台系。
在蒙哥继位不久后,就发动了“三王”之狱(这起案件的经过我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可以看《史集》等作品了解,很有可能就是冤狱),以窝阔台系后王失烈门、忽察、脑忽意图谋反为由,对窝阔台系势力发动大清洗。窝阔台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首先、处死支持窝阔台系的大臣77人。
其次、削夺窝阔台系后王们的封户。除了阔端与拖雷系关系较好,其军队领地被保留外,其他窝阔台系后王的军队几乎被剥夺,“他们的军队都被夺走了,除阔端诸子的以外,全都被分配掉了”。
第三、处死失烈门和贵由皇后海迷失,并将窝阔台系后王西迁到阿尔泰山原有封地一带,使他们远离政治中心。窝阔台的第六子合丹被迁至别失八里,蔑里被迁至叶儿的石河,第五子合失因为酗酒早死,合失之子,本文的主角海都就被封在了海押立(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
窝阔台系不仅失去汗位继承权,还被打压的这么惨,你让海都怎么能咽下这口气。要知道他的父亲合失深受窝阔台宠爱,在合失死后,窝阔台讳称西夏为“河西”,下令改其名为“唐兀”,可见合失在窝阔台心目中的地位,海都身为合失的嫡子,如果窝阔台系继续当政,他还有机会染指大汗的位置,现在失势成了边远地带一文不名的小王,人家凭啥甘心,对拖雷系的恨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新元史·卷一一一》: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嗣大位,心常怏怏。
《元史新编·卷十九》:(海都)又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而宪宗、世祖皆以皇侄承大统,内不平。
理论自信,铸就战心加成。海都之所以坚定不移的反对忽必烈,内心里不仅有对窝阔台系失势的愤懑,也有对忽必烈实行汉法,脱离蒙古本位的抵触。要知道成吉思汗订立的大札撒和蒙古原来的旧规在“大蒙古国”内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不容违背的。忽必烈建立元朝,为了顺利统治汉地,难免进行汉法改革,在海都眼里看来,这就是对蒙古传统的背弃,毕竟以他为首的西北诸王曾经也表达过极度的不满。“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当然,这也是海都的手段之一,把忽必烈违背祖宗之法的罪名坐实,将其打造为蒙古人的叛徒,而自己则以维护“蒙古传统”的卫道士出现带头挑事,方便开展对诸蒙古贵族的统战工作,一致对付忽必烈。从这点来看,海都真是打了一手好牌。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能力的愤怒,简称“无能狂怒”,海都要是是个无能之辈也就罢了。对于忽必烈来说,偏偏海都还是一个颇有雄才的“法外狂徒”,中外史书对他的军政能力都有很高的评价。《史集》说海都“是一个很聪明、能干而又狡猾的人”;《滋溪文稿》上记载海都“号令专一,赏罚信明,士卒练习”,这样的人和忽必烈过不去,麻烦是显而易见的,忽必烈摊上大事了。
海都在西北一开始“设法从各处征集了二三千军队”,经过其经营,成了“士马强健,控弦十余万”的一方诸侯。
忽必烈也意识到了海都并非等闲之辈,想对海都大加笼络,希望他不要在西北搞事情,“朕以宗室之情,惟当怀之以德”,在忽必烈继位之初,就对海都大加赏赐,还将蔡州做为其五户丝食邑。忽必烈的愿望很简单就是笼络海都,让他来拜个码头,稳定一下西北局势。“其他宗王们全都在这里,你们为何迟迟不来,我们一起把一切事情商议好后,你们将获得各种恩典返回去”。
海都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呵呵,以各种鬼话般潦草的借口拖延就是不去,我想要你忽必烈项上人头,这恩典你给不给?
《史集·第二卷》:海都无意服从,他遣使致歉说:“我们的牲畜瘦了,等养肥之后,我就遵命前来。”他以此为借口推托了三年。
海都这人确实是一个纵横捭阖的军政人才,他深知光凭他一家与庞大的元朝做对是实力不足的,就竭力拉拢术赤系宗王蒙哥帖木儿,又利用与术赤系结盟之力,先败后胜,打败了忽必烈支持的察合台后王八剌,并在自己得势的情况下,做起了统战工作,将八剌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上来,就这样海都这位窝阔台后王获得了来自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的支持。
1269年,窝阔台后王海都、术赤后王蒙哥帖木儿、察合台系后王八剌在塔剌思草原互相结盟,并瓜分了黄金家族原隶属于汗廷的农耕区和城市。“他们议决:河中地区三分之二归八剌所有,三分之一则归海都和忙哥帖木儿管辖”,要知道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制度,被分封出去的兀鲁斯只能拥有游牧地界和游牧民,而农耕区和城市是由汗廷派达鲁花赤统治的,基本上属于大汗的财产,此次会议公然将河中地区的工商业城市和农耕区进行划分,显然就没把忽必烈当回事,反元联盟初步成形,而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就是这个海都。
1270年,察合台后王八剌出兵伊利汗国,结果被旭烈兀之子阿八哈击败,八剌大败而归后,海都趁火打劫,“他(海都)让全体军队行动起来,包围了八剌的营地”,八剌至此因为惊惧而死。在窝阔台的操纵下,八剌的儿子笃哇成为察合台后王,附庸于海都,“由是笃哇德之,举国以从海都”,成了海都的忠实助手。
拥有两国的海都又养精蓄锐十余年,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后连续对元朝大举进攻,其兵锋最锐之时一度到达和林,逼得忽必烈不得不亲征才稳定局势。而在新疆一带在海都和笃哇的联合攻势下,元廷失去了大片疆域,西北防线岌岌可危。
海都举兵前,元朝在新疆的版图是这样的。
海都举兵后到结束,元朝几乎彻底失去了新疆,面积缩水的厉害。
不仅如此,海都大举攻元还造成了元朝在漠北的民生治理恶化,“漠北民避难南走者七十余万”,海都反叛对元境造成的破坏让忽必烈愤怒已极,忽必烈曾说:“海都脱非宗室,脱非其侄,而为亲属关系所妨阻,彼将并其身与土地灭之,虽亲征亦非所惜。”堂堂元朝皇帝在他的侄子面前陷入了无能狂怒,直到忽必烈死去,海都还在作妖。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海都、笃哇率领窝察联军越过阿尔泰山东犯,海山,元廷总领漠北军事的宗王海山(元武宗)率诸卫之兵迎战。双方激战于帖坚古山,互有胜负,元军损失比窝察联军更大。但是,此战中,察合台汗王笃哇被射伤,海都也在撤军后伤重病死。“阿失射笃哇中膝,笃哇号哭而遁。是役也,海都虽胜,未大得志,又受伤患腰痛,未几而死”。
海都死后,形势为之一变。笃哇立海都之子庸懦无能的察八儿上位,使窝阔台汗国成为其附庸。西北蒙古诸王叛乱原本为海都所发动,而海都对汗位移至拖雷系最为耿耿于怀,反元动力甚强。察合台后王笃哇做为追随者对问鼎漠北态度不大积极。笃哇考虑到和元朝交兵10多年,“疲于奔命,不得休息”,经与察八儿等人商议,主动向元廷求和,承认忽必烈一系是成吉思汗大位的合法继承人,而元廷也承认他们在西北地区建立汗国的独立性和合法性。
在大德十年(1306),察合台后王笃哇和窝阔台后王察八儿不和,互相攻打。笃哇邀元廷联合夹击。窝阔台汗国被元廷和察合台汗国所瓜分,笃哇占据了窝阔台汗国大部分区域。而海都的儿子察八儿在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归附元廷。西北纷争基本解决。
以上就是海都叛乱的原因和大致经过。
引用文献:《元史》、《新元史》、《元史新编》、《史集》、《滋溪文稿》、《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历史地图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