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结局,三国演义中被射死的武将都有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揭竿而起,逐鹿中原。诸侯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了争夺城池,也为了掠夺人才和权利。战争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他们英勇善战,忠义无双,誓死拼杀。有些因此而扬名立万,立下不世之功,赏金封候。有些壮怀悲烈,死于战乱之中,都说乱世造就英雄,有些时候,乱世却也在毁灭英雄。本文将讲述三国乱世,被乱箭射杀,死的悲壮的英雄们,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第三破虏将军孙坚。孙坚字文台,东汉末年名将,也是盘踞在江南的诸侯。早年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他也是第一个杀入洛阳的将军,就连董卓对其也是闻风丧胆。孙坚并因此而授予“破虏将军”的美誉,而他也是吴国的奠基人。
然而孙坚却因为一块玉玺,脱离了盟军,想独自回到吴地,却不料袁绍已对其恨之入骨,并昭告天下:孙坚藏匿玉玺,有谋反之心。袁绍于是写书信给刘表,要求其在荆州截杀孙坚,然而却被程普、黄盖、韩当,三位将军死救得脱。回到江东后,孙坚恼羞成怒,后来袁术又羽联合孙坚,讨伐刘表,这样就出现了孙坚跨江击刘表的局面。
刘表极为惶恐,命黄祖前去阻击,黄祖得知孙坚英雄,于是坚守不战。孙坚令战船引诱,黄祖只顾放箭,闭门不战。孙坚得箭十万,趁着顺风,向岸上放箭,黄祖抵挡不住,只得败退。孙坚率领程普、黄盖等上岸追击。黄祖两名大将陈生、张虎被孙策、韩当所杀,黄祖急忙败逃。
黄祖见到刘表,奏说孙坚英勇无敌。刘表再派蔡瑁阻击孙坚,却被程普打败,坚军长驱直入,杀得荆州军尸横遍野,蔡瑁也逃入襄阳。孙坚穷追不舍,四面围困襄阳。刘表无计可施,只能让吕公前去求救袁绍,并暗自吩咐,埋下伏兵,一百弓弩手伏于林中。
孙坚见黄昏十分有人出城,上马便追,却只带领了三十余骑,由于孙坚马快,单骑独来,突然一声锣响,乱石齐下,万箭齐发,孙坚中石中箭,脑浆迸流,人与马都死于岘山之内,年仅三十七岁。由此可见,孙坚之死,纯属意料之外,孙坚本人所不能预料,就连刘表、吕公也不知道是这样的结局,真是英雄英年早逝。
第二死于落凤坡的庞统。庞统字凤雏,刘备账下重要的谋士。因其才智过人,多谋善断,庞统被襄阳庞德公誉为“凤雏”,其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当时人有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庞统早年曾为官,为人正气。庞统追随刘备之后,便一心想劝刘备取西川为根据,但刘备以西川是汉室宗亲刘璋的基业,不忍心夺取。后来西川刘璋为了阻击汉中张鲁,邀请刘备入川协助。
刘备入川之后,成功击退张鲁,并收服马超。而此时刘璋却不愿再发粮饷,这是有意让刘备离开。刘备也自然知趣,率军离开川蜀,果断拒绝众人的劝说。庞统与刘备约定:庞统令魏延为先锋,走小路而进;刘备令黄忠为先锋,从大路而进。临行前,庞统的马受惊,将庞统摔至地上,于是刘备主动用自己的的卢马与庞统换骑,各自上马,取路而进。
而川蜀吴懿、刘璝与众商议对策,张任主动请缨,在城东南的一条偏僻小路上伏兵,于是引军三千,抄近道埋伏于山林之间。庞统正循序渐进,见前方两山逼窄,旁边树木杂草茂密,甚是疑虑。于是问及军士,得知此处正是落凤坡,庞统暗自寻思:我道号凤雏,此处为落凤坡,有不祥之兆。于是便急令退军,正在此时,只听见一声炮响,万箭齐发。有人大声道:只望骑白马者射之,可怜庞统,无辜死于乱箭之中,年仅三十六岁。真是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庞统满腹经纶,却英年早逝,死的不明不白,真的是为之惋惜。
第一车骑将军张郃。张郃字雋乂,曹魏名将,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洪击退,投靠曹操。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战功赫赫。定军山又与夏侯渊一起留守汉中,并率领魏军成功撤退,张郃因此而被授予“荡寇将军”的军衔。诸葛亮北伐,张郃又与曹真共拒诸葛亮,只可惜曹真一败涂地,曹睿不得不用司马懿。231年,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事焦灼,李严又报说东吴蠢蠢欲动。诸葛亮只得撤退,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李严)近闻东吴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做良图。张郃、魏平请求追击,被司马懿果断拒绝。孔明又唤杨仪、马忠等,授以密计,引军一万,前去剑阁道设伏。又唤魏延、关兴等引军断魏军后路。司马懿得知蜀军撤退后,甚是高兴,而张郃却死命要追击,声称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司马懿苦劝不住,只能让张郃去追。演义这样记载:
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既执意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却教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我自引三千兵随后策应。于是张郃引兵前去追击蜀军,急行三十余里,一路军马杀出,正是魏延。张郃舞刀拍马,来战魏延,不到十个回合,魏延诈败而逃。又追了将近三十里,关兴引军杀出,大叫:张郃休走。张郃来战关兴,不到十个回合,关兴亦败走。追到一处密林处,张郃有些心疑,派人四处打探,并无伏兵。于是张郃便放心追赶,傍晚十分,追到木门道口。
魏延回马,来战张郃,不到十个回合,魏延丢盔弃甲,急忙逃入木门道中。张郃见魏延大败而逃,于是策马来追,突然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乱石滚滚而下,拦住去路,背后也被拦住,张郃被困在中间。此时万箭齐发,张郃被射成了马蜂窝,其余一百多名部将,全部死于木门道中。张郃为国捐生,死的悲壮,然而有人也认为,张郃之死,司马懿难辞其咎,因为张郃死后,司马懿是受益者,因此也有人认为张郃死的不明不白。
你是如何看待张郃之死?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博君一肖之重生皇叔又如何结局?
返回了王府,闭门不出
三国所有人物结局?
手提三尺剑,纵横天下,初出时 雄姿英发,追随江东孙策打天下,又辅助少主公孙权抗操防刘,为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可谓劳苦功高,忠贞不渝。
樊城楼下,中曹仁毒箭,征战多年,多次负伤,又与诸葛亮斗智斗勇,几经挫败,最终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壮遗言,再也看不到江东战旗插上荆州城头的遗憾而去,含恨而终,享年36岁,真是天妒英才,可悲可叹!
回顾周瑜,戎马半生,最后大志未成,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
二,陈宫
弃官不做,只为报国,心存汉室,不认国贼,起初跟随曹操兴业扶汉,因不认可曹操心狠,最后辅佐王允,终除国贼董卓,而王允死后,又扶吕布,东征西讨,无奈吕布年轻无知,有勇无谋,最后身陷白门楼,死鱼刀斧手之下,享年45岁,留下妻儿,遗憾而终!
后人有诗叹之曰: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三,诸葛亮
27岁出山,辅佐皇叔刘备,一生为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出山就是一生,下当阳,走汉口,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去荆州,夺西川,连孙抗曹,火烧赤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生风光无限,与孙曹斗志斗勇,运筹帷幄。
可惜先主早去,少主无能,荆州遗失,五虎而去,千里北伐,七进七出,最终客死五丈原,享年53岁。
纵观诸葛亮一生,从隆中对到出师表,自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最终结局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人有诗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四,庞统
传闻,世有卧龙凤雏 得一而可安天下,而刘备得其二,足见天意,可惜因主太爱仁义,想夺同宗基业而出师无名,无奈之下,庞统现计张松,诱使刘璋设伏击杀刘备,而自己冒充刘备冲锋在前,万箭穿心,死于落凤坡,享年35岁。
庞统一生,逍遥自在,不畏功名,却一心为主,扶汉兴汉,至死只为刘备找攻城之名,名不正言不顺也,真是天嫉英才,痛哉,惜哉。
五,关羽
一生终义,身在曹营,心在汉,温酒斩华雄,斩严良,朱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脚下赤兔马,手中偃月刀,可谓勇猛过人,可最终身中毒箭,拜走麦城,被砍去头颅,身首异处。享年60岁。
回顾一生,只留下“忠义侯”称号,其子,关兴关平,皆死于战场,真是生也战场,死也沙场,马革裹尸也。
六,张飞
长板坡一声吼,吓退十万曹军,是你永远的战绩,丈八蛇矛,大战马超,勇猛过人。
而最终因贪杯暴躁,而残死于小人之手,享年55岁。
回顾一生,真是人生如棋,何其无奈。其子张苞最终追随刘备,也死于江东战场。
七,刘备
汉室血脉,一心匡扶汉室,除恶扶汉,半生东奔西跑,屡败屡战,投袁绍,投吕布,投刘表,寄人篱下,碌碌东西,直至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连孙抗操,火烧赤壁,借夺荆州,才有偏于落脚之地。
出征20年,夺下西川,三分天下,因关羽,张飞之死,不听劝阻,率70万大军罚吴,最终导致火烧连营700里,托孤白帝城,享年60岁。
回顾一生,隆中对时,20年即可安天下,可20年未到,而中道崩殂,大业未成,含恨而终,此大败也导致蜀国兵粮怠尽,蜀国元气大伤,为后来北伐拖延多年,可恨可悲也。
八,曹操
刺董卓,杀杨修,挟天子以令诸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他阴狠毒辣的人生观,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他的人生就像他的《短歌行》一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攻袁术,战官渡,灭马腾,擒吕布,其兵20余年,唯川蜀刘备,江东孙权未被收腹,平定大汉半壁江山。
赤壁一战,本是生平最后一站,不料周瑜一把火,大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道,此败将统一天下的大业延后10年乃至几代人,最终病死许昌,终未完成大统, 享年65岁。
回顾一生,杀人无数,心狠人狠,大奸似忠,立储曹丕,此后三代皆为命短,曹氏基业,尽归司马氏。
九,吕布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手中方天画戟,武艺天下无敌!
一生勇猛,以为能成大业,结果英雄气短,为情所困,有勇无谋,最后身死白马门,享年48岁。
回顾一生,虽有美女貂蝉,却留下“三姓家奴”的恶名,凄惨至极。
十,孙策
江东出人杰,孙坚之子,孙坚死后,其投袁术,后连周瑜,回江东重建基业,无奈最终死于仇敌箭下,享年26岁。
他的短短一生,如幻如影,留下孤儿寡母,其弟孙权继续执掌江东,抗曹抗刘。
十一,曹丕
大智若愚,憨厚老实,却胸怀大志,隐忍不发。杀曹冲,赶曹植,收曹彰,立魏王,无奈身患痨疾,含恨病死,享年40岁,留下遗孤与司马懿,诸葛亮抗衡。
十二,杨修
门阔则改窄,盒酥则分酥,鸡肋则退兵,聪明绝顶,邻人嫉妒,却不懂韬光养晦,最后被曹操处死,享年44岁。
四大美女结局:
1.貂蝉
能歌善舞,貌若天仙!
连环计,美人计,源自于你,依董卓,嫁吕布,最终身死白门楼。享年不详。
短短一生,真是红颜多薄命,时也运也命也,本不懂国家大事,却因国家大事而死,悲哉痛哉!
2.大乔
孙策之妻,琴棋音律,无一不精 有伯牙子期之才,江东三大美女之一。
孙策死后未其守寡,最终郁郁而终,享年不详。
3.小乔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大乔一样,乔国老家两女儿,周瑜之妻,周瑜死后,也是郁郁寡欢,郁郁而终,年岁不详
后有诗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孙小妹
18岁,为孙刘连手,下嫁刘备,生下阿斗。导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一生孤苦,娘家无依,刘备败后 回到娘家,郁郁而终,红颜薄命,年岁不详。
纵观三国,无论文,武,美,丑,皆斗不过天时,人生如梦,皆是过眼云烟。
真是“古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
人生最公平的事,莫过于我们都要死。
其实还有十位皇位?
简单来说,汉朝又复活了,自然不会承认这些伪帝。
两汉之间大致指的是公元8年西汉灭亡后到36年东汉重新统一的历史时期,在这近三十年间,天子成了廉价品,先后出现十余位天子,换句话说就是皇帝。
这十几位皇帝只有一位被史家公认,那就是汉光武帝刘秀;还有一位古人不承认、现代人承认,即新帝王莽。剩下几位虽有帝号,却都只是割据一方,在东汉统一进程中先后败亡。
1、新帝王莽:失败的改革者(8年——23年在位)王莽的古今评价属于极端分化,古人就没几个称赞他的,大多是贬损,少数几个中立的,也就说说“王莽谦恭未篡时”,以他当上皇帝前的事迹举例子。直到近现代,王莽摇身一变成了社会改革者,赞誉铺天盖地而来,称赞和否定达到了对半分的地步。到了网络时代,他又被称作“穿越者”,号称是把社会主义制度搬到古代。
事实上,王莽的确有真才实干,他上位的方式非常独特,不是像后世那些权臣一样是掌控兵权后才完成改朝换代的,他是靠民意和外戚身份双重加成当上辅政大臣,又碰上幼主在位,一步步架空皇权后禅让登场的。
民意其实很难具象化,王莽能够靠它屹立于士林朝堂数十年,已经说明他自身的能力了,但他上台后的种种措施,又证明了他是个书生氏的政治家,一心想把社会推向并不存在的上古大同。
王莽是修习《礼经》出身的,这部儒家经典对于他而言已不是学问,而是信仰。再算上那个尊儒的年代,新朝君臣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我们无比相信传说中的三代盛世,认为只要依据《周礼》规定的去做,盛世的光辉就会再一次普照大地。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三代盛世只是圣人的谎言,为了自己的学说铺路而已,一个连铁器都没有的时代哪来的人人和乐,不过是物资极度紧张下的按需分配而已。
就这点来说,上古时期的所谓大同,跟我们要追求的共产主义是有一点点相似的,这就给王莽的复古改制披上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面纱,在网络时代集聚了大批粉丝。
王莽的新政包括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等等,都是周礼模式,完全不顾社会现实。
以币制改革为例,王莽在位十五年,币制改了五次,这是什么概念?平均三年改一次,等于三年前我在用人民币,突然改成美元,现在又改成卢布,旧货币还没收回,新货币就出来了,市场上新钱旧钱真钱假钱满天飞,百姓不堪其苦。
本来王莽的上位是人心厌汉的结果,但他这么一折腾,大家直接思汉了,汉朝再惨也没这么惨呐。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起义军此起彼伏,新朝江山分崩离析。
2、更始帝刘玄:乱世天子(23年——25年在位)上面说了人心思汉,为了争取人心,反抗新朝的起义军不少都扛着汉朝的大旗,其中喊得最响的就是绿林军,他们最初的根据地是绿林山,因而得名。
后来绿林军连败新军,聚集了数十万众,其中就包括藉藉无名的宗室刘玄和野心勃勃的宗室刘演。
刘玄和刘演都是舂陵宗室,属于同宗,所不同的是刘演能力出众,跟弟弟刘秀拉起一支舂陵兵,兄弟二人都是反新的主要大将。刘玄则生性懦弱,绿林军大将就看中这一点,拥立他为帝,国号汉,年号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玄称帝是在23年正月,消息一出,四海震动,各地纷纷弃新朝而去,接受汉朝的官职。到当年九月,汉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
随后汉军席卷关中,刘玄也将都城迁往长安,仿佛曾经号令天下的大汉王朝又回来了。可实际上,此时的刘玄更像是周天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虽多向他称臣,但并不听他号令,有些更是悍然称帝,想跟他争夺天下。
刘玄却没认清这个事实,他一头扎进了温柔乡,沉湎于酒色,不理政务,同时还猜忌诸将。在入主长安之前,他就设计诛杀了刘演,还把刘秀派去河北送死,殊不知刘秀在河北翻了盘,完成了刘玄不能完成的中兴大任。
在刘玄的胡乱治理下,更始政权混乱不堪,诸将争权,地方上的各大割据势力频频向其发起挑战,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赤眉军。
3、建世帝刘盆子:抓阄的放牛娃(25年——27年在位)赤眉军跟绿林军并列为新末两大起义军,势力庞大,因把眉毛涂红而得名。
赤眉军原本的根据地是在山东,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多地,与此同时,绿林军已经改头换面成了更始汉军,杀入关中。
刘玄迁都长安后之前,赤眉军就有意投降,但刘玄冷漠回应,待遇给的很差,彻底断了两家大公司的合并可能。
24年冬,发展壮大的赤眉军频频向更始政权发起进攻,混乱不堪的更始政权完全成了纸老虎,一打就败。
到25年9月,赤眉军已经杀到华阴县,长安已经是近在咫尺。为了找个名头,他们决定效仿绿林军,拥立一个皇帝。
赤眉军在全军上下排查下来,找到七十多个汉室后裔,立谁为帝呢?朴实的起义军将领们决定举办“摸彩”仪式,也就是抓阄,谁摸到“帝札”,谁就当皇帝。
结果,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抓了头彩。于是这个昨天还在山坡上放牛的娃子,今天就成了皇帝,国号汉,年号建世。
很快赤眉军攻下长安城,刘玄单骑逃走。不久,走投无路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开始当了几天长沙王,后面赤眉军也乱了起来,直接就把它给咔嚓了,更始政权灭亡。
赤眉军乱的原因很简单,关中连年战乱,老百姓都没命种地了,一下子又涌入那么多赤眉军,粮食根本不够吃。加上刘秀的军队从河北杀入关中,赤眉军连连败退。
27年,赤眉军在华阴惨败,所剩不过残兵败将,再难跟刘秀争锋。刘盆子的大哥刘恭前去跟刘秀谈判,在获得宽恕承诺后,他跟刘盆子宣布投降。建世政权灭亡。
刘秀知道刘盆子就是个傀儡,也没追究他,还封其为赵王郎中,安排他在自己叔父兼养父赵王府中生活,以免有心人再拿他扯大旗。
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赐刘盆子荥阳均输官,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终身。不得不说这个放牛娃的运气是逆天了。
4、赵汉帝王郎:精明的骗子(23年——24年在位)王郎又名王昌,邯郸人,善于占卜算命。据说他曾发现河北有天子之气,就起了自己当皇帝的心。他又打听到王莽篡位时,长安城中有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然后就被咔嚓了。
两者一结合,王郎诈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刘子舆,还编造出自己是怎么从皇子沦落为平民(赵后欲害之,伪易他人子,以故得全)、如何从长安跑到邯郸的。
23年十月,有传言说赤眉军将渡黄河北进,为了争夺河北,刘玄派刘秀前去招抚河北,但却不给他兵马,等于是让刘秀去送死。
同年十二月,西汉宗室刘林等人在邯郸拥立王郎为皇帝,因地处赵地,史称赵汉政权。
王郎称帝后,迅速占领幽州、冀州,下令悬赏刘秀的人头,刘秀的处境越发危急。但刘秀就是善于打逆风局,没多久就把局势逆转过来,压着王郎打了。
24年四月,刘秀进军邯郸。王郎派人出城谈判,一再强调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秀撇下一句话:“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就是汉成帝这个废物复活,天下也不是他的,更何况是假称他儿子的子舆!)
谈判破裂后,刘秀攻城二十余日,最终攻破邯郸,王郎乘夜出逃,途中被杀,赵汉政权灭亡。
5、嗣元帝刘圣:透明的天子(23年在位月余)刘圣又名刘望,汉景帝后裔。
刘圣跟刘玄、刘秀这些宗室不同,他还没远到成为平民,在西汉末年,他的身份还是钟武侯。王莽代汉建新时,作为西汉宗室的刘圣自然丢了爵位,沦为庶民。
这让刘圣不能忍,他暗中积蓄力量,积极联络汉室子弟和豪强义士。新朝末年,他在汝南一带起兵,迅速攻占汝南。
不久,新军在昆阳之战惨败,新朝的大将严尤、陈茂逃到汝南,投奔刘圣。
刘圣大喜过望,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严尤和陈茂,两人投桃报李,力劝刘圣称帝。
23年八月,刘圣在汝南称帝,沿用汉朝国号,自称“大汉嗣元皇帝”,以汉朝继承者自居。
这就是在公然挑衅更始政权了,都是刘家人你还称帝,要是有赤眉军那样的势力也就罢了,偏偏还只是只菜鸡。很快,刘玄派大将刘信率领数万军队南下,做皇帝不到两个月的刘圣被杀。
6、孺子婴刘婴:我才是皇帝(25年在位不到一月)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逝,皇位再一次空悬,王莽为了长久执政,选了年幼的刘婴为继承人,立为皇太子。
刘婴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也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一个皇太子,明明皇帝都没了,他却还只是皇太子而不是皇帝,西汉因此度过了三年没有皇帝的日子。
这三年,西汉没有真皇帝,却有假皇帝,那就是王莽。他以皇太子年幼为由,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做着做着,王莽想当真皇帝了,于是代汉建新,西汉灭亡。刘婴被降为定安公(又作安定公),封地包括平原郡的5个县,地方百里,民万户。
不过我们却不敢让刘婴就封,他可担心有人拿他当大旗反抗自己。王莽把长安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安定公第,将刘婴养在其中,与外界隔绝任何联系,甚至乳母也不被允许和他讲话,导致刘婴成人后不识六畜。
毕竟身份摆在那里,随着新朝覆灭,刘婴又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奇货。
动作最快的是平陵人方望,更始政权刚乱起来的时候,他就刘玄觉得要完,得另寻出路。他觉得刘婴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汉室正统,当受天命,就联合安陵人弓林等人,把刘婴从长安接走,带到了临泾。
25年正月,方望尊刘婴为帝,刘玄立刻派出李松和苏茂等将领,把这几千人打得落花流水,刘婴被杀。
7、梁汉帝刘永:逃亡皇帝(25年——27年在位)刘永是梁孝王刘武的第八代孙,其父刘立当梁王时跟汉平帝的外戚卫氏来往密切,汉平帝驾崩后,王莽掌权,把卫氏连根拔起,连带着处死了刘立,刘永也失去了继承梁王封爵的资格。
刘玄称帝后,刘永前去投靠,刘玄封他为梁王,以睢阳为梁国国都。
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刘永心思顿时活泛起来,想依靠梁国起兵割据,夺取天下。
刘永一开始进展飞快,攻占二十八座城池,又在名义上将东海郡董宪、齐地张步、西防佼强等人收为部属,一时间威震关东。
25年十一月,刘永自称天子,史称梁汉政权。此前刘秀已经称帝,两个刘姓汉室亲争夺正统的战争,迅速拉开。
为夺取天下,刘秀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的战略,派大军进攻刘永。刘永连吃败仗,率领残部逃进了睢阳,坚守不出,加上汉军内部发生叛乱,梁军士气大振,汉军围攻睢阳数月不下。
一直到26年八月,汉军乘夜杀入城内,刘永带着家人慌忙出逃,跑到了虞县。
随后汉军四处攻城略地,原梁国属地望风而降,坚守抵抗者寥寥无几,就是有也被汉军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刘永身边的部众想袭杀刘永,投降汉军。
刘永命大,躲过一劫,带着几十名亲信逃了出来,跑到谯县。在谯县,刘永等到了三万多的援军,立刻摆开阵势跟汉军开战,结果又是惨败。
刘永再次弃城出逃,跑到了湖陵,汉军也停止了进攻,回师休整。
27年四月,刘永又杀回睢阳,汉军大军包围睢阳。三月后,城中粮尽,刘永率军突围,汉军紧追不舍,刘永为部将庆吾所杀。
刘永死后,其弟刘防举城投降,其子刘纡却被残部立为梁王,继续对抗刘秀,直到两年后被灭。
8、庐江帝李宪:在哪里上班,就在哪里当皇帝(27年——30年在位)跟同时期许多军阀不同,李宪不是靠起义军发家的,而是靠打起义军发家的。他原本是庐江郡的属令,新朝末年,庐江郡爆发农民起义,人数多达十余万。
李宪被王莽任命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即太守),率军镇压起义军,历经数年努力,李宪将起义军全部扫平,但新朝却已经是大势已去。
新朝灭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不久自称淮南王,派兵攻打掠取郡县,扩充地盘。
27年,坐拥九座城池的李宪在庐江郡自称皇帝,这是新朝灭亡后唯二非刘姓人建立的政权,其他政权就算是非刘姓,也要谎称是刘家人,比如王郎,可李宪就是这么大胆,九座城就敢逆思汉潮流而动,结果跟找死没区别。
28年,刘秀调动四郡兵力攻打李宪,把李宪包围在舒县一年。
到30年正月,城中粮尽,汉军发动总攻,很快就攻下舒县。李宪弃城逃走,被军士帛意追击斩杀。
9、匈奴儿皇帝卢芳:故事大王(29年——30年在位)事实证明,骗子所见略同,能够想出假装汉帝之后的不止王郎一个,至少还有卢芳,而且卢芳的故事更加离奇、更加具有戏剧性、也更加虚假。
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多少找了个赵飞燕迫害流亡民间的理由,卢芳却看不起汉成帝,直接找了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当祖宗。
按卢芳所说,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刘文伯,他的曾祖母是匈奴谷蠡浑邪王的姐姐,嫁给汉武帝为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后来遭遇江充之乱,长子遇害,皇后连坐被杀,次子名叫次卿,逃命到长陵;三子名叫回卿,逃往安定三水县境内的匈奴属国左谷。
后来大将军霍光平定了内乱,迎立次卿,回卿则留在了左谷,生子孙卿,卢芳,就是孙卿的儿子。
卢芳编造这个谎言,显然是为了结合当地情况,一方面迎合边民人心思汉,说自己是汉武帝曾孙,另一方面寻求匈奴支持,说自己是匈奴王室的外曾孙。
还别说,那个年代读过书的人没几个,谣言不胫而走,许多边民和匈奴部落都信以为真,来到了卢芳麾下。卢芳振臂一呼,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轻易就割据了安定地区。
更始政权杀入长安后,刘玄人们卢芳为骑都尉,镇抚西陲。没几年更始政权败亡,安定地区的胡汉首领们经过会商,尊卢芳为上将军、西平王。
凭安定地区这点人马,自然是不够争夺天下的,卢芳想到了请外援,派人去跟羌族和匈奴商量和亲的事,其实就是搬救兵。
匈奴单于欣然接受卢芳的美女,然后把卢芳接入匈奴,立为汉帝。
29年,匈奴派人护送卢芳这位儿皇帝入塞,定都于九原县,并劫掠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与胡通兵,侵苦北边。
匈奴想把卢芳培养成看门狗,但卢芳不争气,连看门狗都做不好,身边的部将接连火并,死的死,降的降。30年,汉军大兵压境,走投无路的卢芳只好再次亡命匈奴。
十年后,匈奴又把卢芳派回来了,想让他在高柳建立伪政权。结果卢芳根本无处下手,干脆上表向东汉投降。
刘秀既往不咎,封卢芳为代王,并允许他在明年正月回京觐见。卢芳却在冬天就擅自拥兵入朝,当南行到昌平(在今北京)时,被朝廷发现。朝廷严令卢芳返回,心中有鬼的卢芳一路向北,向东汉边地发动进攻,失败后逃入匈奴境内,最终死于匈奴境内。
10、白帝公孙述:成家不成(25年——36年在位)除李宪外,另一位称帝的非刘姓人士就是公孙述,他跟李宪不同,他是既有大军,又有地利,割据称帝是胸有成竹的。
公孙述原本是汉朝的公务员,曾兼摄五县,五县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新朝时期,公孙述被任命为导江(原蜀郡)卒正(即太守),以能力出众著称。
新朝灭亡后,蜀地大乱,南阳人宗成侵入汉中,公孙述迎他入成都。宗成却任由部众劫掠,百姓不堪其苦,公孙述非常不满。他联合境内豪杰,发兵攻灭宗成,结境自保。
24年秋,刘玄派张忠为益州刺史,率兵万余,进攻蜀地。述在绵竹大败汉军,干脆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25年四月,公孙述自立为帝,国号成,崇尚白色,又称其为白帝。随后公孙述四处出击,占据益州全境。
刘秀的战略是“先关东、后陇蜀”,所以公孙述很是过了几年皇帝日子,指哪打哪,威风凛凛。
32年,刘秀已经平定关东,全力经营西部,他先向盘踞在西北的隗嚣下刀子,公孙述连忙派人救援,但还是没能改变隗嚣败亡的结局。
隗嚣失败后,刘秀发出“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蜀地人心也浮动不堪。
随着天下大部平定,公孙述想以益州一州之力逆天已无可能,汉军进攻时,逼得公孙述用刺杀的法子来续命,虽然干掉一名汉军统帅,但成家也开始倒计时了。
36年十一月,公孙述阵亡。次日,成都投降,汉军屠城,成家破灭。
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的结局怎么样?
古代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金榜题名成了天下学子梦寐以求的追求目标,而状元更是成了无上荣誉的象征。到清末民初废除科举制,共诞生500多位状元,其中古代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这些状元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性。然而,凡事有例外,太平天国时期就诞生了一位女状元,她的名字叫傅善祥。傅善祥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其传奇经历和故事更是令后人津津乐道。
话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势如破竹地攻下南京后,并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首都。为了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太平天国决定举行科举考试。
和历朝历代不同,太平天国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为了推行男女平等,这次科举考试别出心裁地分设了男女科考。结果在天王洪秀全的安排下,东王杨秀清成了男科的主考官,洪秀全的“义妹”洪宣娇成了女科主考官。
结果诞生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傅善祥。
傅善祥有三大特点:一是出生好。她出生于南京的一个诗书家庭,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因此,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据悉,傅善祥4岁涉猎蒙学儿歌,5岁学习楹联,6岁读《三字经》,7岁会背诵《百家姓》,8岁能吟诵《千家诗》。二是劫难多。傅善祥8岁那年,父母意外双亡,家道中落,她只好跟随哥哥相依为命。13岁时,在哥哥的“主使”下,她嫁给了一个姓的李家当童养媳。丈夫比她要小6岁,等傅善祥18岁成年时,12岁的小丈夫却因麻疹突然病死了。就这样,傅善祥就成了小寡妇。三是福运来。李家没了儿子,本业是打算卖掉傅善祥,以换取“家补”。结果,正在这时,太平天国攻陷了南京,傅善祥的命运就此改变了。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取消了南京居民的家庭模式,把部队的那套兵营制度照搬到全体居民中,傅善祥乘机挣脱了婆家的控制,成了自由身。
当洪秀全颁布科举考试的诏书后,傅善祥立马报名参加。结果在考场上,傅善祥文思泉涌,挥笔而就,她列举自古以来的贤淑女子和才女,反对男尊女卑的立论,证明女性也可大有作为。在第二个题目中,她的答案同样精妙,把山水行舟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傅善祥精妙的文彩,和敢于斥责千古圣人的勇气,让洪秀全大为赞赏,于是亲自选定她为状元,并安排她戴上花冠,穿上礼服,在乐队的伴奏中游街三天。
杨秀清听说后也打探这位女状元的情况。洪秀全知道后,来了个顺水推舟,把傅善祥分派到杨秀清的东王府。
杨秀清对这位才貌双全的女状元器重有加,他先是下诏任命傅善祥为“女侍史”,负责东王诏命的起草以及文献的整理。随后,又升任傅善祥为“簿书”,帮助东王批阅所有来往的文件、书札。再后来,洪秀全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东王杨秀清是这场改革的先行者和推行人。其中,傅善祥以冷静的头脑,深邃的目光,帮助东王废除一些不合理的措施,制定了很多符合形势需要的的政策新法规,为太平天国的前期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快相貌出众、精明能士的傅善祥便“打”出了自己的名气。也正因为这样,傅善祥受到了天国军民的一致赞扬。
洪秀全鉴于傅善祥的优秀的表现,再加上杨秀清的极力推荐,于是破格任命她为“恩赏丞相” ,位列州司座次,隶属天王府六部,主要职责仍旧是辅佐东王处理政务。傅善祥一时间权高位重,风光无比,成为天京炙手可热的人物。当时太平军中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武有洪宣娇,文有傅善祥。
再后来,东王杨秀清自认为劳苦功高,不由居功自傲,开始坠落,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据说他有妻妾66人,其中傅善祥也没有逃脱他的魔爪。最终,一代才女、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成了东王杨秀清的“侍女”玩物。
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实权在握的东王杨秀清骄傲专横,连洪秀全也不放在眼里,他甚至借“天父”之口,逼洪秀全晋封自己为万岁。
洪秀全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部对付杨秀清。韦昌辉接令后立即率兵回天京,在燕王秦日纲的配合下,把东王府杀了个鸡犬不留。随后又以搜捕东党为名杀死两万余名太平军将士,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
而关于傅善祥的结局,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3种版本。
第一种说法:天京事变时,身在东王府的傅善祥也没能逃过一劫,被杀死后,其尸体被抛入秦淮河,随水东流而去。
第二种说法:美貌多情的傅善祥在“贵人”的帮忙下逃脱了这场劫难,后与“贵人”在上海一个无名的弄堂里,终老一生。
第三种说法:傅善祥侥幸逃脱劫难后,为报东王的恩爱,组织东王府的残余人马与翼王石达开联合攻打北王府,为杨秀清复仇。据说,还有一块古碑为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