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背后是什么生肖,蒙古族的起源在何处?
蒙古族要论族源,很早了。
匈奴时代的东胡,以及后匈奴时代的鲜卑、柔然都与蒙古族有密切的传承联系,但真正奠定蒙古民族的,还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也不是凭空就变出一个民族的,首先,得有个传统的并不稳定的草原部落联盟式民族的架子。
而这个部落联盟式民族最核心的组成因子:是由血缘纽带联系的氏族、政治纽带联系的部落构成的。
比如突厥人的最初因子,就是阿史那部和阿史德部,接着团结了执失部、苏农部等。依靠这些蓝突厥的团结力量,一步步发展壮大,先吞并铁勒各部,在推翻柔然。到最后,铁勒人都被刻上了突厥的印记,一步步发展出今天繁多的突厥语民族。
再比如回鹘人的最初因子,就一个药罗葛部,在突厥内乱的过程中,药罗葛部不断团结其他部落,拉拢了胡啜葛、啜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这九小部落(或氏族),最终形成回鹘人,接着又在归顺唐朝和后突厥的过程中,团结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等铁勒部落,征服拔悉密和葛逻禄(当然拔悉密和葛逻禄又叛出去了),最终形成庞大的回鹘,回鹘灭亡后,庞大的人口填入了契丹人、乃蛮人之中。西迁的人口,最终形成裕固族、东部维吾尔族、部分中玉兹哈萨克人等等。
而成吉思汗之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民族认同的“蒙古人”的最初因子,就是“尼伦蒙古”。
按照《蒙古秘史》的记载,蒙古族最早的先祖,是一个叫苍狼的男人和一个叫白鹿的女人,他们夫妻渡过呼伦湖,来到了斡难河的源头肯特山,过着小日子。
《蒙古秘史》指明了他们远祖的来源,而这个来源,跟鲜卑族的源头暗合。都在呼伦贝尔一带。
接着我们说苍狼和白鹿,他们并没有像其他民族传说中的人类先祖一样,直接就繁衍出一个民族,而是过了好几代,还是一个小家庭而已,连家族都算不上。
直到有一天。
这个小家族的小儿子朵奔篾儿干,有一天在肯特山附近的一笑小河边看到了一群外族人,这些外族人的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美貌的贵族少女。朵奔篾儿干被少女迷住了,但他没有抢亲的实力,只能跑上去主动提亲。
而这个贵族少女,就是尼伦蒙古的超级祖母——阿兰豁阿。也就是说,尼伦蒙古各部,都是她的后裔。
阿兰豁阿,是一个豁里·秃马惕人,豁里人是唐代骨利干人后裔,秃马惕是唐代都播人后裔。
图中红线为尼伦蒙古父系(只是认同,并非实际父系,详情见下文)来源迁徙方向,黑线为尼伦蒙古母系来源迁徙方向。
骨利干和都播,虽然都属于古代突厥语系共祖铁勒人集团,但这两个部落联盟势力弱小,既没有在后突厥搞出什么大事,也没有入股回鹘汗国,所以他们一直默默无闻。既不被突厥人认可,也不被铁勒人认可,也没有被回鹘当自己人。所以他们最终都在蒙古语部落兴起的时代,蒙古化了。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问了,你不是说阿兰豁阿是蒙古的超级祖母吗?阿兰豁阿同时代怎么被蒙古化啊,蒙古人都没生出来呢!
上面这个理解,是大大地错误的。
因为阿兰豁阿只是尼伦蒙古(即黄金家族直系血亲)的超级祖母,而阿兰豁阿的同时代,蒙古人已经繁衍了好多了,只是那时候他们不叫蒙古人,而是被突厥人叫做鞑靼人,被汉人统称为蒙兀室韦,意思就是蒙兀(蒙古、鞑靼)和室韦融合而来的。
而阿兰豁阿的父亲,一个当时还说不清到底是突厥人还是蒙古人的豁里·秃马惕部落的小贵族,是来肯特山投奔当地的一个大部落——乌梁海部的。
乌梁海部,这个名字大伙肯定熟悉,他们的的确确是蒙古人,但不是黄金家族直系血亲,他们在阿兰豁阿出生以前,这个蒙古语部落就已经在肯特山繁衍了。
而阿兰豁阿的父亲为什么要带着家人南迁呢?
因为豁里·秃马惕部落的首领,下了一条禁止狩猎貂鼠的禁令,大伙都知道,这极北地区的游牧部落,就指着弄点貂皮去当商品换东西呢。这个禁令下达,还让不让人活了?所以阿兰豁阿的父亲,是带着家人,逃离部落来肯特山讨生活的。
大概阿兰豁阿父亲最想攀附的人,是乌梁海部落的贵族,但他目前的状况是又穷又缺劳力,所以阿兰豁阿就被父亲嫁给了朵奔篾儿干。毕竟,朵奔篾儿干这个小家庭虽然弱,但也是个地头蛇嘛。
结果……
朵奔篾儿干和阿兰豁阿结婚后,不幸发生了。
朵奔篾儿干的哥哥死后,四个侄子轰走了朵奔篾儿干和阿兰豁阿夫妇。这四个侄子形成的氏族进一步繁衍,最后形成了蒙古朵鲁班部落,曾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争中和成吉思汗为敌。
换句话说,苍狼和白鹿的嫡系后代,却是黄金家族的敌人。
朵奔篾儿干和阿兰豁阿被轰出去后,继续在周围生活。朵奔篾儿干又收留了一对逃难差点饿死的父子做奴仆,这对父子也是蒙古语族的,是伯牙吾部落的。这个伯牙吾部落大大地有名,有研究说伯牙吾氏源出于契丹的亲缘族群——库莫奚人。曾经有一股在辽朝时期西迁,融入钦察突厥,成了钦察突厥的一个强大家族,该家族的后裔更是出了元朝后期的著名董卓燕铁木儿。
阿兰豁阿也生了两个儿子。这时候,加上丈夫朵奔篾儿干。以及两个伯牙吾部落来的难民奴仆父子,现在已经有了六个人了。
然而朵奔篾儿干很快就死了。
阿兰豁阿为了抚养两个孩子,就和伯牙吾部落来的那个难民父亲(名叫马阿里黑)一起生活。但平日里还是保持着主人和奴仆的关系,两人生了三个私生子,最小的孩子叫孛端察儿,就是黄金家族的直系祖宗。
也就是说,黄金家族的真正血统来源,其实不是苍狼白鹿后代了。而是父系源出于库莫奚的伯牙吾氏、母系源出丁零后裔的豁里·秃马惕人。
《蒙古秘史》虽然借阿兰豁阿教训孩子之口,托辞说三个私生子是“神灵”的后代,并不是她和马阿里黑的孩子。但仍然毫不忌讳地记载了这件事,而且也毫不忌讳地记载了他们公认的祖宗苍狼白鹿的嫡系后代为朵鲁班部落。所以说《蒙古秘史》基本上是蒙古族自述的真实历史,即便是传说,也是保留了传说原味的,而不像某些民族那样,一遍遍篡改自己传说中的祖宗,让自己的祖宗永远是嫡系,不断把祖宗包装成真主选中的世界征服者那样无聊。
在这一点上,《蒙古秘史》难能可贵。
阿兰豁阿死前,拿出五支箭,劝说五个儿子要团结。而这个故事,大伙可能是从这里得知的:
对,毛利元就不过跟风狗而已。
而这个拿箭劝说孩子要团结的故事,最早见于鲜卑慕容部在西迁建立吐谷浑汗国的时代,故事主人公是吐谷浑的可汗阿豺,这个故事可能来源更早。这个故事的流传,大略能反映出蒙古语各部落对鲜卑时代的一点点历史记忆。
但是,阿兰豁阿的儿子们违背了母亲的教导,四个成年的哥哥赶走了年幼的孛端察儿,平分了家产。
年幼的孛端察儿独自在野外成长历练,终于成了一个有见识的猛男。
孛端察儿在流浪时,仔细观察了肯特山最强的乌梁海部落的组成,他暗暗觉得乌梁海部落是可以被征服的。
但孛端察儿一个人是无法征服乌梁海部落的,于是他找到了赶他出门的哥哥们,表示自己愿意第一个上,让哥哥们协助他抢掠乌梁海人。
哥哥们觉得,嗯不错,这家伙长大了不但不记仇,还要给哥哥们当炮灰抢东西,太好了。于是兄弟五人一拍即合,先找了一个乌梁海人的小据点,开始抢掠,结果大获成功。
由于孛端察儿是发起者,而且立功最大,胆儿最肥,也最能打,所以分配战利品时,哥哥们觉得他应该分得的最多吧。
结果,孛端察儿出乎意料地把抢来的马匹、食物和奴隶都给了哥哥们,自己只要了一个怀孕的女俘虏。
哥哥们大喜过望,觉得孛端察儿就是公平,于是孛端察儿从此在这个家庭中逐渐就有了领导地位。在孛端察儿的领导下,这个家庭不断抢掠乌梁海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便形成了了尼伦蒙古的雏形。
而孛端察儿只要一个孕妇,也是深谋远虑啊。为什么啊,草原上什么资源最珍贵?不是马匹、不是食物、也不是财宝。而是可靠的人啊!
这个孕妇肚子里带来的孩子,就是孛端察儿的孩子了啊,以后他就是孛端察儿就可以指望这个孩子养老了啊!!!
这个孩子也果然不负父亲厚望,这个孩子的后代在繁衍了四代之后,人口众多,居然形成了一个部落,就是赫赫有名的“札答兰部”。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宿敌兼基友札木合的部落。
这个孕妇跟孛端察儿生的孩子,后代也是繁衍众多,数代之后,繁衍出了八邻部落。忽必烈时期的第一名将伯颜,就是八邻部落出身。
而孛端察儿的四个哥哥,也分为四个家族不断繁衍,形成了大哥后裔别勒古纳惕部落、二哥后裔不古那台惕部落、三哥后裔合答斤部落、四哥后裔撒勒只兀惕部落。不过有着纯正的苍狼白鹿血统的大哥和二哥的后裔,最终默默无闻。三哥和四哥后裔形成的两个部落,曾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争中,和成吉思汗为敌。
而孛端察儿,在做了这个从家庭转变为部落过程中的带头人的同时,也迎娶了自己的正牌老婆。正牌老婆的嫡系后裔,就是孛儿只斤部落,也就是黄金家族。
孛端察儿正牌老婆带来的陪嫁丫头,生的儿子,最终也繁衍出了一个部落,就是照烈部落。
孛端察儿的嫡系后裔孛儿只斤氏继续繁衍,其旁支散支开花,分散出那牙勤、八鲁剌思、不达阿惕、阿答里急、兀鲁兀、忙兀惕、失主兀惕、朵豁剌惕(即杜格拉特)、别速惕、斡剌纳儿、晃忽答、阿鲁剌、雪你惕、合卜秃儿合思、格泥格思等部落(氏族)。
这其中,就有后世在中亚和新疆大放异彩的八鲁剌思、杜格拉特。跛子帖木儿就是八鲁剌思部出身。
尼伦蒙古在逐渐强大后,孛儿只斤家族的嫡系,也开始出现分裂。辽朝统治者曾经拉拢尼伦蒙古首领俺巴孩,封其为太师。俺巴孩的后代觉得“太师”更荣耀,于是改氏族为“泰赤兀”。
尼伦蒙古首领禹儿乞的儿子,觉得自己的爸爸非常伟大,于是改氏族为“主儿乞”。
你看,繁衍得这么厉害,而尼伦蒙古之所以能从无兄弟繁衍出这么多的根本原因,应该就在于回鹘西迁、契丹南迁的大背景下,而在这个草原民族主体西迁南迁的时代,原本只是蒙古高原一个不起眼的小家庭,利用了七代人的时间,终于到了合不勒的时代,尼伦蒙古跻身为蒙古高原的强大部落联盟之一。而这时候,尼伦蒙古的核心亦即孛儿只斤部落,这个部落的名称来源孛端察儿,已经被合不勒可汗认为不够古老而高贵了,于是合不勒可汗用了“乞颜”这个更古老的称呼,于是孛儿只斤部落,就又称为“乞颜部”了。
对……
之一
因为此时,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依然是突厥语的乃蛮部。
而在回鹘西迁,大批回鹘融入契丹,契丹又南迁关内的这个漫长的大时代下,除了尼伦蒙古外,其他蒙古语部落也是趁机大量繁衍,一些位置偏东的突厥语族部落也被蒙古化,蒙古语族的人口在草原上超越了突厥语族。除了尼伦蒙古外,蒙古高原上还形成了这几个强大的蒙古语部落联盟:
克烈、塔塔尔(唐代鞑靼直系后裔)、札剌亦儿、蔑儿乞、巴尔虎(唐代铁勒人拔野古部落蒙古化后的后裔)等等。
所以,尼伦蒙古是否能最终统一蒙古,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克烈统一蒙古了呢?那么蒙古人这个词可能就不存在了,可能就叫克烈人了。如果蔑儿乞人统一蒙古了呢,也是同理。蒙古语族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概括而已。
而这个时候,这些未来都有可能创造新草原帝国的部落,就开始相互竞争,吞并其他小部落。
于是,迭列斤蒙古就出现了。
我们知道,尼伦蒙古,是阿兰豁阿的后代。但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但不是阿兰豁阿后代的部落。而这些部落,就是尼伦蒙古在扩张中或收服、或政府、或结盟的部落。其中就有世代和孛儿只斤氏联姻的弘吉剌部、被尼伦蒙古收服或征服的速勒都司部、乌梁海部、许慎兀部、轻吉惕部等等。
接着在合不勒的太爷爷海都年幼的时代,本来有能力在草原上参与最后争夺站的札剌亦儿部,由于作死得罪了辽朝,被辽朝讨伐,损失惨重。札剌亦儿人逃到尼伦蒙古的地盘,居然杀害了尼伦蒙古的君长,终于在尼伦蒙古新首领海都的努力下,尼伦蒙古征服了札剌亦儿人,从此札剌亦儿人加入了迭列斤蒙古。
尼伦和迭列斤的概念在合不勒的时代形成了,于是“蒙兀国”就此形成,但克烈、蔑儿乞、塔塔尔、巴尔虎等等使用蒙古语的部族,还没被纳进蒙古的范围内呢。
所以,此后才有了蒙兀国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到成吉思汗年幼时,蒙古各部互相征战,也不管谁是尼伦谁是迭列斤了,总之蒙古药丸。
结果成吉思汗发威了。
也就是在合不勒可汗在金朝册封下, 创立了蒙兀国(蒙古国)的时候。其实蒙古语各部落,也就是蒙兀室韦,并没有都归附这个蒙兀国。与蒙兀国并存的,除了西边最强大的突厥语部落联盟乃蛮,以及南边给金朝看守长城的突厥语部落汪古,以及西北边的突厥语活化石吉利吉思(黠戛斯)之外,还有克烈、蔑儿乞、塔塔尔这些强大的与蒙兀国并立的蒙古语部落,以及并存其他的弘吉剌、八剌忽(巴尔虎)、斡亦剌惕(卫拉特)、豁里秃麻(豁里秃马惕)等等其他势力较弱的蒙古语部落。
而蒙兀国国内,已经形成自己势力的札只剌部(札答兰)、泰赤乌部,也蠢蠢欲动,随时可能与乞颜部(孛儿只斤)为敌。
所以合不勒的蒙兀国,并不稳固。更可怕的是,合不勒可汗在朝拜金朝时,把金太宗的胡子捋了一把,得罪了金太宗。合不勒的这一无意之举,使得金朝改变了扶持蒙兀国的国策,变为扶持塔塔尔部,打击蒙兀国了。
合不勒可汗死后,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让泰赤乌部的首领俺巴孩做了可汗。
而塔塔尔部,虽然在地图中看似很小,但人口众多,实力很强。在俺巴孩可汗送女儿出嫁时,塔塔尔部落联盟中的两个部落,合力袭击了俺巴孩可汗的送亲队伍,把俺巴孩可汗活捉,献给了金朝皇帝。然后被金朝皇帝:
俺巴孩死前,呼吁蒙古人(当时只包括蒙兀国人,并非全部的蒙古语部落),就算磨尽了十个手指,也要为他报仇。
俺巴孩死后,蒙兀国的可汗继续由泰赤乌部的俺巴孩之子忽图剌担任。
忽图剌担任可汗的时候,成吉思汗的爸爸也速该抢掠了一支蔑儿乞人的迎亲队伍,抢来了成吉思汗的妈妈柯额仑夫人。
柯额仑,是尼伦蒙古联姻对象弘吉剌部落联盟中的一个旁支,斡勒忽纳兀惕部落出身。弘吉剌部落联盟虽然不受蒙兀国管辖,但时代联姻的关系,使得弘吉剌人也被视为迭列斤蒙古。
但弘吉剌人却是跟谁都联姻,这不,就跟蒙兀国的宿敌蔑儿乞人联姻了。不过还是被蒙兀国的也速该给抢了。
也速该此时已经成为乞颜部的首领,但他还要服从蒙兀国可汗忽图剌(泰赤乌部)的管辖。
忽图剌做可汗的时候,也速该出兵攻打塔塔尔人,俘虏了一个叫铁木真兀格的勇士。介于蒙古人的传统,也速该就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
此后也速该就一直跟蔑儿乞、塔塔尔打打打,逐渐打出了名望,乞颜部的风头盖过了担任蒙兀国可汗的泰赤乌部。
然而,粗心的也速该过于胆大,在送铁木真去弘吉剌部定亲回来的路上,看到塔塔尔人在开野餐party。胆儿非常肥的他以为没人认识他,反正蒙古人和塔塔尔人同文同种,他就混进去蹭吃喝,以为没事。结果就被人认了出来,然后毒死在了塔塔尔人的party上。
也速该死后,柯额仑妇人接回了铁木真,然而此时能打的首领也速该已死,部落贵族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乞颜部的境遇每况愈下。作为蒙兀国可汗候选人的泰赤乌部的首领、忽图剌可汗的侄子塔里忽台,这个家伙竟然趁火打劫,夺走了乞颜部的部众,把柯额仑孤儿寡母几个人,就这么丢弃了。
虽然塔里忽台抢走了乞颜部的部众,但这些年蒙兀国跟蔑儿乞人、塔塔尔人的战争也并不顺利,蒙兀国的各部很多都不服塔里忽台,塔里忽台也不敢称汗了。
于是蒙兀国,基本上就是没了。
(图为徐晃饰演的塔里忽台)
柯额仑母子就这么在外飘零,好不容易铁木真快长大了。塔里忽台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派人抓了铁木真。铁木真在泰赤乌部落的奴隶、迭列斤蒙古-速勒都司部出身的锁儿罕失剌帮助下逃跑后,带着弟弟和母亲又开始了四处流亡,不得已又逃到了他定亲的媳妇孛儿帖的娘家弘吉剌部落联盟。
弘吉剌人也很义气,给铁木真在娘家结了婚。
弘吉剌部落联盟并不强大,至少是没有塔里忽台那么强的。所以铁木真得找更强的靠山,于是铁木真就想到了他爸爸也速该的安答(结拜兄弟)王汗。
王汗是克烈部的首领,克烈部也是蒙古语部落,势力非常强大,一点也不比合不勒可汗时代的蒙兀国弱小。铁木真的爸爸是如何攀上这个外援的呢?原来王汗曾经和他叔叔争夺克烈的可汗之位,在这个时候,铁木真的爸爸雪中送炭援助王汗夺位成功,于是就攀上了关系。
克烈人的首领已经是可汗,从此也能得知克烈人的强大。
但是,铁木真想投靠王汗,却穷的连个见面礼都没有。
这时候,铁木真的丈母娘,拿出了一件黑貂皮的皮袄。原来这是铁木真爸爸带着铁木真第一次见孛儿帖(铁木真老婆)时送的礼物。于是,铁木真拿上这个皮袄,就带着弟弟合撒儿和别勒古台,跑去拜见克烈人的可汗——王汗了。
王汗其实是个老狐狸。
克烈人也是蒙古语部落,而且也非常强大,早就想吞并蒙兀国了。
而这个时候,蒙兀国最有资格做可汗的,一个是泰赤乌部首领塔里忽台,可是塔里忽台不敢称汗。而另一个,就是眼前这个看似一无所有的年轻人——铁木真了。
所以王汗许诺帮助铁木真夺回部众,但这也意味着,无论夺回的是乞颜部还是蒙兀国,蒙古人就要听从克烈可汗的命令了。说不定,蒙古族便就没了,蒙古语族现在就叫克烈语族,蒙古族就叫克烈族了。
听到铁木真投靠王汗,有了靠山后。乞颜部的一些比较忠诚的奴仆,就跑来投奔了。
投奔的第一个人,是铁木真爸爸生前赏给铁木真的第一个兵,叫者勒蔑。
者勒蔑是乌梁海人,乌梁海部作为被尼伦蒙古第一个征服的部落,部众已经大多沦为尼伦蒙古的奴仆,者勒蔑就是这样被赏赐给铁木真的。在铁木真爸爸死后,乞颜部被泰赤乌部吞并,然而还是有一些人终于孛儿只斤家族的。
者勒蔑就在他父亲的引导下,来投奔了铁木真。
然后铁木真就开始带着兄弟和者勒蔑,一起去劝说流散在草原上的原乞颜部部众,这时候他们依然非常困难,铁木真的老婆孛儿帖连骑乘的马都没有。但投奔铁木真的人也越来越多,乞颜部逐渐又恢复了。
然而,坏消息传来。蔑儿乞人袭击了他们的营地,老婆孛儿帖和老妈柯额仑被蔑儿乞人抓走了……
王汗这个老狐狸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帮铁木真,但也只能起一个靠山作用,王汗并没有出兵出力的意思。铁木真急需真正的盟友。
这时候,铁木真想起了蒙兀国还有一个领主,这个领主手下有很多兵马,这个领主不鸟泰赤乌部的塔里忽台,这个领主跟他是好基友,结拜过“安答”。
没错,他就是尼伦蒙古先祖孛端察儿抢来的儿子的后裔——札答兰部的札木合。
于是,赤壁中的关羽和白眉大侠徐良就此聚首。
札木合表示,他愿意出兵一万。铁木真表示,他就算凑也要凑一万兵。这么下就有两万兵了。
老狐狸王汗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领两万兵赶了来。财大气粗的王汗也需要让这两个年轻人做炮灰,以图完成他称霸草原的野心。
结果到了商议集结大军的时候,札木合不但超出约定带了两万大军,还提前三天到达集结地点了。而王汗这个慢吞吞的老狐狸,则迟到了三天。
这时候的札木合非常义气,也不负铁木真日后对他的评价:此人可以共患难,但无法共富贵。
札木合年轻气盛,指责王汗不守约定,趁着这个借口夺取了联军的统率权。这一仗如果胜利,那么扬的就是札木合的名声了。
联军很快便击溃了蔑儿乞人,救回了铁木真的老妈和老婆,可是老婆却怀了蔑儿乞人的孩子。也就是术赤。铁木真发扬了祖宗孛端察儿的精神,对术赤视为己出。
联军洗劫了蔑儿乞人后,王汗撤军回了克烈。铁木真和札木合开始了蜜月期,两人据说亲密到了晚上同塌而眠的地步。
而在这个时候,由于铁木真不徇私、赏罚公平,很多人都脱离自己的部落来投靠铁木真。这期间投靠他的猛人就有来自泰赤乌部的八鲁剌思人奴仆忽必来兄弟、原本属于乞颜部的乌梁海人奴仆速不台等人。忽必来和速不台,这俩名字大伙应该熟悉,后来都成了当世名将。
铁木真的部众越来越多,而当时蒙兀国还没有可汗,塔里忽台这个搅屎棍一直没敢称汗的。于是很多人提议铁木真为汗,于是铁木真就这样被拥立为蒙兀国的可汗了,这时候他被称为“铁木真汗”。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现在这个汗就是小可汗,只是蒙兀国的可汗,等同于“国王”。而以后的“成吉思汗”就相当于全草原上的大可汗,等同于皇帝了。
听到铁木真称汗,名存实亡的“蒙兀国”又有复兴机会的消息,札木合的一些部众也跑来投靠铁木真了,而铁木真对他们来者不拒,这一下就惹怒了札木合。
原来,札木合在联军击败蔑儿乞人时,主动取得统率权,就是为扬名立万日后能称汗。然而他的出身札答兰部,虽然也勉强算尼伦蒙古,但不是孛儿只斤氏嫡系。
孛儿只斤氏嫡系,为孛儿只斤、泰赤乌、主儿乞等这几个氏族,这几个氏族都是孛儿只斤的嫡系子孙,称汗名正言顺。
札木合一直想称汗,但还是被这个无形的规则给拦住了,结果……
铁木真这个老婆老妈被人抢走还需要自己帮忙抢回来的废物、不但称汗,还撬自己的墙角!
札木合非常生气,后果非常严重。
于是,札木合觉得可以利用下他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人望了,果然不出他所料。蒙兀国几乎所有有实力的部落,都支持札木合。
很快,札木合便集结了札答兰部、泰赤乌部(话说塔里忽台也真是怂)、亦乞纳思部、兀鲁吾部、那也勤部、八鲁剌思部、八邻部、豁鲁剌思部等十三个蒙兀国的强大部落,集结重兵三万,向铁木真发动了进攻!
三万人啊啊啊啊!
可见在铁木真爸爸死后,塔里忽台无能不敢称汗期间,蒙兀国部落首领中也就札木合最有威望,可惜碍于血统无法称汗,单证号召力就说明了一切问题,蒙兀国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可汗,就是札木合啊。
于是,十三翼之战打响。铁木真此时依然缺乏统率军队的经验,耿直地将自己的兵力也分成了十三股,和札木合联军的十三个部落一一对决。
结果自不必多言,铁木真惨败逃走。
札木合架了七十口大锅,将战俘全部煮了。
这一煮,煮坏了。
很多本来准备效忠札木合的部落民,又逃离了自己的部落,以家庭、兄弟、个人、伙伴为单位纷纷投靠了铁木真。
而铁木真就这么又缓了过来,乞颜部的组成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基本上成了蒙兀各部逃难民众的集合体了。
铁木真此时依然不敢招惹札木合,只好先瞅准了孛儿只斤家族的另一个分支——主儿乞部。
主儿乞部孛儿只斤嫡系中得一部分形成的一个部落,号称长子的长子,也有称汗的资格,但此时主儿乞部实力弱小。
在攻打主儿乞人的时候,铁木真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镇压内蒙古境内的契丹人反叛的金朝右丞相完颜襄,看到塔塔尔人在金朝的扶持下有了强盛的苗头,决定打击塔塔尔部,换一个弱的草原部落扶持,以维持草原永久战乱,一个强大部落也崛起不了。
这个消息被铁木真知道后,铁木真大喜,但以他目前的实力,恐怕金朝根本看不上扶持他。于是他就再次派人去找王汗,王汗的克烈部虽然强盛,但在金朝眼里不值一提,的确是个扶持起来打击其他草原上冒头的强大部落的好搅屎棍。
王汗非常开心,觉得铁木真这个干儿子很好,这么好的消息都通知他。于是王汗和铁木真率军投效了金朝,并和金兵一起消灭了塔塔尔部。
塔塔尔部,这个传承自唐代年间的鞑靼的古老蒙古语强部,就这么完蛋了。
瓜分了塔塔尔部之后,完颜襄代表金朝政府,册封王汗为王(这也就是王汗这个称呼的来源),册封铁木真为……札兀惕忽里(统领)……
唉,这待遇……
接着,已经有了小靠山王汗、大靠山金朝的铁木真,以金朝的“札兀惕忽里”的名义,吞并了主儿乞部,并从主儿乞部的札剌亦儿奴隶中,发现了人才木华黎。
在铁木真还在做金朝的小军官的同时,札木合在额尔古纳河河畔,被蒙古语各部落推选为可汗了。
这次参加选举的有合答斤、撒勒只纳兀、朵儿边、塔塔尔(残余势力,依附札木合了)、亦乞列思、弘吉剌、斡罗剌思部、乃蛮(突厥语部落联盟乃蛮是派了一个使者,表示支持札木合为蒙古人的可汗)、蔑儿乞、斡亦剌惕(卫拉特)、泰赤乌(塔里忽台这个怂货啊)这十一个强大的部落,几乎代表了除了克烈部落联盟和铁木真的乞颜部之外的所有漠北游牧民族。
这其中有许多是原来蒙兀国的部落,他们推选札木合为可汗,还能理解,毕竟蒙兀国现在最强的首领塔里忽台是个怂货,已经沦为札木合的跟班了。
而斡亦剌惕(卫拉特)、弘吉剌这些部落原本就不受蒙兀国统治,是独立存在的蒙古语部落,他们居然也支持札木合了。
而蔑儿乞人、塔塔尔人这些蒙兀国的宿敌,由于先后被札木合领导的联军和金朝领导的联军征服,居然也投靠了札木合。而这两个宿敌,他们都跟王汗和铁木真不共戴天。
突厥语族群在漠北的最强大部落乃蛮,居然也派人支持札木合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很简单。
金朝在蒙古高原上的暴政,是草原各部都无法容忍的。但是,王汗和铁木真为了抱大腿,接受了金朝的册封,并伙同金朝,在瞬息之间,没有任何名义地就把草原上原本强大不可一世的塔塔尔部摧毁了。而草原各部,也逐渐有了团结在一起抵御金朝的想法,所以札木合虽然残暴,但札木合不做金朝走狗啊。
札木合这一个偶然,几乎就超越了尼伦蒙古所有先祖的功业了。所以札木合不再只称蒙兀国的可汗了,而是破天荒地使用了曾经耶律大石的汗号“古尔汗”,也就是“菊尔汗”,是有汗号的可汗,在当时就是可汗的可汗。
札木合这是要日天啊!
如果札木合在称汗后,稳固发展,那么王汗和铁木真这两个金朝的“公务员”就在草原上无容身之处了,所以他们来不及召唤金朝大腿,马上采取行动,集结了主力部队,趁着札木合刚刚称汗各部落还不团结的时候,忽然攻打札木合。
札木合和各部落没有防备,仓促应战,结果被王汗和铁木真击败。各部落贵族纷纷逃回自己的部落,札木合这时候却暴露出了他的政治为0的致命缺点,那就是在各部落贵族逃散的过程中,强行裹挟逃不走的其他部落民众,沿着额尔古纳河撤退。
刚刚被大伙选举为可汗,打完败仗不想着怎么团结各部落反击,却抢掠在选举仪式上向他宣誓效忠的各部落首领的子民……
也是够了。
而此后,作为草原上的“古尔汗”的札木合,一直在抢掠各部,毫不遮掩地只顾自己的札答兰部。一点也没有可汗的样子,所以也根本无法团结各部落反击王汗和铁木真。
王汗和铁木真则个个击破,收拢了大批人民,四面出击,札木合也被消灭,只得逃去了乃蛮。王汗和铁木真迅速强大起来,成了草原上的霸主。强大之后,王汗和铁木真决裂,结果铁木真击败了王汗,吞并了克烈部。王汗逃往乃蛮,被乃蛮的可汗太阳汗杀害。
吞并了克烈部后,铁木真已经统一大多数蒙古语诸部了。
接着,铁木真率领蒙古大军,消灭了乃蛮。
这时候,除漠南的汪古、西伯利亚的一些“林中百姓”外,几乎所有的蒙古语部落,以及蒙古高原上残余的突厥语部落都被铁木真统一。于是铁木真被草原人民推举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这时候就颁布了一道前所未有的政令,宣布将统治下所有的人民,不分蒙兀、克烈、乃蛮、塔塔尔、蔑儿乞等区别,统称蒙古人。将所有蒙古人的部落打散再分配,不再以部落为组成单位,而是整合为九十五个千户。就此,草原上的血统贵族为基础的部落制度完全瓦解,成吉思汗下辖的蒙古人成了高效的战争机器。
而克烈、乃蛮、塔塔尔、蔑儿乞这些原本不属于蒙古人的族群(甚至于乃蛮还是个突厥语族群)就此并入蒙古,并在蒙古人中这些部落名都成了姓氏和历史名词。而原本是蒙古人的如乞颜、泰赤乌、八鲁剌思、札剌亦儿等等部落,也完全成了姓氏和历史名词。只有在蒙古汗国边缘暂时没有被成吉思汗统治的这些部落的成员、以及西征后摆脱千户组织而突厥化的成员,才勉强将这些古老部落名按部落遗存了下来,比如哈萨克人中的克烈、蔑儿乞、札剌亦儿、弘吉剌,以及处于蒙古边缘的卫拉特、乌梁海。
这一整合,完全改变了蒙古高原民族不断变化的历史状况,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兴亡更迭,草原上的部落也跟着这些强大政权不断更换族名甚至发生民族变迁,但随着成吉思汗的整合之后,虽然蒙古人最终还是复辟了血统贵族为基础的部落制,但蒙古人这个民族认同,就一成不变地传承至今了。
再也就没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这样一团乱麻的民族变迁了。
最后再说说以前,有分子人类学的采样研究,发现内蒙黄金家族后裔的Y染色体多数都是O3,也就是汉族常见的基因,在蒙古族中虽然也比重很高,但不占绝对优势(蒙古族占绝对优势的是C3)。于是就有人戏谑说达延汗可能血统有问题云云,其实说白了就是对黄金家族来源不甚了解。
我们从《蒙古秘史》能看出,黄金家族的父系先祖孛端察儿,是蒙古超级祖母阿兰豁阿的私生子,其亲生父亲,很可能就是阿兰豁阿的奴仆马阿里黑。《蒙古秘史》对此毫不讳言,并没有遮掩这段历史。
而马阿里黑,是源于伯牙吾部落。伯牙吾氏,疑似源于库莫奚。
而库莫奚和契丹,是孪生民族,与契丹同出于鲜卑宇文部。鲜卑宇文部的子民,就有很多是八王之乱时期逃难投靠宇文部的汉人难民,这些汉人难民最终也随着民族变迁成了部分库莫奚和契丹人的先祖。
黄金家族的父系血统来源,只怕还在于此。
而为什么孛端察儿的后裔繁衍了这么多部落,O3在蒙古人里并不占优呢。原因也很简单,孛端察儿的后裔繁衍出的部落,只是部落上层而已,更多的蒙古人都处于下层,以归附部落民、和俘虏后代的奴仆身份生活繁衍的。比如木华黎、赤老温这两个名将,他们在部落上也是属于孛儿只斤家族的主儿乞、泰赤乌,但他们在部落都是奴仆出身,真正来源却是:木华黎源于札剌亦儿、赤老温属于速勒都司。
不过说实话,血统这东西很无聊的。秦始皇就被传言说他是吕不韦儿子,但重要吗?不重要,秦始皇无论血统源于何处,他还是嬴姓子孙啊。
就像黄金家族的孛端察儿,无论他血统来自何处,他的后人编纂史书,第一个追溯的祖先,还是他出生时好多年前就已经死去了的父亲的先祖——苍狼白鹿。
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悠久的古代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位于北方高原之上的游牧民族,先后出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鞑靼、瓦刺等草原政权,这些游牧民族政权成为与南边的中原政权相互交融又相互冲突,一共构筑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中,向来以中原王朝为正统,使人们对北方草原上的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知之甚少。当我们翻看历史地图的时候,除了两汉魏晋、隋唐宋元等中原王朝,还有不同颜色标记的各种民族政权,证明着他们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一)秦汉时期匈奴、东胡早在商周时期,匈奴与东胡就已经存在。相传东胡是伏羲的后裔北迁与胡人杂居而融合的民族;而匈奴则是商汤之后,夏桀后人北迁,吞并其他部落后而形成的民族。按照匈奴和东胡的起源传说,他们与中原的华夏可以算是“同胞兄弟”。
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悄然崛起,成为秦、赵等北方诸侯国的外患,为对抗频繁袭扰的匈奴骑兵,秦、赵在北方边境修建起长城。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成为一代雄主。冒顿单于带领匈奴与东胡展开了争霸战争,东胡不敌,最终分裂成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战胜东胡的匈奴,成为草原上的第一任霸主,拉开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千年的相爱相杀。
强大的汉朝取代秦朝成为匈奴battle对手,匈奴就此走向消亡。东汉初年,经过西汉的长期压制以及草原经济的崩坏,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靠近中原,受到中原经济文化的长期影响,成为东汉的忠实小弟,充当东汉北伐匈奴的马前卒。此外,曾经备受欺辱的鲜卑与乌桓也插上一脚,东汉讨伐匈奴的大业添砖加瓦。
北匈奴,在东汉、南匈奴、鲜卑、乌桓的夹击下,成为丧家之犬,逃向遥远的中亚。而南匈奴在“脱匈入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东汉之后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东汉末年,中原地区陷入长期的混战,鲜卑人趁机迅速接管草原。然而,鲜卑一直缺少冒顿单于式的人物,各个鲜卑部落谁也不服谁,分裂成东中西三大部落。至于乌桓,因为受到鲜卑的节制,只能向南发展,结果触了霉头,被曹操灭了。
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最为五胡老大的鲜卑纷纷南下入主中原,先后建立八个鲜卑人政权。东部鲜卑慕容氏建立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中部鲜卑拓跋氏建立代国,也就是后面的北魏;西部鲜卑乞伏部建立西秦,秃发部(拓跋氏)建立南凉,吐谷浑部(慕容氏)建立吐谷浑。鲜卑人除了鲜卑人外,汉化的南匈奴人刘渊成为单于,随后建立政权,定国号为“汉”,刘渊死后,其子嗣改汉为赵,刘渊建立的汉也称赵汉,与巴蜀地区氐族人李特的成汉相区分。赵汉也成为匈奴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淝水之战后,外强中干的前秦瓦解,拓跋珪脱离前秦,重建代国,后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经过四十年的征战,北魏统一北方,南北朝分裂割据由此形成。
正当鲜卑人在中原混战之时,身为奴隶的柔然反叛的鲜卑主子,翻身做主人。柔然原是鲜卑人统一东胡后,西迁到匈奴故地的室韦人,室韦与匈奴杂居后形成了柔然,鲜卑人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有勇无谋,称其为“蠕蠕”,意为不会思考的虫子。
但就是这样一群虫子,鸠占鹊巢,将鲜卑人赶出草原。失了老巢的鲜卑人,只能一心经营中原,甚至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汉化改革,成为汉化最成功的游牧民族。
(三)隋唐时期突厥、回纥鲜卑人的汉化改革是彻底的,以至于百十年的功夫,将自己民族改没了,完全融入进汉人族群。而北方的柔然,依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孤傲,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那种欺压其他民族的施暴者。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为柔然后裔突厥是生活在如今阿尔泰地区的匈奴支系,草原上的套马汉子在柔然的残暴统治下,成为打铁的奴隶。愤恨的突厥人,在内联合同样不满柔然统治铁勒部落,在外与鲜卑人结盟,最终干翻了柔然,建立突厥汗国。
在武力征服的过程中,突厥汗国的地盘越来越多,掠夺了土地和人口的突厥可汗们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各拥其主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不幸的是,突厥将要面对的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强盛的隋唐时期。先是被隋文帝用离间计摆了一道,导致东突厥内部陷入分裂,好不容易恢复点实力,被唐太宗连续教育,曾经的盟友铁勒部落九姓之首的回纥部投靠唐朝,里应外合攻灭东突厥,回纥携突厥故地一起加入唐朝。唐朝在这里设立安北都护府,成为第一个统治蒙古高原的中原王朝。
到了唐高宗时期,东突厥、西突厥、室韦、靺鞨、高句丽以及西域诸国,全部被一窝拿下,都是变成了大唐子民。
武周时期,突厥野心家再次建立汗国,史称后突厥。好景不长的是,复国不久的后突厥,在大唐坚实盟友回纥的策应下,再次被剿灭。回纥取代突厥成为草原主人,有了之前入唐失败教训,回纥更名回鹘,建立回鹘汗国,与唐朝互为友邦,甚至在安史之乱中给唐朝极大的帮助,成为唐朝自始至终最可靠的盟友。
(四)宋元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结束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深知军阀独裁危害的宋太祖,选择杯酒释兵权,点开了两宋的花式挨打的天赋树。回鹘因内乱,失去草原的统治基础,被迫西迁,成为如今新疆维吾尔人的祖先,东胡鲜卑出生的契丹上场表演。
在河西地区长期充当中原王朝打手的党项人(隋唐时迁入的羌族后裔),不满宋朝削藩,在李元昊的带领下建立西夏。澶渊之盟后,北宋认怂,每年按时上交保护费,做了契丹的小弟。于此同时,北宋也给西夏发了一份大红包,维持西夏与北宋之间脆弱的臣属关系。
澶渊之盟在老大的位置坐久了,契丹也开始膨胀起来,契丹人将女真人(靺鞨人后裔)中具有威胁的部落迁到辽东地区,并改籍契丹,成为契丹的奴仆。改籍契丹的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留在故地的女真被称为生女真。
被契丹认为是“原始人”的生女真,出了一位叫完颜阿骨打的狠角色,统一女真各部后与契丹死磕,最终联合北宋灭了契丹。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契丹人西逃后再在中亚重建西辽,一直到苟活到成吉思汗西征。蒙古骑兵北宋原以为联合女真击败契丹后,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却不曾想到,女真比契丹还要狠。女真不仅攻略了北宋中原大片国土,还俘虏了徽钦二宗并虐待致死。宋室独苗赵构跑到杭州,靠着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努力建立南宋,奉金朝为“爸爸国”,勉强偏安东南一隅。宋、辽、金、夏四国恩爱相杀之时,原先几乎灭族的室韦休养生息后渐渐强大起来,形成蒙兀室韦,蒙兀也就是后来的蒙古。后来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将南宋、金、西夏、西辽一锅端了,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五)明清时期鞑靼、瓦刺、女真、准噶尔但是蒙古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蒙元时期的汉人地位非常卑微,最终引起了农民大起义,朱元璋高喊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将蒙古人赶回草原,建立明朝。
逃回草原的北元小朝廷后来又分裂成鞑靼和瓦刺,鞑靼夹在瓦刺和大明中间,两头受欺不久就瓦解消亡了。瓦刺雄起了一阵子,还在土木堡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但在后来还是分裂成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
失去蒙古压制的女真,在明末再次兴起,建立满清(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时期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为满族),入住中原。瓦刺分裂出来的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试图恢复蒙古帝国的霸业。满清与准噶尔干了100多年,最终获得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朴实的分割线 —————
有很多人认为除了中原汉族王朝疆域之外的民族政权,在当时都属于外族和外国,不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根据这一定义,也就出现了“蒙元,满清非中国”,“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等言论。
诚然,如果我们生活在汉朝或宋朝,匈奴、辽、金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外国”,但我们生活现在生活的是21世纪,应当以现代中国的视角,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那些被我们视为外国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最终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部,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正确的认识历史,也有助于处理现代中国内部的民族问题。
欢迎关注一起看地图,一起用地图看世界
有没有恐怖故事能让人冷到骨子里?
我在12年前看过的一些灵异小说,一些恐怖情节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每次想起就有点毛骨悚然,更不用说当时看的时候了。
当时看的恐怖小说:冤鬼路三部曲(后面作者有陆续出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叫冤鬼路五部曲了):第一部《冤鬼路》、第二部《樱花厉魂》、第三部《灵堂课室》。其中的第二部《樱花厉魂》中的一个晚上遇到女鬼的情形描述是最恐怖的,仿佛自己身临其境般,《樱花厉魂》和《灵堂科室》在喜马拉雅有声小说APP里有播音版的,不过我没听,看书就已经很恐怖了,看了一次不敢看第二次了,听播音如果加了配乐,估计吓得我得心脏病了。
另外还有一个名为《香血》的小说,也是印象深刻,讲的是陆续有人离奇死亡,死者全身血液神秘失踪,且被一股奇异的香味缭绕,伴随着香气出现的还有一只行踪飘忽的流浪狗……。在喜马拉雅有声小说APP里也有播音版的
还有印象深刻的灵异小说:《灵异女王》 、《我的老公不是人》。
这是我最初看的灵异小说。后面陆续有看了其他热门的,其中《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是影响最深刻的:
一、《鬼吹灯》
作者:天下霸唱
《鬼吹灯》的大名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诉了,是经典灵异小说排行榜前十名中的第一名。这本书算得上是盗墓灵异小说的开山祖师,文笔和情节都是上上乘,经常排在各大图书销售榜的榜首,只可惜的是营销没有《盗墓笔记》做的好。本来不想在这里推荐这本名气已经满大街的书的,但你要是没看过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试的!
二、《盗墓笔记》
作者:南派三叔
《盗墓笔记》分了好几部,一共有9本。
▪ 七星鲁王宫▪ 秦岭神树▪ 云顶天宫▪ 蛇沼鬼城▪ 谜海归巢▪ 阴山古楼▪ 邛笼石影▪ 大结局(上)▪ 大结局(下)从七星鲁王墓,到海底墓,到秦岭神树,到云顶天宫,到蛇沼鬼城,一个比一个玄,描写越发诡异,墓室结构更是奇异。还有电梯结构的墓穴!很佩服三叔的想象力!有个关键的图,战国帛书!背后有个神秘的外国公司!其中秦岭神树章,大部分盗墓迷猜测是一个铺垫,因为与其他几章都不太符合!里面有血尸,粽子(僵尸,可以用黑驴蹄子来对付,我刚看时,硬是没弄懂,黑驴蹄子是什么,还以为是盗墓术语,后来进了贴吧,看了图,才知道就真是黑驴蹄子,晕了一下)。蛇眉铜鱼是个关键东西,里面的禁婆挺吓人的(主要是头发多),还有鬼打墙,蹩,里面还有好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青囊尸衣》
作者:鲁班尺
“青囊可活命;尸衣可避天”。这是一部集医术、爱情、幽默、灵异、武侠、政治于一身的优秀灵异小说,本书是十年难遇的好书,在经典灵异小说排行榜前十名中名列第二!一度造成回帖功能瘫痪的天涯第一强帖,各大收费阅读网站、各大出版商虎视眈眈,经网民联合莲蓬鬼话版主莲蓬与天涯总部协商,开通了101页以上之回帖功能。
这是天涯第一次出现过百页的帖子,与此同时,《青囊尸衣》成为天涯史上最强帖。玄幻、盗墓、悬疑、风水、神秘文化写手大多彼此看不顺眼,《青囊尸衣》一出,众写手众口一词,一致推崇《青囊尸衣》为此中最上乘之作。
四、《怨气撞铃》
作者:尾鱼
这本书与大多数男主视角YY的爽文不一样,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女的,而且是一位相当厉害的女子。整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串只能被死人怨气撞响的风铃,而女主也是超级厉害的那种,这里说的厉害并不是法术能力厉害,而是拥有超人的意志力,相当的果敢坚强,这样性格的主角才会让人有代入感不是吗!?以女生视角看世界这个设定还是很酷的。在经典灵异小说排行榜前十名排名第三,而且非常适合女孩子看噢,若是书荒了求好看完结小说的朋友是女孩子,可千万不要错过!
五、《最后一个道士》
作者:夏忆
这本完本经典灵异小说被网友们称之为“奇书”,讲述了中国“茅山派”最后一位掌门人查文斌救人于阴阳之间,却引业火烧身,遭天罚阴遣的传奇经历。关于道教法术,其实很多人已经早有耳闻,尤其是曾经香港的一些影片中,经常会出现道士与僵尸较量的场面。
但真正的道士究竟怎样的?《最后一个道士》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融入其中,不仅讲述了精彩的故事,还为读者普及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是一部难得的作品。本书此前在百度贴吧曾经创造了2000多万惊人点击率。被网友誉为继《盗墓笔记》后“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网络奇书”。
六、《苗疆蛊事》
作者:南无袈裟理科佛
我们都知道苗疆精通蛊术,而这本书为大家揭开了苗疆蛊术的神秘面纱。这本小说由于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并且长期占据磨铁中文网的榜首之位,也是一本能够让你熬夜看完的高质量小说。由于网上关于茅山道术的灵异小说很多,但是关于苗疆蛊术的书且寥寥无几,所以将这本书排在了灵异小说排行榜前十名的第四位,应该还是比较合理的。
七、《奇门遁甲》
作者:周德东
继《三岔口》和《门》之后,周德东最出色的作品,称得上中国恐怖小说的里程碑作品。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恐怖小说还停留在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阶段,以探索未知世界为主题的恐怖小说,《奇门遁甲》堪称第一部。结合古老神秘的预测方术、洛丽塔式的畸恋,除了惯有的恐怖感,还有接连不断的感动和思考。原来恐怖小说可以这样写,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快餐文化,抑或是缺乏精神内核的类型作品。
八、《女生寝室系列》
作者:沈醉天
诡异铃声,听者无一幸免,因为她从阴间来电。夜半三更,谁的手机频频作响?《女生寝室》系列乃校园恐怖小说中的殿堂之作,继441女生自杀事件,阴森诡异的南江医学院,恐怖事件再次卷起,一个陌生的号码,一部盈手可握的手机,一阵随时传来的索命铃声,染满鲜血的祭礼,梦魇般的悲剧,背后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死亡怨气,种种嫉妒和贪婪的秘密徐徐地显露出来…
九、《青丝》
作者:红娘子
红娘子的小说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简单但又好看,恐怖却又感人;故事情节紧凑,峰回路转,不掺杂任何水分或是繁冗桥段。与其说她是恐怖小说的叙述者,倒不如说她是温情主义的浪漫叙述者。其笔下塑造的人物堪比传统纯文学作品,都是有血有肉,极富于立体感的。我想,在紧张感十足的恐怖小说中蕴涵饱满的感情线,以及诙谐的基调,也是令红娘子的作品畅销不衰的重要因素。
十、《驱魔人》
作者:柳暗花溟
黑马,又见黑马!《驱魔人》可谓2007年类型小说的一匹黑马。柳暗花溟系起点中文网灵异、奇幻频道的双料新星,其文笔轻快,擅长营造步步惊心的惊悚氛围,你只要随便翻开一页她的作品,都会感觉脊背发凉、胆寒心悸!婉约的文字构筑出层层悬念,故事情节虽跳不开传统恐怖小说的母题,然而作者却通过设计局中局、案中案,埋下诸多伏笔,来将叙述的真实性发挥到极致,有意无意地开掘怪诞的“恐怖美感”。
十一、《民调局异闻录》
作者:耳东水寿
主角沈辣是武警部队中的一个神枪手,在针对一个毒品走私的行动中,主角在了一系列诡异的遭遇后,被调到了民调局这个专门处理灵异事件的部门,神秘的六室的主任吴仁荻才是本书最大看点。
成语黄钟大吕是指什么?
“黄钟大吕”作为成语,含义是指正大、庄严、和谐、高妙的音乐和文章。
最初,“黄钟”和“大吕”是两个独立的词,都指古人奉为圭臬的“六律”之一律。“六律”,其实是“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是阳律中的首律。“大吕”,为阴律中的首律。另,阴律又皆可称“吕”。《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太史公说:帝王决策重大事项,建立法令制度,确定万物的度量规则,都是以六律为基础的,这是因为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何以如此?《汉书·律历志》说得更详细——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均厚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班固说,黄帝让他手下泠纶,从大夏之西、昆仑背阴的解谷里伐来竹子,截取包括两个竹节的一段,钻孔于竹管厚薄均匀处,吹出来的声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中的“宫”。然后根据雄凤六鸣和雌凤六鸣,以黄钟之“宫”为基准,确定了十二律,这就是“律”所依据的根本。待到黄帝治理天下,就依照十二律所依之天地风气来匡正天下的风气。班固又说——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钟者,种也。……大吕:吕,旅也,言阴大,旅助黄钟(宫)(宣)气而牙(芽)物也。他说,黄,是五色中间之色,君王服色;钟,就是种子。大吕,是阴律中辅助黄钟“宫”音最好的,可以促使黄钟之“种”发芽。实际上,距今9000年前后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大约比黄帝的年代早了4000年。另外,“律管”曾经是中国古人发明的最在的“天文仪器”。所谓“律管吹灰”,就是根据不同的风、气来测定季节、时令等之变化。这或许才是古人重视“六律”的根本原因。不过,班固上述认知,至少是从周代传下来的。《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战国时期,庄子首将“黄钟”“大吕”合为一词使用。《庄子·骈拇》:“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庄子“正话反说”,认为师旷就像听力异常敏锐的人,他调教出来的“黄钟大吕”这样和谐、高妙的音乐,其实把普通人的听觉搞坏了。与庄子同时屈原,将“黄钟(大吕)”进一步引申。《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蝉翼”比小人,“千钧”喻忠臣;“黄钟”指正直之音,“瓦釜” 代谗毁之言。或曰自此,“黄钟大吕”就有了开头所说的形容文章、言辞的含义了。宋刘克庄《后村全集·瓜圃集序》:“言意深浅,存入胸怀,不系体格,若气象广大,虽唐律不害为黄钟大吕。”虎字头来源?
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属于象形字。描绘的是一只老虎的形状,身上有斑斓的花纹,上部为虎头,下部为虎身及足尾之形。
1、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晨中之=“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
2、据目前化石分析,一般认为虎发源于亚洲东部,也就是我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
3、甲骨文的“虎”字简直就是一幅虎的左侧视图, 是对动物虎的形象的整体描画。这个字应该是来源于图画,与新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上的虎的样子十分相似,对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传承的关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