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主要记载,初高中那篇文言文选自梦溪笔谈?
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以虫治虫》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穣。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wWW.SlkJ.orG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梵天寺木塔》
【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是什么年代的?
北宋。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红薯玉米的种植方法?
玉米:据考证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的墨西哥 和 秘鲁。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到了美洲。1493年回家的时候带回了玉米种。明朝末年的时候传入我国,开始种植。当时的玉米产量很低。后来,经过几百年的种植研究,到现在已达到亩产1500多斤,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红薯:现在我们叫地瓜或番薯。16世纪的时候,中国的书上就有记载。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谈迁在《枣林杂俎》中都有记载。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1593年,明朝福建乐人陈振龙从吕宋岛(现在的菲律宾)从商回家时,带到了福建,后传入江苏浙一代。由于红薯产量高,适应性强,慢慢流传全国各地。直到现在,我国还在大面积种植红薯。
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虽然对玉米、红薯的种植方法有记载,但还没有实际种植。真正传入我国大面积种植是在明朝末年。
梦溪笔谈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采用了什么方式?
我是裴晓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梦溪笔谈》是我姑古代科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大量的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共三十卷,共六百零九条,内容涉猎广泛。沈括以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见解,给我们的科学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么这本书的艺术表达方式有什么呢?
灵活的形式和手法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梦溪是指“梦溪园”,沈括晚年的居所。笔谈,就是以笔记的形式所作的记录。这本书也正是沈括晚年时期,在其寓所所作的笔记。笔记体裁这种形式非常灵活,加之内容比较广泛,能无所不谈,总是用多种手法去写,可叙事、可描写、可议论、可说明,也可抒情,所以表现的形式灵活多样。
精深的内容和见解《梦溪笔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农林、天文、气象、物理、数学、地理、动物、植物、化学、冶炼、医药、工程技术、考古文物、文艺、历史等许多方面。虽然内容广泛,但不落俗套,议论说理,比如关于石油的议论,他得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结论;比如关于药议,从各个角度出发议论,表明了“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的看法。这些结论和看法都是高度概括,有深邃的思想、见解和对未来的一些远见。
精炼的语言和文风《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不刻意于文字雕琢,却带有很强的文学性。600多篇文章,几十字一篇,多的也不过几百字一篇,可以说是惜墨如金。比如关于诸葛亮用人的议论仅仅只有49个字,县是对诸葛亮用人的称赞,然后议论,再做出自己的观点,说明能破格用人,才能做成大事。语言精简,没用一个虚浮的字就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和见解,这种朴实精炼的文风在北宋那个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
真实的记载和展现如实记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成果,使得这些劳动人创造出来的成果能够得以流传下来。如毕昇的活字印刷、喻皓的木结构技术等。比如像印刷术,这是我国古代的重大贡献,这样的科级成果在所谓的正史和儒家经典中都没有记载,只有沈括做了记录。
朴素的观点和方法沈括坚决反对儒家“天下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他说:“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天所主者皆变也。”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自然观,正是贯穿《梦溪笔谈》的始终。从这种观点出发,在描写科学研究论著的时候,大多是以自己的方法去调查研究,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梦溪笔谈》还叙述了铜镜工艺和乐器工艺等。关于铜镜工艺有透光镜,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它的外形与普通铜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与镜面相对的墙上面会映出镜背花纹和铭文的影像。这种奇特的“透光”现象早在隋唐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铜镜为什么会透光,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梦溪笔谈》给出了一种科学的解释,即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镜背图文相对应的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从而造成了图文虽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些迹象。这都是充分的研究调查以后的科学方法所得出的结论。
《梦溪笔谈》是一个“聚宝盆”,它显示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创造性与审美性。英国的李约瑟教授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用这种科学态度写作的一部实用价值比较大的著作,出现在9个世纪之前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不失为我们学习的重要史籍资料。
梦溪笔谈出版时间?
《梦溪笔谈》是一部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写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该著作主要讲述的内容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
《梦溪笔谈》的撰写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胡道静在《梦溪笔谈校正·引言》中提出:“《梦溪笔谈》撰述于1086-1093(宋元祐年间),大部分于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于润州以后写的”;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认为:“作于1082年(宋元丰五年)十月沈括在随州安置后,至迟在迁居润州梦溪园之初已完书。”但现一般认为,胡道静的说法较为可靠,即《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