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冰期,大理哪里的夜景最美?
德宏
NO.10
德宏夜景指数67.65分,位于全省第10名。德宏是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的中心城市,为了加强城市建设,宜以建精品、提档次、塑形象为重点,完善城市亮化规划设计,以民族特色为突破,营造风格多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亮化效果。
玉溪
NO.9
玉溪夜景指数68.04分,位于全省第9名,2014年GDP值1184.7亿元,全省第3名,近年来,该市已构成绚烂多彩的玉溪大河夜景,建议在原有亮化基础上加强力度,注重设计,选取数条景观轴带进行重装打造。
楚雄
NO.8
楚雄夜景指数以69.26分,位居全省第8名。楚雄市是环昆楚旅游精品线上的名城,可结合城市夜景,力求达到灯光照明与自然环境、城市建筑的和谐统一,彰显出特色的文化内涵。
西双版纳
NO.7
西双版纳夜景指数69.36分,位于全省第7名,西双版纳的部分节点已形成较好的城市夜景观形态,夜景指数69.36分居全省第7名,宜加强对城区夜景照明的建设和提质改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等,形成自身的亮化格局。
丽江
NO.6
丽江夜景指数70.23分,位于全省第6名,近年来,丽江市依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城市夜景品牌。丽江市是我国重要的魅力旅游基地,具备夜景亮化优越的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建议植入城市亮化设计创意,进一步增强该市的旅游吸引力。
大理
NO.5
大理夜景指数70.78分,位于全省第5名, 近年来,大理州大理市实施的夜景亮化工程,使城市光环境水平提高,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该州民族生态文化多姿多彩,建议亮化实施中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增强游客吸引力。
昭通
NO.4
昭通市亮化指数以71.12分居全省第4名,该市素有小昆明之称,近年把夜景照明建设作为改善和美化城市的重要措施,大范围提升了城市品位,建议加大对未建的照明载体进行完善、整改,强化主体,提升形象。
迪庆
NO.3
迪庆州夜景指数以72.09分居全省第3名,近年该州借助云南省第十届民族运动会,以道路亮化为主题、树木亮化为特色等方式实施亮化工程。但作为旅游产业发达地,夜景亮化环境亟需提质升级。
曲靖
NO.2
曲靖市夜景指数76.38分,全省第2名,曲靖市近年坚持亮美和谐、凸显特色、修旧利废、节能环保的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主题,不断提升城市夜间景观效果和城市整体品位、人居环境提供基础硬件保障。
昆明
NO.1
昆明市夜景指数以77.05分位居全省榜首,近年来昆明市对夜景亮化分批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截止今年5月,昆明市已完成1737个景观亮化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了多处亮点或景观轴线。
这个排行榜由城市亮化协会组织通过对云南各地亮化的整体性、合理性、舒适性、特色性、观赏性、节能性、后期维护以及政府重视程度、投资概算、知名度等指数进行系统综合剖析后得出。
毕业旅行去哪里比较好?
如果是今年毕业的话,海外可以直接忽略了。国内游,建议选择长线,可以多考虑户外体验。因为工作以后,能够花 10 天以上的时间出门旅行的机会,真的不会太多。
综合下来,推荐三个方向给到题主:
云南深度(丽江、香格里拉)梅里雪山、金沙江、虎跳峡等三江并流、云南腹地的美好景观,都会让毕业旅行的眼睛心旷神怡。
虎跳峡是中国最深的峡谷之一,金沙江水在这里惊涛震天。相传,当年猛虎下山,在这巨石上稍稍借力,便可直接从一侧的玉龙雪山跳至对面的哈巴雪山。
卡瓦格博,梅里十三峰之首,不论是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还是震撼的梅里雪山,可以去看看当地人神圣的精神世界。
纳帕海,是湿地、草原,也是高原湖泊,和周边的村庄一起,绘成一幅丰美画卷。除了在草原上或湖边拍美照,还可以去湖边村落走走,这里看不到游客,都是当地藏民真实生活的地方。
黔西南(贵阳、安顺等地)黔西南的喀斯特是最大看点。万峰林、马岭河、格凸河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这几年才渐为人知。同时,贵州除了汉族还有苗族和布依族,茅台酒和老干妈是它的象征
黄果树瀑布——贵州最著名的大IP,当然一年四季游客都是非常多的。建议清晨去,然后耳朵里听着:敢问路在何方?
贵州安顺的溶洞非常有名,还可以去看看蜘蛛人的景观。
万峰林景区与点缀其中的布依寨子、款款河流、翠绿田野,构成了一幅极有情调的田园画卷,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它的美。
青海(张掖,西宁,祁连,门源等地)青海湖和门源的油菜花的花期是不同的,青海湖的油菜花 6 月中就盛开了,往往会持续到 9 月。一般情况下,6月底至8月中是最好的观赏时刻。
山丹军马场出发,在祁连山脉北麓下,在那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字:扁都口。张骞曾在这里出使西域,隋炀帝曾在这里西巡,这里的景色与门源一望无际的草原油菜花有着景色上的不同。
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世界十大地理奇观的七彩丹霞,使原本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显得无比的迷人。
上面三个地方都有一个特点:至少需要7至8天,特别适合毕业旅行来体验。太短不够尽兴,太长可能作为学生,预算会有问题。
国内的大好河山很美,值得慢慢体验。
洱海附近骑马的地方?
大理风景区花甸坝,距大理30公里。
花甸坝,是苍山顶上一块美丽富绕的盆地,座落在云弄、苍酿两峰之后大花甸海拔2900米,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可耕地面积10万亩,为第4世纪"大理冰期",因冰川作用堆积而形成的大理花甸坝狭长平坝。
历史上被称为无夏之年的1816年?
无夏之年是近乎全球同步的气候巨变,但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巨变的源头,是一座位于印度洋的火山睡醒了,它向人类宣告它的名字:
坦博拉。
坦博拉从属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的北部,在1815年的4月份之前,这里的海水澄澈,在17世纪的时候,伊斯兰教进入松巴哇岛,有了信仰的人们,生活过得十分充实,他们并不相信灾难。
可一切美好幻想,终结于1815年4月5日。
这一天坦博拉山情绪躁动,整个印度洋世界都在酝酿着一股暴虐的气息,而在松巴哇岛的居民们却知道,那座高达4100米的坦博拉它爆发了,山顶被崩裂,熔浆四溢,不是流淌,而是喷射,火山灰遮天蔽日,信仰也无法救人。
自然之怒袭击了群岛,碎石和边喷发边冷却的火山灰覆盖了天空,这场灾难以松巴哇岛为中心点,播撒了厄运,对当地居民造成的直接影响是:高达六万人的死亡数量,火山灰占领天穹,隔绝了日光。
可这只是表象,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坦博拉爆发对当地的直接伤害不需多说了,最起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的环境接近人类的极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火山灰隔绝了日光,没有日光照射,会陷入冰冷之中。
更可怕的是,巨量的火山灰跟随着地球运动,散落到四周,这个四周,就是指全世界。
据说在坦博拉火山爆发最剧烈的四月里,在欧洲都能看到印度洋方向天空的“黄金晚霞”,但这种黄金晚霞又有些暗淡异常,实际上,那不是晚霞,而是随风疾驰而来的火山灰。
这些火山灰的“份量”到底有多少呢?
坦博拉火山爆发的等级为“7级”,是人类历史上的最高,它喷射到空中的物质,高达1300亿吨,注意,是1300亿!
即便这些火山灰不能覆盖全球,但因为气候和气温差距,火山灰会在部分地区形成“堆积”,譬如巨量火山灰经过某地区的温湿的天气系统,就会减缓速度,形成堆积。
堆积之后,就会产生“火山灰效应”。
已经高达“7级”的火山爆发,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的确造成了事实上的明显影响了,在坦博拉火山,这场喷发持续了将近三个月之久,三个月的时间里,坦博拉的高度从4100米变成了2850米,消失的高度,就是天空的灰霾。
在1815年,坦博拉的爆发其实已经导致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气温降低了,但因为在七月份之后,迎来了秋天,随后便是冬季,在冬天的时候,地球也处在了“远日点”,所以这里面的综合因素让人们暂时还看不出变化。
等到来年夏天,欧美亚州大部分地区,才真正知道了这场火山爆发后遗症的可怕。
1816年夏天,欧洲首先发出哀嚎。
在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同时期,欧洲反法联军讨伐拿破仑的百日王朝,反法联盟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这场联动性、影响范围极高的战争,造成了欧洲的粮食紧张,本以为等到来年可以丰收弥补,却没让人想到,夏天的欧洲下了雪。
比如德国,大夏天出现霜冻,让人不寒而栗,而英国则是大量的牲口死亡,这里面有粮食的产量降低导致的,也有天气的原因造成的,欧洲人最早喊出“夏天消失了”的口号,整个欧洲陷入了未知的恐慌。
这场火山爆发的余波还不仅于此,因为一系列的因素作用,欧洲的大部分河流在这个夏天却异常泛滥,背后的根源与火山灰遮掩了太阳活动有关。
1816年冰火两重天的美洲
欧洲不好过,美洲也跟着同步。
坦博拉所在位置制造出来的“隔山打牛”,让美国人也不好过,1816年,美国的“火山灰效应”反应迟钝,在四月份的时候,美国天气处在25摄氏度的平均值,他们嘲笑欧洲被“天罚”,殊不知,到了五月份,他们也要倒霉。
美国的五月份,气温忽然骤降,在东北部地区,作物竟然被冷死,而大农场模式的美国人对此连哀嚎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是想救都救不了,只能乖乖等死。
到了六月份,火山灰迟到的作用终于来了,大风和霜冻笼罩大部分地区,很多人在大夏天被冻坏甚至冻死,比欧洲人好不到哪里去。
而这个时候,美国的部分地区更是“邪恶”,气温有时候升到35度之高,不久后,又立即降到了五度以下,有些地方的河流都结冰了,关于作物已经没有讨论的意义了,美国人更在意消失的夏天,会不会灭绝掉他们这个自由的国度。
这场危机不仅仅是在1816年让欧美悲呼,据统计,影响长达了三年之久,只是在1816年最明显罢了。
1816年的亚洲中国
欧洲受灾,距离坦博拉最近的亚洲自然是避免不了,当时是大清的嘉庆年间,中国受灾最严重的是西南地区,最典型的是和东南亚紧紧连接的云南。
这场火山连锁反应给中国制造出最典型的名词是:
“云南大饥荒”。
其实关于“云南大饥荒”,在1815年已经开始了,所谓1816年无夏之年,这是和欧美地区同步的说法,要单独去探究中国云南,1815年的火山爆发在同年就已经波及到了云南。
根据清朝的《大姚县志》记载,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云南的大理、昆明、云州等等地区已经开始了饥荒,人均食粮骤减的情况:
“大饥,斗米三两,饥者食草根树皮土粉”。
但因为清朝同时期的天文机构根本无法判断千里之外的火山爆发造成的连锁反应,对于云南饥荒,也就一如既往地认为是“天罚”,在朝廷上,无非就是要求嘉庆检讨自己,该认错就要认错,祈求上天原谅。
而当时有文人的诗句,便把这种离奇的天气状况描述了下来:
“春风不遣湿云散,淫雨连绵及半夏”。
春季的雨没有被晚春带走,反而一直延绵到了夏天,而这种诗句还是往好的意境描述的,在楚雄,已经有人老老实实地写下,就是“冰雹”,根本不是“淫雨”那么简单,如果光是淫雨,也不至于作物大面积受伤了。
饥荒的蔓延让人冬季也难熬,夏季没有积累,冬季自然是更加可怕,朝廷除了满足最大功率的赈灾以外,也只能是听天由命。
到了1816年,倒霉的就不止是云南了,中国的南北,“夏天”都消失了。
首先是属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地区,这两个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大夏天霜冻现象,也有作物凋零的现象,因为当地的官员积极上报,这才被及时知晓,而其他的地区到底是没有还是瞒报,一言难尽。
而长江流域则是出现了“六月飞雪”的可怕现象,在一百多年前,也只有可怕的“小冰河期”能让六月飞雪出现,嘉庆二十一年的六月飞雪再现,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地区都紧靠当时的“中枢”城市,江西可以通过广东和湖南迅速赈灾,安徽可以通过江南赈灾,对这些地方的百姓造不成致命影响,比如在地方县志记载,七月份的安徽,都有百姓烤火度日,日子是剧变了,但最起码还能应对。
最糟糕的,还是云南地区,当时的“食观音土”现象,让朝野震动。
观音土又叫做“膨润土”,看起来很粘稠,长得跟“面团”非常像,实际上这种土质是人体不能消化的,但因为连续两年的歉收,百姓已经无法忍受了,与其等死,不如“撑死”:
“州西观音箐有黄土,细腻如豆面,民称观音土,争取食之。土性重滞不化,有胀死者”。
很显然,极端的天气把云南百姓逼得没有办法了,吃土吃到撑死,也是十分无奈的下场。
而云南大饥荒,一直持续到了1818年才基本度过,这个过程中因为饥荒而死亡的百姓十分之多,他们不是坦博拉的直接受害者,却是火山灰效应的间接受害者。
因为世界的封闭性,清朝习惯性把这几年的“无夏”看成了清初时期的“小冰河期”反常现象,出现的反常天气,也就是正常。
而欧美地区的学者,则是不死心地对无夏之年进行研究,比如他们发现无夏之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温度普遍在三年的时间里下降了0.7度,直到了1818年,这细小的降幅才消失,欧美地区又恢复了正常。
那么这0.7度的降幅,最直接的事件就是坦博拉火山制造出来出来的火山灰,这不仅是逻辑推测的,还有人看到过天边火山灰席卷而来的现象,这意味着这种变化也是肉眼可见的,而没有人,能对这件事情负责。
人类也无法向地球、向火山寻求答案,很多人把火山爆发看作是天罚,也有人在猜测,人类或许未来会被灭亡在大自然的手段下,而最简单,最让人无法避免的方式,就是大型的火山爆发。
而在不久前,南太平洋的汤加王国境内的海底火山爆发,已经被预警为“2022年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源头之一,也不负众望,汤加火山的火山灰已经到过了澳大利亚的上空,接下来最直接影响的国家,首先就是澳大利亚。
因为汤加火山的规模和能量不及坦博拉火山,或许这一年等不来无夏之年,可也是要做好准备,预防连锁性的天气灾害,如果靠北一些的地区,根据坦博拉火山灰的蝴蝶效应,说不定可以在夏季看到飞雪。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冰河纪什么时候开始?
冰河纪就是所谓的冰期,它们周期相差很大。
寒武纪大冰期发生在6亿年前;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发生在2——3亿年前;第四纪大冰期发生在200——1万年之间。
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是发生在第四纪中的大理亚冰期,距今大约只有1万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