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物联网前景如何呢?
农业物联网前景如何呢?我们单位有农业信息课题组,专门做农业互联网这方面研究,我大概了解一点,这方面国内最先进的应该就是北京市农科院,他们是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农业及农村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农业物联网现在重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应用较少,我相信随着物联网设施与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使农作物实现科学监测与科学种植、畜牧智能化,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转型和升级。我们来一一阐述一下在农业中应用:
1、物联网在远程操控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可以实时获取蔬菜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通过模型分析,远程或自动控制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
2、物联网在精准灌溉中的应用
物联网农田节水灌溉在物联网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自适应灌溉系统,从而使灌溉、泄水以及水质监测等实现了自动化操作。节省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物联网在畜牧业中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领域主要分为3种: 一是肉类追本溯源,能够对生产到运输的各个环节进行可视化监管,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整体追溯; 二是草原畜牧养殖,对养殖动物的生长环境进行质量检测,并且对养殖的质量以及产地的环境进行评估; 三是设施养殖模式,对养殖环境、饲料喂养、疾病诊断和繁殖生长等环节进行一体化自动管理,为产品提供生长过程信息。
以上就是个人查阅资料和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能对您能有一点帮助!
谁在农业方面贡献最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华夏文明亦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农耕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及传承,在这几千年里,何人对农业的发展贡献最大,我认为无法评判,也没有资格评判。
比如教会人们种植五谷的神农氏,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农耕文明,所以开创我国农业文化之先河的神农氏贡献大不大?修建了都江堰,从而使蜀地终成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贡献大不大?曾实地考察并最终著成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农牧民生产经验,农作物播种及栽培方法等各方面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贡献大不大?从事水利建设和治水的郭守敬贡献大不大?将土地包产到户的邓爷贡献大不大?发明了杂交水稻的袁隆平贡献大不大?
以上我所提到的和那些没有提到的人物,他们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有的作出的贡献还是划时代的,但是咸鱼这里无法判定他们所做出的贡献高低,但是如果非要说出一个答案,那么咸鱼会毫不犹豫的说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广大农民们。
中国的农民(包括古代)是勤劳朴实而又充满智慧的,中国的农业发展离不开万千的农民,那么中国农民的智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答案就是方方面面。
比如垦荒,中原地区最初适合耕种的土地是很有限的,而如今我国跻身世界可耕地面积第二,这离不开农民几千年来的垦荒,我国是一个政权更替非常频繁,自然灾害亦多发的国家,每到天灾人祸之际,就是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被大片废弃之时,然而灾难过后,顽强生存下来的万千农民会再次拿起农具,义无反顾的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让荒芜的土地重新变成良田,所以,农业发展的动力即是农民生存的动力。
再比如农具和耕种方式的改进与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石器到后来的铁器,还有不断出现及改进的灌溉工具,犁地方式,播种工具等等,农具和耕种方式的改进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生长效率。而这一切的改变即源自农民在生活中所慢慢积累下的经验,农民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像当年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沈括写《梦溪笔谈》,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等等,他们都要跋山涉水,到处考察向各地农民请教,可以说这些巨著的成书离不开农民的经验。所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智慧和经验。
在农村如何实现科技现代化?
谢邀
农业现代化我个人认为需要几个步骤
1 土地,流转
2 具有区域优势项目的推广,形成适合当地的主导化产业链,引进先进技术,人才,设备等
3 产业链形成后,医疗,教育,居住,电商等相关产业迅速开展
4 现在有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板块,农村整体发展以后,应开发适合农村的智慧乡村,美丽乡村等电子软件,管控软件等新型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5 以机器或者机器人代替人工将成为趋势
6 农业现代化应该稳中有序的发展,不可以步伐太快,应以环保,宜居,绿色,高科技,生态可持续等为主线
我个人认为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生产那么简单,农业现代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做好当下,放眼未来,从立项开始,流转土地开始,只有把开头的小事做好,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好稳健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是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的实现,我是农民,我挺起。
个人浅见,勿喷
2021东北农业大学推免率?
2021年,东北农业大学推免率15%左右。东北农业大学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211大学、一流学科大学。以农学为主,多学科发展的重点大学。学校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流动站,培育的大豆品种和玉米品种一直是我国农业的基础。东北农业大学具有推免生资格,每年推免率15%左右
北方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北方在我国是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各省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耕作技术条件不同,不能统一而论。
下面就以我所熟悉的东北地区,或者说最熟悉的黑龙江省来看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农业主要特点是人口稀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气候寒冷、生育期较短,一般一年一熟。土地较平坦肥沃,适于机械化操作。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油料作物主要是大豆。粮食以输出为主。
我们共同看看黑龙江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侯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
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机械化机械化、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达到了集约化和规模化才能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减少单位面积种植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节省劳动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二是农业发展的机械化。
一家一户的落后的耕作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机械化发展势在必行。举一个简单例子,农民小规模种植玉米手工收获亩至少需要放杆50元每亩,掰穗100元每亩雇工费用,加之人工装车和运输费用需要20元,合计最少170元每亩。而大规模种植机械化收割含运费每亩地平均40元左右成本。仅此一项每亩节约130元,这在农业种植中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三是农业发展的现代化。
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机械化,还包括现代化的种植技术,现代化的灌溉设施,现代化的化控和除草技术,现代化的育种技术,现代化的收获技术等等。显著提高了农业种植的产量与品质。
四是农村发展的城镇化。
农业发展的最重要趋势与目标就是城镇化,就是降低农业从业人口的数量与比例,把节省的劳动力投入到更需要的工业生产与服务等岗位上去,使农村向城镇化转化,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与水平,消除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