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连,LOL草莓直播透露自己又要当爹了?
作为前WE的职业选手,草莓在退役以后在老WE五人里面混的不算好,但是绝对也不差,退役以后直播也是做得风生水起,而且是最早结婚生子的选手,当时在微博宣布自己当爹的那一刻,可以说简直就是人生赢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不过昨天草莓在微博又又又宣布自己要当爹了!
没错,看图片大家就能看出来了,这已经是草莓的第三个孩子了!当天晚上草莓在直播间也说起了这件事儿,草莓自己表示,自己确确实实已经有了第三个孩子,自己很高兴,但是压力也越来越大,三个孩子的开销特别大,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而且刚刚来到斗鱼,斗鱼的主播太多,平台竞争激烈!
根据直播透露,草莓表示第三胎已经9个月了,大概1月15号左右的预产期,并且顺带调侃了一下微笑,要知道现在微笑连女朋友都还没有,而草莓都已经三胎了,看样子是想生一个WE战队出来?
当网友问到还想不想要四胎,草莓慌乱的说,不了不了,三胎就已经差不多了。看来草莓的压力还真的是大,在如今社会,一般的家庭哪里敢生3个孩子?现在小孩子的开销不比成年人低,甚至还更高!
不过网友们对于要三胎这件事倒是议论纷纷,我们看看部分网友的言论
首先是joker过来蹭了一下,不过下面的评论不太好,就不放出来了,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想说,难道是想生一队出来?
嘲讽微笑的,每次草莓公布喜讯都要嘲讽一下微笑,国际惯例!
有网友质疑草莓之所以还想要三胎就是想要个儿子,仔细一想草莓已经两个女儿了,难道是真的想生个儿子?但是现在都是21世纪了,谁还有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生女儿难道不好吗?
看到这个评论瞬间就扎心了,哈哈哈,别人90后都已经三胎了,你们这些正在看评论的80 90后,请问你们几胎了呀?哈哈哈
死是啥感觉?
个人觉得每个人死时感觉都是不一样吧!秦始皇死时想着他的江山,曹操死时聊起家常琐事,李白死时在喝酒作诗,武大郎死时憎恨潘金莲和西门庆,西门庆死时后悔调戏了潘金莲。本人并没有经历过死亡,只是凭空想象猜测的情况应该是有的人觉得悔恨,有的人觉得遗憾,有的人心有不甘,回想起人生过往,为不完美,有太多的缺陷而惋惜,纠结于那段刻骨铭心,想不通那段为什么要过的孤独寂寞,回想起曾经总和家人因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吵架,感觉实在没必要小题大做。在事业上的失败与辉煌,在情感中的挣扎与无奈,在公平中的对与错,在死亡时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提,似乎明白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当时只追求健康和快乐多好啊。可是偏偏人只有在死亡来临时才能真正明白这一生该怎么度过,很羡慕那些经历过死而复生,大彻大悟之人他们悟到的才是活着的意义,然后对于我们没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只能通过看一场精彩电影,玩一场游戏的感觉瞎猜生命终结的感受。但愿有更多的人明白死的感觉,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
历史上有哪些偶然性事件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但同时又充满偶然性,一件小事或者一个人物的不同选择,就有可能影响历史的发展。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偶然事件影响历史进程的故事。
二战中日本因翻译失误,导致挨了两颗原子弹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并且给予日本投降和结束战争的下了最后通牒。
如果日本不接受公告,将对日本进行彻底推毁。
7月27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
内阁有主战和主降两派,两方争论激烈,并没有得出一个解决方法。
由于苏联没有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苏联斡旋,想与盟军进行和谈。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舆论压力一直关注日本政府态度。
日本记者不断催促首相铃木贯太郎发表声明。
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记者招待会。
当时,日本官方通讯社——同盟通讯社发表了铃木声明的英文译本。
翻译是:“我认为联合公告只是重复开罗会议声明。对于(日本)政府来说,看不到重大意义,而且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完全将它忽略,并且为了成功地结束战争而坚定地战斗。”从这段译文中,不难看出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拒绝了《波茨坦公告》,并且坚持将战争继续下去决心。
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之后,美国于8月6日向广岛投下原子弹,令10万人丧生。
8月9日,美军再次用原子弹轰击长崎市。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但是,战后有专家找到了铃木声明的日文原文。
发现这段声明和日本官方通讯社的英文译文在内容上有着很大差别。
日本首相铃木说“不回应”《波茨坦公告》,日本同盟通讯社将铃木的话说成“完全忽略”《波茨坦公告》,路透社和美联社更是将铃木的话说成“拒绝”《波茨坦公告》。
美国战时总统和军方首长看到的文本是路透社和美联社发出的英文版本。
结果,日本就是在政客、译者和编辑的疏忽之下,吃了两颗原子弹才无条件投降。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回忆此事时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就不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一个孩子因为家长训斥跳楼了?
看到这样的信息真的是很痛心!这是教育和爱都缺失才导致的!
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错了,对于孩子来说就变成枷锁了。现在社会压力比较大,很多家长都把这份压力变相的转移到孩子身上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今天上完课去上奥数,明天上完课去弹钢琴,后天上完课去跳舞……孩子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殊不知,孩子也有累的一天。
在家一点家务都不让做,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从来不给孩子说一个“不”字,孩子都是在夸赞中长大的,这无形中把孩子都养成了“公主”“少爷”,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家中老大,打不得,说不得,这种情况,孩子早晚会出事。
所以,平时家长们也要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知道生活是艰难的,我们无法选择身处的时代或是环境,唯一能选择的是如何有效和积极的面对,这将决定我们的命运。
另外,多找时间和孩子沟通,互动,和谐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有什么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的给予引导和建议,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做出过激的行为。
教育孩子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凡事多摸索,多点耐心,不要留下遗憾!
为什么先灭掉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遣内史腾率军开始攻韩,韩国在洧水南岸的壁垒还未修复完毕,秦国强弩所发出的长箭便已经侵袭而来,漫天箭雨如暴风骤雨般向韩军驻地倾泻而去,韩军此时只能在未修复的壁垒和壕沟中慌乱躲避,而秦军的战车也呼啸而来,秦军的战车在壕沟上压过韩军的头顶而过,随后秦军的剑盾长矛方阵也立即压来,秦军整齐的步伐如阵阵沉雷,喊杀声如山呼海啸。
韩军还没有从壕沟中跳出进行布阵反击,就在秦军狞厉的杀气中崩溃,随之而来的是韩军全线的溃败,秦军最终抵达韩国都城新郑。秦军的无数壕沟车在河水中一排排相连,宽阔结实的浮桥也已经架好,随之还有各种大型的攻城器械已在新郑城下展开,随后便是步伐整肃,黑压压的一片秦军,韩国都城四座城门都已被秦军围得水泄不通,随着凄厉的号角声响起,秦将军内史腾对城楼上的韩国守军喊话:
“城头将军立报韩王:半个时辰之内,韩王若降,可保新郑人人全生!韩王不降,秦军立马攻城!其时玉石俱焚,韩王咎由自取!”
时间一点点过去,半个时辰即将过去,而新郑城楼门上却并无反应,内史腾手中紧握的攻城令也举到了空中,大秦锐士只待攻城令落下,便能攻破新郑,在新郑城前建功立业,凭军功封侯拜爵。内史腾高举的攻城令就要劈下的时刻,新郑城门上一面白旗竖了起来,随之城门的隆隆声划破了即将开战的紧张气氛,新郑城门开了,韩王安素车出城,手中捧着一方印章无奈的走了出来。
内史腾接过了印章,随之率领步军入城,所部暂驻新郑,韩王安以及韩国众大臣被悉数押送咸阳,内史腾之后收到了秦王嬴政王命,秦国书告天下:韩国并入秦国,建立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秦王政十八年春(公元前231年),韩王安投降,自此韩国正式灭亡。韩国成为东方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在韩国正式灭亡前,早在4年前(秦王政十四年),韩王安已经请求向秦称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在两年后,韩王安将韩国南阳一带也献于秦国,内史腾被秦王嬴政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内史腾被秦王任命为代理南阳郡守一职。于次年,内史腾奉秦王嬴政之命开始攻打韩国,随后便有了前文一幕,内史腾大败韩军,擒获韩王韩安,收缴韩国的全部土地,是韩国并入秦国,内史腾也被嬴政封为内史(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42县,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内史腾最终老死在任上。
秦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拉开了灭亡六国的序幕。而秦国灭韩之前,战国末期的格局是以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战国七雄并存,中间夹杂着一些小国家组成,如卫国等。在战国末期的最后三十余年,七雄中,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此时山东六国已经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国在函谷关以西,其余战国六雄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秦灭六国已成必然,那么秦国为何要先灭掉韩国?
首先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韩国在黄河中游地区,地处中原,韩国的东部、北部被魏国包围,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韩国的虽然地理位置不错,但这么地处中原的好位置也成为了韩国灭亡的祸根,因为韩国被几个国家呈包围状,导致韩国完全没有了发展空间。而战国后期,秦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很不错的,不夸张的说,秦国的所处的位置占据了地利。
秦国自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解决了秦国西部的义渠国后,秦国西部、北部、南部都没有隐患,可以一心东出灭六国。而韩国的地理位置就尴尬了,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导致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为此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韩国的土地也就比秦国始封君秦非子时期的土地大不少,从秦国秦穆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称霸西戎后,韩国的土地拍马都赶不上了,不过当时还没有经历“三家分晋”,韩国还没有诞生,韩国的祖先还只是晋国的卿大夫。
韩国所处的位置对秦国很重要,韩国距离秦国最近,而韩国之地也扼制了秦国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国要并灭六国,如果从函谷关出兵东进攻打六国,就需要经过韩地,并且灭亡了韩国,也能阻断了魏国、赵国、楚国之间的一些交流,加上秦王政时期仍然采取的还是“远交近攻”的政策。秦王嬴政重用李斯,李斯思想主张是先灭韩国,打下韩国也符合秦国前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其次,韩国的在六国之中最为弱小,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韩国在几个大国包围中无法发展,要是韩国强大,还可以和其它几个国家争霸一下,向外发展,韩国本身土地就狭小,是六国中土地最小的一个诸侯国。土地少也就导致耕地少,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子民少,子民少了,相应军队就会变少,远和秦国不能相比,韩国无法扩张,只会变得更为弱小,在其它几国的互相蚕食之下,只能苟延残存。
在秦昭襄王时期的战国末年,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秦昭襄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军开始攻打韩国,攻占了韩国南阳、野王等地,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道,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韩桓惠王为此派人到秦国请罪,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虽然中间出现些插曲,但秦国最终通过长平之战,斩首坑杀约45万赵军,夺回了上党等地。
韩国在秦王政之前的几代秦王就被多次派兵攻打,本就弱小的韩国更加弱小,到了秦王政时期,韩国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颠覆的可能,韩国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力不强,成为秦始皇灭六国最好的开始。秦王嬴政如果率先攻打赵国的话,因赵国的武力,国力不弱,秦国为此可能就会陷入胶着战中,并且秦国在灭亡韩国的几年前也对赵国发动国多次战争,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吞并赵国。
秦国只是攻取了赵国的一些城池,建立了郡县,可见赵国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一块不好啃的骨头,而和秦国接壤的楚国更是一个大国,有战车万乘,带甲百万。相反弱小的韩国成为秦国的最好选择。韩国被秦国最先灭亡,还是在于韩国的地理位置,韩国被周边大国包围,对外扩张不现实,而韩国在变法图强的过程也最终失败,虽然在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有所成果,但最终还是因为被大国包围,无法发展而衰败。
秦始皇先灭韩国还在于,韩国过于善变,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本为弱国,为了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中生存,韩国就投靠了秦国,而秦国和赵国交战之时有所失利,韩国就又转向了赵国,韩国善变的态度,不能专心于一主,加上韩国的弱小,以及占据关键地点,成为秦国东出的心腹之患,秦国最终决定率先灭亡韩国。
韩国起源于韩国先辈韩康子,在春秋末期,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开始走下坡路。之后智氏的领袖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便以身作则向晋国国君献出一个万户封邑,随后韩氏领袖韩康子、魏氏领袖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但是赵氏的赵襄子不同意,于是智伯瑶便联合韩康子、魏桓子讨伐赵襄子。
最终赵襄子窜通韩、魏两家反水,于是在公元前455年爆发了晋阳之战,最终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打败了智伯瑶,随后瓜分智氏封邑。50多年后,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开始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自此建立。之后三家瓜分晋国的土地,便有了“三家分晋”的典故。韩国到了最后一位国君韩王安继位时,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最终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韩国灭亡之后,秦军随后和最强大的对手赵国展开了对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军主力被秦国大将王翦率军歼灭,王翦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投降。随后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包围魏都大梁,然后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最终城破,魏王投降。此时三晋大地尽归秦国,秦国放眼天下再无对手,吞并六国,完全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大家对认为秦为何先灭韩国?韩国如何做才能延长生存时间?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文/历史紫陌阁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