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西元3000后结局,明末靖江王下场?
明末靖江王共传袭了280年,比大明王朝的寿命还长,不仅是明朝传袭时间最长的藩王,也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时间最长的藩王。
不过,最后靖江王府的结局还是比较悲惨的,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末代靖江王朱亨堙被降清明将孔有德攻灭了满门。
唐李治长子陈王李忠的结局?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上官仪、王伏胜被诬陷谋反问成死罪,许敬宗等人诬告李忠为同谋,被高宗赐死于郁山。
刘禅降魏后结局到底如何?
刘禅投降后,可以说过得还不错,最起码在物质生活上没有什么委屈,只不过在精神上有些煎熬,毕竟不管怎么说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很多人认为蜀国自从刘备驾鹤西去以后,全国上下全靠丞相诸葛孔明在操持,刘禅好像一个透明人一样,没什么大用。表面上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在诸葛亮的光芒照耀下,刘禅想要有所作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把什么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就没有让刘禅发挥的余地,于是只能做一个听话的君主。但是能在这段时间内大小国事全凭诸葛亮做主,并且毫无怨言,这也是需要相当的心胸和格局的。换做历史上其它的皇帝,恐怕早就在暗地里准备掀桌子了。
所以总得来看,刘禅也并没有表面上表现得那么简单。再说了,诸葛亮死了以后,刘禅又当了30年的皇帝,在缺少像诸葛亮这样贤臣的辅佐下,依然能做到这一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禅也是具有相当的智慧。
诸葛亮去世不久,蜀国就爆发了“魏延造反”的事件,负责这件事的杨仪和魏延不合,于是带兵诛杀了魏延。但是在怎么对待杨仪这件事上,刘禅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也没有完全听信杨仪指控魏延谋反的言论,而是把他贬为了庶民,这种做法直接断绝了杨仪想要独揽大权的企图,同时还安排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空出来的位置。
为了平衡蒋琬的权利,又提拔了费祎为尚书令,目的就是为了相互制衡,防止其中一人权力过大失去控制。从这些事就可以看出,刘禅并不像某些小说和影视剧里说得那样无能。他并没有采取激进的办法把权力收回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而是用大臣都能接受比较温和的办法,达到大臣相互监督制衡的局面。所以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还是有些手段的。
而刘禅做皇帝的生涯中,其中有一点让后世人对他的做法有些诟病,那就是邓艾带兵兵临城下以后,刘禅并未做任何抵抗,自动献关投降,好多人不理解这一做法。实际情况是,刘禅之所以不抵抗主动投降,也并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决定的。除了他的个人原因之外,还有朝堂上各方势力互相博弈产生的结果。
朝堂上一共分为以姜维等人组成的主战派,以及益州人组成的主和派的两大派。因为刘禅也想继承诸葛亮北伐的遗志,所以这个时候主战派的声音占了上风。但是随着北伐的一次次失败,越来越多的人倒向主和派,就连刘禅本人也产生了动摇,于是主和派的声音压过了主战派,主和派也逐渐演变成为了投降派。
主和派主张投降也是有原因的,其一,诸葛亮治国的政策是“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让益州本地的利益集团捞不到好处,在仕途上更没有捷径可以走,所以,益州人士是非常不满的。其二,敌对的曹魏在做什么呢?曹丕上位后,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九品中正制以下,士族是可以世代为官的,这个待遇可比蜀汉优厚多了。这一对比益州本地的士族就坐不住了,借着姜维屡次北伐都失败了的机会,益州利益集团想方设法找到机会宣扬自己的主张和理念。
朝中的大臣也逐渐倒向主和派,甚至于时任散大夫的谯周更是写了一篇《仇国论》来攻击姜维。邓艾带兵兵临城下的时候,也是这个谯周跳得最欢,主动当起了说客,劝刘禅出城投降。在内部不团结,外面有强敌的环境下,刘禅也知道再打下去最终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最后刘禅还是同意了谯周的提议,决定主动出城投降。
虽说大部分人包括刘禅也愿意投降,但是蜀国也有硬骨头,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湛提出了背水一战,被刘禅驳回,于是北地王不愿意承受亡国之辱,先杀妻儿后自杀成全了自己的名声。南中监军霍戈也要求请战,同样被刘禅拒绝。就是这样辉煌一时的蜀汉,走向了尽头从此成为了历史,而刘禅也开始了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那么刘禅投降以后过得怎么样呢
刘禅投降以后,传令给剑阁的姜维让他投降,姜维先假意投降,目的是想要找机会复国,于是联系上了有同样心思的钟会准备行动。可惜的是姜维失败了,还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了。刘禅也在司马昭的一纸令下搬家了,搬到了洛阳,官拜安乐公食邑万户,享受的待遇也相当不错了。
不仅刘禅本人的待遇不错,他的子孙也被一一封侯。刘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不仅没有丢掉性命,还被赏赐如此丰厚的待遇,不知道是不是该说一句,司马昭很大方呢。虽说司马昭待刘禅还算不错,但是对刘禅还是有防备之心的,毕竟不管怎么说,人家以前好歹也是一国之君。
刘禅自从搬家到洛阳以后,司马昭隔三差五就设宴款待刘禅,在某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几个美女跳了蜀地的舞蹈和奏起了熟悉的音乐。顿时让在场的蜀汉臣子伤感起来,流出了眼泪。反观刘禅不但不悲伤,表情上十分轻松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流露出来。
这个时候司马昭就试探性地问刘禅“思蜀否?”而刘禅却一本正经地答道:“此间乐,不思蜀。”--《汉晋春秋》。刘禅的态度和反应,让司马昭非常满意。之后又试探一次,刘禅的表现更是让司马昭觉得放心,认为刘禅没什么大志向,于是彻底地消除了对他的防备心。
至此,刘禅在自己的封地里面,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一直活到了公元271年,司马昭死后六年刘禅才寿终正寝。可以说在物质生活上还是不错的,司马昭也没有太委屈他,过得比一般人舒服多了。
虽说刘禅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受到委屈,但是在精神上,却并没有那么轻松。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煎熬呢?首先,他的投降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灾难。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虽然有些动摇,但是其实他也并不是太想投降。只不过主战派的人不是死得死,就是被困在别的地方。支持他的人全都不在,身边全都是主和派的人,况且还有个主张投降的谯周,每天拿什么大义拿捏刘禅,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投降的决定也是实属无奈。
刘禅原先的想法先投降让成都内部的军民得到妥善的安置,最起码先保证他们的安全。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发展,成都的居民并没有躲过屠刀,刘禅的大儿子刘睿全家被杀。关羽关云长的后人,以及一些主战派的官员,全都死于乱军。
不仅这些地位高的人遭到了屠戮,就连那些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一样死于逃过这场灾难。根据史料记载,刘禅的后宫被邓艾洗劫,他的妃子也被邓艾当做战利品赏给了部下,其中一位李昭仪不堪其辱,选择自杀身亡。
刘禅的投降并没有换来成都居民的平安,反而陷入混乱和灾难,这一点让刘禅极为内疚,这一切都是他的决定造成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刘禅被封安乐候以后,内心也是非常煎熬的,整天担惊受怕司马昭哪一天会拿自己开刀。
而司马昭并不是不敢杀刘禅,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其一:刘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生杀大权全捏在自己手里。做这些表面功夫,就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其二:当然是拉拢人心,虽说魏国已经占领了蜀国,总不能把人全杀光吧!
地方上总要有人治理,这就难免要用到旧时蜀国遗留下来的官员。之所以优待刘禅,就是做给这些蜀国的官员、百姓看的,一次减少他们想要反抗的想法和行为。
其三:也是做给东吴看的,想要给东吴传递一个信息。既然刘禅作为蜀国的亡国之君都可以活下来并且被优待,那么东吴也会有同样的待遇。就算没有太大的作用,最起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东吴誓死不降的决心。
正是因为刘禅有这样的作用才能活下来,关于这一点刘禅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生死全凭司马昭一念之间,说不定哪一天就被砍头了。因此在宴会上司马昭试探刘禅的时候,刘禅才会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一千古名句。不是他不怀念故国,眼下最紧要的是怎么活下去。由此可见,为了能活下去,刘禅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刘禅投降之后,物质生活上面过得很不错。但是在内心和精神上还是很煎熬的,一方面是来自愧疚,另一方面是来自恐惧,所以,过得并不是那么好。
三国机密曹节的结局?
《三国机密》中,曹节结局成为了刘平的皇后。
公元213年与二妹曹节、六妹曹华一起入宫服侍汉献帝刘协,次年封贵人,一生无子。当时,曹宪、曹节、曹华,都是无拘无束的孩子,尤其是曹华,天真烂漫,才十三岁,曹操的一个决定,就都把她们送给了汉献帝。二女儿曹节,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与姐姐曹宪、妹妹曹华一起嫁给汉献帝,翌年被封为贵人,不久被立为皇后。
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自幼聪明,颇有男人血性,对于曹操恨之入骨,自然对曹操的妇儿也不会有什么好感。倒是曹节毫不介意,既然嫁给了人家刘协,就生是刘家人,死是刘家鬼,忠于汉献帝。
提比略最后的结局?
提比略是罗马帝国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是公元14到37年。提比略个性比较沉稳严苛,群臣和民众对这位罗马皇帝并不是特别爱戴。在罗马古典作家文字中,提比略常被形容为好色和暴虐,但在近代学者根据当时罗马帝国的文献铭刻为罗马皇帝提比略进行了翻案。
提比略的父亲曾经是凯撒的财务官,而他的母亲在凯撒逝世后嫁给了屋大维,母亲改嫁之后,提比略与弟弟都成为了屋大维的儿子。在提比略成年之后,他开始担任军团长官,解决了亚美尼亚的王位问题,并为克拉苏兵索回了被夺去的军旗。提比略还率军与高卢、日耳曼进行了战争并取得胜利。另外提比略还担任过财务官、大法官和执政官。
提比略第一次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但在被迫离婚并娶了奥古斯都的女儿后婚姻生活变得并不愉快。之后提比略渴望在一个小岛上过普通公民的生活,但由于皇位空虚再次回到罗马。几年之后奥斯古都的外孙相继去世,提比略成为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他重新开始了政治事业。之后提比略重新进行了日耳曼战役,击败了布鲁克特利人。在奥古斯都病逝后,提比略被元老院推举为罗马皇帝。
在提比略执政时期,他宽和谦逊,尊崇元老院,并时常去法院聆听判决以防止法官贪污受贿。同时提比略提倡言论自由,在经济政策上采取保守方针,并注意社会治安,积极剿匪和镇压暴动。而在对外政策上,提比略主要以守势为主,不再扩张领土。
提比略并不是像作家笔下形容的那般暴虐,他的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健全国防与财政,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却是缺少了公共娱乐和皇帝赠金等,相比先帝而言提比略要苛刻的多,因此很多百姓并不喜欢他。
提比略之父
后人多认为提比略之父是奥古斯都,这是对的,但奥古斯都并不是提比略的生父,而是在提比略母亲改嫁给奥古斯都之后才成为了奥古斯都的儿子。这才有了之后提比略继承王位,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二位皇帝。
提比略的生父叫做克劳狄乌斯·尼禄,是共和时期流传下来的名门克劳狄乌斯家族。提比略的生父曾经是凯撒的财务官。凯撒死后,克劳狄乌斯·尼禄在混乱中奔波,直到加入了马克安东尼的阵营,国内局势才得以稳定。而在奥古斯都的要求下,提比略的母亲莉薇亚与其生父离婚,并改嫁给奥古斯都,之后不久克劳狄乌斯·尼禄就病故身亡。从此提比略和弟弟就成为了奥古斯都的儿子。
奥斯古都就是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也是凯撒的养子,在凯撒被刺杀后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奥斯古都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自己成为了罗马西部的统治者,并与罗马东部的安东尼势力形成对峙。公元前32年奥古斯都与安东尼决裂,并鼓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安东尼视为公敌。内战结束后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自任元首。奥古斯都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并征服了西班牙,继续扩张到多瑙河和莱茵河。奥古斯都处事果断机智、沉稳谨慎,采取了一系列顺应社会时代的政策,开创了安定的局面,为罗马帝国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提比略之父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提比略继位,继续对罗马帝国进行着统治,他的贡献虽不及父亲奥古斯都,但也推动了国家继续发展。
提比略皇帝为什么长期自我流放
著名的提比略是罗马帝国的第二位皇帝,他继承了奥古斯都的王位继续对罗马帝国进行着统治。然而在提比略的一生中却有两次自我流放,第二次的自我流放时间长达十一年之久,那么究竟提比略皇帝为什么长期自我流放呢?
提比略的第一次自我流放是因为不幸福的婚姻和政治问题。提比略的第一次婚姻是美满的,但他被迫与妻子离婚,并娶了奥古斯都的女儿老茱莉亚,婚姻走到了艰难境地。同时伴随着奥古斯都外孙们的长大,提比略是奥古斯都继承人中成长最快、功绩最大的一位,但他不想成为奥古斯都继承人上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再同妻子生活。在公元前6年提比略以健康为由,坚决的到了罗航岛过起了隐居生活。八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王位空虚使得提比略又回到了罗马。
提比略第二次的自我流放长达十一年,并死在了卡布里岛。提比略在23年丧子,与亲族的关系也日益恶化,公元26年提比略再次决定离开罗马,到卡布里岛生活。他指定谢亚努斯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同时也与元老院进行书信交往,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继续着国家大权的运作。一直到最后,提比略都没有再回到罗马,最终也死在了岛上。关于提比略在岛上的生活,一直有很多的传言,但事实上提比略的隐居生活除了极少数贵族知道外,外人无从知晓。
提比略皇帝是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位独特的皇帝,不管怎样,他最后随心的离开了罗马,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完了人生,其他对提比略的历史评价,后人也自有定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