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朗读,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问题:《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前言这首诗描写了李白乘舟路过长江天门山时眼中所见的壮丽景色。至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不太好说了。看到美景吟诗一首是诗人的习惯,不过这首诗四句都是景色,似乎没有太多的深意。
下面老街简单说一下这首诗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这是一首格律诗好多人说李白不受格律限制,其实并非如此,李白格律诗写得也很好,比如这首就是标准的近体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开、回、来,是平水韵的【上平十灰】,在唐韵里,灰、咍韵也是通押的,这首诗无论押韵、黏连、平仄都是标准的近体绝句。
二、为什么“至此回”?为什么说“至此回”?有的版本是”北回“,这一点《诗境浅说续编》 解释:
大江自岷山来,与金沙江合,凤舞龙飞,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 …… 三、前后呼应《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以山相对,照应“中断”;以水流回,承应“江开”,意调出自天然。第一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照应“楚江开”。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照应“天门中断”
第四句:由第三句引出,两岸青山似主人,孤帆一片似客人,一来一迎。
四、孤帆一片,是眼中所见还是指自己?单单从诗句看,前三句自然是眼中所见,但是第四句未必是眼中所见,诗家语言跳跃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
周振甫 在讲解诗家语时特别举例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前四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后四句是杜陵叟的角度(信中的内容)。
李白乘舟而下,自西向东,如果是下午黄昏,太阳在西边,日边来的是李白,如果是上午,或有逆流的孤帆从东方日出之处而来,就是眼中所见了。
结束语《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天门山》,似乎四句都是眼中所见更符合逻辑一些。
不过也有《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诗题应该叫 舟行望天门山”,认为最后一句是李白自喻。
您觉得呢?
@老街味道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讲解?
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是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引用过来的。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穿过三峡,触景生情,开始漫想; 思考1: 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开始漫想的? 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船过三峡,收住漫想,回到现实。 ①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思考2: 通读全文,划出漫想的内容。 ②什么时候;交通工具 ③舆论阻力;想些什么 ④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未来的人们如何看待现在的我们 1、第一个征服三峡的人。 2、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3、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4、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5、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千百年后…... 思路梳理: 时间顺序 ……(现在) 漫想层次顺序 “三峡”:
艰难险阻、未知领域 漫想第一层次 关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漫想第二层次 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思路梳理: 具体 抽象 三峡 “三峡” 两岸 奇景 漫 想 现实 夔门 船过三峡 (所见) (所 想) 过万重山 (所得) 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所想— 所见——奇、险 所得 ——未曾有过的喜悦 无数个第一个 整体感知 请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 交代行文的原因“第一次”神奇而险峻的奇景,“漫想”由此开始。 第二部分:513 展开种种“漫想”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当年遇到的重重困难,进而想到远古时代许许多多“第一个”。
第三部分: 1416设想千百年后人们对我们精神的崇敬,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第一部分朗读: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世界上还有谁思维高度像尤瓦尔赫拉利或王东岳一样呢?
谢谢邀请。
首先王东岳老师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有博学多才之人。至于那个尤瓦尔我不熟悉不了解,所以不加评论。[呲牙]
王东岳老师的课我大概听过15天左右,每天大概听5小时左右。可以感受到王老师的思想思维逻辑非常的深奥。至于思维的高度已经是非常高了!但是这个没有固定以及准确性的数值来形容。
个人觉得每个人的思维高度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思维思想的高度及深度。比如说释迦牟尼,老子。像这类人基本上可以算是人类思想里的最高峰了。
记得前几天听王老师的佛教课,在交流互动回答问题环节,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先生像你这样理解了释迦牟尼的思想后有没有想过出家的念头。王老师说:的确有过,做人太痛苦了,至少下辈子不想做人了。这段话让我有些迷惑。已王老师这样思想,就如王老师所说:整个世界的物演都是被规定好的。出生入死,生死轮回.早已经在大的纬度上已被规定,那么我觉得生为凡人我们都应该接受生命的一切。不管做人,做物。而像佛陀那样的思想,肉体的吃苦更是到达人生极乐世界。所以我觉得人生的一切轨迹都是正常的,应该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人生。当然有可能王老师,故意这么说的。就我这样的凡夫俗子都已经慢慢的开始接受现实的人生。并且开始有了逆向思维。
如何评价落叶归根这部电影?
导演NB!本山大爷NB!!
什么叫荒诞而现实?什么叫笑中带泪?
之前在知乎上看好多人推荐过,一直没看。
这次看完小丑大失所望之余,想起这部。
看完之后心情那叫一个峰回路转。
一句话,对比本山大爷在电影里的遭遇,小丑里男主堕落的桥段让我感觉就俩字,矫情!
同样控诉人的冷漠,同样在巴士上,一个是胖母亲对男主的善意而警惕。另一个却是刚刚赢得劫匪的认可转身就被其他乘客轰下车。而两个男主,一个立刻因此痛苦不适而发病狂笑,另一个默默的背上自己的兄弟沉默前行。
一个丢了工作跑去对垃圾桶狂踹泄火。另一个被偷光了钱却打落牙齿强忍着泪。
一个气愤心理医生不负责任,扔下他不管。另一个鼓励卡车司机鼓起勇气向前再开三十万公里,即便自己因此半途下车,也不停地提示他开慢点。
一个发现真相后,立刻回去枪杀了心仪的女孩,跟着闷死了自己的养母。另一个在吃了一顿天价饭之后,近乎绝望的发现自己视若使命的五千块是假钱!!
当时看到假钱这里我真的是气炸了。前面大爷即便面对劫匪的刀子也不后退,就因为这笔钱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结果在这里却以一个极荒诞极讽刺又极真实极符合故事逻辑的方法告诉你,它是假的!!
当时我真恨不得提把刀冲进电影里找那个工地老板,告诉他什么叫惊喜!
而这个时候,同样是崩溃绝望,一个打算自杀却顺手杀了上门的旧同事,因为他以前对自己不够好。另一个只是准备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埋葬同伴的过程中顺便埋葬自己。就连刚刚那几个恶拳相向的败类也没多说一句“他们迟早遭报应”。
大爷虽然不是强者,但比那些挥刀向更弱者的弱者,强多了!
一个是心心念念要登上舞台被无数人观望崇拜,哪怕是作为一个疯子加暴徒(ps.这个心态很不丑爷)
另一个却展示了平凡人可以多伟大。饥饿,疲惫,被排斥,被偷,被诈骗,被打,所有的这些都没能将他压垮。
奥斯卡,你们欠本山大爷一座小金人!
诸葛亮为何要下令处死将军?
上帝欲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有个将军得了妄想症,老是怀疑妻子和别人有一腿,后来妻子进了皇宫一个月没回来,将军就怀疑皇帝把妻子潜规则了,等到妻子回来之后,将军对她一阵拳打脚踢,妻子气恼不过,一纸诉状把将军告上了法庭。
后来,将军结局如何呢?请往下看!
这个将军就是蜀国刘琰,估计大多数人没听说过他,因为他在《三国演义》中总共就出场三次,每次都是干些无从轻重、无关痛痒的工作。
因为他实在啥也不会,出谋划策不行,冲锋陷阵不行,唯一在行的就是“讲大道理”,说起大道理来那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唾沫星横飞。
别看他没啥真本事,但他官职大的吓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把阿斗托付给了两个人,一个是军师诸葛亮,一个是后勤部长李严,这两人是第一、二把手。
第三把手就是这个刘琰了,厉害不厉害?!他从都乡候干起,接着升职卫尉、中军师、后将军,最后升到了车骑将军。
东汉时期,军衔分为以下几种: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张飞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也不过是个车骑将军,这个刘琰何德何能,竟然能干上车骑将军?
这个你不服不行,人家刘琰别的本事没有,但是能吹会侃,而且酒量极好,很会拍领导马屁,他是刘备身边的大红人。
俗话说,陪领导干一千件好事,不如干一件坏事,领导能带着你“干坏事”,说明领导把你当自己人,对你充分信任。
刘琰是个大帅哥,风流倜傥,仪表堂堂,所以每次刘备出去应酬,都喜欢把刘琰带在身边,刘琰就相当于他的贴身秘书。有时候,刘备偶尔出去“放松”一下,也是刘琰妥善安排。
领导一般都不会亏待秘书,所以刘琰才能干上三把手,不过他这个三把手并没有什么实权,因为刘备死后,军政大权都被诸葛亮垄断了。
刘琰也乐得清闲,反正工资一分不少,福利待遇也不错,逍遥自在,悠哉悠哉,比起战场上拼杀,不知强过多少倍。
有一次,刘琰和魏延发生了争吵,原因大概是魏延整天出生入死,刀口上舔血,看刘琰整天在家逍遥自在,心中气不过,所以才暗讽刘琰几句。
刘琰靠嘴皮子发家的,岂能善罢甘休,于是拿出先皇刘备来“威慑”魏延,“当年老夫与先皇如何如何,你小子毛还没长齐呢?”气的魏延差点抄家伙了!
后来诸葛亮出面制止了这场争吵,并责备了刘琰不该狂妄自大。刘琰知道诸葛亮不好惹,于是写了检讨书,“诚恳”地道了歉。
自打这以后,刘琰感觉不受待见,于是愈发精神恍惚,像是得了失心疯一样。
到了公元234年的新年,蜀国有大臣妻子向皇太后拜年的习俗,刘琰的妻子也像别的大臣妻子一样,进宫向皇太后拜新年。
可是,陆陆续续地,别的大臣妻子都回来了,唯独刘琰的妻子没回来,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眼看一个月了。
刘琰心急如焚,感觉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这个妻子比他小二十岁,长的如花似玉,女人见了自惭形秽,男人见了回家就埋怨老婆:
“你瞧瞧刘琰老婆长的,再瞧瞧你,同样是女人,怎么颜值差这么多呢!”
娶了美娇娘,心中老发慌,刘琰时刻担心别人对他老婆有非分之想,这次老婆进宫这么久了,说不定被刘禅这个大色狼看上了!
“对,肯定是刘禅,这个胖家伙吃的这么肥,饱暖思淫欲,吃饱了没事干,肯定找女人乐呵!”刘琰越想越不对,越想越着急!
就在这时,老婆回来了,只见她容光焕发,皮肤吹弹可破,比先前细嫩多了,似乎被“爱情”滋润过了。
这婆娘只定被刘禅“玷污”了,刘琰二话没说,劈头盖脸就暴揍了老婆一顿,边打边骂:
“你这臭婆娘,刘禅是不是潜规则你了,怎么还有脸回来!”
老婆鬼嚎着跑出去了,跑向了皇宫方向,进了宫之后,就把这事和太后说了,太后又告诉了诸葛亮。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快,街头巷尾就传开了,什么刘禅“那个”刘琰老婆了,什么刘琰戴绿帽子了,什么刘琰那方面不行。
这事怎么处理吧!这事情算闹大了,你刘琰没有真凭实据,玷污当今圣上名誉,给刘禅的人格尊严乃至国家尊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斩!诸葛亮大手一挥!你刘琰就是个废人,留着你迟早是个祸害!以什么罪名杀他呢?
家暴罪!如此说来,诸葛亮算是最早的女权维护者了,不愧是中年妇女之友啊!
可是,刘禅到底有没有潜规则刘琰老婆呢?应该没有,刘禅身边不缺女人!我猜是皇太后一个人比较寂寞,刘琰老婆比较贴心,会陪老太婆聊天,于是太后就让她多住几日,刘琰老婆不好拒绝,于是就小住了个把月。
没想到,这小住个把月,居然酿出了如此惊天大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