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论语里这段话的文化意义?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中第十三章的内容。
通常的解释: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这样解释离不开“言”、“行”、“义”三个方面,但是可能与客观实际相差甚远。
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话,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孔子何许人也?如果简单理解孔子只是教书育人的大圣人是对的。但是不完全如此。
不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些都源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这里我们要深究一下,“六艺”指什么?
“六艺”古代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也就是说孔子有72位弟子,他们专门以教书为职业,对外传授《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书。
孔子便是职业化的教育家,成为了儒商的开拓者。这一点是我们可能不熟悉的地方。而反推的理由和事实也很简单,上面记述的逆推可以佐证。
子贡何许人氏?据史料记载,儒商的鼻祖。
话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卫国的商人。因为子贡有钱,服饰华丽,孔子有些看不惯子贡,孔子说子贡为君子不器。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沾沾自喜,子贡便追问孔子自己是什么器,孔子随意说是瑚琏之器。子贡飘飘然,不知孔子在说他内心空虚。
可见,孔子与子贡两人当时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彼此内心对君子学识见解有别。于是便有了关于君子的讨论。
我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译文:子贡问如何才是一个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语言学家杨伯峻和博士生导师陈晓芬的现代文翻译也大同小异。
当然还有其他的解读。重点在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有“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的理解。我们不妨做“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的理解。
孔子将多做事,少说话看作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言在行后,遵从这样的规律,包含了怎样的思想呢?
一个君子,首先要勇于实践自己的言论,如果你信奉的言论自己都不去实践,如何去影响别人?所以,先行后言,是一个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君子表现。
子贡在当时既是政治家,也是大商人。能言善辩,有很好的大局观。在这里,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能成为君子?”,其实是向孔子请教御民之术这类的问题。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先做再说。这和诚信是不是矛盾了呢?
诚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说到做到。这里,我们只能猜测,孔子讲“做到再说”这是为子贡量身定制的答案,子贡平时话太多,太能说,所以孔子才对他说:“做到再说。”
在商业创新实践中,无论是先说再做,或者是先做再说,两种方式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只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因场景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正确处理即可。
在商业实战中我们经常看到,“先行后言”只适用于自己企业资源充足或凭借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通常是一些局部的、实在的事情。
而“先言后行”就特别适用于需要调集、协调、整合相关资源才能完成的事业。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以理解为:先制定商业行为准则,再广泛征求意见,探讨其合理性,再遵从整套经营方案行动。
这是将个人的君子修为与事业伙伴的商业道德价值高度绑定在一起,从而达到整体社会儒商观的提升。
朱熹的四书集注?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周”、“比”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在平时的修养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闲暇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合,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有群体合作的时候,如何合作,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君子周而不比理的周怎么理解?
周,周全、考虑全面、周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道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叫作周、什么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党,就叫作比。这是最通俗的解释。周,还可以解释为合、亲和以及调和。另外,周,还有接济和救济的意思,如:周济。比,解作阿党,阿(ē婀)意为迎合。阿党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结。
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其一,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其二,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以道义团结人。
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周,就是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比,就是抛弃道义原则,为图私利互相勾结。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被解释为:君子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决不图谋私利勾结别人;小人为谋私利勾结别人而抛弃道义原则,所以并不会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
于是,我们知道:做人必须信守道义原则,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不能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勾结别人为非作歹。丧失道义原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唯利是图,那是小人的行为。
比而不周典故?
比而不周
《论语 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普遍,公共利益;比:私人私利和偏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小人结党营私。
在孔子的时候,“周”字写法是“田”的四个方格里各有一个大点,表示 “封田分地”的王室贵族权利所属,那不但不是“公共利益”、反而是非常私有的特权利益;而“比”字的写法是两个并列下跪的人,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的等级比较低,跟私利结营无关。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就是:君子享受封田有分地、不是给人下跪的;小人是给人下跪的、不给封田也不给分地。 讲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利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