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黄帝是哪个朝代,他到底是吃断肠草死的还是跟黄帝打仗战败死的?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炎、黄”是指上古的两大部落——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或特指其首领炎帝和黄帝。
从次序来看,炎帝先于黄帝。
01炎帝是谁?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连山氏),生于姜水之岸。相传他牛头人身,是以羊为图腾的部落氏族首领。”
冯友兰在《中外哲学读本》中说“传说中神农,即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是中国的太阳神”。
根据《尚书·洪范》“火曰炎上”的说法,“炎”是火光跳跃的意思。
而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来看,“帝”本意是花蒂,开支散叶,代表传承,借指上古的部落氏族首领。
《孔子家语》则说:
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由此可见,炎帝是一位与代表五行“火”的部落首领。
《礼记·月令》在介绍夏天时说: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夏天五行属火,对应炎帝,崇拜火神祝融,部落图腾为鸟(虫羽)或者凤凰。
考虑到黄帝部落的图腾为“龙”,所以“龙凤呈祥”这一成语与炎黄部落有关。
因为成书于春秋的《国语》认为,炎帝是少典的儿子,而且黄帝和炎帝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国语·晋语》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关于“炎帝”的资料。
《汉书·古今人表》则把炎帝和神农氏合二为一,列为上上圣人。
02炎帝是何时人?至于炎帝出生的时代,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炎帝是在太昊(又称炮牺、虙牺、伏羲、宓羲氏)和共工之后,但共工“伯而不王”,并未称帝,所以炎帝是太昊的继任者。
易中天在《中华史》中也说,炎帝是伏羲的接班人,依据在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木德)治天下。”传说太昊伏羲“一画开天”,创制八卦,发明文字,是中华人文始祖,通过其出生年代考证,可以推算出炎帝生活的时代。
美国易学专家应鼎成先生在《哲学与科学的易经伏羲历和普通的世界文字》中有“伏羲其人历易元6488年庚午马岁”的论述。
根据《史记》等关于炎黄阪泉之战的记载,可以确定炎帝与黄帝是有交集的,从黄帝也可以推断炎帝的生活时代。
《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至禹,为三十世”。《皇极经世书》将“一世”确定为30年,30世就是9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起始时间定在了公元前2070年前后,照此上推,黄帝及与黄帝打仗的那位炎帝的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约5000年,而炎帝部落的产生时间要更早一些。
另外从涿鹿之战的历史记载来看,蚩尤是当时炎帝神农氏部落首领,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势力范围曾在山东境内,为大汶口文化或龙山文化时期。
从出土文物来看,此时人们已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传说蚩尤铜头铁额,可能是身穿盔甲,山东胶州三里河遗址中曾出土了两件铜锥), 且农业、畜牧业发达,随着经济、文化、科技进步和人口的增多,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开始向西、向北发展,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此时与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正面交锋是很有可能的。
据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河南中部,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如果涿鹿之战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那么炎帝部落也至少是生活在5000年前后。
03炎帝是怎么死的?民间传说神农炎帝尝百草,最后死于断肠草,而《史记》等典籍则说炎帝和黄帝在阪泉打仗而战败,属于炎帝神农氏部落的蚩尤在涿鹿之战被擒杀。
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个人以为,从史学角度分析,炎帝或神农氏应该不止一位!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
“轩辕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蚩尤画像石
按理说,炎帝“三皇”之一,但《史记》第一篇为《五帝本纪》,并没有写更早的《三皇本纪》,至于炎帝,则一会儿炎帝,一会儿神农氏,一会儿蚩尤,可见,对于三皇的事迹,太史公司马迁也是所知不详。
根据太史公《五帝本纪》这段描述,我们可以至少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轩辕是取代神农氏(炎帝)而成为黄帝的,所以又称轩辕黄帝或黄帝轩辕氏;
第二,轩辕与炎帝在阪泉大战,三次(或多次)战役后才取胜;
第三,炎帝神农氏最后一代首领叫蚩尤,蚩尤与轩辕在涿鹿大战,结果被擒杀,从此,炎帝神农氏的盟主地位被轩辕黄帝取代了。
由此可见,炎帝或神农氏不止一位,而叫蚩尤的这位是被轩辕黄帝给擒杀的。
关于“断肠草”的传说,西汉之前的史书并没有炎帝尝百草,或者神农死于断肠草的记载。
《史记》说“神农氏,始尝百草”。《淮南子》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但都没有说神农或者炎帝死于断肠草。
至于“断肠草”,《本草纲目》曾记载:
“断肠草,人误食其叶者死。”“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官方网站上介绍过这种“断肠草”——钩吻,并指出“民间有用新鲜羊血趁热灌服的解毒方法,被证实有效。”
而炎帝“姜”姓,甲骨文和金文的“姜”正是一支大羊突出了腹部的形象。
炎帝部落的图腾除了牛、凤鸟还有羊。
这样,用新鲜羊血解毒“断肠草”,就显得有些戏剧性和玄幻了。
你觉得炎帝和神农氏是什么关系呢?
轩辕黄帝既然是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我们看到的轩辕黄帝,尧天舜日,伏羲盘古女娲,三皇五帝,九洲大禹共工。。。
这些文字其实都是演绎宇宙万物设置出来的文字,然后再用这些演绎宇宙万物的文字去命名宇宙万物的演绎过程,并以之拟人化神话化,这才是中华文明理念的基本逻辑。
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喻说,是先有这块地还是先有这个地名呢?
肯定是先有这块地啊,再使用人文使用的名词去命名这块地,这个地名首先是文化思想概念而不是这个地名所指的地的概念。
在不知汉字的系统化设置规范章法下,这个历史源流的神话在常人理解下必然会产生混乱。
所谓圣人出而黄河清,圣人的东西,是基于文字表述,后人却不知这个圣人整理并推广开来的文字才是圣学。
隶楷文字是不同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这个隶楷文字才是圣人整理并推广开来的文字。
隶楷文字是属性文字,它不是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定义文字。隶楷文字是隶属于万物的推演而设置规范出来的文字系统。这套文字的基本表述系统所使用的文字,其实都是可以推演宇宙的,也都是基于宇宙万物的推演而设置规范出来的文字!然后再以这些文字去命名于事物与万物的推演源流及历史。。。
隶楷文字的基本设置规范章法,背后有一个米字格,这个米字格,其实就是古人造字以纪数的数学解析分解方案,它也是八卦的推演过程,同样也是文字的笔画与组合的系统化设置规范方案。
即古人以一套数学推演宇宙万物,同样以这套数学方案设置并规范文字,使得文字的设置规范章法与演绎宇宙万物的逻辑同理。
隶楷文字的系统化设置规范方案,它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哲学!
数学解析式在繁体字数的左边,右边是数的交互连续的演绎过程。数学领域的所有基本概念与数理逻辑都可以以这个数学方案进行推演。直接以分合连同及交互分合连同的动系连续过程推演点线面体的由来,现代的数学理论与模式都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在解析事物的动态关系过程中,其实当前的所有数学模式都是不完备的!
这套解析数学解析的其实是物理学最根本的运动机制!
仓颉像画四只眼睛,其实就是昭示后人,古人造字以纪数的数学解析观察对象,其实就是所有人眼前就在展现的东西,光传播像的每一个微小的片段为什么都包涵其交互连续过程的像,这就是河图。这套数学其实就是全息展现效应的数学解析过程。直接切入的就是物理学最根本的运动机制,以此推演宇宙万物并以这套数学解析方案设置并规范文字。
隶楷文字的基本表述体系所使用的文字都是需要放置在一个米字格上面进行推演的,笔画首先是这个米字格上面对应概念关系过程的指示符!
文字左右排的,是左相分右相合的分合关系辩证,文字上下排的,是上扩展下收敛的关系过程推演。以米字格立四相分八卦,以分合交互辩证与上下相承的扩展与收敛而立六爻。
隶楷文字的基本表述体系所使用的文字,其实都是由数学解析式所构建出来的!这种文字的笔画与组合系统设置规范方案,放到现在所有的文字学家与数学家哲学家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完全超越了他们的认识底线。。。。
你只有在知道这个设置关系下,你才能理解为什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儒家,为什么没有字典的原因。
孔子是教给了后世学生一部活字典,这部活字典,就是周易!
在这个认知关系逻辑下,你才能明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完成的周易,那上面记载并流传下来的文字,才是圣学。那是经过圣人之手整理并传播下来的文字,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在这个认知关系下,你才能明白,孔子才是汉字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整理者与推广者,他使用了一套严谨的数学解析推演关系来设置并规范文字,而甲骨文金文小篆这类文字是没有这个系统化的设置规范章法的逻辑的。这同样也是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家进行文明理念推广的基本原因。这也是秦统一文字的小篆在汉代为什么被废弃的原因。
汉代经过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的争锋,是古文学派的胜出,而古文学派所遵循与推崇的,就是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上面的文字!这上面的文字是经过圣人之手整理并记载流传下来的文字。后世儒家学生有可能把他们祖师爷孔子传播下来的经典上面的文字使用秦统一文字的小篆进行更改与翻译么?
这个逻辑很直白,很简单,可惜的是我们当前的文字学家们完全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演周易的逻辑,其实就是记载并传播下来的周易上面的文字的系统化设置规范章法的逻辑!
周易的完备过程,它同样也是文字的系统化完备过程。没有完备的文字,是不可能有完备的经典与记述系统的形成的!这个逻辑适用于任何文明历史!
后世之人对文字的认识与理解其实都是来自于文字的使用历史的不断的各人的翻译,而不是来自于文字本身要揭示的自然演绎逻辑!字典对文字的解释是文字应用过程产生的定义,它是文字意义的形而下,而文字意义与逻辑的形而上,是文字的自然逻辑。形而上的最终,都要理于这宇宙一切之一切的由来。
哲学的最终,其实都是要理于我们所使用的文字与名词不断的深入诠释,最后将我们所使用的文字与名词的深入诠释切入到自然机制上,又在自然机制的演绎上去理解万物万物的自然逻辑。
这就是大统一理论。
为什么都叫皇帝不叫轩辕黄帝?
黄帝与皇帝发音虽然相同,但二者含义不同。黄帝是我国远古传说中具体的一个人或首领,而皇帝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统称。
黄帝具体指特定的一个人,此人姓公孙,名轩辕,是传说中我国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是三皇五帝之中五帝之首,是中国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共主,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相传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逐渐形成了日后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所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而皇帝则不是具体指一个人,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秦朝至清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特定称谓。该称谓最初始于秦王嬴政,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取“三皇”中的“皇”与“五帝”中的“帝”,创“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
蚩尤的部落叫九黎?
炎帝的部落叫神农部落。
1、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神农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2、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3、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4、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5、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6、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7、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山海经中的黄帝和炎黄神话中的黄帝是一个人吗?
《山海经》中的黄帝是一位显赫的部落联盟领袖。在中原地区,黄帝神话群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主要有炎黄之战、涿鹿之战、创造发明、建立国家、与王母斗智、练兵讲武、访仙得道、炼丹、升天等,集中在河南的新郑、新密、灵宝等地。
传说依附于一定的自然景观,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古典神话遗址。如,新郑称为“轩辕故里”,传说黄帝生于新郑寿丘,此地原来建有轩辕观。民间传说黄帝的父母即公孙少典和附宝,居住在具茨山姬水河边的一个山洞里。附宝在野外感白光而孕,后生下肉团,轩辕黄帝从肉团中出世。后来,人们将具茨山改名“轩辕丘”,在上面修了一座祖师庙,也叫轩辕黄帝庙。附宝感光受孕处有一块石头,人称“天心石”。黄帝成年后,四处寻找猛将良相,如力牧、大鸿、风后、常先、大隗等,这些人的名字成为今天这一地区的地名(或山名)。如,大鸿就在新郑、禹州、新密交界处,新密则有力牧台、大隗镇。在新郑的风后岭极顶东侧,有王母洞。传说黄帝曾和王母有交往。在新郑县城南关外,有一条双洎河,传说黄帝曾在这条河边试才,选出一个孩子主王位,一个辅政。
在新密同样有许多黄帝神话遗址,如云岩宫是传说中黄帝的行宫、寝宫。当地百姓讲,黄帝曾在此处担土修城,被人道破天机,留下“庙岗”、“大岗”两堆土成为今天的山岗。“破鞋岗”则是传说黄帝将鞋子扔在此处变成的,也有人说是鞋子中的泥土堆成的。
黄帝是朴素的人间君主,骑龙升天时,被百姓拦扯住。有九孔莲藕的遗址,相传它就是黄帝所骑龙须所化生。黄帝陵在这里还叫葬靴冢,据说和陕西桥山及甘肃、河北等处的黄帝陵一样,都是黄帝的衣冠冢。
应该说,关于黄帝的神话,源自《山海经》,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渐渐融入其他的文化因素。这正是一般古典神话嬗变的基本规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