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碑记,为什么长平之战的尸骨在唐玄宗时代还能见到?
长平之战的尸骨在今天都能看到,何况是距离长平之战更近的唐朝。
战国后期,由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此时的赵国雄心勃勃,甚至想要攻打秦国。
另一方面,由于秦国改革多年,在国力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六国,所以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被迫割地求和,把上党郡送给了秦国。但上党郡守将冯亭却不听指挥,将上党地区送给了赵国。因此秦国将怒火指向赵国,赵国也做好了防御准备,一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战一触即发。
两年后,秦国派出了王龁率军出击,赵国派遣了廉颇应对。由于廉颇初战不利,赵军选择了坚守不出,两国最终陷入了消耗战。
当时赵国国力较弱,所以赵国在消耗战中疲态尽露,准备派人到秦国议和。结果秦国以此大肆宣传秦、赵和解,避免其他诸侯国援助,之后又暗中使用离间计,迫使赵王换下了前线作战的廉颇。
看到六国没有救援赵国,而且赵国还换下了廉颇,改用赵括后。秦军也在暗中走马换将,由“杀神”白起统领秦军。
赵括替换掉廉颇后,由于不知白起已经来到了前线,所以选择主动出击。最终赵国45万大军被分割包围,断粮46天之后,赵括也在一次突围行动中被射杀。看到主将已死,所有赵军选择投降。
投降后的赵军成为了秦军案板上的肉,杀神白起为了永绝后患,宣称赵军反复无常,所以为了避免他们背叛,必须将他们全部坑杀。最终45万赵军,仅仅240名年龄幼小的士兵得以幸免。白起“杀神”的威名也在这一战后达到鼎盛,并且得以流传千年。
骷髅王庙据说,白起坑杀赵军后,当地百姓将坑杀之地改名“杀谷”,历朝历代都有赵军的尸骸出土。
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巡视泽、潞两郡,恰好路过杀谷。由于杀谷之内白骨遍野,李隆基触目伤心,为了纪念这些冤死的亡灵,将杀谷改名为了省冤谷。之后下令挑选了一具尸骨封为了“骷髅王”,并为其建立了“骷髅王庙”。
骷髅王庙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的谷口村,是我国唯一一座祭祀战争的庙宇。后世宋、元、明、清都有修葺,明朝时期还在庙宇中建造了赵括夫妇的塑像。
现代考古由于秦国统一后焚烧了六国史料,所以有关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的具体情况根本没有任何记载。加上长平之战遗址中仅仅是出土了一些戈、矛、箭头等文物,所以很长时间关于“白起坑赵”都成为了一件历史悬案。
直到1995年5月,一名山西永录村名叫李珠海的人在平整自家土地时发现了一座完成的尸骨坑。
消息迅速惊动了考古专家,很乱考古学家齐聚永录村,并且开始了发掘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后,两千多年前的长平古战场的一部分尸骨坑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永录村1号尸骨坑。
考古学家发现永录村1号尸骨坑全长11米、宽5米、深1.2米。坑内尸骨杂乱无章,犬牙交错,很多尸骨上还插有刀剑、或者箭头。当然大部分尸骨四肢残缺,手脚、头颅分离,头骨或者胸腔都有明显的砍砸痕迹。这也证明了白起是事前将赵军处死之后才埋葬的,并非是活埋。
最后说一下,根据现代的科学研究,人骨如果在露天的环境中只能保存几年到几十年之间。但如果埋到地下,最少能够保存300年以上,干燥的环境中,保存的时间会更长,当然一些特殊的环境中,数千年完好无损也很常见。
云襄传里的白驹镇是不是盐城以前的盐场?
是
白驹是海盐古镇。白驹原名白驹场,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开始设立盐场建制,宋朝宰相范仲淹为白驹关帝庙题写碑记,并在此兴筑海堰,得名“范公堤”。元末盐民领袖张士诚在此率盐丁起义。
白驹是施公故里。一代文学巨匠施耐庵出生于白驹,并在此创作出名扬中外的不朽名著《水浒传》。郑板桥、李汝珍、孔尚任、刘伯温等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流连。施耐庵与水浒的传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耐庵故里·中华水浒园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白驹是会师胜地。1940年10月10日,陈毅、粟裕同志率领挥师北上的新四军与黄克诚同志率领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谱写了不朽的红色经典。会师旧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师纪念地展陈馆已建成开放,并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验收。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
耿炳文,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爵封长兴侯。他和明初的很多勋臣一样,也属于“淮西集团”,而且跟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但是,与朱元璋的许多“淮西老班底”不同,耿炳文并不是朱元璋起兵初期的“老人”,而是在其父亲耿君用阵亡后“接班”的。因此,他的资历比起明王朝其他一些开国元勋显然要浅得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他更像是朱元璋的“子侄辈”而不是“老兄弟”!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留下耿炳文按理说,耿炳文资历较浅、军功也不是最卓著的,可为什么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开国功臣时独独留下了他呢?很显然,资历浅、军功并不靠前这两点劣势恰恰成了耿炳文的优势!因为资历浅、军功也并不靠前,耿炳文没有“嚣张”的资本。加之性格比较内敛,在明王朝一众嚣张跋扈的“淮西悍将”之中,耿炳文显得尤其低调!而这,正对朱元璋的胃口。
朱元璋晚年为何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原因很简单,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在一系列纠结之后,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新的接班人。彼时的朱允炆身无寸功,而且非常年轻,朱元璋担心将来朱允炆镇不住那些嚣张跋扈的“淮西悍将”,这才动了杀机、为孙子提前除害!很显然,人畜无害的耿炳文并不属于朱元璋担心的那一类人。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耿炳文和懿文太子朱标是亲家,他的儿子耿璿娶了朱标的大女儿江都公主(永乐后降为郡主)。换言之,耿炳文的儿子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姐夫!有了这层姻亲关系,耿氏家族等于是被牢牢绑在了嫡长房的战车之上。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保住嫡长房朱标一脉的皇位,耿氏家族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耿炳文必须为朱允炆站台、看场子,他为的不仅是明王朝,更是自己和自己身后的耿氏家族。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自然不会为难耿炳文。
而且,耿炳文这个人一直以防守著称,和近代的傅宜生将军倒是有几分相似。在明王朝对北元的大规模作战结束之后,进攻型的将领显然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明王朝更需要的恰恰是像耿炳文一样擅长防守的将领,守住国门、守住京师才是第一要务,这或许也是朱元璋留下耿炳文的原因之一吧。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没有用好耿炳文在明成祖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之初,耿炳文当仁不让,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迎击四叔的不二人选,被朱允炆封为了大将军,统兵抗击燕军。正如前面所说,耿炳文这个人的优势是防守,进攻并不是他的强项。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耿炳文显然在进攻方面并不十分顺利,渐渐与燕军形成了胶着、对耗之势。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燕军以一隅之地与中央政府拼消耗,结局几乎是必然的,他们根本耗不起!可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了,眼看着耿炳文进攻不力与燕军陷入胶着状态,他等不及了!于是,在周围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撺掇之下,朱允炆最终用自己表大爷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换下了耿炳文。
个人认为,朱允炆急于求成是一个原因,或许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并不信任耿炳文。耿炳文的儿子虽然是朱允炆的姐夫,但江都公主与朱允炆并非一母同胞。而且,耿炳文与江都公主之间又隔了一层,他对自己究竟能有多少忠心,朱允炆根本拿不准。尤其是耿炳文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和燕军陷入了胶着、对耗,这就让朱允炆不得不起疑心了,耿炳文到底想干什么?骑墙观望、待价而沽?亦或是另有图谋?显然,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朱允炆愿意看到的……这恐怕才是朱允炆换下耿炳文的主要原因。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明王朝的开国元戎、一代名将!朱允炆选择他的儿子恐怕也是因为自己这位表大爷名气实在太大了!可李景隆却不是他爹李文忠,那就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朱允炆用他换下耿炳文时,败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这位扛着老爹名将招牌的纨绔子弟刚上战场没多久,就被自己的表叔——明成祖朱棣给收拾得体无完肤、几乎全军覆没!朱允炆看家的老本就这样让李景隆全给葬送了。更让人无语的是,在朱允炆走投无路之时,李景隆居然跟自己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把燕军迎进了南京城!朱允炆就这样让李景隆给卖了,最后在一把大火中结束了建文朝……
天津有哪些都市传说?
民间传说之天津城鼓楼
传说明朝的刘伯温在北京修了里九外七的都城以后,看到北京三面环山,惟独南侧一马平川,好象营门大敞;又看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个水陆要冲,盐粮集散之地,正好拱卫京门,便决定在这里也筑一座城。刘伯温带领一批人在天津实地查勘多日,对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满意。可是提到筑城,有一件事叫他十分为难,那就是当时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这天夜里,已经鼓打三更,刘伯温心事重重,辗转不能入睡,便披衣出门,向外面悄然走去。走来走去,就走到了三岔河口以南的这个地方。这时候,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刘伯温心里静极了,静到一定程度,便有了一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就在这时候奇迹发生了。刘伯温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背朝他坐在地上。这人坐在地上也足有两三丈高,头上金盔,身上金甲,闪闪发光,原来是一个金甲神!
刘伯温看罢大吃一惊,本想转身退避,又一思忖:这位天神三更半夜坐在此处,定有用意,我倒要弄个明白。于是,他放轻脚步,围着金甲神绕了一圈儿,看了个仔细。只见这金甲神左手托金鼓,右手擎算盘,坐在那里坦然自若,不发一语。刘伯温正诧异之间,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缕轻烟,眨眼间便无影无踪了。
刘伯温惊异之中,似有所悟。
第二天,刘伯温即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掘。挖着挖着,铁掀碰到了一件硬东西上,当的一声。刘伯温叫大家小心,不可损伤挖着的东西。不一会儿,在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挖到一块二尺见方的金砖。
这下建城有资金了,刘伯温大喜。他下令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楼开四门,名为:"拱北"、"定南"、"镇东"、"安西"。接着以鼓楼为中心,在四周照着金甲神擎的算盘模样,建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城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总长九里十八步,恰恰似一只巨大的算盘。又以鼓楼为中心,辟街四条,街的两端,一抵鼓楼,一抵城门。这就是后来的天津城。
民间相传鼓楼初建时有鼓,当时民间请来一董姓师傅整整用99天才制成一个三尺有余的鼓圈,却苦于没有鼓皮,而恰逢此时听说村里有一条巨蟒残害百姓,使人无安宁之日。董师傅即刻斜挎腰鼓,手握系着大红绸的鼓槌来到蟒蛇藏身之处,随着“咚咚咚”震天的鼓声,红绸上下翻飞,蟒蛇随之被引出洞口,董师傅眼疾手快一刀下去制服巨蟒,剥掉蟒皮绷成大鼓安放于鼓楼之上,用于报时打更,被百姓称为更鼓。更鼓从晚间七时至九时起鼓,叫一更鼓,一个时辰擂打数次,延至五更天明,犹如滚滚雷声。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天津,亲闻鼓鸣扰民,下令以钟代鼓,鼓被换掉。从此,鼓楼便成为有钟无鼓之楼。
民间传说之杨柳青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个喜动不喜静的人。据说,他要拆东陵盖西陵,被刘罗锅奏了一本,说按照“大清律”,偷坟掘墓,“斩立决”。皇帝犯了律条怎么办?刘罗锅又出了注意:明下江南,暗里充军。嘿!人们说过“苏三起解”、“林冲发配”,谁见过皇帝“充军”。
自然,这皇帝充军,既不披枷带锁,也无人押解。只不过让人陪着游山玩水罢了。
这年阳春三月,乾隆和刘罗锅从通州上船,沿运河泛舟南下。到了卫津镇(即今天的天津市),在北河口休息,又顺流向西南而去。行到古柳口,乾隆忽然“呀”的一声,满脸堆笑,两眼放光,直瞧南岸。原来岸上有个十七、八岁的农家少女,手提着竹篮儿,正走向河边。这姑娘面貌秀丽,体态苗条,虽不敷脂粉,却容光照人。姑娘蹲在河边,取出篮中的衣服浸泡在水中,举起棒槌,在洗衣石上锤起来。忽然,“哗啦”一声,一尾金红色大鲤鱼在姑娘面前的河面上跃起来。姑娘机灵地丢下棒槌,去抓鱼。抓空了,鱼尾一摆,溅了她一脸水。姑娘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水,一边开心地笑起来,娇态可掬。这情节,迷住了乾隆。他目不转睛的看着。船过去好远,乾隆还扭着脖子向后看。
刘罗锅禁不住在旁窃笑,故意问道:“万岁爷,您说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乾隆不假思索答道:“虎呗!”
刘罗锅微笑着摇摇头。乾隆又说:“豹呗!”刘罗锅还是摇头。乾隆又说了狗熊、大象等一大堆,刘罗锅一概摇头。乾隆微怒道:“那你说是什么?”刘罗锅神秘地低声道:“是女人。”“女人?”乾隆脸上一热,随即问道:“为什么?”刘罗锅说:“臣不敢说。”“恕你无罪!”“臣方才看见,那河边的女子把龙头都牵引过去了。”乾隆面红耳赤,但仍狡辩:“朕不是看那女子,是看那堤上的杨柳。你看那参天的杨柳,婀娜的柳条,多么青翠,多么可爱呀!”他突然以守为攻地问:“刘爱卿,此处是什么所在?”刘罗锅一怔,他并不知道这运河畔的小村镇原叫太平庄,后又改名为古柳口。但他毕竟足智多谋,便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此处是杨柳青!”“杨柳青?对,是杨柳青!”乾隆和刘罗锅都会心地笑了。
过去常说皇帝金口玉言,一句话说出去就是钦定御封。从那时起,天津西郊的那个村镇就叫杨柳青了。杨柳青出美女也成了口头禅了。
民间传说之杨柳青之渔童
从前,有个老渔翁,在杨柳青南运河靠打鱼为生。夜里,他见河里有一团金火,就驾船打上了个白瓷鱼盆。鱼盆底上画着一幅美女白俊英手绘杨柳青年画《子鱼卧莲》,画上有金鱼、荷花,还有一个渔童。夜里,渔翁忽然看到那渔童举着鱼竿在钓金鱼。
渔童钓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溅出金色的水珠,落在鱼盆的四周,水珠就变做了一粒粒金豆子。老渔翁用这些金豆子修渔船,买渔网、造房子,安家立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老渔翁拿着金豆子到天津卫买了不少好东西。有个外国传教牧师发现了金豆子,就问金豆子的来历。第二天,洋牧师勾结县官,派两个当差把老渔翁抓去,要他交出鱼盆,还说这鱼盆是洋人的宝贝。
老渔翁说:“这鱼盆和渔童是我们杨柳青的,不是洋人的。”洋牧师硬要鱼盆,县官也跟着大叫。老渔翁气愤至极,说:“我宁可把它砸了,也不给洋人!”于是,举起鱼盆摔得粉碎。顷刻之间,渔童活了,变大了,操起鱼竿,钓住了洋牧师,把他甩到海里去了。然后,渔童把鱼竿一晃,立刻又变小了。县官还以为渔童要来钓他呢,吓得他一翻白眼,死去了。
这时,渔童扶起老渔翁,搀着他,一老一小走出衙门,回到杨柳青。
民间传说之狗不理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民间传说之天津子牙镇
三千多年来,在天津市静海县西部的子牙镇,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姜太公当年就在子牙镇钓过鱼。至今在子牙镇东子牙村的西边保留的一处土丘被村民称为“姜太公钓鱼台”。
姜太公在静海一带避难时事事不如意,所以经常来村西的河边钓鱼,钓鱼台在河流中间,高出水面三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水少了它也会随着往下落,发大水时也随着河水往上走,永远保持高于水面三尺。子牙地区闹大水,百姓都在这个土台子上避难。这样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在子牙村代代相传,已传颂了上千年。
据传,当年姜太公封神台宣读封神榜,结果却忘了册封自己。最后太上老君等人就封了他天地人三界督察一类的官职,他可以四处巡视,姜子牙到了天地人三界无论哪里都最大,坐头把交椅。自唐代以来,很多地方大街小巷的要冲位置,都有刻着“姜太公在此,诸神归位”的砖砌于墙壁,用来降服鬼妖。
明朝时为了纪念姜太公,在钓鱼台上修建了庙宇,内有太公钓鱼雕像,清朝康熙年间,曾立有石碑,并刻有《钓台碑记》。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过程中曾多次来过静海,不光如此,为了治理当时水患频发的子牙河,也专程来静海体察民情。乾隆帝得知子牙河边有一座太公庙,马上指派宠臣和珅帮他扩建。当时和珅虽满口答应了,却从此不再提起。万万没想到,乾隆再次来静海时非要看看这座太公庙修得怎么样了。这下可把和大人给吓坏了,他只好让手下连夜赶制了座假的,只修建了底座,房屋用草棚搭建。第二天,河面降下大雾,乾隆在龙舟上非要下船看庙,和珅对乾隆说姜子牙为水中之龙,皇帝为天上之龙 “两龙必有一伤”,于是乾隆帝没有前往太公庙查看究竟,只是隔雾看到河对岸搭起的草棚,误以为是太公庙,英明一世的乾隆被平时宠爱有加的和珅蒙骗过关了。乾隆年间,子牙河改道,原本在子牙河中心的钓鱼台远离河道200多米,加之年久失修,姜太公庙逐渐被废弃。
民间传说之铃铛阁
传说在很早以前,天津城西北角有座大庙,因为庙里的老和尚存了很多古书,所以识文断字的人称它“稽古寺”,老百姓就管它叫“藏书楼”。随着这稽古寺的日渐兴盛,每天都有许多秀才仕女进进出出。一天晚上,住在附近的四姐妹核计说:“稽古寺不能光让秀才们读书,平民百姓也来读书才对哩!”可是,用什么办法能把贫寒子弟也招来呢?最后,还是年岁最小的妹妹出了个主意:“我看呐,咱们在稽古寺的屋檐上挂些铃铛,风吹铃响,百姓们准来看热闹,咱们就趁势跟他们讲讲道理,劝他们都去读书。”于是,四姐妹掏出所有积蓄请人铸了48个一尺来长的大铜铃,挂在了稽古寺的四个屋檐上。风一吹,那铃声仿佛在说:“读书好,读书好”,百姓们都很感激这四姐妹,从此去稽古寺用功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因为这些铃铛又响又好听,人们就顺口叫它“铃铛阁”了。
民间传说之御封老龙头
乾隆中期,当时的天津道陈祖辉、天津知府金文淳为讨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大兴土木,营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四周遍植垂柳,题额“柳墅行宫”,并以奏请乾隆皇帝到天津巡视河工为由,请乾隆来天津。乾隆深居宫中,正想找个机会出去散心解闷。看到天津府恭请巡视河工的奏折,正中下怀,宣召刘墉伴君同行前往天津。
乾隆驾幸天津后,路过三岔河口,船过天后宫,当龙舟驶过马家口,只见远处水天一色,河道忽然折东,忽而折西,煞是好看,于是对左右说:“此处酷似游龙!”乾隆向海河东岸望去,只见岸边的盐坨蜿蜒数里犹如珠彻玉雕,蔚为壮观,于是传旨要登岸游览。但这里是荒郊僻壤,没有赏玩去处,天津地方官就请刘墉帮助皇帝收回成命。刘墉就以庄稼急需用水,淀河堤闸亟等皇帝巡视后开闸放水、灌溉青苗为由,请乾隆皇帝兼程巡视河工。
乾隆平日以有道明君自居,况且登岸观瞧,只见坑塘罗列,苇草丛生,正大失所望。于是就顺水推舟地说:“爱卿所言极是。”就返身登舟,随口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刘墉灵机一动,想起皇上说的河似游龙的话,就跪奏:“此地乃‘老龙头’也。”乾隆明知道这是刘墉凭空杜撰,就大声道:“好一个老龙头。”天津地方官一听立刻齐声高呼谢主御封老龙头!这就是老龙头地名来历的传说。
刘伯温碑文完整版?
碑文如下:
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双眼,
天也翻,地也翻,逍遥自在乐无边,
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
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
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
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
行善之人得一见,作恶之人不得观,
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
还有十愁在眼前:
一愁天下乱纷纷,二愁东西饿死人,
三愁湖广遭大难,四愁各省起狼烟,
五愁人民不安然,六愁九冬十月间,
七愁有饭无人食,八愁有人无衣穿,
九愁尸体无人捡,十愁难过猪鼠年,
若得过了大劫年,才算世间不老仙,
就是铜打铁罗汉,难过七月初一十三,
任你金刚铁罗汉,除非善乃能保全,
谨防人人艰难过,关过天番龙蛇年;
幼儿好似朱洪武,四川更比汉中苦,
大狮吼如雷,胜过悼百虎,
犀牛现出尾,平地遇猛若,
若问大平年,架桥迎新主,
上元甲子到,人人哈哈笑,
问他笑什么?迎接新地主,
上管三尺日,夜无盗贼难,
虽是谋为主,主坐中央土,
人民喊真主:
银钱是个宝,看破用不了,
果然是个宝,地下裂不倒。
七人一路走,引诱進了口,
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
人人喜笑,个个平安。
人人可观,个个可传,
有人印送,勿取金钱。
行善者可保,作恶者难逃。
敬重天地神明父母,惜字纸五谷。
谨当切记。
传说,这碑文是在告诉人们一个可怕的景象而且与末日大劫难有关!
陕西太白山
研究历史的嗨友,可以知道,唐朝的风水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了一本预言奇书《推背图》,明朝才子刘伯温在晚年的时候曾经尝试解读《推背图》中的预言,他的解读心得被后人刻在了一些石碑上,南京的《金陵塔碑文》是这样,咱们陕西的《太白山刘伯温碑记》也是如此。
古版推背图
(图片素材来自中华古玩网)
有很多历史爱好者和风水大师都尝试解读这个碑文,他们也在网络上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以下,是流行于各大论坛的一种说辞:
“
《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的预言内容虽还未发生,但所描述情景却较《金陵塔碑文》更为可怕!
关键句: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三点加一勾,二十八王口。这是三个繁体字谜语:
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字:上面一横一撇象个反写的“七”,最下面一撇一捺是“人”,人上面是“一”,这是“七人一路走”;“一”上面连着那个“目”字里面多一横,“目”外围是一个大口,里边三横可拆分成七个小口,这就是“引诱进了口”。这是一个眞字。
三点加一勾:是个忍字。心是上三点,一勾就是一个刃,结合起来就是忍字。
二十八王口,这个太明显了,这是善字。
陕西太白山的刘伯温碑记,只要就是揭示弥勒法门的三字三法。其它预言的是净化地球的瘟疫,和逃避灾难的三字三法。“
很多人人都在说的一些口头禅,意义深远,只是人们说惯了,反而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道家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内部结构和运行原理和宇宙是一样的,这是中国中医的基础,中国有“十医九道”之说,过去的那些大医学家都是精通道家理法,行医是修行的一个方式。
人体有完整的免疫功能,侵入人体和人体产生的一些不好的东西,自己的免疫功能就会消灭掉和自然排除那些废物多余的物质,这叫“新陈代谢”。人们不知道的是,宇宙也是一个生命体,而且是一个高级生命体,其本身也有这种与人体一样的免疫功能,这个机制自动的清除那些宇宙垃圾的时候,道家把这个叫“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就是宇宙的“新陈代谢”。
人们说的宇宙大劫难,其实就是宇宙这个庞大身体的大面积的“新陈代谢”,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损”的都是那些有害的败物,这个“损有余”的同时还会“补不足”,“补”的都是新能量、好东西!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星系大爆炸和星系重新组合及大量新的星系诞生的奥秘。
很多人都不相信善恶有报的道理,认为是迷信,其实,那是更高的科学,是宇宙这个生命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依据,这个机制就象人体的免疫机制一样,消灭的都是那些有毒、伤害细胞的败物,绝不会伤害身体的有益细胞,宇宙也一样:宇宙的免疫机制造成的新陈代谢,绝不会伤害宇宙中的那些善良和正义的生命!
把这个道理理清以后,人们就会明白:人除了做好人以外别无出路!人的自救的唯一正确道理就是做好人、做君子。否则,就会被宇宙的免疫机制淘汰掉: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高深,好东西都在中国这个神州,只是人们忘记了,那是整个未来人类的希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