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3巅峰在望 全集,太极3巅峰在望上映日期?
《太极3巅峰在望》于2017年中国大陆上映。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 年投资拍摄的功夫电影。由冯德伦执导,梁家辉、袁晓超、杨颖、彭于晏、冯绍峰等主演。
太极3巅峰在望有没有上映?
已于2017年上映
《太极3巅峰在望》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投资拍摄的功夫电影。由冯德伦执导,梁家辉、袁晓超、杨颖、彭于晏、冯绍峰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当杨露禅学到太极拳,且赢得陈玉娘的感情的时候,被朝廷追杀的方子敬已经逃亡了。一场看不见的血雨腥风正在袭来。他们将何去何从。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对诸葛亮与吕端二人的评价,对于诸葛亮来说,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心谨慎,十分为满分的话,没有八分把握,诸葛亮一定是不会做某事的。
作为一国之丞相,诸葛亮考虑问题的方式显然与大多数人不同,诸葛亮是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战术是可以冒险的,但战略绝对不可以冒险,一个国家的最高政治与军事战略,是越稳定越好,所以诸葛亮有隆中对战略规划,在北伐时才会拒绝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冒险。
诸葛亮
对于战略,诸葛亮一生之中,都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就是在关羽北伐襄樊的近半年时间中,蜀汉居然没有向荆州提供任何支援?难道蜀汉上上下下都没有人想到过东吴会偷袭荆州吗?这似乎成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中的一个疏忽和失误,也就是如何对待东吴的问题。
诸葛亮在隆中对规划中,对孙权的看法是: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待东吴孙权的战略态度是: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隆中对
这两句话的理解是:孙权已经占据江东有三世人了,其国有长江天险,而民众依附,孙权又能提拔选用贤能之人,我们只能寻求与孙权结盟为外援,而不能图谋他,对外蜀汉应该与西边的戎人和好,安抚南边的夷人与越人,对外与孙权结盟和好,对内修好政事。
这是诸葛亮对于东吴孙权的态度,但国与国之间结盟是一个双向选择,蜀汉选择结盟孙权,那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以及蜀汉立国时期,势力非常弱小,在三国政权中一直就是最弱小的一方,无论是人口、军队、地盘、城池,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所以蜀汉的发展离不开与孙权的结盟,就拿赤壁之战来说,孙权是否与刘备结盟,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有对抗曹操的实力,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的态度,孙权仍然选择了与刘备结盟。
曹操、刘备、孙权
但是刘备却不一样,刘备必须与孙权结盟,才能在当时抵御曹操,刘备当时被曹操打败,投靠了刘琦,手中所有的兵力加起来只有2万人左右,而且只有三分之一江夏郡的地盘,实力非常弱,无法独立对抗曹操,所以结盟一事,从一开始,对孙权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对刘备来说却是必须完成的。
双方结盟后,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保住了荆州,曹操虽然败了,但在曹操强大压力之下,孙权与刘备仍然只能保持联盟,为了减轻自己的军事压力,孙权甚至把南郡都借给了刘备,这段时间是孙权与刘备的密月期。
但是,双方的联盟一定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因为实力不对等,孙权的实力是刘备的数倍,从孙权借南郡给刘备,就能看出,正是因为刘备势力弱,孙权才会同意借南郡,因为他有把握收回来,如果刘备实力强大的话,孙权根本就不会借。
孙权借南郡给刘备
当刘备拿下益州,孙权讨要荆州,刘备不愿意还,孙权就火了,派吕蒙强取荆州南三郡,鲁肃与关羽在益阳对峙,而刘备也带着5万人从益州赶到荆州,支援关羽与孙权对峙,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
这正应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间更是利益至上。
因为曹操在汉中发动了对张鲁的军事行动,这让刘备感到恐惧,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所以刘备迅速让步,将湘水东边的长沙郡、桂阳郡划给了孙权,再加上借南郡时,把三分之一的江夏郡也划给了孙权,相当于刘备用两个多郡换了一个南郡。
虽然双方暂时达到了协议,但实际上双方的联盟已经是貌合神离,再加上鲁肃不久后去世,孙权为了达到独占荆州的战略目标,开始与北方的曹操暗中勾结,在公元217年,孙权派出都尉徐详出使曹魏,双方进行政治联姻。
赤壁之战后三国形势
从孙权的这一做法就能看出,为了政治利益,敌人与盟友的身份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孙权在暗中已经把蜀汉当成自己夺取荆州的最大敌人,反而把曹魏当成达到这一战略目标的盟友。
孙权与曹操暗中勾结的这一行为,蜀汉显然是不知情的,从关羽在整个襄樊之战中,对东吴疏于防备就能看出来,吕蒙装病,而代替吕蒙的陆逊又是个新手,还专门写信恭维关羽,让关羽不断放松警惕。
所以关羽才会把防备东吴的兵力源源不断调到襄樊前线,而后方的荆州三郡形成空虚,这就给了孙权一个偷袭荆州的机会,事实上,荆州空虚也是孙权夺取荆州战略计划中的一个步骤而已,但奇怪的是,关羽放松警惕,为什么身在益州的诸葛亮也对孙权毫无防备呢?
关羽北伐襄樊
先来看看身在益州的刘备与诸葛亮正在做什么?
汉中之战在219年5月结束后,刘备势力达到了巅峰,随后刘备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包括让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让关羽北伐襄樊,这都是一个大战略,因为上庸、襄樊都是汉水沿线重要城池,刘备的大战略就是打通汉水,使之成为将来北伐的战略通道。
只要打通汉水,攻占汉水沿岸城池,就可以利用汉水运兵运粮,从汉中可以沿着汉水直达上庸与襄樊,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而且在靠近曹魏的前线,具备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除了军事行动之外,刘备还在当年的秋天称汉中王,很明显,刘备的野心不愿意再藏着了,称汉中王的行为就是公开自己的政治理想,很明显,当孙权听到刘备称汉中王的消息后,更加坚定了攻取荆州的战略目标。
刘备称汉中王
刘备称王之后,整个益州就开始休整,因为持续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严重消耗了益州的实力,人员、物力、粮食、财力都严重消耗,不再具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条件,而此时的诸葛亮正忙于治理益州,让人员恢复生产,让经济恢复正常,建立制度,恢复法制,诸葛亮是丞相,他要做的事非常多。
当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之后,整个蜀汉的对外战争就只有关羽北伐襄樊,而且在战争的初期,关羽连连胜利,还不是小胜,是超大胜利,是威震华夏的胜利,一下子俘虏了于禁及其手下七军三万多人的成建制的部队,斩杀了庞德。
对于曹魏来说,这种惨败,是曹操创业以来没有遇到过的,哪怕是赤壁之战,战死的也大多是荆州降军,再比如汉中之战,这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以大规模战役击败曹操的战例,一直不断地胜利,让刘备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曹魏开始走下坡路,实力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刘备开始头脑发热。
曹操晚年打了几场败仗
在关羽继续对曹魏作战的过程中,我认为以诸葛亮的智商与能力,他不会看不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以及隐藏的风险,况且这是蜀汉当时唯一一场对战争,刘备及整个益州团队肯定要关注的,襄樊前线的战报也会源源不断地传送到益州来。
但问题的关键是刘备,蜀汉政权所有的决策是刘备做出的,诸葛亮也好,其他人也罢,都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想让刘备支援关羽,或者防备孙权,那一定需要刘备亲自下令的,可是在整个襄樊之战期间,益州没有任何支援关羽的行为,至少史书没有记载。
此时的刘备很有点像赤壁之战的曹操,都是被一连串的胜利弄得头脑发热,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而当益州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来不及救援关羽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益州收到襄樊前线的情报有一定的滞后性。
关羽北伐襄樊地图
关羽从襄樊前线把情报送到益州必须保证有两个条件,一是从襄樊到益州的路线畅通无阻,二是沿线全部控制在蜀汉势力手中,这两个条件失一不可。
从襄樊到益州成都有一千公里左右,就算当时的马一天跑100里路,再加上沿途耽误的时间,前线发生的战况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达刘备的手中,换句话说,刘备得到襄樊前线的战况,都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这就是情报的滞后性。
当前线传下来的战况都是捷报,关羽一直在打胜仗,你说刘备会支援关羽吗?打胜仗还要支援吗?显然不会。
2、当孙权偷袭荆州时,切断了所有关羽与益州通信的途径。
东吴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切断了关羽与益州所有联系的通道
孙权偷袭荆州时,除了派吕蒙攻打公安与南郡,还派出陆逊一直向西攻打,一直打到秭归,这里是蜀汉与荆州的交界处,虽然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从荆州逃到益州的人,告诉益州的边境军民孙权发动了偷袭,但是消息传到刘备手中,仍然要时间。
即使刘备收到了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但是他不知道当时的关羽在哪里?是死是活?也不知道荆州的情况如何?他对整个荆州战况毫不知情,这种情况下,你让刘备如何派兵支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备想要派兵出战,首先得准备物资与粮食,可是仅仅离汉中之战过去几个月而已,地里的粮食都不到收割的时候,哪来的余粮出战呢?
所以并非刘备不救关羽,而是在没有情报基础的情况下,刘备没法救?关羽都不知道在哪里,刘备派兵都不知道往哪里派,那个年代又是非常原始的通信手段,甚至连个飞鸽传书都没有,所以刘备只能暂时等待,打探消息,等有进一步消息再作打算。
刘备与诸葛亮
在此过程中,关羽败走麦城,随后被东吴俘虏并斩杀,其首级被孙权送给曹操。在整个过程中,即使诸葛亮料事如神,他又能做什么?
诸葛亮对待孙权的态度一直就是联合,但并不代表没有底线或者没有防备,关羽都知道防备孙权,诸葛亮为何不知道,从湘水划界开始,双方的关系事实上就破裂了,就如同两个毫无感情,但没有领离婚证的夫妻一样貌合神离。
诸葛亮能做的就是向刘备建议,建议刘备提防孙权,至于刘备会怎么做,那不是诸葛亮能控制的,况且当时的法正也还在,以法正的眼光,也能看出一些问题吧,但刘备什么也没有做,整个蜀汉政权,都没有意识到孙权偷袭荆州的巨大风险,这个责任应该是刘备来承担。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没有决策权
诸葛亮是个务实的人,对于东和孙权的战略,并不代表不防备,这是一种政治联盟的态度,既合作又防备,不用说诸葛亮,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刘备自己也跟孙权讲和了,这不就是政治态度的变化吗,基于政治利益的变化而作出的改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全权掌握军政大权,才真正开始做决策,诸葛亮还派出使者出使东吴,再次议和,同时对于东吴的防备一点也没有因此而放松,这就是诸葛亮的态度,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是无能为力的,分析后才知道这就是诸葛亮的无奈。
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最奇葩?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皇帝。由于皇位继承的特殊性,导致中国历史上有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皇帝。
如果对这些奇葩的皇帝做排名的话,估计这几位应该可以轻松占据前三位。
第三位:最搞笑的皇帝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至正德十六年(1521)在位。自幼贪玩,喜欢兵术,而且非常不愿意受宫廷的约束,所以给自己造了两个自由活动的天地,一个是豹房,一个是宣府的镇国府。豹房最初是朝廷用来训服豹子等凶猛野兽的地方,后来武宗花了几十万两银子,在北海附近修了这个豹房,在那里醉生梦死,酒色俱全。为了远离京城,他还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以及镇国公,还让兵部给自己发饷。为了不让大臣们不停地罗里罗嗦,他还特别规定,大臣一律不准到宣府去。
宁王造反,著名的理学名臣王守仁很快平叛,但武宗对此很不高兴,因为没有他动手的机会。另外,武宗的好色是有名的,到处留情。
不过,武宗也有厉害的一面,他对于权力抓得很紧,他还同蒙古小王子开过一仗,以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人,获得大胜,比起英宗以50万人却变成俘虏有天壤之别。武宗还与士兵同吃同住,并亲手杀敌一人,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明武宗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都非常决断。弹指之间诛杀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明史》说他“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
但无论如何,明武宗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特别是他的三次平息叛乱,自封官位,俸禄,自编新名字“朱寿”,都为世人所诟病。
第二位:最虚伟的皇帝
王莽是中国头号伪君子皇帝。白居易曾写《放言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通过特务的方式,搞掉自己的表兄、政治竞争对手淳于长,38岁位列公卿,“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宰相的夫人穿得破破烂烂,让别人都误以为是仆人。
但王莽一旦当上皇帝,便露出真面目。“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丘垅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第一位:最傻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他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由于其兄司马轨早死,他就成为嫡长子,被立为东宫太子。当时,负责教养太子的东宫官员都知道太子是个白痴,但为了维护嫡长子的继承制以及自己未来的帝师地位,便合伙长期对晋武帝陷瞒真相。晋武帝死后,司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为晋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隐瞒不住了。
有一次他出外听到青蛙叫声,便傻乎乎地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意思是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从听了哭笑不得,无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
有一次,全国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死无数。这个白痴皇帝听了大臣汇报后,感到很奇怪,竟问侍臣说:老百姓既然没有饭吃,“何不食肉糜?”《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引用了这条文献,胡三省在作注时说:“糜……粥也。”
宋代陆游作《闻杜鹃戏作绝句》:“劳君树杪丁宁语,似劝饥人食肉糜。”
清代金圣叹在《甲申秋兴》诗中说:“今冬无米又无菜,何不作官食肉糜。”
总之,这荒唐的话语成为千古笑话。
王公大臣们知道惠帝是个白痴后,便都心怀不轨起来,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最后终于爆发了骨肉残杀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百姓遭殃。惠帝本人在糊糊涂涂做了17年皇帝后,也受尽磨难,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晋灭亡。
当然,其他的奇葩皇帝想必也少不了。
国足能否用大胜扭转局势?
谢谢您的邀请!亚洲杯战罢4场,国足成了一个背景帝,成了一个笑话,更成了一个励志的对象。现在的亚洲足坛,应该已经在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凡是在热身赛中与中国交过手的球队,士气大增,到了正赛非赢即平。而所有的强队,面对热身赛经过中国队的“洗礼”之一关之后骤然由弱变强,非平即输。
巴林如此,去年9月份与中国队热了一下身之后,揭幕战险将东道主拉下马。约旦是中国队大赛之前倒数第二个热身对象,趁着沾上中国强队的光环还没散去,1-0将卫冕冠军澳大利亚掀翻。印度更逗,去年12月份不远千里上门找中国队热身,0-0的比分一度让里皮饱受全中国球迷的嘲讽,谁知它却4-1让东南亚之王泰国输了个底朝天,当晚即刻撤换主帅,开了本届亚洲杯换帅之先河。最不济的巴勒斯坦,竟然也让中东之虎叙利亚交了白卷!
整个亚洲足坛现在全都停上手上的活儿,愣了:中国队啊中国队,你今晚能不能拿下吉尔吉斯斯坦,据转冷门迭爆的局势、为亚洲足球挽回点颜面?
纵观这几场比赛,我觉得有几点中国队应该深思并且紧急采取措施:一是绝不能轻敌。二是防线的篱笆一定要扎牢。三是以我为主,边路一定要犀利。四是要有人挺身而出。结合今晚一战,我觉得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做好,就一定会有戏。
不轻敌,不以强队自居。就像王大雷说的,放下架子,放低身段,不管对手是谁,立足于拼。这个指导思想,相信里皮经过这几天多哈热身之后一定深有体会。再加上这两天的赛事,老谋深算的银狐,应该已有部署。更别说擅长思想工作的两位足协高官亲自督战,球迷就不用担心这项工作没人做了。
看看巴林、约旦、印度就知道了,人家的防线至少有一名身材高大并且强壮异常的中卫。特别是印度那个5号,十足中国古代的绿林好汉,比如李逵、张飞等猛男,正面防守功力十分了得。看来首战与冯潇霆搭档的中卫,应该不是石柯,而是小将刘奕鸣。他负责在冯潇霆前面扫荡,冯躲在他身后收拾漏网之鱼。另外,根据篱笆要扎牢的原则,左后卫也不会是看起来相对柔弱的刘洋,而是壮汉、猛男张呈栋。
边路突破,于汉超那把刀绝对是够锋利的了。现在的问题是左路,缺刀,别说利刃了。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蒿俊闵!虽然他从未打过左边前卫或者左边锋之类,但里皮快速通过中场的战术体系中,必须要有两个飞翼。目前的国足中,唯一能做到并且做好的,也就他和于汉超了。
武磊肯定突在最前面。但由于曝光率太高,并且上述四支弱旅咸鱼翻生的经历已经让所有的对手警醒了。相信里皮肯定会将计就计,学了周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水军之计——反间计。即装傻,装作不知道对手已经知道武磊非常厉害,一如既往地把武磊当作战略核武器端上桌面,摆出一副冲锋陷阵的架势。暗地里,武磊只是佯攻,吸引对手防守重心,真正为国足今晚进第一球的,不是于汉超就是蒿俊闵!
这一战术如果成功了,所有的对手肯定会颠覆对中国队的印象和感知,并因此而惊慌失措,急急忙忙寻找对策。但由于大赛在即,各队已无暇演练新战术,最终是一路目送中国队杀入决赛、再进8强。如果这些对手们到那个时候还找不到应对之策,中国队挺进4强就一点也不意外。我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即便最终夺冠,大把的球队还来不及大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