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决策,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
庞统被万箭射死在落凤坡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不过历史上的庞统的确死在了攻打雒城的战役中。如果在《三国演义》中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的话,实际上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但如果是历史上死的是诸葛亮的话,对蜀汉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甚至蜀汉都会摇摇欲坠。
引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典故?
“三顾频频”引用的是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典故
“天下计”指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出自《三国演义》中的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和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杜甫的《蜀相》全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演义3738回概括?
1、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
2、第三十七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孙权为报父仇,率兵袭取夏口,用降将甘宁为先锋,攻杀黄祖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 简介刘备不听云长、张飞劝阻,三请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亮昼寝未起,备拱立阶下。张飞欲放火烧亮。云长劝住。孔明翻身向里而卧,刘备不让小童唤起,又立了一时辰,亮方起。玄德请亮助已,亮不去,备泪湿衣,亮乃从之下山去新野。曹操讨孙权之子入朝,权不给,操有下江南之意。孙权母丧,嘱以后事。黄祖部将甘宁投权,权从甘宁计,领十万大军破江
把关羽和荆州军调入西川?
诸葛亮《隆中对》中讲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鲁肃进说孙权时也讲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明确地指出荆州对于争夺天下的重要性。这一点曹操明白,所以在统一北方后,立刻南下,意图先灭荆州刘表,再顺江东下会猎东吴,一统天下。这一点孙权明白,在平定吴越后,多次跨江击刘表,倾全国之力与刘备合兵在荆州抗击曹操。这一点刘备更是明白,占有荆州,跨有益州,待天下有变,成霸业,兴汉室。所以刘备打死都不会归还荆州的。
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立即占领荆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开始按照隆中的既定战略抢占地盘,争衡天下。211年,进入蜀地,图谋益州,到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占据益州。215年,孙权索要荆州不果,立刻派遣吕蒙出兵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马上率兵五万到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准备与孙权开战。当是时,曹操平定张鲁,曜威汉中,益州震动,刘备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张飞抵挡曹操,一面被迫与孙权讲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给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自己。218年刘备进兵汉中,219年占据汉中,并攻占上庸。
至此,刘备从荆州西入蜀,向北占汉中,再向东占上庸与荆州接壤,杀了一个大圈。按照隆中对策,刘备除了在荆州的战略意图未能达成,其他均已实现。从过程来看,刘备的军事行动是非常频繁紧张的,发展的速度让曹、孙瞠目结舌。平定巴、蜀后,刘备回过头来,为实现荆州战略意图于当年再次用兵荆州,鉴于已与孙权达成协议,便令关羽向北出兵樊城,意图先将曹操挤出荆州,再收拾孙权,独占荆州,完成诸葛亮的隆中战略决策。
因此,在刘备发展势头强劲的时候,怎会要想着去退还荆州,停止自己争夺天下的步伐呢?这等于是让刘备自废隆中既定战略,放弃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目标,还谈什么统一全国!
三顾茅庐初中课文赏析?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我在教学中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作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焦点,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悟悟,既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又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特别是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做到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主要从细节上来感受“诚”。
我设计了让学生当编剧、当影评人的两个环节,达到“读——思——悟”的教学目的,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从本文拓展到其他名著,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学生从中明白文化自信的道理。
1、自主深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通过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以及反衬的作用。
2、学习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