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军令如山,西汉名将周亚夫和北宋名将狄青谁更厉害?
西汉名将周亚夫和北宋名将狄青都很厉害。
周亚夫,汉开国名将绛侯周勃之子,汉文,景帝时名将。封条侯。
周亚夫治军严谨。有一次,他驻军于细柳。汉文帝视察军队。去了几个驻军营,都很容易就进去了。但在细柳营,他却被挡在了营门外。守营门的士兵说:"没有我们将军的指令,任何人也不准进军营。"直到周亚夫的军令传下来,文帝才得入军营。见军营内各方面都严整有度。文帝感叹周亚夫治军有方。
汉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被任命为平叛统帅。他根据吴楚军强盛的形势,采纳一位叫邓中尉的将领的意见,深沟高垒,不与敌正面交战,一面派小股部队去敌人后方,切断敌军粮道。一段时间以后,叛乱军队前面攻不下来,后面粮道又被截断,军心动摇。周勃统军全面出击,全歼吴楚七国叛军,平息七国之乱。
后来,周亚夫因儿子买违禁的殉葬品,被人诬告谋反下獄,绝食五日而死。
狄青,字汉臣,山西汾阳人,北宋仁宗时期名将。
狄青少年入伍,勇敢善战。作战时,他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又兼精通兵法。一生经历二十五战,曾西破西夏军,南败侬智高,立下卓越战功。官至枢密使。后来因文官集团猜忌,贬为陈州通判,抑郁而终。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包围了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宋军平叛,久战无功。狄青向仁宗请战。仁宗任他为宣徽南院使,负责平叛。
狄青首先严肃军纪,把未奉命令,擅自出战而失败的陈曙,袁用等三十人,按军法斩首,全军震肃。
而后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休整十天。叛军以为汉军不敢进攻,放松了警惕。狄青却于一天里,突袭通过昆仑关。大败叛军,平息了叛乱。
周亚夫和狄青都是是历史名将,因为不同朝代,很难准确说谁更厉害一点儿。各有千秋吧。
欢迎点评。
岳飞怎么死的?
1142年1月,年仅39岁的民族英雄,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被宋高宗赵构假手秦桧等人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同时杀害。
民间有诸多所谓的赵构是昏君,秦桧是大奸臣,赵构受了大奸臣卖国贼秦桧的蒙蔽等言论。对此,本人不做解释,更不是为二人辩解。
此处只根据史书中记载来剖析历史中的人性(当然史书的记载并不一定都是事实,但相较更可信些吧),诸如小说,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演绎不做为本文的依据。
那么岳飞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有一种观点说,岳飞情商太低,不懂政治,只会领兵打仗,没有韬略,是一个武夫。
你岳飞要直捣黄龙,迎还二圣。真的迎回了二圣,那赵构的皇位还能保吗?赵构当然要搞死你岳飞了。这种观点粗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稍加推敲便可发现,此观点站不住脚。
我认为此观点是“扯蛋”,为什么说是扯淡,首先,岳飞是一个熟读诗书和史书,文武全才,政治谋略虽没有赵构那么阴险和厉害,但也绝不会低到持这种观点之人所说的那样。
再者就是,提出直捣黄龙,迎还二圣的恰恰就是赵构本人。持反对观点的人可能会说了,你这才是真正的扯淡呢,赵构疯了吗,政治水平低下呀。
嘿嘿,结合史料去分析后,在本人看来,这正是赵构的高明之处。要知道,在赵构刚匆忙继位的时候,正是金兵强盛之时,赵家江山能不能保住那还都是未知数。提出迎还二圣一说,正是收拢民心最好用的一招啦。后来江山坐稳后,那就更不怕他们回来啦。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宋金合议时,虽然赵构的老爸,宋徽宗已经死去,但他老哥还在,是金国不愿送回的,那是人质,是筹码,是扎在你南宋人民心中的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岳飞的被害呢?我们还是来探究一下岳飞和赵构身上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从中寻找答案吧。
岳飞1103年,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字鹏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和诗人。
宋高宗赵构生于1107年,字德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就先表一表赵构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吧。
话说1125年,我国历史上的北宋年间,在大宋北方的金国灭了辽国之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野心,版图的目标直指南边的大宋,随后便举全国之兵南侵大宋。
此时的大宋皇帝宋徽宗赵佶还沉湎于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的艺术海洋之中。哪有心情搞什么国家建设。罢、罢、罢,这皇帝老子不做了,严重影响了我的兴趣爱好。于是就借着此事把皇位传给了长子赵桓(即宋钦宗),次年改元靖康。
老爸执政时期,整天风花雪月的,军备松弛,再加上老祖宗形成的重文轻武的所谓保护赵家江山的方略,哪来的武力抵抗呀。于是乎,金兵不到几个月就打到了首都开封城下。咋办,历史上多次上演的一幕又再次演绎一番呀,割地赔款吧。
结果,不知是赵桓刚登基,政治和外交经验不足还是咋地,没过多久,后悔了,撕毁合同,签约无效。这下老金不干了,耍无赖是吧,于是兵发两路,打到太原后会合,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二次兵临开封城下。
已经听过一次狼来了的老金这次可没给老赵家好脸色,再谈判说割地赔款是吧,我不信了。结果就是,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这天,把赵家父子等一股脑儿的全部作为俘虏掳走了,至此历史意义上的北宋灭亡。
同年,领兵在外的赵构几经辗转后在南京应天府继位称帝,重建了宋朝,史称南宋。
那么岳飞又是什么时候从军,怎么一步步的成长为抗金主力的呢?
史载,岳飞在少年时期就胸怀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先拜名师周同,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 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岳飞天生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可见,岳飞是文武全才的。
岳飞的军旅生涯始于1122年,一次大宋和契丹开战,结果惨败。为了补充兵员,就近招兵,时年20岁的岳飞应募入伍。后因父亲岳和病故,只好退伍回家为父亲守孝。
1124年,22岁的岳飞再次回原部投军,授予偏校军衔。在1126年岳飞被分配到了那时在相州的,以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
在此后的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岳飞屡立战功,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受到赵构的多次觐见,(此时应该是君臣最和谐的时候吧)最终成为南宋的一只最强的抗金队伍,民间称岳家军。老金们也不得不赞叹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淋漓尽致展现的同时,他的一些率性所为的事情也随之发生。诸如,刚入伍不久,不顾自己官卑职低,直接向赵构“上书数千言”。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被处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开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所幸的是,不久岳飞再次被当时正在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招抚使张所看重,收留帐下。后因和上级领导王彦不睦,率领部伍自行南下东京开封府,找老领导宗泽归建。
宗泽因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了他的爱国之心,最终没有对岳飞的违反军纪给予处罚,因宗泽的赏识和重用,岳飞才得以施展了军事才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泽应该算是岳飞的贵人,忘年交,知己了吧。后来,宗泽因背疽发作,临终前高呼:“过河!过河!过河!”宗泽的临终遗言对岳飞来说,应该是他一生的梦想!
与刘光世的军队合军一事,因赵构考虑到合军后,岳飞的军权会一家独大最终未准。这件事对于岳飞来说是很郁闷的了,导致岳飞上了一道自解军职的札子,而后未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最后闹到大老板赵构出面,派宣抚判官到军中,同时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岳飞归队,后经李若虚说服,岳飞终于答应受诏,回归部队履职。
在宋金合议期间,赵构应该是顾虑到岳飞的反对,便先行对岳飞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官衔,岳飞的做法是,三次下诏也没有接受。上表辞职,最后,赵构不得不特下“温诏”,岳飞最终不得已接诏受之。
闹得最大的一次当是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金牌令其班师回朝之事了,岳飞在不得已回朝后,再次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但赵构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未答应。
对于重臣参与立皇储的事情是历朝历代的帝王所忌讳的,据历史记载,岳飞有一次在得知被金国掳去的,钦宗的太子赵谌要放回的时候,向赵构提议应早些立其养子赵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赵构对此提议的表现是不满。
从以上所述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赵构和岳飞之间逐渐产生矛盾的大体原因了。
那就是岳飞你的爱国情怀,你的军事才能朕是知道的,但你却不听命于朕这个君,你屡次不顺朕意,捋朕的龙须,在你兵权和威望还不足以威胁朕的时候,朕可以忍你,用你。如果,任由你把老金打得满地找牙,没有了还手之力。兵权在握,威信与日俱增,最后没有了老金这个力量来平衡你。
如果哪一天,按你的过往来看,说不定就会干我老祖宗曾经干过的事啦!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通过陈桥兵变才黄袍加身的,后来为了防止类似事情重演,才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而且,前不久赵构本人就曾经历过一次军变,被迫退位,搞了个小屁孩做傀儡皇帝,此事对赵构来讲,不可能不防范的了。
我赵家皇位第一,祖国河山,臣民靠后,早些议和,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方为上策。朕也累了,早些个罢兵休战,安居乐业吧。原来的生活多好呀,歌舞升平,西湖美景朕陶醉,就把杭州作汴州。
行文至此,各位可能要说了,如此这样看来,岳飞的情商有些不咋地呀,怎么总是对着干,撂挑子呀。
如果这样下结论就未免太过武断啦,岳飞要的和赵构要的原本就不是同一类结果,岳飞所表现出的行为恰是他人生理想的真实需要。一生的贵人和知己,临终前的遗愿,“过河!过河!过河!”还我河山,是他一生的终极目标。
忍辱苟活,岳飞做不到,他压根就不是这样的人。从他的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可以看出。
满江红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耻,犹未雪。”是保家卫国的岳飞一生的痛吧!(注:对这首词是不是岳飞所作,有是非两派观点的,但这两派的观点都不足以让本人叹服,但仅从情感的角度来讲,本人持是的观点。)
从内心深处来说,岳飞的一生是孤独的,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也许自宗泽死后,无人理解吧。他的小重山一词,道出了他的心声。
小重山 · 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呀,你的孤独,我懂你。千年来,几人是知音?
由此不难看出,岳飞和赵构等人是有着天然不可调和的终极目标,而在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时,矛盾自然就加深了,最终的结果也只有二选一了。
满江红 · 南海仲裁
轩辕
栏杆拍遍,志未酬,鬓角染霜。起苍茫,南海囯疆,剑拔弩张。三十国力几翻增,万里河山慨而慷。谁共我?揽月射天狼,御四方。
劝尔等,莫张狂。观日出,看斜阳。知强极则辱,养晦韬光。世事哪有久辉煌,你方唱罢我登场。待来日,中华执牛耳,响当当。
(平韵 变格)
文:轩辕
如何评价北宋开国功臣潘美?
潘美,北宋初期著名将领,开国元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一生戎马倥偬,追随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南征北战,屡立奇功。
一、生平简介
潘美(825~991年)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人。初事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入宋从太祖赵匡胤讨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功勋卓著,官至中武军节度使、宣徽北院使。封代国公、韩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三路攻契丹,潘美与监军王侁,杨业指挥西路军,攻克朔、应、云、寰等州,时东路军受挫,西路军形成孤军深入。潘美与王侁主攻,致使杨业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陷敌战死。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 ,六月甲戌卒,年67岁,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二、功勋卓著
潘美神情英悍,胆略过人,用兵得当,一生战功赫赫。《宋史》评:“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可谓战功彪炳,戎马一生。”
宋太祖自九六三年出兵荆湖至九七六年病死,前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消灭了南方各地的长期割据。(范文澜《中国通史》)
开宝三年,“九月己亥朔,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属…遣使发十州兵会贺州,以伐南汉”。
“丁卯,潘美等败南汉军万众于富州,下之”。
“十二月壬申,潘美等下连州。辛卯,大败南汉军万余于韶州,下之”。
“癸丑,潘美等取英州、雄州”。
“己丑 潘美克广州,俘刘鋹,广南平。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宋史•太祖本纪》
开宝七年“九月癸亥,命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属,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将兵十万出荆南,以伐江南”。
“闰月己丑,克池州。丁巳,败江南军于铜陵…拔芜湖、当涂两县,驻军彩石”。
“丁卯,彬败江南军于采石,擒兵马部属杨收、都监孙震等千人”。
开宝九年,“夏四月…宣徽北院使潘美加特进”。(宋史•太祖本纪)
宋太祖消灭了南方割据势力后,就把主要兵力转向了北方的北汉和辽朝。
“九七九年初宋太宗集中兵力,领兵亲征,派潘美等四将分四路攻太原…,四月,宋太宗自镇州进兵…五月,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北汉平。”(范文澜《中国通史》)
赵光义灭北汉后,潘美成为第一任留守大将,和杨业亲密合作,成为抗击契丹最强大的屏障。
三、忠肝义胆 不忘故主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一道难题摆在他的面前,如何处置柴容留下来的孤儿寡母?
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后,赵匡胤将其移居到了城外天清寺。之后赵匡胤带着一班文臣武将进入后宫。
新皇帝的到来致使宫内女眷害怕不已,纷纷跪迎。
当时,赵匡胤看到有两个还梳着丱角的小孩,便询问宫人: “这两个孩童是谁呀?”
宫人回答:“世宗(柴荣)之子,纪王、蕲王。”
听到这里,赵匡胤问身后的大臣 :“大家觉得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孩子呀。”
这时宰相赵普已经揣摩到了赵匡胤的心思,仅仅说了两个字:“去之!”后面的一众大臣为了表示效忠赵匡胤,也纷纷迎合赵普,表示斩草必须除根。
赵匡胤立刻吩咐左右将这两个孩子提了出去,准备处理掉。
听到这个命令后,正直的潘美表现出了不满:
“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王铚《默记》)
“潘美与一帅在后,独不语。”(王巩《随手杂录》)
潘美毕竟是追随赵匡胤多年的亲信,手握兵权的将领,所以赵匡胤看到潘美的表情后,立刻询问潘美之意。但此时潘美闭口不言,于是赵匡胤说道:“夺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心也。”
见此情况,潘美随即解释道:“臣与陛下皆北面事周世宗,深受世宗恩德,倘若我劝陛下杀之,则有负世宗之恩。劝陛下不杀,那么就是对陛下不忠。”
赵匡胤反复斟酌后,于是把柴宗训降为郑王,尊年轻貌美的符氏为周太后。
赵匡胤用和平手段夺取了皇位,在对待柴荣遗留下的孤儿寡母棘手问题上,虽然内心在杀与不杀上曾有过激烈的斗争,但最终还是放下屠刀,创造了改朝换代不流血的奇迹,其中潘美的言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后,赵匡胤将其中的一个孩子交给了潘美抚养,孩子改名为潘惟吉。另一个由卢琰收养。
四、功亏一篑
北伐辽朝——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再度发大兵分三路北征…潘美、杨业军攻下寰、朔、应、云等州。”(范文澜《中国通史》)
但因东路军在涿州战败,损失惨重。杨业形成孤军深入。
杨业知道此时辽军已经占据主动,只能分散他们的兵力,予以个别击破。杨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卫云、朔、应州人民南撤的作战方案, 但没有被潘美及监军王侁等所采纳。
之后杨业与潘美约定,由潘美带领精壮步兵埋伏在朔州以南的陈家谷口,等待杨业把辽兵引到这边时,前后夹攻,痛歼敌人。
当杨业退到陈家谷口时,本指望潘美的部队前来接应,誰知他们已经撤退。
“西路军杨业由于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赵文博《中国通史》)
太宗得知杨业壮烈殉国后,赞扬他“诚坚金石,气傲风云”(宋史•杨业传),追赠他为太尉,大同节度使,其六个儿子都入朝为官。
将潘美削官三级,王侁被革职,永不叙用。
五、功臣变成罪人
在《杨家将》演义小说、评书、戏曲等文艺作品中,潘美的形象完全背离了历史的真实,被丑化成一个嫉贤妒能、奸诈狠毒、陷害忠良,人见人恨的龌龊小人。
忠臣成为了佞臣;英雄成为了罪人;潘美成为了潘仁美,被黑成了无恶不作,万恶不赦,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而且没有丝毫功劳,只是凭借其女儿做了王妃才当上高官的。
作品中,潘仁美有三个儿子,潘龙、潘虎、潘豹。三人都是獐头鼠目阴险小人,总想着篡夺大宋江山。潘仁美虽然贵为皇亲国丈,却一直图谋不轨,一心想把大宋朝的保国忠臣杨家将等一网打尽。
杨继业一家战功赫赫,八个儿子各个英雄豪杰,潘仁美绞尽脑汁,想害死他们。
“金沙滩双龙会”,潘仁美里通外国,最终差点断送了大宋江山,如果不是杨家将舍身忘死报效朝廷,潘仁美阴谋诡计必定得逞。
结束语:潘美身背奸臣骂名,是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功臣。从此,臭名昭著的潘仁美成为众人唾骂的千古罪人。
不过这都是文学作品虚构的产物,不是真正的历史史实,而历史上的潘美虽然在“陈家谷口”之战存有过失,然瑕不掩瑜,北宋大功臣之潘美在历史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不容抹杀的!
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怎样?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了唐朝藩镇之乱的教训,他登基以后,为了确保皇位永固,维护自身统治,便采取释兵权、削藩镇、偃武修文等措施,对文人士大夫格外尊崇。
赵匡胤的一句“宰相须用读书人”,奠定了宋朝读书人万众景仰的地位。当时全民陷入读书狂潮,识字率和学校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第一。
宋真宗甚至亲自作《劝学诗》,鼓励年轻人好好读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相反,武人在北宋是受到歧视的,“老兵”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难听的骂人话。
宋太宗时代,将民间“与人为害者”全部招募到军队中,以实现“乡闾静谧”,是朝中大臣奏疏中的治国良策。
这直接导致了北宋军人素质的集体低下,也进而导致了武职官员在政治集团中备受文职官员的歧视。
对宋朝而言,除了抵御外敌,军队还承载着吸纳社会上的无业游民、消化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分子的职责。这一对内职责的重要性,绝不弱于抵御外敌,甚至犹有过之。
《文献通考》对北宋的这一国策有一段很准确的总结:"所谓愿应募者,非游手无藉之徒,则负罪亡命之辈耳,良民不为兵也。”
意思是:北宋军队招募来的军人,全都是是些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和亡命之徒,很少有良民。指望这些人在军营中好好训练,在战场上令行禁止甚至奋不顾身,古往今来,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北宋朝野其实也很清楚这一点。
宋仁宗时代,御史吕景初上奏请求停止“养兵”,停止往军队里招募游民,理由之一正是这些游民毫无战斗力,“战则先奔,致勇者亦相牵而败”,上了战场无视军令拔腿就逃,连带着把军中那些勇者也坑了。
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这也导致宋朝虽然在艺术、文化、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却在历史上存在感较低。
杨家将砸御匾什么故事?
杨家将之砸御匾讲述了谢金吾砸了杨家的御赐匾,被杨排风痛打一顿,而要去告状的故事。这篇故事通俗生动的刻画了一个忠烈家族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并且看完这个故事,使得杨家将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高大起来了,杨家将之砸御匾这一故事,到现在还是广为传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