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墓,当年靖难之役后如果朱允炆没有逃脱?
这是个蛮有意思的问题。历史没有假设,但并不是不容许假设。我愿意用我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下尽可能的推演:
朱棣打的旗号是“奉天靖难”,说是要到南京清君侧,把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所谓“奸臣”清理干净。当然,这都是托辞。大家都知道这个燕王南下实际上要去夺侄子的帝位。
那么当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的时候,建文帝的命运会是怎么样呢?南京城破之时,宫中起了一把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他投火自尽,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还有人猜他逃到了海外。为此,朱棣派出了胡濴和郑和,搜寻了二十多年,也没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
那么如果建文帝被朱棣生擒了呢?我想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直接秘密地把建文帝干掉;二是逼迫他来一场禅让的大戏,然后再悄悄咪咪地把建文弄死。
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法,非常省事而且干脆。只要将相关人员的嘴全部封死,那么建文到底是怎么死的就神不知鬼不觉。但难就难在,这件事想把嘴全部封死很难。君不见,建文朝的轶事,任由朱棣怎么篡改史册,都没能彻底使其被封印在历史的尘埃中?
因此我觉得朱棣如果生擒了朱允炆的话,可能性很大的选择是逼迫其禅让。历史上这种情况发生过很多次,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都是几乎同样的戏码。侄子给叔叔让位的故事,几十年前的元文宗都曾干过,他朱棣有的是成例。干完以后,再找个借口弄死朱允炆,非常省事。
那为什么朱棣不大权独揽架空朱允炆呢?因为没必要。他本来就是最尊贵的亲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靖难之役打了这么多年,如果只是为了把自己的官邸从北平搬到北京,有什么意思?更何况,建文一日不死,人心就一日不会全部倒下朱棣。方孝孺、黄观等人在建文死了很久都敢和朱棣叫板,皇帝要在还不翻天?
所以,如果建文不逃或者没逃走,其下场也绝不会有多好,最多是被朱棣当成为其加冕所必须的一道吉祥物,仅此而已。
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这个问题要从朱元璋说起,才能把问题说清楚。
朱元璋年少时太穷了,吃得苦太多,导致他当了皇帝以后心里总觉得“有人要害朕”。
其实这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王爷还是手握兵权的将领,想要造反,而且成功,那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成功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一,掉脑袋的概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九。
道理很简单,除了皇帝以外,大臣并不关心这是谁家的天下,谁家的天下都是干活吃饭,只要皇帝不砸他的饭碗,没人疯到要用鸡蛋碰石头。而且就算皇帝砸了其中一个大臣的饭碗,这大臣也只能忍了,没其它的办法。因为造反太难了。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就整天犯嘀咕,我要是死了,这天下还是我朱家的吗?朱标很好,就是太软弱了。朱标的仁义在朱元璋的眼里就是软弱。
从这一点上,能看出朱元璋内心很矛盾,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点精神分裂。
为什么这样说呢?
对朱标的教育,朱元璋是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才俊青年伴读,还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太子的一言一行都需按礼法行事。这完全是培养中国古代理想明君的做法。
可是真到了实际的事儿上呢?他越看朱标越不顺眼,这小子是我儿子吗?没有半点帝王应有的霸气、刚猛和决绝,反而充满了妇人之仁。这皇帝的位子能坐得稳?!
所以朱元璋就想着替朱标“清场”,办法就是杀功臣,本事越大,功劳越大,人望越高越要杀,最离谱的就是杀李善长,说七十多的李善长帮着胡惟庸谋反,就是为了事成后给胡惟庸当宰相。估计朱元璋自己都不信。
朱标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对朱元璋就开始不满,总在朱元璋面前唠叨,帝王要宽以待人,实行仁政。他受的就是这个教育,而且他没被人欺负过。没有朱元璋那种有人要害朕的心思。
朱元璋生气,扔给他一根带刺的荆棘,让朱标捡起来,看朱标犯难,不知道怎么下手,朱元璋得意地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就把刺摘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场子都清理干净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的回答是:“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臣子都是和皇帝有样学样,你不逼他,他冒着身家性命造反干什么?
方孝孺曾称颂朱标:“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婴孩。” “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
史书上也说朱标为人友爱,孝友仁慈,出于至性。
所以朱标如果不死,以他兄友弟恭,孝友仁慈的个性,加上名正言顺的正统合法性,必然会得到全天下人的爱戴,又怎么可能有人想造他的反呢?
就算真的有,那造反的人一定是疯了,因为那样做无异于与全天下为敌。
所以朱标不死,其它的王爷根本不会造反,谈不上敢不敢。
造反总要有个理由吧,挑战正统,你没个过硬的理由,谁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跟着你卖命?
建文帝刚当皇帝,朱棣没造反吧?你可以说他还在积蓄力量,但是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也不敢造反,直到建文帝搞削藩,一年之内,废黜了四个藩王,逼死了一个。就算是到了这个时候,朱棣还是没造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三月,建文帝又一口气发布了四道军事命令:一,命都督宋忠率兵三万屯驻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把原属燕王的亲兵划归帐下;二,将永清左卫军调驻彰德(今河北临漳西南),永清右卫军调驻顺德(今河北邢台市),对北平形成包围之势。三,命临清都督徐凯、山海关都督耿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对燕王进行威慑。四,将燕王属下的蒙古骑兵将领观童调回京师,并把观童手下的精锐骑兵也一并划给了宋忠。
这是随时打算要朱棣命的节奏。
朱棣的谋士都劝朱棣起兵造反,到了这个时候,朱棣仍然在犹豫,他说:“民心向彼,奈何?”
朱棣的意思是老百姓都认建文帝是正统,而且建文帝拥有天下之地,天下之兵,而朱棣自己困居北平一隅,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卖命的最多不过十万人而已。
总之,这风险太大了,造反很难啊。
这个时候就看出有文化的好了,谋士回答他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天道才是最大的王牌,真命天子才是最大的。
怕朱棣不信,谋士索性叫来名相士袁珙,说:“你自己问他。”
相士自然是知道怎么说的,袁珙见到朱棣第一眼,先是呜呼呀,三个惊叹号,接着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
朱棣这才下了最后的决心。
说起来,建文帝这人和朱元璋有点像,也总是觉得有人要害朕。
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把蓝玉灭了,前后屠灭了4万多人,光是上了逆臣录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朱元璋和建文说:“大孙子啊,这下你踏实了吧,朝堂上,爷爷都给你清理干净了,在边地,爷爷安排了你几个叔给你守着,你就安心当你的太平皇帝吧。”
建文帝说:“爷啊,你把人都杀了,那我那些叔叔要是造反,我可咋办好啊。”
这时候如果换成朱标,他肯定会说你不要总是想着你叔叔害你,你好好地待他们,还怕他们造反不成,就算真有那个不开眼的造反,民心道理都在你这边,你用整个帝国对抗一个藩王,还怕他不成?
可朱元璋不是朱标,朱元璋听建文帝这么一说,心里也犯嘀咕,说:“对啊,大孙子你说真要那样,你打算怎么办呢?”
朱允炆高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诸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很显然,建文帝不似他爹那样秉性纯良,而是说一套做一套。
刚坐上皇帝的位子不到两个月,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月起,在开封的周王便突然遭到逮捕,被押解回京。到了八月,周王被废为庶人,与此同时,齐、代、岷诸王相继被捕。之后又不到半年,湘王被逼自焚而死,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被废为庶人。
说好的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呢?
说起来,建文帝对自己地位不自信,对自己的年龄不自信。
一句话,有人要害朕。
但他又没有他爷爷朱元璋的狠辣和魄力。换了朱元璋,既然打算与这些藩王为敌了,肯定是先挑朱棣动手,因为朱棣是藩王中实力最强,人也最像朱元璋的一个。
有点宿命论地说,大明的天下就该着是朱棣的。
朱元璋其实还挺喜欢朱棣的,因为在几十个儿子里,朱棣无论魄力还是做事的手段都是最像朱元璋的一个。无奈立嫡以长,谁让朱棣是老四呢?
如果朱元璋知道自己能活得很长,又能知道秦王朱樉,晋王朱㭎都会先他而死,那剩下的儿子里朱棣就是最大的那个。
如果他知道这些,也许他就不会那么早立个皇太孙,而是等到死前顺理成章地把位子传给朱棣。那样大明朝的历史可能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历史充满了偶然。所以历史不容假设。
回到问题,如果朱标不死,这个问题问得不科学啊,朱标已经死了啊,就没有如果了。
有什么有意思的奇闻异事?
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应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甚至神话故事等为原始素材编写的。野史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也可以当做趣闻百科来阅读,但切莫将它当做正史去理解。但是,这其中有一种可能比正史更真实的历史记录,也会被归类为野史,这类史书就是旧时私家编撰,专门记录一些在正史不敢写的、需要避讳的史书。
民国小报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个同一个故事,在正史和野史中的不同记述,是真是假,孰真孰假,各位自行分辨。
野史记载
民国时期,有一女人嫁人后,生了一男一女。但因为她老公是明星,她怕老公在外面沾花惹草,就女扮男装天天跟着他。又怕自己再怀孕,无法监督丈夫,竟然狠心做了绝育手术。谁想到,不久之后一场麻疹让她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她因为不能再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公跟别的女人乱扯。这自作聪明的女人叫王明华,老公叫梅兰芳。
正史记载
正史因叙述较为详细,所以篇幅也长一些。正史中对梅兰芳和其原配妻子王明华的记述是这样的: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除了在京剧上的成就外,他与“冬皇”孟小冬的感情纠葛,是最经常被人提及的。但对于最早走进梅兰芳生命的女子,他的原配妻子王明华,却总让人忽略。这个最早走进梅兰芳生命的女子,见证了梅兰芳从默默无闻到风光无限;偏偏命运无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毁掉了王明华的人生。最终年仅37岁,便病逝于天津。
王明华嫁给梅兰芳那年,正是梅兰芳一生最艰难的时候。时年17岁的梅兰芳在那一年,遭遇了母亲去世,又经历了“倒仓”期的考验。“倒仓”期就是男人的变声期,变声后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梅兰芳作为旦角的未来。就是在这个双重的压力下,梅兰芳迎娶了王明华。
王明华王明华也是出身于京剧世家,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旦角王顺福;因为自幼就接受戏曲熏陶,王明华婚后给予了梅兰芳极大的支持和帮助。除了身为妻子的贤惠操持外,更是凭借自己对京剧扮相敏锐的审美和感知,不断改进梅兰芳的妆容、发式和服装。
那一时期,梅兰芳的舞台造型都出自王明华之手。在王明华的精心装扮下,梅兰芳的扮相更加俊美出尘,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可以说,梅兰芳能够走红,王明华绝对功不可没。
梅兰芳王明华不仅在事业上对梅兰芳帮助很大,还在婚后为梅兰芳生下了一儿一女,对于单传的梅家来说,更是功不可没。为了兼顾丈夫的事业,王明华在生下女儿后,就狠心做了绝育手术。因为那时戏院有一个“女子不得在后台逗留”的奇怪规矩,为了照顾梅兰芳,王明华从此便以女扮男装的方式,陪伴在梅兰芳左右,并负责他的一切演出事项。梅兰芳与王明华但就在梅兰芳开始渐渐走红时,一场荨麻疹,夺去了他和王明华的一双儿女。两人在伤心之余,又面临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梅兰芳是家族里兼有两房的独子(父亲兄弟二人,大伯无子),不能无后。
舞台上的梅兰芳为了梅家的后代,王明华无奈同意梅兰芳再娶。而迎娶的人,就是梅兰芳的同门师妹福芝芳。本来丈夫再娶,对王明华的伤害已经很大,而福家提的一个要求,更是让她倍感委屈。
福芝芳福家要求梅兰芳,必须要以明媒正娶的方式迎娶福芝芳,与王明华同为正妻,也叫平妻。对于这个苛责的条件,王明华虽然不情愿,但为了丈夫还是同意了。所有人都被王明华的识大体顾大局感动了。可人们不知道,王明华点头的同时,心中又有多少无法诉说的辛酸喝无奈呀!
曾经的她,也是儿女双全的幸福母亲,更是被丈夫偏爱的贤惠妻子。可随着儿女夭折、丧失生育能力,她在这个家的存在,似乎慢慢变淡了。练功的梅兰芳自从梅兰芳迎娶福芝芳后,两人婚姻美满,还生下一个儿子。相比之下,作为原配的王明华,在这个家中反而像极了一个多余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下,王明华病倒了,被诊断为肺结核。为了不传染给家人,它她决定到天津治病,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王明华在天津治病期间,梅兰芳只去过一次。而且不是去看望,而是要告诉她,自己又结婚了,新太太就是梨园冬皇孟小冬。杜月笙与孟小冬最终,1929年,被病痛折磨的王明华,在弥留之际呼唤着梅兰芳的小名“畹华”,在天津病逝。或许是出于对王明华的愧疚,梅兰芳特地在香山万花山选了一块墓地,只因“万花”与“畹华”同音,以此成全王明华至死未圆的意难平。梅兰芳与王明华合葬墓这就是梅兰芳与王明华的故事。在野史中,王明华被描述成一个“醋坛子”,因为自己的小肚鸡肠而自食恶果。但在正史中,王明华又被描述成了一个世间难寻的贤妻,为了梅兰芳不惜孤老终生。这就是正史与野史的区别,同样的故事,完全不同的叙述,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让你选,你相信正史还是野史?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其实是留有血脉后人的,在对待大侄子朱允炆的后人这件事上只能说朱棣做得比唐太宗李世民强多了。
建文四年(1402年)由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结束,最终以朱棣率军攻入当时的明朝都城南京,朱允炆自焚烧宫而结束。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本来按照嫡长制礼法来说朱允炆是无缘继承皇位的,毕竟他是朱标的次子,但是朱标与原配妻子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常氏所生嫡长子朱雄英夭折了,后来常氏又因生育三子朱允熥时落下了产后病而死,因此本是朱标侍妾的朱允炆生母吕氏被扶正为嫡妻,所以朱允炆后来在礼法上也具备了嫡长子身份,在朱标英年早逝后,朱元璋就决定跳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之后听从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议决定削藩,并且他的削藩手段很残酷,还逼死了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都陆续被朱允炆所削藩,最终激起了朱棣的反抗,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时已经生育了至少五个儿子,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朱允炆生育的儿子应该夭折了三个,最终只剩下与嫡妻马皇后所生育的两个儿子活了下来,分别是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
朱文奎是朱允炆的嫡长子,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据记载朱文奎出生时天气不好,当天乌云遮天蔽日,而且他出生的日子还是晦日(古代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因此当时已经68岁的朱元璋并没有为见到曾孙而高兴,反而朱元璋在朱文奎出生这天称:“日月皆终,大凶之象。”
朱元璋对朱文奎这个曾孙的出生很不高兴也很不满意,他认为朱文奎好像是个煞星转世会给老朱家带来无穷祸患。
朱元璋的预言果然很准,似乎朱文奎确实没给他老爹朱允炆带来好运,而且也确实给老朱家带来了祸患,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册封朱文奎为皇太子,但是很快就爆发了靖难之役的叔侄相残悲剧,朱允炆在位四年就没干过别的事,基本就是在和叔叔朱棣干仗,而且最后还被叔叔朱棣打败了。
在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后,他并没有急着攻打皇宫,而是先派人把嫂子也就是朱允炆的生母吕太后请到了军中,朱棣对吕氏表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侄子朱允炆,铲除他身边的奸臣,希望嫂子吕氏能劝朱允炆放弃抵抗投降。
朱棣对嫂子吕氏一番惺惺作态之后,就准备把她送走,也是在这时候传来了朱允炆自焚烧毁皇宫的事情。
在《明成祖实录》中记载:(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这意思就是说朱棣见朱允炆烧宫,立刻就派人去救火,结果很不幸却找到了已经烧焦的朱允炆遗骸,于是朱棣又当众表演哭戏,他对着朱允炆遗骸哭诉说着:“痴儿,何必如此,我是你亲叔叔怎么能害你。”
而按照史料记载一同与朱允炆自焚的还有他的嫡妻马皇后和嫡长子太子朱文奎,但是要知道历史上对于朱允炆的下落那是一个谜。
对于朱允炆的下落历史学界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明实录》中记载是真实的,朱允炆一家三口已经自焚而亡。
另一种就是认为只是朱允炆的妻子马皇后自焚而死,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趁乱化妆成和尚逃跑了。
因此朱文奎的最后结局和他老爹朱允炆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朱允炆真的是自焚而死,那朱棣找到的那些被烧焦的遗骸其中就包括了朱允炆和朱文奎父子。如果朱允炆真的是化妆成和尚带着儿子朱文奎逃跑了,从此以后父子俩都以和尚身份掩饰生存。
所以朱文奎的下落实际上就是和他老爹朱允炆一样成谜了,在《明史》中也隐晦地记载朱棣确实曾经多次派人寻找过朱允炆父子。
当时朱文奎已经7岁,朱允炆不管是自焚还是逃跑带着他还可以,但是当时年仅2岁的次子朱文圭可就没法了,因此朱文圭就留在了皇宫之中被朱棣所找到。
虽然朱文圭当时年仅2岁,但他可是朱允炆遗留下来的血脉,在朱棣登基之后,一旦有人想推翻朱棣,就能以朱文圭为口号,恢复建文帝后裔皇位,因此别看朱文圭只是一个人事还不懂的孩子,但他的身份和血统注定了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很大威胁。
所以朱棣对朱文圭很不放心,朱棣登基之后就下旨将朱文圭废为庶人并圈禁起来。朱棣可以下死手杀掉铁铉、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忠于朱允炆的朝臣,但他却没有对年仅2岁的侄孙朱文圭下杀手。
当然,这可能是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良心上过意不去,想给侄子朱允炆留下血脉传承,总之朱棣最后没有杀掉朱文圭而是将他圈禁起来,这也是最能说明朱棣和李世民不一样的地方。
同样都是以武力手段夺取皇位,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后,弑兄杀弟,把太子哥哥李建成和齐王弟弟李元吉全部杀掉,而且为了以绝后患他还亲自带人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邸,把自己的亲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全部杀光。
而朱棣其实也完全可以像李世民那样干,直接把朱文圭杀掉以绝后患,但朱棣却并没有杀掉朱文圭,这也说明了朱棣相比于李世民还是心软一些。
不过朱棣虽然没有杀掉朱文圭,但朱文圭后来的生活其实也是生不如死,朱棣可以好吃好喝的供着朱文圭,却一定要把他圈禁于高墙之内,而且朱棣担心朱文圭有什么想法,因此禁止朱文圭与外人接触,更不允许朱文圭读书识字。
朱文圭当时的生活就是被圈禁于重兵把守的朱元璋老家凤阳广安宫中,只是被好吃好喝供着,但人身自由被严重限制,更是几乎不与外人接触,基本上就如同是被圈养的动物一般。
朱文圭在这种圈禁环境下生活了整整55年,直到57岁时才被堂侄子明英宗朱祁镇释放出来,据记载朱文圭在57岁被释放出来时连牲畜都不认识,更不具备任何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可以说是非常悲惨。
当然,对于从2岁起就被关在屋子中的朱文圭来说,他从记事起就从未拥有过自由,也就感受不到失去自由被人像动物一样饲养的痛苦。
在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英宗朱祁镇初期还有后来的景泰帝朱祁钰都没有想到过要释放朱文圭,毕竟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二次复位后,朱祁镇才下旨释放了朱文圭。
其实朱祁镇之所以下旨释放朱文圭也和他的经历有关系,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时听信了宦官王振的鬼话,亲自率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大明战神”朱祁镇上演了千里送人头的土木堡之变操作,大明军队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部所抓。
朱祁镇被抓后,明朝这头以他母亲孙太后和重臣于谦为首拥立了他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当了皇帝,也就是景泰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了一年有余才被放了回来,被放回之后的朱祁镇身份就十分尴尬,因此朱祁钰总担心朱祁镇复位,于是就把他软禁起来。
七年之后即1457年大将石亨联合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发动了夺门之变,废除了景泰帝朱祁钰,迎立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历经一年的俘虏和七年的软禁生涯,复位之后性情变得悲天悯人,他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又想到被圈禁了55年的朱文圭,于是朱祁镇不顾朝臣反对,执意下旨释放被圈禁了55年的朱文圭。
在《明史》中记载,当时朱祁镇身边的侍从和朝臣都劝他不可释放朱文圭,否则后患无穷,朱祁镇却对朝臣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朱祁镇这意思就是如果上天真的注定让朱文圭当皇帝,那就让他当好了。当时只有翰林学士李贤赞成朱祁镇释放朱文圭的做法,李贤认为朱祁镇此举堪比尧舜。
朱祁镇当然对释放朱文圭很有自信了,因为被释放出来的是已经57岁基本一只脚迈进棺材的老人,况且朱文圭还被圈禁的智力如同小孩一般,最关键的是这时候的朱文圭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号召力了,要知道五十多年过去了,朱允炆的政治影响早已经烟消云散,朱棣及其后人的皇位已经十分稳固,哪里还会有拥护建文帝的人再来以朱文圭的名义造反,所以朱文圭怎么可能对朱祁镇的皇位有多大威胁。
朱文圭被放出来后依旧安置在凤阳,虽然朱文圭被放了出来,但他连很多基本生活物品都不认识,完全与社会脱节五十余年,因此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而朱祁镇就索性好人做到底,他在凤阳赐给朱文圭一座豪宅,赐给了朱文圭不少钱,并请人帮其理财,还赐给了不少仆人和美女,至此朱文圭才过上了一个皇子应该有的生活。
但是很可惜朱文圭被释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不过朱文圭却留下了后人,按照朱文圭被释放不久就去世的时间算,他的后人很可能是在被圈禁时期所生,毕竟他只是被圈禁,又没有被限制娶妻,因此他在圈禁时期生育了子女,由于朱文圭始终没有被恢复皇室宗籍身份,所以他的后人也被称之为建庶人。
同样不止朱允炆留下了后人,他的弟弟朱允熥也留下了后人。朱标一生共有五子,分别是嫡妻常氏所生老大朱雄英和老三朱允熥,还有继妻吕氏所生老二朱允炆、老四朱允熞、老五朱允熙。
朱棣登基后并没有对大哥朱标的儿子赶尽杀绝,朱棣只是将朱标的剩下的三个儿子从亲王爵位降级成了郡王,朱棣先是将朱允熥从吴王降为广泽王,封地在福建漳州,然后将朱允熞从衡王降为怀恩王,封地在辽宁建昌。
但是没多久朱棣就反悔了,他害怕把两个侄子封得太远不利于自己控制,于是又把刚到封地不久的二人召回南京,朱棣如此朝令夕改让朱允熥和朱允熞哥俩颇有怨言,二人就在路上对发了些牢骚,这些话就被朱棣知道了,于是朱棣就以兄弟二人不知感恩为由,将他们废为庶人,把他们及其子孙后代永远禁锢于中都凤阳。
而朱标的第五子朱允熙被朱棣从徐王降为瓯宁王,并让他带着母亲吕氏留在南京看护他的老爹朱标的懿文太子陵,永乐四年(1406年),朱允熙的住宅莫名其妙失火,朱允熙被火烧死年仅16岁。
朱允熙死后不久,被圈禁在凤阳的朱允熞在圈禁中抑郁而亡,死的时候大概29岁,没有留下后人。
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爆发了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企图推翻朱棣并拥立朱允熥继位的谋反案,朱橞被废除封爵圈禁至死,虽然朱允熥没有直接与朱橞图谋,但是朱棣却十分猜忌这个侄子,因此这一年朱允熥暴毙而亡,至于他的死因至今成谜。
朱允熥暴毙之后,他身边有一名心腹太监王忠冒死带着他唯一的儿子朱文坤逃出了凤阳,此后王忠带着朱文坤落户山东莱阳,并且朱文坤改姓为王,还是大概在朱祁镇在位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约束松了,朱文坤才恢复了自己的朱姓本名,并被官府报备给了朝廷,因此当时明朝官方称朱文坤这一脉的后人为吴庶人。
此后据《明史》记载: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英宗不许。
也就是说此后还有人劝朱祁镇把建庶人和吴庶人重新圈禁,都被朱祁镇否决了,这也代表了朱祁镇对朱标和朱允炆这一系后人的宽大政策。
此后朱文圭和朱文坤的后人也都得到了明朝皇帝的妥善安置,据《明史》记载: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礼太监(即南京的司礼监太监)覃包等奏及建庶人、吴庶人两家衣料短缺,宪宗命工部予以供给。
这意思就是说到了朱祁镇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时期,朱文圭和朱文坤的后人衣食供给全都是由朝廷负责,也说明了朱文圭和朱文坤的后人得到了皇室应有的待遇,只是身份还是庶人身份没有被承认而已,总体而言也就是说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在明朝生活的还不错,得到了朝廷的照顾。
后来在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时期,还有浙江天台诸生缪恭上书通政司,请求给朱文圭的后人封王爵以奉祀朱标。
要知道虽然朱祁镇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采取了宽仁之策,但在整个明朝时期官方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其实还是十分敏感的,在史料中关于建庶人和吴庶人的记载寥寥无几,因此通政司不敢把缪恭这个提议转达给朱佑樘,于是直接将缪恭打入大牢。
后来这件事还是被朱佑樘知道了,朱佑樘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英明的皇帝,他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于是命有司释放了缪恭。
虽然朱佑樘释放了缪恭,但并不代表他会恢复朱文圭后人的宗籍身份并册封为王爵,因此朱佑樘的态度也代表着之后的明朝皇帝可以延续朱祁镇对朱标和朱允炆后人的宽大政策,但是底线就是绝不能恢复他们的宗籍身份,否则那可真是给自己找麻烦呢。
毕竟在明朝还是很重视礼法名分,而朱标是铁打的懿文太子,朱允炆则是朱元璋钦定的合法继承人,如果恢复了朱标和朱允炆后人的宗籍身份,那就意味着他们比朱棣的后人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因此在后来明朝的皇帝可以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采取宽大政策,给予他们相当于皇室的待遇,而底线就是绝对不能恢复他们的宗籍身份。
写在最后所以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做得比李世民好多了,并没有对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赶尽杀绝,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给他留下了后代血脉,并且朱文圭的后人还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宽仁政策的安置,只不过在明朝时期朱允炆的血脉后人都是没有皇室宗籍身份的庶人。
不过在明末帝崇祯殉国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为了凝聚皇室人心,重新恢复了朱文圭后人的宗籍身份,并追谥朱文奎为恭慜太子,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但是明朝都已经灭亡了,这种追谥还有什么意义呢。
建文帝的子女去哪里了?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靖难之役是指的,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文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老辣的燕王朱棣获得胜利。南京城破时,建文帝和太子不知所踪,至于建文帝的其他子女,下场当然也挺惨的,毕竟成王败寇是亘古不变的定理,皇家之争就是那样的冷血。
靖难之役的前因后果公元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谁能想到当年讨饭的朱元璋能成为皇帝,连朱元璋在这一刻都不禁觉得一路走来不可思议。朱元璋登基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朱家江山,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到各地就藩,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朱家江山。可是等到朱元璋最后几年,随着边疆战事稳定,藩王就有点尾大不掉的局面。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没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儿子敢和老朱作对,还都老老实实的各司其职。朱元璋死之前,不顾群臣的反对传位给了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这样就让各地藩王不满,原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为太子,未来的皇帝继承者,没人有话说。可是现在朱标挂了,朱元璋竟然传位于孙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所以朱元璋这样做,更激起了藩王对中央的仇恨。
朱允文继位后,也觉得自己作为皇太孙继位确实有点心虚,面对镇守边疆手握重兵的叔叔们,朱允文也感受到了危机感。这些藩王中尤其是燕王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同时也是朱元璋儿子里面打仗最厉害的藩王,也是最像朱元璋的一个儿子。更要命的是由于燕王要长期对抗北面的元朝残余势力,所以他镇守的北平,统兵数万,又有节制沿边兵马之权。
估计建文帝见到朱棣都有点害怕这位叔叔,后来朱允文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着手消藩。要消藩,藩王肯定都不愿意,谁也不愿意自己失去手中的权利,况且这个消藩的还是自己的侄子,本来侄子继位就让这样人很烦,现在消藩肯定会激起反抗。
一开始朱允文采取的柿子专门逮软的捏,先消一些势力弱小的藩王,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毕竟实力不允许嘛。可是这样也打草惊蛇了,引起了朱棣的防备,后来朱棣还装疯卖傻的蒙骗朱允文为战争做准备,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就正式起兵反抗,借口是朝中有奸佞之臣,帅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朱允文屡次秀低智商,最后不知所踪其实现在来看靖难之役,感觉朱允文确实是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首先朱允文对朱棣有着太多优势,比如朱允文是正义之师,朱棣再怎么着也是属于造反,虽然他给自己定位为除掉皇帝身边奸臣,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就是造反。
另外,朱允文兵力和粮草很充足,朱棣虽然骁勇善战,屡次率兵亲自冲锋,但是朱棣是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大明王朝,明显处于劣势。朱允文可以调集的资源比朱棣多太多。
但是就这样有太多优势的朱允文愣是被朱棣反败为胜,真是不可思议。其实多看一下史书就可以发现,朱允文这家伙智商确实堪忧。朱允文的失误主要有三点。第一,不应该柿子专门逮软的捏,要想削藩就要先削强的,这样朱棣来不来准备,很容易就会被拿下。第二,既然朱允文想要削藩,就不应该放朱棣的几个儿子回去,这样即使朱棣造反也会投鼠忌器,没有儿子们的帮助,朱棣也难成功。朱棣三个儿子在靖难之役都立有大功。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北平城。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跟随朱棣征战,屡立战功,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朱棣的命。第三,就是错用李景隆这个草包,用耿炳文的话,朱棣绝对难成功。
当然朱棣能成功确实也有很多运气成分,数次命悬一线,都能够逢凶化吉。再加上和尚姚广孝给朱棣出的主意,饶过朱允文的大军,直奔南京,这点确实很绝。
建文帝和子女们的结局?不管怎么样,反正最后朱棣确实胜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的帮助下,成功攻入皇宫。而朱棣攻入皇宫后,宫内发生大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虽然朱棣可能怀疑朱允文逃走了,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还是宣布朱允文已经被大火烧死。关于建文帝的生死之谜,一直没有定论,楚风觉得建文帝大概率死于火灾,毕竟皇宫被围,又没有暗道,建文帝很难冲出去的。
建文帝一共只有两个儿子,并且都是马皇后(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一定要和马大脚区分开)所生。马皇后被宫中的大火烧死,至于两个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一个和朱允文一样不知所踪,另一个被囚禁了一辈子。
朱文奎,朱允文的长子,1396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靖难之役中与父亲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但是并不确定。南明弘光帝追复其为恭愍太子,隆武帝追复其为和简太子。朱文奎出生的时候,是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日,所谓晦日就是指的每月的最后一天。所以朱文奎出生时,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由此可见朱元璋很不高兴。后来真验证了朱元璋的预言。
朱文圭,朱允文的第二子,马皇后所生,靖难之役结束时,朱文圭才两岁,朱棣并没有轻易的放过这个侄孙,把他囚禁到了老家凤阳。也没有了原来的名字,被朱棣称作“建庶人”。
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因为自己被弟弟幽禁过,所以对同样被幽禁的“吴庶人”(可能是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产生怜悯之心,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并将其释放。朱文圭此时已被囚禁五十余年,重获自由后已是不辨牛马,不久后去世。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还有三个庶子,分别叫朱缙、让銮、让山。但是并没有可靠的史料进行证明,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其实不光是建文帝的后人,就是建文帝的兄弟姐妹,朱标的儿子们,也都被朱棣整的不轻,毕竟朱棣觉得他们都是个隐患嘛!如果朱标知道朱棣这样对他的后人,真不知道朱标会不会伤心,毕竟朱标对朱棣还是挺好的。但这就是出生在皇家的悲哀,皇权面前,任何亲情都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这也不能怪朱棣,怪就怪他们都是朱标的后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