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大公,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实行了大选?
大约有125个国家。
共和国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现今世界上有125个共和国,像法兰西共和国等。
王国指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现今全球共有16个王国。
公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一种形式。如安道尔公国、列支敦士登公国等。
大公国的君主称号为“大公”,由大公掌握国家权力的国家,如卢森堡大公国等。
联邦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统一国家,如瑞士联邦等。有的国家称之为“联盟”。
为什么西方国家还保留君主制?
君主制
君主制(英语:Monarchy)是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的政体由单一国家领袖行使名义上或是绝对的政体权力,通常为世袭制,且为终身任期。从发展史上,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时期,其王国多为绝对君主制,和现代国家不同。随着征服和被征服,很多演变为现代国家,并由此形成当今各种政治体制的国家,如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及部分君主专制(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
中文名
君主制
外文名
Monarchy
分类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二元君主制
国家元首
国王、皇帝、天皇、苏丹、埃米尔
社会制度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简介
君主制由君主,包括国王、皇帝、天皇、苏丹、天子等担当国家元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
据统计,至今保留有君主政体的国家:亚洲有马来西亚、科威特、约旦、阿曼、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不丹、日本、泰国、文莱;欧洲有英国、卢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麦、荷兰、比利时、摩纳哥、安道尔、列支敦士登;非洲有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大洋洲有汤加。

实行君主制的国家
历史
君主制(monarchy)以君主(皇帝、天皇、大汗、国王、大公、苏丹、沙皇和埃米尔等)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在君主制下,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
君主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体形式。它不仅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还被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君主制的具体形式并不单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奴隶制国家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如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夏商和西周。君主专制制也是封建制国家最主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欧洲封建社会,许多国家的君主专制制是由贵族君主制经等级君主制转变而来的。在资本主义时期,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主要表现形式为君主立宪制,具体又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在当代日趋衰落。
产生方式
世袭
世袭君主制,是君主制政体的最常见形式。世界上大多数现存及曾经存在的君主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体。与其相对的制度是选举君主制。
在世袭君主制制度中,所有君主来自于同一个家族或宗族,王位(君主权力)在家族内部从一个成员传给另一个成员(通常是父传子,也有可能是兄传弟、叔传侄等等)。世袭系统有政权稳定、延续性好和可预测的优点,这来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和亲和力。
举例来说,当一位世袭君主去世或退位后,王位通常会传给下一代的直系血亲,如他或她的孩子,而且往往是较年长者。当这个孩子死了,王位将再传给他的孩子;如果此人绝嗣,则会传给他的兄弟、姐妹、侄子或其他亲属。为了维持这种体系,世袭君主制常常需要以法律形式制定一个明确的继承顺序,以决定一位君主去世之后,谁有最优先的权利成为下一位君主。现代的世袭君主制国家所采用的继承顺序通常基于长子继承权,但也存在着其他的继承体系,如最年长男性亲属继承、在世君主指定继承和交替继承,这些体系在以前的君主制政体中应用得更为普遍。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继承体系,它们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女性是否可以拥有继承权。在父系继承制中,继承权由男性独占,女性没有权利继承,而且她们的男性后代也无权继承。把这种制度体现得最为典型的是古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但萨利克法典的本意并非剥夺妇女的继承权,而是避免土地由于妇女结婚落入村社之外。与之相对的,有些继承体系就允许女性成为继承人。
选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选举君主制实际上是世袭君主制,例如所有候选人只能来自一个家族时。这在许多古代国家中出现过,常常是由真正的选举君主制转化而来的。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君主在自己尚在位时就利用权力和影响使其亲属(如儿子)被“提前”选举为下一任君主。另一种情况是,某个家族历史上有多位成员被选为君主,逐渐积聚了强大的势力,以致他们最后可以垄断王位(因为没有人敢于选举该家族之外的人)。
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西部地区,许多国家在名义上是选举君主制,然而该国的王位实际已由一个家族把持了数世纪之久。这种情况可以称为“伪选举君主制”,它只在官方上有一个选举的形式,而在本质上王位是世袭的。在步入近代之后,这些“伪选举君主制”的国家大多数变成了真正的世袭君主制。
当今世界上实行选举君主制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和阿联酋。
政体形式
君主制可分为无限(绝对)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无限君主制的典型是君主专制制。有限君主制包括等级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以下就是各个君主制的具体制度的特点和其历史情况。我都将其分段并进行详细的说明。
君主制是在封建时代出现的,中国是从夏开始的。西方的君主和东方有很大不同,即使在封建时期,西方的君主同他的那些领主即附属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兄长和小弟的关系,彼此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绝没有东方君主那样大的权力。
绝对君主制
绝对君主制是一种独裁的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政体),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臣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但是君主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某些宗教或传统的限制。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 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利。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欧洲大陆的绝对君主制在中文常常叫做君主专制政体,很容易与古代东方国家的皇权专制主义混淆。
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国家。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的程度不同,君主保留的地位和权力也有所不同。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君主专制
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式。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依靠官僚军事机构,维护其专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君主专制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夏代奴隶制国家(那时候是“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建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4000多年间,基本上都实行君主专制制。
有限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
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助等级代表(代议)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是封建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封建割据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障碍,新兴市民阶级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迫切要求改变封建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将国家统一在君主(国王)权力之下。其主要特征是:在国王之下设立由国王召集、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代表会议是君主的法定立法咨询机构 ,是君主 、贵族、市民上层分子的政治联盟形式,是反对封建割据和加强王权的工具。自13世纪起,西班牙、葡萄牙、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先后实行等级君主制。法国是等级君主制的典型。
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二元君主制指君主立宪的前提下,君主权力大于议会,各种主要法令都要经其签署,并且常有权委任首相和上议院议员,某些国家还有君权神授色彩,而不是政教分离的。
二元君主制是起源于近代欧洲现代化,从政府层面看来,在有两个形式上矛盾的方向同时进行,便是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制的成立,和相对的自由民主的私有财产的确认,在后世理解是因为公民社会和理性主义发达的结果,所以可以接受政府以独立于营利事业原则外运作,而专注于国防和外交事务。
但在较后才开始现代化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张政府权力又为了吸纳社会上不同的思想的人士,为了晋身政府层面加强其运作,于是一部分君主制国家在统一和独立的同时,编成了宪法成立议会,但和“虚君共和”相反是“虚位议会”制度。
一般认为二元君主制是原型是16世纪欧洲中东部地区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但成熟于19世纪初期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当时拿破仑因战争需要而称帝,但又希望能保持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成果之产物。而且受到十九世纪中欧洲推广,如德国和意大利统一后宪法所仿效。并受到很多仍然保持前启蒙时代的诚虔信仰的非欧洲社会的接受,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巴列维王朝时代(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
但在实践上二元君主制,因为无法同时兼顾君主和议会权力之争,往往沦为了第三方的武装革命或政变的牺牲品,如战时的日本和意大利或后来的伊朗等,被认为是权责不明的制度。所以在21世纪初仍然保持二元君主制的国家较少,通常只是限于指某些中东地区的君主制国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内阁必须从议会中产生,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续。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君主也要例行公事表示同意。君主是“虚位元首”,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主要代表国家进行礼仪活动。但君主仍保留显赫的地位和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尊严,仍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加拿大、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王室日趋平民化的风气已渐渐为大众所接受。欧洲和非洲的君主则大多“统而不治”,除了担任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外,主要承担慈善性的社会工作。荷兰和北欧一些君主国的王室被称为“骑自行车的王室”。许多君主制国家已废除了不准王室成员与平民结婚的法律。
西方历史上有这种要求平等民主的觉醒意识吗?
马克思恩格斯和毛主席教导我们: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反抗!古今中外反抗到处都有,只不过反抗所追求的东西有所差别而已。平等、民主只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但要为生存而说抗争,则遍布于历史,只不过由于西方对自己的宣传都是正面的,以及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再关注底层人民的斗争,很多不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1.古罗马:斯巴达克斯起义。公元前73年以角斗士斯巴达克斯为首,在罗马卡普亚爆发了罗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起义历时两年,起义军发展到十多万,烽火燃遍亚平宁半岛,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统治。因敌人异常强大,起义军战略失误及起义奴隶只追求自身的解放的缘故,起义失败。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发生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国王又随意征税,农民失地工人失业,于是这些资本家出钱贫困工农出人,发动了革命,国王查理一世被抓,后被处死。
2.1848年欧洲革命,这次革命堪称欧洲历史上最大范围的革命,这是一场是平民对抗君主独裁的革命,这场革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也有提及,这场革命摧毁了法国的七月王朝,也促进了意大利德国的统一,反动代表,法国的基佐奥地利的梅特涅一个下台一个男扮女装逃跑。但革命最终在封建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1789年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中学世界历史最繁复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场革命是在自由博爱天赋人权启蒙运动的浸润下爆发的,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争取了一些民主权利,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中心粉墨登场,但这只是资产阶级的天堂,所谓的权利对于贫苦大众依然模糊而渺远。
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现在世界上的非主权国家都有哪些?
当前世界上非主权国家有根西、泽西、直布罗陀、 安圭拉、蒙特塞拉特、圣赫勒拿、留尼旺、马提尼克
拓展资料
非主权国家,即一个国家是另一个国家的属国。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决定本国和另一个国家是否结盟、交战、合并或对自己的领土没有支配权,就表示这个国家,是一个非主权国家。没有主权,便不是国家,只可称为地区。
英国承认自由法国的合法性?
英国承认自由法国,当然就是为了尽可能把愿意继续与德国作战的法国人拉过来。
法国投降以后,英国已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整个西欧除了瑞士已经全部被德国征服,而瑞士是德国的洗钱机器;
整个东欧除了苏联都是德国的占领区和仆从国,而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整个北欧除了瑞典都已经向德国俯首称臣,而瑞典是德国的矿产基地;
南欧……不说也罢,只有德国的盟友意大利是大国,其他都是不值一提的小国,德国未来的开胃甜点。
自由法国的宣言和旗帜
这个时候,逃亡到英国的法国陆军次长戴高乐挺身而出。1940年6月22日,法国的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投降。戴高乐得知后立刻在伦敦发表声明,谴责贝当政府的投降行为,同时,宣布成立“自由法国”。几天之后,英国正式承认戴高乐为“一切自由法国人的领袖”。戴高乐所从事的建立自由法国的行动,便被人们称为“自由法国运动”。
自由法国军队士兵在审讯德国俘虏
所以,不仅仅是戴高乐需要英国的承认,英国更需要自由法国这个盟友来鼓舞士气、同时动摇法国跟随德国的决心。
但是,自由法国除英国承认外,还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在法国南方小城维希成立的法国政府仍被认为是法国的合法政府,即使在伦敦的法国大使馆也还保留了一个领事,负责与英国官方联系。
自由法国坦克部队
为此,英国做了许多看似亏本的买卖来帮助自由法国扩大实力。出钱出兵帮助自由法国夺取许多法属殖民地——乍得、喀麦隆、刚果、乌班吉、加蓬、法属印度——作为自由法国的基地;将一部分被英军扣押和俘虏的的法国军舰交给自由法国……
在英联邦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了“自由法国”的合法性。使其从一文不名的流亡政府成长为与维希法国分庭抗礼的政权。到1943年,自由法国的军队规模已经成为仅次于美英的第三大盟军。
自由法国空军部队
维希政府的舰队为抗拒德国接收而自沉
而对维希法国的分化策略也取得了成功。有了自由法国这条后路,这个政权对德国始终若即若离,最后更是宁可将海军全部自沉也不愿意被绑上德国的战车。
自由法国军队最早以殖民地的阿拉伯人和黑人为主
不仅仅是自由法国,出于同样的理由,英国慷慨接纳了所有不愿意屈服德国的流亡政府:
卢森堡女大公夏洛特曾在加拿大和美国多次演讲,呼吁罗斯福总统放弃孤立主义、援助欧洲各国的抗德事业;她那小小的内阁则在伦敦从事宣传活动,还编练了一支几十人的“自由卢森堡”武装。
比利时首相皮埃洛在伦敦组织的流亡政府得到了比属刚果殖民地的承认。英国方面也将1940年转移到伦敦的部分比利时黄金储备交给皮埃洛调度。流亡政府编练了一个旅的陆军、一支特种突击队和两个空军中队,参与了反攻欧洲大陆的行动。
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在1940年5月携内阁成员飞往伦敦。撤往澳大利亚的残军编组了两个轰炸机和一个战斗机中队,参与太平洋方向的反攻;经法国撤退到英国的部队则重组为一个步兵旅和三个空军中队,参加了反攻欧洲大陆的行动。
波兰参议院议长拉茨基耶维奇在巴黎组建了流亡政府,以独立战争名将西科尔斯基为总理。通过征募侨居西欧的波兰公民,他们在半年内重建了四个师又两个旅的陆军以及四个中队的空军,开战前抵达英国的部分海军舰艇也向该政府效忠。
希腊国王乔治二世国王带着内阁在埃及开罗落脚,麾下有数千名陆军官兵以及海军主力。
此外还有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等流亡政府。
总而言之,英国对自由法国的承认就是英国式的统一战线政策,目的是争取尽可能多的盟友来共同抵抗德国的侵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