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董昭,曹操为何不称帝?
一代枭雄曹操胸怀大志,凭借对权谋的运用,在东汉末年之后的董卓之乱中崛起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依靠如此优势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被誉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然而晚年时候的曹操到了权利的顶峰,但是他始终没有登上地位,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那么为什么曹操没有能够登基呢?
第一个原因。东汉末年,汉家天下大乱,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纲常伦理,忠孝礼仪仍然都在,曹操虽然有雄才大略,但是仍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争夺权力内争外战的血雨腥风中,一直以天子之名,出师以捍卫朝廷的名义进行战争。
假如他自己登了地位,那么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是会立马丧失。
而且还会受到其他武装的攻击。
东汉末年,袁术是第一个敢于称帝的人
但是结果呢?
孙策听闻袁术称帝便命谋士张纮做书对袁术斥责。
大概意思就是说袁术本为四世三公本该为朝廷讨逆贼,而献帝,也无过错,又没有改朝换代的迹象,却行此篡逆之事,实是不智之举,而曹操又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袁术成了南北无援之势。
其后失势之后的袁术,遣使至袁绍处
书云: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为唯强者兼之耳。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口百万,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曹操虽欲扶衰奖微,安能续绝运,起已灭乎!谨归大命,君其兴之。《后汉书》袁术传
什么意思呢?
就是自己做不了皇帝,让给别人,不如让给自己的家人而袁绍早就向往着自己当皇帝,当他接到袁术这封信时
“阴然其计”。
最后袁术看到自己现如今的惨状,坐在床上叹息良久,然而大叫一声“袁术至于此乎!”一头倒在床上,呕血而死,东汉末年的落魄霸主竟是如此下场。
前车之鉴,曹操不可能不会吸取教训。
第二个原因。虽然曹操已经取得了对汉室中央的绝对控制权。
但他的势力仍然只是局限于北方,东吴的孙权,川蜀的刘备亦非等闲之辈。
曹操晚年时期孙权曾向曹操建议称帝,当然孙权也没安什么好心。
那么曹操是怎么回答的呢?
史书记载:“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呀!
假如曹操一旦称帝那么将会成为那么必会倍受煎熬。
曹操如果贸然称帝,必然成为众矢之地。
让孙权,刘备等人有了一个讨伐乱臣贼子的借口,据而带领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
如此一来,他苦心经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优势就会丧失,不仅限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更有可能引发一场生死战争。
一旦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那么胜算可想而知,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式,心思缜密的曹操又体会为了一时的痛快而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
第三个原因。曹操为人讲求实际实权。虚名他再清楚不过。
能够从乱世中一路走来,靠的不只是那一点点的虚名,更是因为他比较注重实际。
称帝,不过是一个名号。
而实际呢?
命令由他下发,政策他来制定,官员由他任命,这一切足以说明他名为丞相实为为皇帝。
皇帝的名号,此时不仅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可能因此而遭罪,要它何用呢?
曹操大将曾劝说曹操称帝
史书记载: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於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什么意思呢?
周文王打下了天下,让儿子姬发成为了周天子。
老子打天下儿子做天下。
通过这句话我们大概能够体会到曹操的真实想法吧!
我是爱好历史的上班族,希望大家留言讨论点赞关注。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
一,韩信
1,最有名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2,第二个韩信与第一个是同时期人物。他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王族,韩襄王的庶孙,西汉开国元勋之一,被封韩王,故又称韩王信。后投降匈奴,被汉将柴武斩杀。
二,平阳公主
1,最有名的平阳公主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女,在李唐代隋过程中,统领『娘子军』建功立业,共同攻破长安。去世后谥号为昭,是唐朝第一位死后赐予谥号的公主,也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采用军礼殡葬的女子。
2,第二个平阳公主之所以有名,源于西汉著名将领卫青。卫青初时是平阳公主家的奴仆,姐姐卫子夫被平阳公主送给汉武帝,卫子夫受宠封为皇后,卫青也逐渐被汉武帝赏识。卫青讨伐匈奴立下大功后,经卫子夫撮合,娶了寡居的平阳公主。
三,李纲
1,第一个李纲是赫赫有名的“太子杀手”。李纲(547—631年),隋唐时期名臣。
北周时,李纲任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子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后来宇文宪被杀。
隋文帝时,任太子杨勇的太子洗马,后来杨勇被废。
唐朝建立后,出任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李世民登基后,李纲再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后来李承乾被废。
2,李纲(1083年-1140年),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金兵第一次围攻北宋京师汴京时,组织了汴京保卫战,团结军民,击退金兵。宋高宗继位后,李纲曾短暂为相。
四,李靖
1,《封神演义》里的托塔天王,哪吒之父。初为商朝陈塘关总兵,后反商伐纣,姜子牙封神后,成为掌管十万天兵天将的托塔天王。
2,第二个李靖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是第一个李靖的原型之一。
五,李密
1,李密(224—287年),西晋初年大臣,《陈情表》作者。
2,李密(582年~619年),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
大业九年(613年),参预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
大业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颇受翟让信任,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
大业十三年,攻克兴洛仓,散粮济贫,百姓纷纷来投。拥众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被翟让推为主,称魏公,年号永平。后设计杀翟让,部众离心。
皇泰元年(618),投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与王世充决战,兵败入关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反唐出走被杀。
六,于成龙
1,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清初名臣、循吏。历任罗城县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和知府,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死后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
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
2,于成龙(1638~1700)为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官至总督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
两个于成龙曾一起共事,均官至一品总督,都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老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曾向康熙帝推荐小于成龙,后者被任命为江宁知府。老于成龙去世时,身边没有亲人子女,小于成龙主持料理了老于成龙的丧事。
为何后人痛斥曹操是汉贼?
什么是汉贼?篡夺汉室江山的人才被称为汉贼。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刘协已经禅位给曹丕了,这就意味着汉室江山已经不存在,不仅实际上不存在,连名义上也不存在。
而且,刘备建国的时候,其国号就是汉,并非蜀汉,更不是电视剧里面常常说的蜀。
刘备高举继承汉室天下的大旗,对外宣称继承汉室天下的,其行为就是为了光复汉业,而且刘备也是刘氏宗室,具备继承汉室天下的资格,因此刘备称帝无可厚非的,可是曹操却不同,他虽然没有称帝,可是干的很多事情都是篡位的行动,因此他被称为汉贼才是名至实归。
为何这么说,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曹操到底干了一些什么事情让世人皆认为他是汉贼呢?
加入反董联盟的时候,曹操的行为不会被人质疑他,反而认为是枭雄的举动,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随后闻名来投奔他,比如荀彧,就非常认同曹操。
当汉献帝蒙难,到处颠破流离之际,曹操出手将他以及许多官僚大臣们迎接到许都,建立起汉室朝廷。许多人也跑来投奔曹操,因为他的义举确实是恢复汉室天下的行为,可是后来的行为却慢慢地变味了,特别是随着地位和实力膨胀之后,一切都变了,逐渐从权臣滑向汉贼。
首先,囚禁皇帝,剥夺皇帝的人身自由。
权臣只是贪图权力,比如霍光,梁冀等人就是如此,对于皇权只是侵犯,但是没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但是对于曹操而言,就不一样了。他不仅只是简单的控制权力,而是连皇帝也一起控制,通过控制皇帝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因此,将皇帝囚禁起来,剥夺皇帝的人身自由,从而达到皇帝为自己所用,这样的皇帝就如同傀儡一般,虚位而已。
《后汉书·伏皇后传》记载: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之后,创立了新的汉室朝廷,可是此时的汉室朝廷,和真正意义上的汉室朝廷完全不同,甚至和董卓乃至李傕郭汜时期的汉室朝廷也完全不同,此时的汉室朝廷逐步曹氏化。
保卫汉献帝宫室内外的侍卫都是曹氏亲党,甚至服侍汉献帝的宦官也是曹操所亲近的人,曹氏私有化。
议郎赵彦曾经向汉献帝上奏建言,结果被曹操无端杀害,类似这样的人被诛杀了很多,结果就是再也没有人向汉献帝提建议了。
那么以后向谁提建议呢?只能向曹操了。通过这个方式,曹操剥夺了汉献帝参与政事的权力,只能虚位而已。
这是人臣做的事情吗?汉献帝悲愤地说道,你如果愿意辅佐我就辅佐,不愿意辅佐,就把这个皇位拿去吧。曹操听闻之后,再也不见汉献帝了。
从此以后,曹操把汉献帝当做囚犯一样囚禁在许都皇宫中,成为橡皮图章。要知道,董卓还常常去见皇帝,李傕郭汜也常常去找皇帝,可是曹操到死再也没有见过皇帝。
把皇帝当做囚犯,完全不给皇帝自由和权力,这样的人不是汉贼是什么?
其次,铲除异己,彻底剪去汉献帝的羽翼。
皇帝虚位,已经失去了实权,可是这并不意味皇帝在朝中并没有拥护者,有人心里支持,可是行动上不敢支持,有人心里支持而且暗地里也支持。
曹操先后通过两起案件来通过铲除这些异己,彻底剪去了汉献帝在朝中的羽翼,断掉了皇帝东山再起的可能。
第一起案件就是破获了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的密谋,从而顺利地将盘踞在朝中的反曹实力连根拔起,甚至连汉献帝的嫔妃董贵人也没有放过。
第二起案件就是诛杀伏后。东汉以来外戚是皇帝夺权赖以凭借的手段,曹操诛杀董贵人拔出了汉献帝连接朝廷和后宫的第一条线,而诛杀伏后则彻底断了汉献帝依靠外戚的屏障。
从此,汉献帝再无可以依靠的力量,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因为连他的新皇后和嫔妃也是曹操的女儿,而曹操也就成了新的外戚,也就是汉献帝的屏障。
按照东汉以来的惯例,依靠外戚夺权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曹操就是外戚,怎么依靠曹操夺取自家权力?路,被堵死了。
把皇帝嫔妃和皇后都杀了,换做自家姑娘,这样的曹操不是汉贼,又是什么呢?
最后,在制度和礼仪上,不断突破上限。
在制度上,曹操采取很多措施,将实际权力和名义上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导致中央集权愈来愈倾向于曹操,汉室朝廷逐步空心化,成了一个壳而已。
1、舍弃许都建都于邺城。皇帝在哪里,都城就应该在哪里,这就是惯例。可是,从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之后,把汉室朝廷创立在许都,可是曹操很少去参拜皇帝,甚至后来干脆不见皇帝。曹操要么呆在自己的府邸中,要么干脆呆在鄄城。袁绍被击败,邺城被攻下之后,曹操将新的军事政治中心就设在邺城,而许都则成了汉室朝廷名义上的都城,而所有的决策出自邺城,将许都虚化。
2、罢三公设丞相。罢黜汉室以来就存在的三公制度,设立了丞相制度,其目的就是将名义上属于三公的权力也归属于丞相,导致朝廷内外的权力全部集中到丞相的手中。
3、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个权力,当年萧何有,因为他功劳大,这个是刘邦特批的。后来,董卓也有,可是这权力是董卓要的,但是董卓让世人踩到粪坑里面了,名声早已臭大街了。
现在,曹操也有这个权力,他想干嘛?和萧何有同等的地位?可是,萧何是开国元勋,是刘邦的忠臣。可是,曹操闹这么曲,效果恰恰相反,暴露了他的野心了。
4、创建魏国,准备凤凰涅槃。
丞相之位虽然大权独揽,可是这个职位不能世袭,一旦去世了,很有可能大权旁落。比如诸葛亮去世之后,丞相的职位就被刘禅给废除了,因此曹操要想把这个权力传承下去,就得搞出一个更好的东西来。这个就是魏公,甚至魏王。
魏公或者魏王,曹操都有自己的封国,可以任命官吏,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汉室朝廷的官员拉到自己的府邸,成为魏国的官员。
夏侯惇一直担任职位是汉室的官,因此屡次向曹操请求担任魏国的官,毕竟只有魏国的官才更有前途。
在进位魏公之前,曹操还披着汉室的皮,只要忠于汉室的人会自我安慰地认为,曹操依然还是忠于汉室的,可是等到曹操要进位魏公,加九锡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彻底明白了。这些人中包括荀彧,他就极力反对曹操的这个行为,结果不为曹操所包容而自杀。
创立魏国之后,曹操将都城设立到邺城,建立宗庙,拥有冀州十郡之地,设置了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等各种官职,和正式的朝廷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已经奠定了推翻汉室朝廷,建立魏国的框架了,就只差临门一脚。
要知道,非刘氏不得为王可是刘邦建立汉朝以来树立的惯例,否则就是谋朝篡位,大逆不道的行为。
现在,曹操拥有实际权力,还即位魏王,创立魏国,推翻汉室天下已经昭然若揭了,这样的行为不是汉贼,是什么呢?
总而言之,曹操在生前确实没有篡位称帝,可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篡位做准备。就好像把公司的老板已经架空了,财产也转移到名下,而公司所有的员工也是自己招聘的,任命的,就只差把营业执照上的法人代表改为自己的名字了。
前期所有的操作已经完成了,只差最后改名了,这样的操作不是篡位,是啥?正是这些操作导致曹操被人称为汉贼,真的不为过。
可是刘备呢?公司的法人已经被改到曹丕的名下,这个情况下,刘备重新设立了一个公司,高举旧公司的旗帜,继承旧公司的意愿,怎么能算是篡位呢?
可见,曹操和刘备的行为完全不同,性质和意义也完全不同,因此,曹操可以被称为汉贼,而刘备则不是,反而是汉室忠臣才对。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英雄是谁?
皇帝的新衣账号2016年击败了今日头条百分之九十四的账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彩不断,2017年将会更精彩,你关注了吗?
“皇帝的新衣”主编“无常”,在上一集《战无不胜的杨家将 兵败身亡的秘密》,介绍了宋朝皇帝赵光义北伐辽国,三路大军有两路都失败了,东路军最惨,10万精锐被砍杀殆尽!砍杀东路军的辽国军队迅速奔赴中路军地区,两路辽军夹击中路军,中路军大败而回,最后剩下的是取得骄人成绩的西路军,就是由潘美(电视剧里潘仁美的原型)、杨业(电视剧里杨家将里杨继业的原型)、监军“王侁”三人核心的统领的军队。
三路大军出击,两路已经完败,西路军没有受到任何打击,退回来事情应该就结束了。可惜西路军接到一封皇帝的密令,在撤退前要把夺取的四洲之地的老百姓带回宋朝,那可是一个惊天的军事难题。大家都有看过,刘备带着百姓撤退的情况,日行10里,拖沓前进、缓缓而行!!本来撤退是一件很技术的事情,要快、要隐秘,不能拖泥带水的,并且敌人的大军消灭了东路军和中路军,正日夜兼程地奔向东路军所在地区,撤退真的急如星火!但皇命不可违反!
百战百胜的西路军副将杨业提出方案,让百姓尽快撤退,分流而出。军队则声东击西,首先进攻辽国军队,让辽国军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部队上,这样可以拖延时间让老百姓先离开。最后在塑州的南面,有一个险要的地方叫“石碣谷”,在这个地方埋伏精锐强弩手3000人,并配以骑兵。等杨业把辽国军队吸引到石碣谷后,伏兵四出,一举破敌!再用精锐骑兵追击败军,便可以全胜而回。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战略规划,这个军事部署如果实施,就可以全胜而回!!这是一个能载入史册的伟大部署!
这个军事会议最终结果是监军“王侁”不同意这个部署,认为杨业胆怯、畏战!最后还扣了一个很大的帽子,“王侁”问杨业“是否另有它志?”!就是说“王侁”迫使杨业军队直接攻击敌军,因为现在还有几万军队,不能堂堂正正的攻击敌人,还搞那么多小动作,根本是笑话,问杨业是不是有投降敌人的企图!因为杨业是由北汉投降过来的,现在被扣一顶大帽子,就不敢再说什么了。主帅“潘美”没有说话,没有说话被后世说是陷害杨家将的证据,实际潘美不敢说话,因为不敢和监军意见有冲突,是明节保身的办法。监军有杀死主帅的权利,他敢反对吗?!
当时的情况是,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战败了,人心惶惶、士兵没有斗志并且很惊慌,任务本来是撤退的(实际是火速逃跑,迟了就被全灭了),自己的部队只有几万人,敌军有10万,并且后续部队大规模向这方向集结,按不会打仗的“王侁”计划,直接攻击敌人,那就和找死没有什么分别!“王侁”这个人很厉害,在主编“无常”写的另一篇文章《天才的猎杀 猎人反被奇怪地干掉了》里,这个“王侁”还把一个主帅搞掉了,另一个天才的杀戮计划搞砸了,这个“王侁”就是这号人才!
杨家将、杨业精锐军队马上就要去送死,杨业最后提出一个要求,在陈家谷设伏,等他把敌人引到这里,你们伏兵把他们杀退,如果你们不是这样,我们去的人里,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回来!!杨业是明白人,整个计划的艰险情况很清楚。于是带着军队直奔朔州而去,他们的目的是引诱敌人到陈家谷,但为了让敌人相信,他们表演得很用心,全力攻击10万辽国精锐部队!
血战了足足半天,哪怕杨无敌杨业是多少英勇,也抵挡不住敌人凶猛的反攻,杨业主力部队基本全部被消灭,在危急当中,杨无敌带着小量军队疯狂向陈家谷撤退,因为血战了半天敌人才逃跑,敌人的人数已经很小了,不相信有什么计谋在后面,于是追击显得非常坚决,大量辽国军队如水般跟着杨业败兵到达陈家谷,这次诱敌深入很成功,敌人将要被伏兵消灭,这次肯定是一场大胜仗!!哈哈哈哈哈哈!!杨业大笑跑进陈家谷!
走了一段,杨业发现陈家谷根本没有任何伏兵,杨家将被人“放了鸽子”。惨了,杨业的进攻为“潘美”和“王侁”争取了逃跑的时间,根本是要杨家将去送死的。这时候大批追击部队到了,杨业战马被射中多处,身体也受伤了,史书记载杨业砍杀数十百人后被俘虏了,那是多么无奈、多么悲壮的一幕。被小人陷害、皇帝弱智的命令、无知的监军、敌我力量对比的失衡造成惨败!
杨业被俘虏后感叹,被人逼迫着送死、更损失精锐部队无数,生无可恋,于是绝食三天而死。主编”无常”认为杨家将的败亡,主要是皇帝的错误命令造成的,本来快速撤退的命令,变成了延迟时间让敌人围歼,更有“王侁”的无知和陷害,逼迫别人去送死,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部队能逃命,潘美的责任不是十分大,他不说话是无奈之举,“王侁”极力提出建议,主帅也不敢违法。深层原因是宋朝的监军制度,直接搞砸了很多军事部署,让宋朝一败再败!看赵光义主持的宋朝、看赵光义的打仗,小编经常感到愤怒!!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主政,则如看一幅艺术作品,两人的差异实在太大了!!
假如赵匡胤没有死,辽国绝对玩不过宋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代名将、战无不胜的杨家将竟然就因为这些原因败亡了!很多企业老板与打工的读者,在老板和伙计的关系上,你能学习到什么吗?有深刻的启示吗?希望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能给你正能量!!
喜欢我的文章,点击文章右上角的“关注”订阅我的账号,以后可以免费收看了
我的微信公众号内容惊爆眼球,猛料连环爆 微信添加C13924231083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
【新锐历史】为你深度解析:
三国人物中,诸葛亮对我们来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精通天文地理,占卜星象,五行八卦,就像神人一样。
大家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呢?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诸葛亮,子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辅助其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以报答知遇之恩,赤壁之战扬威名,多次大败曹军。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世世代代人们的赞颂,传见《三国志》。”诸葛亮一生忠君爱国,始志不渝地匡扶汉室,虽然具有浓厚的儒家君臣大义的思想,但他一生所体现出来的个人智慧和品节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在现代社会当中,多少人为了经商赚钱,或为一己之私,置诚信于不顾,尔虞我咋,与古时的诸葛亮相比,是多麽让人感到悲哀。
(诸葛亮)
一、运筹帷幄三分天下 。1、公元207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率军驻屯在新野,后来经过谋士徐庶推荐,亲自到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来帮助他。
当时诸葛亮年仅26岁,见刘备真情意彻,心中备受感动,随后,在同刘备的问对中,他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真知灼见,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
指出了曹操、孙权之所以强盛和刘表、刘璋之所以衰弱的原因,提出了统一全国的政治路线,以及相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
诸葛亮的主张,以及他所提出的策略原则,是顺时可行的,刘备听了他的主张,顿解迷津,表示欣然接受,对诸葛亮本人也益加敬重。
刘备曾对关羽、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并恭迎诸葛亮至军中,筹划军机,诸葛亮开始走出隆中,决心尽毕生所学,不遗余力地辅佐刘备复兴汉室。
(刘备)
2、建安十三年,荆州被曹操占领以后,率强盛之师及收降刘表的8万余众,共20余万人马,水陆并进,沿江而来,声势异常浩大,意欲一举吞并江东。
在这战云密布的严峻时刻,诸葛亮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孙刘双方有相互联合起来的基础,同时也只有结成联盟,才有可能取得抗击曹操战役的胜利。
根据这种情况,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为了迅速促成孙刘联合,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表,亲自前往柴桑会见孙权,进行说服工作。
孙权听了诸葛亮整个形势的分析以及对前景的预料,十分信服,坚定了联合抗曹的决心。于是,立即命周瑜、程普、鲁肃率水军3万随诸葛亮会同刘备,合军5万,共同拒曹。
诸葛亮、周瑜利用曹军的弱点,决定用火攻曹军、出奇制胜的作战方针,首先歼灭曹操水师,然后水陆并进,迫使曹操狼狈逃回中原。
接着诸葛亮又协助刘备收复江南,据有荆州大部地区和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有了立足之地。
三年后,刘备率兵进入益州,自称益州牧,拜诸葛亮为军师兼州太守,管理左将军府事,这就是实际上的丞相,总理军事与内政。
3、至此三国鼎立的蓝图已初步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预定的夺荆占益两路北伐的形势也初见端倪。
不久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帝国,诸葛亮被封为丞相,至于后来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实在是有很多客观原因使然。
在白帝城,刘备临死前曾泪流满面地托咐诸葛亮说:
“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定国安邦,如果可以辅佐太子刘禅的话,就请您尽力辅佐;倘若不能辅佐,你也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心情异常沉重,感慨万千,他诚挚地回答说:
“您的嘱托,我一定竭尽全力,我会忠贞辅佐太子治理国家,北定中原,至死也决不辜负您的嘱托。”这表达了他要辅佐刘禅一统天下的决心,历史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这片诚心的肺腑之言。
小结
刘备慧眼识英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事,临死托重任,甚至将整个蜀国大业由诸葛亮负责,这并非是刘备的一时冲动。一是因为形势的需要,更主要是与诸葛亮的为人处世风格分不开的。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受人尊敬的杰出人士,是他那“诚心复兴汉室”的大公心及塌实肯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是其思想的核心。
(白帝城托孤)
二、辅佐后主严谨治国。刘禅继位以后,“事无大小,全部都取决于诸葛亮”,于是诸葛亮成了蜀汉朝政实际的决策者。
1、蜀国地小人稀,所以诸葛亮极其重视选拔和使用人才,在蜀国政权里,无论是荆襄人士,还是北方贤能以及蜀地名流都受到任用。
但诸葛亮用人也是十分严格的,只要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他选用时从来不计较其资历出身,他还尤其注重人才的德行。
出身士卒的巴西郡人王子早年于洛阳求过官,后投靠刘备,在街亭之战中他坚决服从命令,以其智勇胆略为诸葛亮所赏识,被提升为讨寇将军,统率五部人马。
江夏人费伟本只是一个职位不高的黄门待郎,在重联孙吴时,面对孙权给他出的难题,据理力争,捍卫了蜀国的尊严,回国后立即受到诸葛亮的重用。
诸葛亮任贤举能非常公平,他自己在用人上也可以做到诚谨待人,虚怀若谷,他一再鼓励众人给他提意见,唯恐自己谋事不周,待人不公。
(诸葛亮和刘禅)
2、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国事勤谨操持,事必躬亲,他担当一国重任,勤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
诸葛亮治蜀注重安定民心,体恤百姓,他“闭关息民”,奖励农业,减轻赋税,保护和修筑都江堰,鼓励百姓养蚕织锦,恢复盐铁官营制度,限制了地方豪强借此对百姓的侵夺。
从而维护了百姓的利益,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北伐中,为了减轻蜀地民众的负担,他在前线屯田垦荒,并且严明军纪,要求士兵对百姓秋毫无犯。
他说过:“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眼里没有百姓,不考虑民众利益的将领,就不是国家良臣,就没有资格做军中主帅。
他还先后设计制造了手推独轮车“木牛”和另一种比较轻巧的四轮车“流马”,这两种新型运输工具解决了战争中长途运输粮草的困难,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小结
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满怀激情地对诸葛亮作了极高评价和赞颂: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走失萧曹。 运移汉作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五丈原诸葛亮墓)
总结杜甫认为诸葛亮与伊尹、吕尚相伯仲,而萧何、曾参则不能与之相比,至于诸葛亮事功不成,那是大意难回,非人力所可争。可以说,这种意见代表了封建时代人们评价诸葛亮的主流。
诸葛亮,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千百年来被人们看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毛泽东在三国人物中,也最推崇他。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