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问鼎,楚庄王和楚怀王谁厉害?
答案如下:
还是楚庄王厉害。
楚庄王熊旅。芈姓熊氏。名旅。
生日不详。卒于公元前591年。是楚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君王,历史上的楚庄王锐意改革,富国强兵,北进中原,在位期间。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国。曾经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之一。
轮到楚怀王就被甩出好几条街了。不但昏庸无道智商不够。在战国七雄时代被中原国家玩得团团转,不但丢失国土最后还被秦国囚禁致死客死他乡。是中国历史上最昏聩无能的君王。
是什么意思?
【出处】:——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庄王问周王室所藏九鼎之大小轻重,禹 铸九鼎,上古 三代 视之为国宝。 楚王 问鼎,有取而代 周 之意。【字义】:【引证】:《晋书·王敦传》:“﹝ 敦 ﹞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2、泛指觊觎侵占别国【引证】:3、触犯;过问。 【引证】: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孙生》:“﹝ 辛氏 ﹞牀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 孙 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馀,不敢问鼎。”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引证】:——————————【拓展知识】九 鼎
为什么中华文明很少往西传播?
中华文明向南传播成果也不行,只影响了越南,东南亚主要受古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的影响。
中华文明古典时期长期隔离于世界文明中心(以黎凡特新月为圆心的周边地区),跟南亚次大陆也是高原雪山阻隔,联系交流困难。当时的中华文明在东亚一隅相对而言最先进,面对周边蛮族有文明优势心理,尽管中原政权有对手,但中华文明无对手,长此以往觉得自己是世界最强盛的文明,天下的中心,当面对域外同等级文明的碰撞交流时 ,中华文明却处于一种被影响被同化的状态,典型的例子就是和古印度的交流:
古印度文明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比如佛教、因明学等,而反过来中华文明对印度的影响近乎为零,而印度对更西方的新月地带黎凡特也没什么影响。在西域,尽管汉朝时期就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但中华文明在当地的影响实在薄弱,伊斯兰化以前,是波斯摩尼教、印度婆罗门文明及佛教文明主导,之后是阿拉伯波斯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儒家、墨家、道家……中原文化没留下多少印迹。
中华文明扎根于封闭稳定的东亚农耕血缘社会,它很难适配西域这种人口流动频繁,商业、农耕、牧业一体的生存结构,连西域都难以深度影响,更西边就不用说了,何况新月、黎凡特一带的文明比中华文明还要早,竞争还要激烈。
中华文明是一种大一统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扩张和中国国土的扩张是相辅相成的,中原政权统治不到的地方,中华文明往往失去活力,尤其面对有受其他先进文明影响的地方,中南半岛也只有越南长期被中原政权统治过才有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是第一影响优势,对日本岛的影响本质上还是被动输出的结果。
古典时期文明的传播有三种途径,一是商业贸易:中华文明长期重农抑商,和西域的贸易全是粟特人等胡商把持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华而不是主动出去贸易。
二是宗教僧侣: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的影响都是靠教士推动的,近代西方文明入华也仰仗了基督教传教士,宗教是强大的文明传播载体,它能脱离于国家机器而传播,能在民间扎根,纯粹的产品、技术缺乏辨识度,很难生根发芽。中华文明是世俗文明,没有宗教信仰,也就缺乏传播的载体,靠国家机器自上而下推行效率低,边界局限。
三是人口迁徙,还是中华文明底色的问题,讲究祖先崇拜,安土重迁,很少愿意迁徙,对西域的影响自然有限。
汉字也是重要的障碍,会意文字难写难学,很难低损耗翻译给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它也无法标记不同语言。
西域早期用怯卢文,后来用粟特文变体,再后来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就是没有广泛使用汉字的,文字的障碍也是文化传播的障碍,文字是文明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西域这种早有简单的成熟文字的地方是不会对汉字这种复杂文字钟情的,少数天才学者商人即便学的会,也只是一种边缘化的上层产物。
中华文明丰富多彩,但竞争力不算太强,古典时期只对周边蛮族有优势,传播途径又受限,也就技术、器物这些即学可用的东西可以传播出去。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更是占据压倒性优势,中华文明处于被影响巨大,能传播的往往有西方文明的影子,真正本土的什么书法、京剧等都是被猎奇的小众玩意儿。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统治时间最长?
中国哪个朝代持续时间最长?按照这个问题的要求,这样的朝代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是必须属于中国的朝代,国外的王朝自然被排除在外。第二是王朝领袖必须称帝,因此,秦朝之前的夏、商、周就被排除在外。第三则必须是朝代,那么通常而言,真正入主中原的大一统王朝,才称之为朝代。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按照这个标准,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的诸多政权,就被排除在外。其他诸如春秋战国时期传承800多年的楚国;汉朝时期建国、唐朝时才灭亡的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虽然也传承了长达705年,依然不能被算在内。
至于两宋时期,虽然宋朝在除军事之外几乎所有领域都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但是,由于北方和西北地区始终存在着辽、金、西夏等政权,两宋也很难被称之为大一统政权。因此,宋朝也被排除在外。
北宋时期
那么,剩下的符合标准的大一统政权就很少了。分别为:秦始皇嬴政建立的秦朝,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和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顺治年间入主中原的清朝。
而这样算下来的话,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到207年秦朝灭亡,一共存在了13年,率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秦朝,只传承了两世,国祚反倒是诸多大一统王朝中最短的。
秦朝
然后就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了。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登基称帝,建立汉朝以来,西汉和东汉经历了29位皇帝,享国405年之久,似乎应该是最长的王朝。不过,犹如起兵之前被汉高祖刘邦斩断的白蛇一样,刘邦建立的汉朝,也被王莽的新朝分为两段。
西汉末期,权倾天下的王莽废了西汉末帝,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虽然新朝也只存在了十几年,但是,显然不能因为它时间短就无视其存在。因此,刘邦建立的汉朝,实际上只有西汉,西汉存在的时间为210年。而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存在的时间则为195年。
汉朝疆域
而中华大地上再次出现大一统王朝,就到了隋朝。结束了长达300多年南北朝割据时代的隋朝,存在的时间也很短,从公元581年隋文帝登基称帝,到公元618年隋朝灭亡,隋朝满打满算,也只存在了37年的时间。
隋朝灭亡之后,李渊成为大赢家。唐朝自李渊登基称帝,到朱温篡唐,一共存在了289年的时间。但是,唐朝和汉朝一样存在一个问题,武则天时代,武则天曾登基称帝,并将国号改为了周。因此,武则天的武周时代,也将唐朝分为了两段。后半段是唐朝传承最长的时间,也只有202年。
唐朝
至于灭亡金国、西夏、南宋之后,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受困于“胡无百年之运”诅咒,果不其然只存在了87年,没有超过百年之运。被称为得国最正的明朝,自朱元璋登基称帝以来,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存在了276年。
而清朝,由于要求大一统王朝,在东北叛明自立,建立后金的努尔哈赤时期和皇太极时期,自然不能算,而是应该从清军入关的1644年开始算。因此,到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传承了268年。
明朝疆域
因此,对比各个大一统王朝,中国历史上传承最长的大一统王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以8年的微弱优势,超过清朝,成为冠军。明朝历十二世,276年,传十六帝,分别为:
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古代历史典故?
1.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9.鸿门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起义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脱。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
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败,大败汉军。
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羽、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初投奔刘邦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降为淮阴侯,后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将韩信处死。
韩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萧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慨:“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于是他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间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