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乐,金石丝竹乐之器哪个是吹奏乐器?
吹奏乐器一般是指的“竹”,“竹”是周代“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一个种类,指竹制的吹奏乐器。“丝”也是周代“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一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而丝竹乐是指竹制的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演奏风格细致
那种调的笛子最好用?
D调的笛子最好听。
D调的:全按作5是D调,全按作2是G调,全按作6是C调,全按作1是A调,全按作4是E调,全按作3是F调,全按作7是降B调。
D调属于曲笛,适合练气息,F调属于梆笛,吹的时间久会感觉嘴巴有点酸,这就是练习嘴劲的效果。一般有了这2个调,基本的曲子都可以用这两支笛子来练习。提升演奏技能的相关练习:(运用G调短膜笛和D调长膜笛)D调长膜笛的气味练习,南派手指——叠音、打音、颤音和赠音,技巧进步练习;G调短膜笛的气味练习,北派技巧——吐奏、剁音、花舌、历音练习;
需要指出的是,吹笛子可以用筒音作低音5,也可以用筒音作1的指法,但是我推荐后者,因为筒音作低音5的话,高音部分吹起来有点费力气,而且如果笛子不是很好的话,会显得比较刺耳。当然,吹洞箫可能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如果是拉二胡,可以是52弦(G调),也可以是15弦(D调)。
学笛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变调问题,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通常熟练掌握筒音作5、2两种指法即可演奏绝大部分歌曲及中等水平独奏曲。基础较好者可继续学习筒音作1、6、3三种指法,丰富演奏技能。总而言之,D调是众多调中最难学也是最好听的一个!
什么音乐值得听?
经常听音乐可以让人平静,增加幸福感,摆脱枯燥感,更加热爱生活。
音乐源自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
好的音乐总是能让人们爆发出强烈的感情
但是好音乐确是很少
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心了
很多的是商业的味道
但是还是有很多新歌曲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邓紫棋的《来自天堂的魔鬼》等
音乐却又分很多种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乐
Pop music: 流行音乐
Blues: 蓝调歌曲,忧郁音乐
Rock & Roll: 摇滚乐
Jazz: 爵士乐
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队音乐
Contemporary music: 现代音乐
再具体话就是:
打击乐 percussion
吹打乐 ensemble of wind 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s
吹奏乐;管乐 wind music / band music
合奏乐 part music
管弦乐 orchestral music
弦乐 stringed music
丝竹乐 sizhuyue,stringed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琴乐 keyboard music
军乐 martial music
每个人却又有每个人的爱好
总的来说音乐就是生活的表现,对生命的赞美 ,对声音的表达。
有人能猜出这几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吗?
答对有奖哦。
也可以在评论区说出你最喜欢的歌曲。
笛子独奏曲有哪些10大笛子名曲介绍?
笛子十大名曲有:姑苏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小放牛、牧民新歌、鹧鸪飞、黄莺亮翅、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等这十首曲子。
姑苏行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喜相逢
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牧笛
《牧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小放牛
笛曲,陆春龄改编,乐曲明快流畅,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在互相问话对答时的快乐情绪,富有有田园风味。笛子独奏曲,原为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两人一问一答,对歌而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后经陆春龄编成笛曲,根据歌舞音乐进行器乐化加工,充分发挥笛子演奏技巧对曲调的装饰作用。引子的《八板》头和第一大段运用南方曲笛运气的绵长不断、悠扬曲折,以及打音、倚音、赠音、连奏等,使音乐富有田园风味和歌唱性,流畅活泼,富有生气。第二段转入快板,旋律多在高音区活动,吐音和连奏交替进行,清晰明快,富有韵味,加上调性变化,音乐显得更加活泼愉快
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鹧鸪飞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黄莺亮翅
此曲取材于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驾》改编。乐曲描绘黄莺在晴朗天空自由飞翔的意境。全曲分四段,加尾声。第一段:旭日东升,大地一片清新,一切生物苏醒了,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笛音要求清亮而悠扬。第二段:黄莺醒来,在树林的枝头跳来跳去,亮翅高唱,好象向大自然宣布:一天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又开始了。第三、四段:描写黄莺在蔚蓝的天空中,展望着美丽的大自然尽情地飞翔,尽情地歌唱。尾声:用徐缓的速度与辽阔而优美的笛音结束全曲
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扬鞭催马运粮忙
《扬鞭催马运粮忙》是魏显忠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独奏曲。该曲根据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创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乐曲热情明快,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
民乐里的低音声部是哪几种乐器来表现的?
我们常说的民乐,或者常听的民乐,很多本身都是小编制的乐曲,即便在过去,大编制的复合声部也不多。并且很少有正儿八经的低音声部。这个跟我们民族的音乐方式或者音乐的欣赏个和理解有关。真正原汁原味的民乐,有低音声部的,主要是打击乐组来完成,例如 中国大鼓。另外带乐声的打击乐,例如编钟组,磐组。还有一些场合性质的氛围乐器,非常沉低频的长角号,不过这个很少有用在用于欣赏的民族音乐中,改编的现代民乐除外。所以事实上,民乐确实非常缺低音声部。即便是大戏,编制中也没有看到正儿八经的低音声部。至于一些室内乐类型的,基本上都是丝竹乐一类,或者什么琵琶古琴什么的,就更加别说低音声部了。
而现代很多多声部的大编制的民乐乐曲,都是根据西洋交响乐编制重新改编的。有人提出说“革胡”没错,现在的民乐编制,几乎就是抄袭模仿西洋交响乐团编制。因为我们的民族乐器中没有低音声部,只好自己造一个出来。
看看革胡怎么来的。革胡: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宽的低音拉弦乐器。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在二胡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创制而成,故此称为革胡。以后又经过不断改进,如今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低音拉弦乐器。但是讲真,革胡的材料稀缺,制作成本高,不是随便一个民乐团都能买得起,本身也很难买得到。
所以,基本上民乐团的低音声部都只能是借用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来代替。另外管类的乐器,也都是根据西洋交响乐团的乐器配置样式,然后改良了民族乐器的样子来替代。例如下面这个,落地式的“笙”。作为吹奏管乐的低音部。
当然,那种改良特制的民乐器,都是定制的,可以说想买都买不到,估计也就只有像中央民乐团那样的级别,才有财力物力人力等等资源去专门研究和找人制作那些特别的乐器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