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周臣刘康公关于国家政事的论断。“祀”为祭礼,“戎”为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礼。《左传》成公十三年,成肃公“受服于社,不敬”,刘康公评论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左传・成公十三年》)在神权思想统治社会的上古时代,祀神致福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殷周之际至于春秋战国,人本、民本思想虽已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但神权之余威依然笼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几乎都要祭神问天。刘康公以“兵戎”并列于“祭祀”,反映出已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要影响。故《孙子兵法》开篇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始计》)。
军事家的标准是什么?
军事家的标准是什么?军事家的由来是爆发了战争,战争催生了军事家。古代军事家孙武著的孙子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到民众生死、国家存亡的途径。而决定战争胜败的是带领三军的统帅。
军事家,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统帅或将领。军事家有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两类。也可慨括为,战略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都可称为军事家。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毛泽东主席是军事战略家,军事战术家,也是军事理论家。毛主席文韬武略,举世无双。我军的历史上评选出了36名军事家,有的在建国前就已牺牲或去世,这36名军事家,精通各种战术,灵活运用兵法中的精髓,个性刚毅且勇敢,能攻必克、战必胜,能精通战场的攻守之道。
二战中,也出现了一些军事家,例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英国的蒙哥马利,美国的巴顿,尼米兹,苏联的朱可夫等将军。
孙子兵法不战而胜的方法?
答:想要达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达到完胜则是最聪明的方法,因此《孙子兵法》中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指的是在战争中,让敌方的军队丧失了战斗的能力,无力反抗,从而达到我方胜利的目的,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从这一句军事理论所包含的含义来看,体现了对待事物的解决方式有多种多样,而从中选择一种己方损失最小却获得最大的胜利才是最明智的抉择,否则折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两败俱伤,并非明智之举。
二、方式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究方式方法。心理战术:讲究攻心计。指双方作战时,从心理方面进行势力的碾压,强势,从而造成敌方的恐惧心理,造成军心不齐而溃败。挑拨法:指从敌军内部进行暗杀、谗言等手段,让敌军内部的优秀人员地位受到威胁,从而使敌军的人才优势得到打压。
渔翁之利:指双方作战牵扯入第三方,夸大其余两方对彼此的威胁之大,从而导致其余两方挑起战争,而我方则隔岸观火,待两败俱伤之时坐收渔翁之利。
三、启示
为人处事都讲究谋略,而想要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方法,最明智的便是不费一兵一卒,获取最后的胜利。国与国之间的交战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亦如此。当然,为人处事不可能事事都如此谋略,但起码要做到自身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智取而不是硬碰硬。
综上所述,这就是《孙子兵法》中为什么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取,自身的能力足够强大且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这样才能达到完胜的目的。
思想家经典语录?
孟子:(约前372~前289),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齐治平。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 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韩非子 :(约前280—前233)
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孙子
春秋末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荀子:(约前325-前238),战国末期赵国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这些都是称得上大思想家的。
中国古代对外战争最大的失利是哪一次?
在中国古代,各王朝的边患大都来自于北方的草原民族,对外战争的主要对象都是他们,直至晚清时变成世界列强。东周因犬戎的袭扰迁都,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多次劳师远征,都是为了躲避和消除北方草原民族带来的威胁,以及争夺更多的安全区域和生存权,晋朝、宋朝、明朝还都因抵抗不了北方敌人的入侵而亡国。
不管是强汉还是弱宋,历史上的各个王朝都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有过大规模的战争,战争当然有胜有败,在卫青、霍去病逐鹿漠北草原,陈汤豪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李靖奇袭阴山擒拿突厥可汗,徐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光辉下,也有隋炀帝、唐太宗的屡伐高句丽之败,高仙芝的怛罗斯之败,宋朝开国之初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等等阴影。
胜利是值得欢呼的,可失败也要承受失败的代价,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直接导致隋朝的分崩离析,高仙芝的怛罗斯之败让唐朝彻底退出了对西域的掌控和争夺,宋初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让宋朝自建立以后就在战略上失去先手,不一而举,至于古代时期中国对外战争最大的失利小编认为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朝的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为了彰显功绩,也或许是为了借机清除门阀世家的武力威胁,在北边的突厥和契丹等民族已经对隋朝臣服的情况下,把目光看向了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当时,因为对内扶持科举、打击关陇贵族、修筑大运河等,隋炀帝杨广已经得罪了几乎社会上的所有阶层,从贵族到平民都开始对隋炀帝的统治不满。
但隋炀帝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消除这种不满,借此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也为了证明他比父亲隋文帝杨坚更能干(隋文帝也曾两次讨伐高句丽,但均告失败),在隋朝内部矛盾依旧紧张的情况下,从大业八年起至大业十年的连续三年中,三次亲自率领举国精锐讨伐高句丽,理由是高句丽王不入朝进贡,且勾结契丹危害隋朝的边境安全。
隋朝虽然相比起高句丽是庞然大物,但东北地区严酷的天气和漫长的补给线却是隋朝军队不可战胜的,结果是隋炀帝三次亲征高句丽都大败而回,隋朝军队包括后勤民夫在这三次战争中的伤亡数以百万计,大量军需物资被白白的消耗掉,隋朝的国力和隋炀帝的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对于隋朝来说,更严重的是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从平民到贵族都开始发动针对隋朝的起义。
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句丽时,就因为要大量征发民夫和粮食,催生了好多地区的农民起义,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底层人民中流传,号召大家不要去辽东送死,歌中明白的表示去辽东还不如造反,造反没准还能有条活路。这些农民起义虽然还不能对隋朝的统治有大的威胁,但却让在高句丽征战的隋军的补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其他试图反抗隋炀帝统治的人做了榜样。
到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隋朝内部的贵族阶级也开始了推翻隋炀帝的行动,以杨玄感、李密为代表的部分贵族组织起来了更大规模的反隋起义,这次起义最后是失败了,可隋炀帝的亲征也被迫终止,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不但苦心准备的战争无功而返不说,大量的物资、粮食都丢弃在战场上,让高句丽赚了个饱:
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众心汹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就是在这种反复折腾中,隋炀帝的三次亲征高句丽仅仅只是换来了高句丽王的请降,未能得到其他任何实际上的利益,反而让隋朝国内的各种大起义越演越烈,并且,因为征讨高句丽的失败让本来就蠢蠢欲动的突厥看穿了隋朝的虚弱,在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巡视边关时出兵雁门,差点把隋炀帝活捉,给了骄傲的隋炀帝一记重锤。
三征高句丽的失败直接将隋炀帝的信心打击殆尽,立志要让自己的功绩远超前代帝王的隋炀帝至此从雄心勃勃变得意志消沉,从突厥军队的围困中逃脱出来的隋炀帝在第二年就跑到遥远的南方,将隋朝两个最大的政治中心大兴(长安)和洛阳以及北方所有的政务全交给孙子管理,自己做了逃兵,相当于放弃了政权。
没了隋炀帝坐镇的北方也就彻底失控,他的表弟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趁势而起,举兵进入关中,再之后逐步扫平群雄,取代隋朝建立唐朝。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应该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对内让国内的矛盾深化,对外导致本已臣服的草原民族反抗之心大增,就连隋炀帝本人也丧失掉了治国的信心,从三征高句丽的战争结果和对隋朝的影响来看,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对外战争最大的一次失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