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是谁,蒋方舟称迪丽热巴吃货人设是设计的?
吃货人设没有错啊,吃货本来就是人设,一个明星要塑造成什么形象,我觉得是经纪公司决定的。看过一个新闻,热巴怎么吃蛋糕,就是吃了好长时间,才吃了一点点,所以现实中她肯定吃的不多,只是让大家觉得亲切才让你觉得她爱吃。
明星尽可能获得不同人群的喜欢,正常的,如果可能,人设和本人百分百贴合是最好的,或者尽可能去符合塑造的形象,不过人设也挺有风险的,弄不好就翻车,比如翟天临的学霸人设,文章和马伊琍的爱情等等
如何看待蒋方舟在圆桌派说跑马拉松的中产是无声的广场舞?
实话说,蒋方舟无论说什么,只要不违法,都是她自己的自由,而且作为杂志编辑和作家,写出一些观点鲜明,让有些人不舒服的话,也属正常,这世界只怕是没有几个说话一点都不招人讨厌的文字工作者吧。
只是有些事,她可以这么认为,我当然也可以反对她的看法。
对于跑步,我先说我自己,我以前试着跑过半马,一万米之类的跑下来不说轻轻松松,至少也不是难事。现在不跑那么多了,但是3,5千米偶尔还是跑的。
没参加过比赛,跑多跑少只看自己心情和身体状态,从来没有因为跑步发过一次朋友圈,只是因为爱好以及为了健康着想,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知道我的运动情况,绝不是为了炫耀。
以上是我的情况,至于我是不是持什么特别立场,由观者自己判断吧。
我的核心观点就是,把跑步当宗教的人和蒋方舟,这两种人我都很讨厌。对于那种,跑个步就要晒出去炫耀,总在朋友圈,发跑步里程和满头大汗照片的人,我觉得蒋方舟说的没错。
的确就是对过剩的回应,把跑步当成宗教,实际上就和很多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一样,信仰是假,想通过这种信仰来使自己显得出挑是真。
这种跑步方式,连健康都得不到。因为真的健康的人,不会觉得30分钟跑下3公里很了不起,也不会觉得2,3公里很长,也不会只做有氧运动,不做无氧运动。
但是爱好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过剩的产物,就像蒋方舟小姐自己说的,中产的跑步和张爱玲的无病呻吟一样,是过剩的产物,我不认为跑步比其他爱好高贵,因此也不比其他爱好低廉。
而且对于能完成马拉松,尤其还像蒋方舟说的自己的朋友那样能完成超马的人,我一直很佩服,因为能完成这些需要的基础体力和毅力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像乔治布什还以跑下马拉松为荣,能完成马拉松的人,一定是身体机能在常人之上的人。
我不认为,这种人应该是妖魔化成她说的那帮人的代表。
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自己的爱好在正常不过,把跑步当宗教的人固然讨厌,但是把爱好和阶级挂钩,则是她令人讨厌的地方。
先退一步,把跑步和小资情调都定位为过剩,再通过和阶级挂钩,隐含自己是更高阶层或者自己是中产中思想独特的存在的含义。
再用这种社会观察者一样的口吻,混杂似是而非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东西发表观点。实际上无论对中产,宗教,还是过剩,这些词汇,我都不认为一个只当过作家的人对这些词能有多深刻的了解。
但是拼凑在一起,发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倒是很熟练。
用中产和广场舞这种现在热门的词汇,发表会让多数人不舒服的言论,不正是一批又一批编辑成名的方法吗。当然了,我知道蒋方舟小姐早已名声在外了,可能不需要总有这么low的方法了。
托尔斯泰说过,全职作家是文学的悲哀。一个深入社会生活过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看,否则就只能写些新闻题材的东西。进入过社会的人,才能评价社会。
年少成名,从进入职场就是大作家的蒋方舟小姐,自然不大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了,但是已经是著名作家的人,当然也不能靠写网络小白文出位,也不能从头来,上层社会也不敢评价毕竟是自己向往的阶层,但还要强行观察社会,自然就会出这样的言论。
蒋方舟师兄?
高晓松和蒋方舟从属于师兄妹关系,前者是1988年考入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是不是很神奇?一个清华大学理工科的学生,最终却研究起了文学,而且“网络流量”可以甩开清华文科生几条大街。
后者倒是一位文科生出身,高晓松的小师妹,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的第二年,蒋方舟出世。高晓松考入清华后的第20年,小师妹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这对源自清华大学的师兄妹毕业后,都是社会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蒋方舟现状?
现在,蒋方舟仍然纵横文坛,叱咤风云。而且涉猎更为丰富,参加过多个综艺节目。从7岁开始成为一个小名人,现在成长为跨界美女名人。
蒋方舟10年前让“清华”破例降60分录取2008年9月,被“清华”破例降60分录取,进入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同时任《新周刊》特约记者,2010年升职为杂志主笔。2012年3月,就任《意林》杂志社顾问。2012年6月从清华大学毕业并进入《新周刊》杂志出任副主编。
蒋方舟算得上是一个神童和写作天才了,自幼聪慧过人,勤于笔耕,一帆风顺,少年成名。
蒋方舟为什么人设崩塌?
接受日本资助,替外国说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