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的下场,汉初名将都到哪里去了?
一、白登之围,樊哙、周勃和夏侯婴等武将在场
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反叛的韩王信和匈奴是,随从的主要名将有樊哙、周勃和夏侯婴。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令樊哙止定代地。这里提到了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的起因和基本战况,也提到了“令樊哙止定代地”,说明樊哙是随行的。
再看《史记·樊哙传》的记载:
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於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这里明确提得到樊哙“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樊哙的确随行了。
而且还提到了“绛侯”周勃。
再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於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说明周勃也随行了。
此外《史记·夏侯婴传》也记载道:
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於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於武泉北。从《史记》的记载看,在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匈奴时,至少周勃、樊哙、夏侯婴等名将都是随行了。
而汉初如韩信等其他名将有的在封地,有的被解决了。
此外文臣陈平、刘敬等也是随行的。
二、为何还有白登之围呢?这是军事行动是刘邦主导,所谓“上自将击韩王信”,刘邦作为最高统帅,武将对他的建议他可能听不进去。
更重要的原因是汉军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由于战争之初,汉军不断胜利,刘邦有的得意忘形。加上匈奴冒顿单于故意示弱,刘邦更加轻敌。
尽管大臣刘敬指出匈奴有意示弱,不能进攻,刘邦却认为他扰乱军心,把他关起来留待胜利后在处理。
白登之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轻敌,他自认为扫平项羽,无敌了,又是亲政,对付匈奴自然不在话下。
樊哙的结局?
樊哙最后是病死的,原本刘邦怀疑他是吕后的人,有谋反的想法,于是就想要将樊哙杀死,但是没想到刘邦先樊哙一步病死了,于是吕后放了樊哙并恢复了其爵位,最后因病身亡。
樊哙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早年的时候,以杀狗为生存,之后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刘邦,和刘邦的交往非常的密切,之后天下大乱,刘邦带着农民起义反抗暴政,于是樊哙也开始跟着刘邦征战。
曹操最忠诚的手下?
要论魏武帝曹操最忠诚的手下,一生以保护曹操安全为目的的,莫过于曹魏的两大宿卫校尉:典韦和许褚了。
这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武力巅峰,典韦臂力过人,曾单手举起又高又粗的牙门旗,演义里更是能驱猛虎,而许褚则有倒曳双牛之力,两人的暗器功夫同样也是不容小觑,典韦飞戟,一戟一人,许褚飞石,击退敌兵。
可惜的是,典韦在宛城之战战死,过早地落幕了,许褚则是寿终正寝,官至曹魏武卫将军,掌管着曹操府中宿卫精锐虎卫军,人称“虎侯”,陈寿则把他们与汉初猛将樊哙对等。
典韦最早投奔在陈留太守张邈麾下,张邈与曹操决裂之后,典韦转投曹操,隶属于夏侯惇,在曹操和吕布大战于濮阳之时,曹操中伏陷入苦战,是典韦拼命才保得曹操退走,后被曹操引入中军,成为了近侍队长,时刻护卫着曹操。
宛城之战,张绣夜袭曹操,曹操失利逃走,典韦率领十几个手下负责断后,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还击杀了张绣军多人,还生生用手勒死了两个张绣士兵,把他们吓得不敢上前,到最后典韦气力竭尽,大骂张绣而死,张绣军士才敢上前,有典韦这样一拖延,又保得曹操逃出生天了。
典韦有一子典满,因父功而被封于司马,曹丕时期赐予关内侯爵位,曹操思念典韦,把典满也提升到自己的中军里,由许褚带领宿卫,继续着父亲生前之职业。
相比于典韦,许褚的经历就精彩一些了,起先以部曲跟随曹操,被任命为宿卫都尉,地位和典韦一样,共同保护着曹操的安全,后典韦战死,曹操则将典韦的部下全部交给许褚,可见这两人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此后许褚一直陪伴在曹操身边,而在官渡之战时也发生了刺客意图谋害曹操的事情,所以曹操不管到哪里都时刻带着许褚,一步都不让他离开身边。许褚之忠心表现在他完全只为曹操,不掺和军事也不掺和政治,同时又和其他曹营武将保持着距离,除了曹操之外,许褚是谁的面子都不会给的。
许褚尽职尽责,就连掌握着曹魏荆州防务、又是曹氏宗亲的曹仁都没情讲,当时关羽战败身死,樊城之围解除,曹仁从荆州来到洛阳向曹操报告,在曹操还没出来的时候,曹仁想着和许褚套套近乎,邀请他去偏殿坐一下、聊会天,可许褚只说了一句:“魏王快出来了”,就转身回正殿,留下个吃了一脸鳖的曹仁。
虽然许褚这样做有点不近人情,可却是一个内臣最应该有的态度,不结交外将,不传达内事,这才是许褚需要做的事,而之后许褚也没因为这事受罚,反而被曹操升了官,为中坚将军,而曹丕继位后更是把许褚封为万岁亭侯、武卫将军,部下数百人也多升将军、都尉、校尉等职。
许褚一生侍奉曹魏三代帝王,深受曹家信任,曹睿时期升许褚为牟乡侯,食邑七百户,其子一人为关内侯,许褚死后,曹睿追思其功,赐予其孙两人为关内侯,许褚子许仪继任牟乡侯爵位。许仪之后为钟会所杀,被拿来祭旗了,下场倒是比典满要惨得多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西汉开国功臣樊哙的妻子和儿子结局如何?
被陈平等人诛杀
樊哙死后吕媭为临光侯,吕媭“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大臣对其恨之入骨。吕后听政后,独揽朝政,大臣无不畏惧。九年后,吕后卒。陈平、周勃率众大臣诛杀诸吕雉、吕媭婘属。
嫡出的樊伉,诸吕之乱后大臣们诛杀吕氏宗族和吕媭的亲属,樊伉被杀。
然而韩信最后却被吕后用计杀死?
刘邦之所谓对韩信进行承诺,是安韩信之心,同时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出自于防范。所谓“三不死”,乃: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稍稍动动脑筋不是做不到。所以,吕后为了树威弄权,让萧何配合,将韩信引诱入宫,封了宫门,灭了灯烛,倒吊起来,以竹竿签乱插,韩信焉能不死?
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吕后如何违了刘邦的承诺,如何杀死韩信的过程。问题的重点在于为什么萧何要配合吕后,杀了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
有人说是因为韩信贪婪,刘邦退无可退。也有人说韩信是居功自傲,功高盖主不知收敛。还有人说是他性格执拗,不知权变。可是,当我想起韩信能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之后,总觉得这些说法虽然存在,但并非主因,这样聪明一个人,这样一个能受“胯下之辱”且不报复的人,为什么在权势面前不知进退?那只能说明一点,“胯下之辱”的故事是编造的,而非史实。如果是真实史实,我想韩信不至于最后落到如此凄惨之境地。
那么,韩信之死到底因为何故呢?
1.秦后的国家形态主流是分封诸侯国而非大一统,韩信的理念是前者,刘邦的理念是后者。理念不同,走向分裂是必然。秦朝始皇帝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起集权帝国的第一人,二世而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大一统式的帝国制度对于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但在秦代,尚属于“实验阶段”,当时的社会刚刚从封建的社会瓦解而来,诸侯国遍地。这种诸侯并存的国家形态是人人向往和依赖的主流思想。所以,作为韩信,他只想着自己能够做一个强大的诸侯,回归到那种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存的形态之中。或者说,他想成为另一个项羽,做一个“太平洋的警察”。
但是刘邦不一样,他要建立的是帝国制度,和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一样,是皇权帝国至上的新的国家形态,是大一统的观念。项羽之所99胜而1败涂地,就是因为他理念上要回到诸侯国并存的形态之中,这种理念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已经是落后的了。
从历史的角度讲,韩信其实和项羽一样,败在对历史进程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存在理念上落后的思维,刘邦则选择了历史进步的大一统思维,所以,韩信和项羽一样,最终会失败。
2.因为信念的不统一,导致韩信形成对刘邦政治上的阻碍刘邦最终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再走分封功臣的老路,那样必然又会出现祸乱,那么,他怎么做的呢?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刘邦发明了郡国制,也就是对宗室和部分功臣进行了部分分封,同时实现郡县制管理,这其实是刘邦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之前,一切都是试验品。韩信受封齐王,楚王,事实上,韩信的目的达到了,他得到了想要的诸侯分封的形式,甚至是打起来做项羽第二的算盘,刘邦都应允了,是不是张良挖的坑咱不说。
但是这与刘邦最终要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明显背道而驰,也就必然会因为信念的不一样产生分歧。回到分封诸侯的时代必然会对中央造成威胁,政令不通,最后又走上分裂的道路,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而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韩信。
可是韩信是刘邦建国的功臣啊,他又不愿意背负一个杀功臣的名声,怎么办?
3.夫妻重臣配合,完成诛杀说起吕后大家都知道,他的政治手段不亚于刘邦,狠毒程度非刘邦可比。吕后乱政的那十多年,可谓另一个女皇帝啊。吕后和刘邦一起经历了打江山的过程,她根本就认定了刘邦预除掉韩信的心里,况且,吕后要掌握权力,也必须除掉韩信强硬派,否则,刘邦死后,就是韩信的天下了。所以在这一点上,吕后是很乐意为刘邦除“庆父之忧”的。
再说萧何。韩信错就错在想当“项羽第二”,他既没有自理建立帝国的勇气,要不然早就听了谋士蒯通的建议反刘邦,也没有项羽那样的霸气,要做“武林盟主”,就要有摆平其他诸侯的能力。众所周知,韩信军事水平一流,政治水平糟糕。像萧何这样政治高水平的人斗法,韩信自然搞不赢。萧何为什么要帮刘邦夫妻除去韩信,因为他同样知道韩信这种理念存在的危险。
作为臣子,在刘氏江山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是根本不会选择重回诸侯战争的时代的,是个人都知道如何选择。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不管萧何什么事,一切无非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罢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