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的诗,唐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属于什么诗?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全诗构思巧妙,语言含蓄,寓意深远,感情强烈,笔调苍凉。
骆宾王最后一首诗?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蝉这首诗的意思?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避,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曰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南冠:春秋时楚名冠,这里指囚徒,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四于晋国之典。玄鬟: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代指蝉。
高洁:指蝉,实是自喻。
【解释】秋天里,寒蝉声声悲鸣。被囚人,我思乡愁情深。哪堪忍,蝉对我白发人哀吟。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大风起,蝉鸣声易被掩没。无人相信蝉高洁,谁能为我表冰心。
【解析】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被诬以赃罪,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秋天的知了在树林间无休元止地呜叫着,好像有多少冤屈要倾诉。而诗人正如当年南冠的钟仪,被关在牢狱之中。诗人忧心深重,愤懑难解,加上这秋蝉对着他悲鸣,使他不能忍受。为什么秋季露重风多,寒蝉已不能远飞,其呜叫声也比夏日虚弱许多。骆宾王以蝉自喻——他自己在狱无翼难飞,有口难言,有冤难申。没有人相信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象征;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清白无辜。
这首诗,名为咏蝉。实则是自表心迹。但设喻恰当,言言咏蝉,也句句自表,二者已无穿凿之痕。
咏蝉骆宾王的艺术手法?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采用了托物比兴,寓情于物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骆宾王写咏鹅这首诗的时候面前有几只鹅?
据此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见景成诗,可能他只看到了三只鹅,孩子嘛不讲假话,有一说一,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便只吟出了三个“鹅”。还有人猜测,骆宾王当时是把这首诗吟诵出来的,首句“鹅,鹅,鹅”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所用的朗诵用时和停顿时间都与五个字相同,为押韵起见,就只保留了三个字。
不过,应注意的是,《咏鹅》的体裁是五言古诗,它不同于唐代中后期广为流行的律诗和绝句,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是在汉乐府之后,形成于汉魏时期的一种新诗体。五言古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讲平仄,不限长短,用韵自由。并且,五言古诗最重要的一项自由是:每一句诗五个字的句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就是说,骆宾王的《咏鹅》根本就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句式,又或者说,骆宾王在创作时,根本就没给这首诗定义是何样的体裁,只是率性而为罢了。骆宾王凭借其天赋异禀的能力,写下精彩的句子,却不遵守韵律、格式上的条条框框,这恰恰体现出了他出神入化的精彩发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