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满堂大结局,你们遇到过命最苦的女人是什么样的?
陈静出生第二天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那年冬天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陈静的养母带着两个儿子准备在门口放鞭炮时突然听见一声婴儿的啼哭,顺着声音望去就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女儿被放在离她家不远的地方,陈静的养母走近一看,发现陈静冻得嘴唇发紫。襁褓中有一个写着生辰八字和希望好心人收留的纸条。
陈静的养母把陈静抱回家,为她熬了稀烂的米汤,陈静吃了之后才减少了啼哭,缓缓睡去。
陈静养母已经有两个儿子了,他们家的家庭条件在村里只能算一般,所以她并不想收养这个孩子,可是当时陈静太小,也太可怜,陈静养母的两个儿子说家里也没有妹妹,不如就收养了陈静,以后有好吃的好喝的他们都会先给妹妹吃,陈静的养母听到两个儿子这么说,觉得陈静来到这个家里也是缘分,便同意了。
因为陈静是女孩儿,所以陈静的哥哥都对她视若珍宝,陈家的养母也对她十分疼爱,从小就给她梳着两个长长的辫子,穿漂亮的衣服。
虽然陈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吃喝上从来都没有缺过陈静的。陈静读书成绩不好,初中毕业之后就外出打工了,陈静的养母担心她一个女孩子外出不安全,但陈静知道自己是被养母收养的,她想出去赚钱,减轻养母的压力。
养母觉得陈静既然不喜欢读书,也许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能找到养活自己的出路,便同意了。当时陈静的两个哥哥已经上了高中,陈静在外打工时,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寄一点钱,虽然寄得不多,但是陈静的养母十分欣慰。
她并没有把这笔钱花在两个儿子身上,而是存起来,等以后陈静结婚了再给她用。谁知陈静在外面打工时,遇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男人骗陈静辞职,带着她赚大钱,还差点将她拐卖。
好在陈静的养母察觉到不对劲,连夜坐车赶到陈静所在的地方将她接了回来,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陈静回家后在家里待了几年,找了一份收银员的工作,赚的钱能养活自己。
眼看着陈静到了出嫁的年龄,养母担心陈静如果外出打工会再次被骗,就托人介绍了一门亲事,这个人就是陈静的丈夫李坚。
李坚比陈静大两岁,两个人一见钟情,见面之后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一星期之后就同居了,养母觉得陈静和李坚的进展有点太快,可当时李坚长得又帅气,还会说甜言蜜语,陈静担心错过了李坚,就遇不到比他更好的男人,所以坚决要和他在一起。
两人谈了半年之后,陈静就跟随李坚到外地打工,后来孩子出生后,两人还攒了钱开了一家服装店。
陈静的养母觉得孩子出生了,两个人也没有办婚礼,也没有领证,名不正言不顺,李坚就说服父母先办了酒席,之后再领证。当时店里的生意还不错,两个人办了酒席之后一直忙于做生意,再加上两人都觉得一纸婚书保证不了什么,就把领证的事抛在脑后了。
店里的生意有了起色之后,李坚把自己的父母也接过来一起享福,父母来了之后李坚让陈静在家带孩子,让母亲操持着店里的财政大权。陈静觉得这样不好,可李坚认为孩子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虽然他母亲能帮忙带孩子,但总归没有自己的自己的亲生母亲负责,陈静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同意了。
可是陈静带孩子没多久就发现事情没有她想象的这么简单。
孩子发烧了,婆婆不在家,陈静没钱买药,就去药店赊账。婆婆回家之后听说买药的钱花了50块钱,气愤地指责陈静不会过日子,孩子发烧了,喝一瓶止咳糖浆,几块钱就搞定了,何必花这么多钱买这么多的药,难道陈静不知道是药三分毒吗?陈静的心也太狠了,怎么能给孩子吃这么多的药?
陈静没想到她对儿子的关心反而变成了恶意,可是她拗不过婆婆,只能把这些药退了,按照婆婆的方法给孩子吃药。两天之后儿子高烧不退烧成了肺炎,直接住院了,在医院里,陈静看着儿子痛苦难过的模样,痛哭不止。
那一刻她很后悔听了婆婆的话,孩子出院之后陈静就告诉李坚,每个月要给她一点生活费,不然她连买药的钱都要问婆婆要,婆婆不给她,她还要看婆婆的脸色,李坚说这种事情你和我妈说就行了,和我说干什么?
婆婆的抠门让陈静无奈,然而更让她无奈的是李坚对她和孩子的忽视。孩子出生后,每天都是陈静一个人照顾孩子,公公婆婆从来不会搭把手,李坚就更别提了。
自从公婆来了之后,他就在家里打游戏。每天都打累了就出去和朋友喝酒,有的时候陈静带孩子累了,让李坚帮忙带孩子,李坚就将孩子放到一边,任由孩子哭泣。
陈静问李坚:你口口声声说爱我,这就是你对我的爱吗?你不是想当父亲吗?孩子哭了你也不管不问,你还是不是一个父亲?
李坚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和你结婚本来就不是因为爱情,我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已。爸妈催我结婚,想让我给他们抱孙子,现在孩子有了,我的任务完成了,你和孩子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陈静觉得李坚太没有责任心了,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他怎么能说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呢?如果李坚当初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和她在一起,那当初就不要说爱她的情话,更不要欺骗她,说他想要孩子。现在有了孩子又告诉他,他从来没有爱过他们,这个真相太残忍了。
陈静和李坚因为孩子的事情起了争执,李坚对陈静动手,公公婆婆站在一旁看着,不仅没有上前拉架,反而觉得陈静太无理取闹,要不是他们儿子力气强,儿子就要吃亏了。
陈静为了孩子考虑,在这个家待了三年。三年后,因为李坚再次对她动手,她实在忍无可忍,抱着孩子回了养母的家,养母没想到李坚竟然会这样对陈静,坚决支持陈静离婚。
不过陈静对养母隐瞒了一件事。陈静怀孕时候就检查出来了肿瘤,如果执意生下孩子,很有可能危及生命,但当时李坚口口声声说爱她和孩子,陈静为了给李坚一个完整的家庭,冒了生命危险生下了儿子。
生了孩子之后,她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李坚又多次对她动手,这些年她想过应该离婚,可是离过婚之后孩子怎么办呢?难道又扔给养母带?她已经受了养母的恩惠,不能再继续麻烦她了。这次她决定和李坚分开,也是察觉到身体不适,她若是继续待在那个家,后果堪忧。
陈静不想再回那个家,又不想麻烦养母,思来想去决定和李坚达成协议,两个人和平分手,财产归李坚,她以后不用出孩子的抚养费。孩子交给李坚抚养后,李坚不得将他送人,而陈静作为孩子的母亲,享有探视权。
陈静和李坚签过协议两个月左右,就因为身体不适住院了。陈静以为只是小病,过不了几天就好了,等到病愈,她就外出打工赚钱。谁知陈静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头发开始脱落,皮肤开始溃烂,晚上疼得吃止疼药也睡不着。
陈静去大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这种病致死率极高。陈静住院的四个多月里,养母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每次看到陈静的病情日益加重,养母也难过得落泪。
陈静告诉岳母她想见孩子,养母也试着和李坚联系,可怎么都联系不上。养母看着陈静的病情越来越危急,便让自己的小儿子去陈静的婆家和陈静的公婆商量,能否同意让陈静见见儿子。
陈静的哥哥没有见过陈静的公婆,他按照陈静给的地址找到地方之后,向在店里的中年女人打听,是否认识陈静?中年女人摇摇头说她不认识,也没听说过这个人。
陈静的哥哥在附近找了半天,打电话给陈静确认了地址,陈静将公公婆婆的照片发给哥哥,陈静的哥哥这才意识到刚才说不认识陈静的中年女人就是陈静的婆婆。
陈静的哥哥不明白,陈静是他们的儿媳妇,她为什么要说不认识她?陈静的婆婆用不屑的语气说:她和我儿子已经分手了,她已经不是我们的儿媳妇了,我为什么要承认自己认识她?
陈静的哥哥不想和对方因为这件事情掰扯,他告诉陈静的婆婆,陈静生病了,病情危急,她只想见儿子,希望陈静的公婆能答应。
陈静的婆婆大怒道:她和我儿子签了协议,他们已经分手了,她有探视孩子的权利,没规定我们要带着孩子去探视她,我凭什么带孩子去?再说了,她这是报应,谁让她不要孩子的抚养权的?她当初不要孩子,就是担心带着孩子不好改嫁,现在好了,她没有改嫁的机会了。
陈静的哥哥将陈静生病的记录拿出来给陈静的婆婆看,其实在陈静和李坚分手之前,陈静的身体已经有不适了。
陈静的婆婆理直气壮地说:这件事情她也没告诉我们,我们怎么知道?再说了,你拿出来的这些东西谁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你们该不会是不想照顾她,把她推给我们吧?我告诉你,别做梦了。反正我儿子已经和她分手了,他们之间没有关系了。她要是想见儿子,让她自己来,我们没有义务把孩子送过去见她。
陈静的哥哥没想到陈静的公婆如此蛮不讲理,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陈静的公婆明白陈静和李坚毕竟有过夫妻情分,她还为李家生育了一个儿子,他们不应该把事做得这么绝。
可惜陈静的公婆担心陈静会花他们的钱,无论陈静的哥哥怎么保证,他们都带着很重的防备心,不肯同意让陈静见孩子。而李坚早已接到陈静公公婆婆的电话,躲去了外地。陈静的哥哥没办法,只能悄悄跟着陈静的公婆拍下了他们接送孩子的视频让陈静看。
陈静的儿子年纪不大,公婆总是对孩子说陈静不要他了,所以陈静的儿子对陈静心里也有了恨意,陈静的哥哥悄悄地问过陈静的儿子,想不想见妈妈?陈静的儿子摇摇头说不想。
不过陈静的哥哥本来不想把这件事告诉陈静,但陈静还是从儿子提到妈妈时抗拒的表情看出了端倪。陈静因为病情加重,不得不进行手术,手术费是养父母出的,好在手术之后陈静脱离了危险期,从重症病房转入到了普通地方,不过她的病是否还会复发,是否又能全愈,还都是个未知数。
结语陈静的经历实在让人唏嘘不已,25岁的她应该是花季的年龄,对爱情充满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可是她却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好不容易遇到了心爱的人,步入了婚姻,却面对丈夫的无情和家暴,不得不分手,而陈静冒死生下了孩子也和她不亲。
如今25岁的陈静遭遇家庭和身世的双重打击,又身患重病,未来身体是否能够痊愈还是一个未知数。陈静的命运,实在是太悲苦了。
陈静唯一的幸运,就是遇到了养父母一家人,让她知道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希望陈静能够早日康复,走出感情失败的阴霾,好好过日子,将来报答养父母对她的养育之恩。如此,才不负此生。
美人鱼2要明年暑假才上映?
周星驰参与演绎和导演的电影都非常受欢迎,如果要选一部最喜欢的还真难选择,因为大多数作品高质量,除了搞笑外且有深度,很多的经典台词和镜头让大众津津乐道。我选《九品芝麻官》吧,因为这部是集搞笑、励志、悬疑、武打、古装、探案为一体的周星驰作品。
《美人鱼》
《九品芝麻官》
《唐伯虎点秋香》
《大话西游》
《大内密探》
《食神》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
曹公对红楼的书写,一直本着“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原则,玉作为补天石的人间存在状态,在全书中也是一条重要线索,特别是对于贾宝玉。
我们从三个方面看,即从宝玉的角度,黛玉的角度和小说的角度来分析。
从贾宝玉的角度看根据开篇两个神话,女娲补天之石下凡的原因只为享受那富贵场和温柔乡,故由石化玉;而神瑛侍者下凡则是因为凡心偶炽要造历幻缘,故化为贾宝玉,与钗黛,与贾府众少女走过一段美好的青春岁月。
由上可知,玉和神瑛侍者在人间游历的目的本就不同,但二者又被强硬的柔和在一起,自然不能和平共处,肯定是格格不入。但二者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份,所以他们的相处总是显得若即若离。
通灵玉和贾宝玉在贾府的过程实质上,都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通灵玉本就一块石,依据它与二仙的约定,它在凡间游历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看到,这块通灵玉在小说中的灵性是逐渐减弱的,最后与贾宝玉彻底分离。
而贾宝玉在贾府也实现了下凡的目的,与林黛玉产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躲在大观园里,生活在众少女的萦绕之下,倒是逍遥自在了一番。但同样,他的游历时间也是有限的。与补天石一样,在基本实现了夙愿之后,也要离开。
从二者的人间游历目的来看,与歌德《浮士德》中的民间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浮士德与魔鬼打赌,使他历览人生,只要情不自禁的感到满足,他便把自己的灵魂输给魔鬼,成为它的奴仆。同样,补天石和贾宝玉也是在实现游历目的之后回归原形。可见,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不论中外都有着广泛的基础,二者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作。
因此,鉴于通灵玉和贾宝玉二者的目的需求不同,贾宝玉初次出场即有摔玉行为,意在与开篇神话相呼应,从而点明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从林黛玉的角度看曹公是大手笔,通灵玉、贾宝玉、林黛玉身上都有神话加身,三个神话看似互不相干,但又有着相互制约的必然联系。
林黛玉的神话富有传奇性,她与神瑛侍者的缘分始于天界,只因沾了神瑛的甘露浇灌之恩,便要发誓报还。从神话本身来看,绛珠草是一颗倔强而又固执且又自尊,懂得感恩的小草。试想那神瑛浇灌的草木何止一株,众草木中唯有绛珠草终日游于离恨天外,一心想着要报恩。她的人间之旅只为还泪而来,言外之意就是,泪尽之时便是离开之日。
贾宝玉受通灵玉的制约,林黛玉又受贾宝玉的制约,可想而知夹在中间的贾宝玉何其痛苦,所以,小说中的贾宝玉受得是双茬罪。作为贾府的接班人,他身上肩负着贾府的兴衰成败之责;作为恋人,他身心受着爱而不得的煎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贾宝玉,最终不堪负重,只能隐退。
曹雪芹对贾宝玉结局的安排,特别符合中国古代文人不得志时的表现,向天问道,回归自然,将一切尘世的喧嚣都化为乌有,或归隐山林,或出离愤怒,或归道或信佛,以此求得精神上的解放,这大概是文人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
绛珠草的性格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写照,贾宝玉的顽劣是通灵玉的显征,而贾宝玉对众少女的怜惜之情则是神瑛侍者的责任体现。林黛玉作为众花花神,她的倔强与自尊备受贾宝玉的垂爱,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
因此,宝玉遇林黛玉摔玉,一是预示着两人之间的情感发展并不顺利,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二则预示着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的特别位置,还有林身上的独特气质,都对贾宝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则预示着玉作为他们之间的世俗障碍而存在,势必激起二人的强烈反应。四则点出黛玉见到恩人,从此踏上了还泪之旅,与还泪神话相呼应。
从整部小说角度来看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看这三者在这一事件中相互映衬的表现。
林黛玉在没有见到贾宝玉之前,从母亲贾敏处得知,宝玉顽劣异常,厌恶读书,喜在内帏厮混,因受外祖母溺爱,无人敢管。
进入贾府后,又听王夫人说,他是一个孽根祸胎,贾府的混世魔王,告诉黛玉千万别沾惹他。于是黛玉对宝玉心生诸多疑惑,他到底是个怎样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这样一来,从情节来看,贾宝玉的出场势必要与众不同。因前世灌溉之缘,黛玉见宝玉的第一感觉便是此人“何等眼熟到如此。”与此同时,这也是宝玉见黛玉的第一感觉。这是他们二人的心有灵犀的地方。
接着宝玉便赠了黛玉一个“字”,即颦颦。古人取字一般都与名相关,要么是名字意义的延伸,要么是补充,要么予以言志等。而且对于字的称呼,在平辈之间很流行,名就不一样了。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称名,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颦颦二字,既是对名字意义的延伸,如宝玉所言,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同时也点出了黛玉的性格特点与曲折的人生境遇,也可以说是黛玉的生存环境。
接着宝玉便提到了玉,玉对于宝玉有着特别的意义,与生俱来,在别人看来这是福兆,但在宝玉眼中,这是他与世格格不入的凭证。可以看出,宝玉实际上很不喜欢这块玉。他希望寻找到同类,求得知音。
因此,宝玉见黛玉摔玉的行为,一则表现出贾宝玉异于常人的性格特点,类似于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贾母对他的宠爱,以致于他可以当着贾母的面大发小儿脾气,同时还应了王夫人的警告之言:千万别沾惹他。第二,宝黛初次见面即引发激烈的冲突,对于情节的发展也是一次小高潮,同时又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宝玉见黛玉摔玉这一事件,确实大师的手笔就是不一样,还是那句话“草灰蛇线,伏脉千里”。
2022年最稳的理财方式是什么?
这两天我又从年终奖里,划拨了点钱,加保了之前买的增额终身寿。
因为通过我这段时间的观察啊,不管是从整个大的市场环境,还是从监管以及保险公司的一些动作来看,我都认为:现在是买入/加保增额和年金的黄金时期。01 两个投保黄金期在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共出现过两次“寿险预定利率明显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样的投保黄金窗口期。一个是20年前;一个就是现在。*黄线代表保险公司预定利率的变化,蓝线代表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有些朋友可能不太理解啊,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承诺能给到我们的收益水平(我们到手的收益,通常会比预定利率要低那么一些,因为保险公司还要在此基础上,扣除一些必要的运营成本),保险公司用我们的保费进行投资,如果实际收益高于预定利率,保险公司就会有盈余;如果实际收益低于承诺要给到用户的收益,那就会存在亏损,保险公司得自掏腰包,这在保险里叫“利差损”。当寿险的预定利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时候,继续把钱存在银行,明显不再划算。1)于是就有了1996年 - 1999年间,以国寿、平安、人保、太平洋为主的几家老牌保险公司,为了跟银行抢客户,激进地推出一批高利率保单的浪潮。利率有多高呢?据平安CEO马明哲后来在投资说明会上的回忆,1996年至1999年6月期间平安销售的高利率保单,平均年化复利有6.9%。之前大白就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买了平安理财险的,真赚大发了,文章里,“一万块钱吃一辈子”的保单,也就是这个时候出的。给大家展示下:保单是1996年2月份投的,作为被保人的网友,那时才2岁。家里一次性给他交了1万的保费,从他55岁开始,每个月可以领7095元的养老金,一年就是85140元,活多久,领多久。我算了下这份保单的实际收益率,即使只领到70岁,IRR也有8.59%;按照现在的平均寿命趋势,正常情况下,这哥们活到80岁+不成问题,这时候IRR已经接近9%,折算成单利的话,收益高达20%多。这样的收益,不管是放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非常香的。所以保险公司也是趁机狠狠地收割了一波保单。但黑天鹅很快来了,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没能幸免,为了挺过去,银行带头降息:97年-1999年6月连续7次降息,银行一年期利率从最高的10%降到了2.25%。但大家要知道,一年期定存利率可以说是理财产品的风向标,银行的利息降得迅猛,整个金融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也跟着猛降。一边是写死的保单约定,承诺的收益要终身保证兑付;另一边是持续下滑的投资回报环境,这让保险公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根据高盛在《中国保险业-成长前景、创造价值的关键在改革》研报中做的预判:仅国寿、平安、太平洋三家,潜在的利差损大概有320亿-760亿元人民币。2009年11月中旬,平安CEO马明哲在投资者说明会上曾回忆说:“90年代保险业那场高利率终身保险产品的冒进,让平安迄今为止还背负着高达800亿的利差损。”要知道,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1980-1986年间,美国寿险保单的利率也非常高,保费加速增长;但在1986年之后,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再加上投资的债券遭遇大量违约。保险公司不仅没有挣到额外的投资收益,还要持续持续支付承诺给客户的收益,受利差损的拖累,破产的寿险公司数目持续走高。1986年,破产公司为36家,而到了1991年,破产公司数目高达56家。为了避免悲剧重演,1999年刚成立半年的保监会,紧急出手管控:一是,原来预定利率最高能达到8.8%的那批高利率保单,不让继续卖了;二是,后面再新推出的产品,不允许再超过年复利2.5%这个上限标准了。这一波操作下来,影响深远,高预定利率的保险时代结束。一沉寂就是十几年,直至2013年,保监会才重新上调预定利率,由原来的2.5%,调整成了3.5%,这也是目前增额寿实际复利收益不能超过3.5%的原因所在。2)20年后的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二个投保黄金窗口期。一方面,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持续下滑;四大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降到了1.75%;国债和大额存单的利率也未能幸免。而增额终身寿险,却仍然维持着3.5%的预定利率,持有10年,实际复合年化回报是4.11%,20年是4.95%,30年6.02%,40年7.4%。另一方面,这两年的行业变化和投资环境变幻莫测,稳健安全的投资成为更好的选择。教培和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幅裁员;行业爆雷,传导到以这些行业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上,最后在我们普通投资者的手里炸了!又赶上资管新规的提出和实施,即使是银行理财,也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就跟买股票,基金一样,投资者自负盈亏。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那批顶顶有钱的人,都开始把资金往储蓄险里搬。再后来,储蓄险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追捧,就是去年年底,保监会出于公平考虑,要对中小保险公司的产品进行调整下架那一波。我们很多读者朋友,也是在那时候买入的储蓄险。02 储蓄险的调整,仍在继续现在来看,真的,买到,就是赚到。以新出的两款增额终身寿为例,和之前的老产品横琴利久久相比,投50万,后期都能差出来20多万的收益!资金量大的,相差就更是不止一点半点了。然而现在,不少像利久久这样的优质产品,线上基本已经买不到了,好在还是有些头铁的,比如金满意足,换了个马甲(改名金玉满堂)卷土重来,收益竟和之前的老版本维持在同一水准。我还是蛮佩服你们的敏锐度的,那段时期,5000万的保费额度,一晚上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不过,监管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产品本身的设计问题。就在前段时间,下发了《2022版人身保险负面清单》,我看了下,新增的这几条内容啊,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增额终身寿这一块。我们买增额终身寿,主要就是看中它的安全性、能够锁定长期利率的收益性,以及它的灵活性嘛。但现在监管要拿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灵活性”来开刀,敲打保险公司,要求其对「过于灵活的加减保规则」以及「早期现金价值过高」等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利差损风险,一边是将来可能要面临的的利率持续下行的投资回报环境,一边是保险公司要承诺给到用户无风险利率接近3.5%,这要是还能没啥限制地加保,保险公司怕是又要面临巨额的亏损。贴个数据:和讯网整理的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排行榜,2011-2020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最高有8.69%,最低仅1.3%,平均值也就5%左右。你们细细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长险短做“的风险,如果现金价值增长太快,减保又设计得相当灵活,那肯定会有部分用户选择减保甚至提前退保,把资金挪作他用。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 ——保险公司刚收来保费没几年,投资的长期资产还没啥收益呢,用户就要把钱赎回了。非常考验保险公司现金流的承压能力,也会给保险公司造成严重的“投资期限不匹配”的风险。保险公司的动作也很快,今年新出的产品,已经顺势进行了调整:比如把条款里关于“加保”的内容进行删除。这也就意味着加保规则,随时可能面临调整。(删除前条款关于加保的描述)(删除后条款只有保留减保的描述)比如设定了严格的减保规则:每个保单年度内,减保明确限制在了累计保的20%以内。虽然说保险公司的压力是小了。但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在资金的使用上,肯定是没有那么方便和灵活了。所以像金玉满堂这种,还能保持和以前一样,保留宽松的加减保规则的产品,实在是很难得了。你们有想法、不想错过这次投保黄金窗口期的,戳我头像私信我,帮你对比、算收益。不过我也要提前跟你们说一下,这次的窗口期不会太长,毕竟负面清单已经出了,如果保险公司还不对这种“打擦边球”的操作进行整改,少不了要被通报批评。目前我们已经接到几家保险公司,要彻底停售老版增额终身寿的通知了,且买且珍惜吧。另外关于产品推荐,我之前也写过,你们可以参考:2022年12款储蓄险大测评!这几款增额终身寿收益真心不错有任何疑问欢迎私信大白!秦淮八大名妓谁的结局好一点?
章台柳隐----风骨嶒峻柳如是
如是风光不知愁
一曲新词一壶酒
浮光掠影过,花间袖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最初生梦于秦淮,多半是被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绘的花谢楼台歌舞莺燕迷了眼,破碎的王朝余晖下,才貌双绝却又身世坎坷的女子身上总闪着诱惑的波光,仿佛鲛人的鳞片,坚硬的壳下隐藏着玲珑的心与沉睡的情。
被后人封为八艳之首的蘼芜君柳如是,单就文学和艺术才华来讲,自是当之无愧。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冠六朝,情深蔡班”,歌悦花草,舞引蜂蝶,画笔娴熟,书法沉稳,再加上坚强的个性与奇伟的魄力,世间男子如何不动容?
可她与挚爱陈子龙早早的阴阳相隔,在嫁给钱谦益后也兴叹好景不长。民族气节因为伴侣的阻拦更显大义,可故土被屠让她惆怅神伤。红颜多薄命,柳色塟汀旁。她坎坷的一生也正如她笔下的小令一般从开始就沾染了哀伤,有道是:
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
罗幕早惊秋。
红颜倾国----烽火佳人陈圆圆
佳人翘盼首,翠阁下帘钩
霓裳水袖妙歌喉
花好月圆宫墙柳
舞绝秦淮岸,醉王侯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小时候学这首《圆圆曲》时并没有多大感触,无非觉得那个叫做吴三桂的大叔真是任性妄为啊,为了一个女人导致教科书里又多了一段清朝史。由于老师对陈圆圆的介绍被简单的概括成了“是个美人”,所以直到后来我看了张卫健版的韦小宝之后,才知道“陈圆圆”这三个字的背后,是秀丽苏州给历史献贡的一颗多明亮的瑰宝。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因在姨母家长大故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属梨园,为吴中名优。能歌善舞的圆圆少时便色艺冠时,书中形容“荣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圆圆每一登场演出,“观者为之魂断”。
然而就是拥有如此美貌与才情的圆圆,却在满清入关的政治铁蹄下可怜的辗转于各方英雄之间。被献给崇祯皇帝非她所愿,成为吴三桂爱妾也非她所求,被刘宗敏撸去更是非她所料,乃至最后背负亡朝的红颜祸水之名也只叹非她所控......从头到尾,她都只是男人们权利与欲望的牺牲品。其一生最后留给世人的回忆,也不过是: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灵秀青莲----艳艳风尘董小宛
小楼醉春红,乱世宛如梦
一缕香魂半生零落
琴声乱,未成曲调先诉情浓
“孤山回首已无家,不作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水雪误生涯。”在看完《孝庄秘史》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把舒畅演的董鄂妃当做董小宛。虽然历史上二人并无交集,但是她们的才貌性情,坚韧善良,痴心不悔和一手好厨艺,都相像的让我觉得也许这个女子只是在动荡的王朝中活了两次,却依旧捧着一颗破碎的心再次踱步于奈何桥。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十六岁时便芳名鹊起。她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又称“神针圣曲”,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她在美食上的造诣颇高,做的桃花糕、菊花糕堪称绝美;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秋海棠露和“董糖”更是引得无数人争相品尝。
只可惜如此有生活情趣的女子却偏偏生在乱世,遇人不淑却认定南墙,最终在二十八岁的芳华就溘然辞世。如有来生,不知她还是否愿意倾心冒襄,再惹愁肠。
桃花零落----侠肝义胆李香君
十里烟雨重重,灯花逐水流
盛庭华筵依旧
琵琶声色悠悠,香扇桃花绣
新辞一阙为君奏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种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时隔经年,当日秦淮的楼台已倒,刻痕已消,桃花扇不在,可扇上的诗还见证者一对璧人的痴心相守。
李香君从十三岁起跟随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尽得其音节,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她歌喉珠圆玉润,身材娇小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为‘香扇坠’,声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以一识其面为荣。
如此佳人,本应与情投意合的侯郎自在度日。然而清兵南下,侯方域渡江北上,她便一心一意的等在金陵,等他回来与自己煮酒饮茶。为此,她闭门谢客洗尽铅华;她宁为玉碎不从阮大铖的逼迫;她徙步流离在乱世中奔向爱人。可惜造化弄人,当她的侯郎策马而归时,只剩下她的一缕青丝伴着桃花扇低语留香。于是蹉跎中: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横波夫人----侠骨芳心顾眉生
江湖名远扬,眉楼玉生香
侠骨柔肠艳冠八方
待君归,金玉满堂鸳鸯成双
“腰妒垂杨发妒云,断魂莺语夜深闻。秦楼应被东风误,未遣罗敷嫁使君。”千百年前,究竟是怎样的秀色可餐才让年轻的进士恭鼎孳在刚画好的《佳人倚栏图》上提笔写下了这首溢满怜爱又表露了相求之意的小诗。然而顾眉生却含羞不语,但是眉目流转间还是给了恭鼎孳盘桓的希冀。
若说秦淮八艳中谁最地位显赫,曾受诰封为“一品夫人”的顾眉生自是当仁不让。据《板桥杂记》记载,顾眉生“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腰支轻亚。“她晓通文史,工于诗画,个性豪爽不羁,时人常以”眉兄“称之。而她所在的眉楼也是日日门庭若市,座无虚席。
然而没有哪个女子不感叹韶华易逝,落红无情。也因此七窍玲珑的顾眉生在恭鼎孳的坚持下随他北上成家,洗尽铅华,在战乱的明末像所有普通妇人一样安稳持家。面对当过三朝之臣的丈夫,她不会愚忠的要求他以身殉国;遇见反清的将领,她又大义凛然的掩护其脱险。这般洒脱,更是秦淮八艳里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份开阔,让她至今眉目横波。
长斋绣佛----弦索无声卞玉京
落笔行云走,文史古今通
歌绝画栏百花动
浮华转瞬空,青灯素裳亦惊鸿
“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夜明星辉,流连于舞榭歌台的文人骚客们总会念叨着这两句在秦淮溿盛传的诗,以期望着自己也能和精通文史,画技娴熟的赛赛见上一见。
与秦淮八艳中的其他女子想比,卞玉京是不同的。她不像柳如是一样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亦不像董小宛般有执着的魄力。似乎除了“一笔落尽十余纸”这样造诣较高的袅娜兰花画之外,就只有道袍加身和青灯古佛来聊以慰藉。
但其实,她只是个非常压抑和自持的人。不是没有借着微醺的酒酣向吴梅村说出“君可愿否”的话,只是政治动荡,相思不易,一颗真心在失败的婚姻中渐渐枯离。纵使她和吴梅村的相遇是才子佳人几多般配,江乡风暖,花信催人,终不过是:
一抔黄土几滴泪,薄幸萧郎甚憔悴
此生尽负佳人美
红泪沾衣----风流女侠寇白门
青山白云悠悠,相思曲不休
今朝红尘看透
朱门车马匆匆,再登金陵楼
黄粱一梦情难留
“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每每读到寇白门,总觉得她是秦淮八艳里唯一一个火一样的女子。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是妙龄的她浓墨重彩的登上花轿;明朝覆亡战乱纷飞中有她只身一人千里归乡的气魄;金陵小楼里有她怒斥韩生的敢说敢做。
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为人又单纯率真可爱。然而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她的直率却让她的爱情屡经坎坷,以致情致浓时,回首萧瑟。若有来世,不知她是否还是愿意烈火为神亦甘当飞蛾?
清雅幽兰----灵秀多才马湘兰
醉点金钗瑠,湘裙敛温柔
从来欢歌绕画梁
何必惹愁肠,素手妙笔添兰芳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这首看似普通的诗,乃是如今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的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上所提,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所作。
作为秦淮八艳之中年纪较长的马湘兰,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靠着这样的才华,马湘兰建起了自己的“幽兰馆”,于期间歌舞诗画,邀友相访。秦淮八艳中,她是唯一一个将爱情转化为友情般的绕指柔却可怡然自得、芳华高寿仍然笑对千秋的女子。生时灿烂,死时恬静,正应了: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大抵可以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
拨开历史的烟雾,想那晚明烟雨朦胧的三月、柳色抽新,华灯初上,轻纱幔绕的画舫、觥筹交杂、浆声回荡。美人们的窈窕身段、纤纤素手、婉婉歌喉、在灯影摇红里依稀可辨。沐浴着十里香艳、六朝金粉,不知是嗔、痴、羞、怨的灵秀红颜在飘摇的烟雨里长袖漫卷、舞尽一个朝代的婉转与缠绵。没有人能准确的判定八艳的命运到底熟好熟坏,她们的选择与际遇,都有着自己的本心和执着。唯一能确定的是,如今的南京南京、用六朝古都的繁盛执着,曾换来一个称作“秦淮八艳”的斑驳传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