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字开头的成语,不知父母恩什么道理?
农村老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说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年轻的一代,不亲自为人父母,不挑起养家重担,就体会不到父母的劳累和辛苦,教导我们年轻一代学会感恩自已的父母,好好孝顺他们,让他们过一个幸福晚年。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句话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们还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上学,吃饭穿衣,看病,到游乐场玩耍,都是父母提前为我们准备好的,在我们的眼里,父母很轻松的就为我们置好了这一切,表面上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多大困难,其实我们年轻人想的太简单了,太幼稚了,父母怎么会让我们知道他们所受的苦呢?在你愉快而无忧的生活享受中,不知有父母多少汗水,多少泪水,多少日日夜夜不眠。在今日头条有这样一位创作者,茄子的余生,小伙年纪轻轻,身患胃癌晚期,怕父母伤心担心,不把实情告诉父母,一人默默与病魔抗衡,临离去前,为不给孩子留下痛苦阴影,忍受疼痛,陪孩子玩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何等的父爱啊!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孩子,因为父母没有达到他的满足,就冲着父母大声嚷嚷,甚至怒骂,他们的良心叫狗吃了吗?
在我刚结婚时,由于没有正式工作,家里拮据的竞连买一袋盐,只需一元钱,都掏不出来,那时的我们脸皮都很薄,谁也不愿去借,去赊,就这样没盐也将就着过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着一个家庭生活所碰到的尴尬,试想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生活好,他们会碰到多少次这样的尴尬。
“不生子,不知父母恩”。把一个孩子从婴儿养到长大成人,能独立生活,谈何容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牵挂父母一生中不知有多少次,他们唯恐自己的儿女受了委屈。
我小时在东北上小学,爸妈都是普通的农场职工,虽然不算富裕,但爸妈会精打细算,生活也很幸福。有一次我出了意外,确实感受到了父母的不容易。
东北冬天最有特色的东西就是雪,用爬犁滑雪是孩子们最爱玩的运动,我们这些熊孩子一玩就是一天,也不知累。有一次,大家都不想推,就想了一个“好”办法,从高坡向下放,一个爬犁上做五六人,现在看来那很危险,很容易翻筐,但当时正玩兴致的我们,从没有考虑这些,结果这一次真出事了,出事的人正是我,我的腿被别断了,当时我也痛得麻木了,其他孩子吓得赶紧去喊我爸,爸爸正在家里订窗户,一听,忙放下锤子,把我背到了家里,经过检查太严重,必须去县城,可这冰天雪地的,又没有了公交车,怎么办,爸爸说:“我用干板车拉着他去”。我后来大了才知道,县城距离我们家有四十里路,爸爸硬是一步一步把我拉到了县医院,爸爸的大棉帽上,胡子上,睫毛上都结了冰,我真想哭一场,问“爸爸,你脸上都气霜,你冷吗?没事,咱东北人不怕,你这腿要是耽误了,愈合慢,长不好,咱得抓紧"。事情已过去了许多年,我今年50岁了,想起那时的事,依然泪流满面,我讲述给我的孩子听,希望他们理解父母,父母这一辈子是不容易的。
“不知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这句农村老话不知教育了多少代人。感恩父母,经常回家看看他们。
为何现在一些人用在男对女身上?
这事完全冤枉古人了,几千年前他们创造“上下其手”这个成语的时候完全没有少儿不宜的意思在里面,都是现代人自己玩坏了!
“上下其手”在历史上可是个正经典故的,绝不是什么上下乱摸、不老实的意思;现在“上下其手”的真正含义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了,反而是引申出的那个污污的意思广泛流传。
据《左传》里记载,楚国与郑国两国交战,郑国大败,大夫皇颉也被楚国县令穿封戌擒获了;
可是楚国的公子围也就是楚王的弟弟这个人不厚道,明明不是自己抓住的皇颉,却非说是自己的功劳。
穿封戌也不是吓大的,你公子围咋滴,是贵族、官比我大又怎么样,想抢我的功劳,没门!
两人争吵不休,事情闹到了楚王那里。
楚王也很挠头,想不出好办法来分辨,于是就请来太宰伯州犁,问问他有什么好主意。
这个伯州犁是个官场老油条,一看两边形势完全不对等:一个是大王的弟弟,另一个只是个县官,差了十万八千里啊,不管人是谁抓的,我肯定帮公子围;否则因为这件事结怨了公子围,惹怒了大王,那我就麻烦了。
于是伯州犁故作公正的来到皇颉面前,挤眉弄眼的看着皇颉,说要亲自问问这个犯人。
伯州犁先是当着皇颉的面“上其手”,就是把手举高,指着公子围说:这位是国君尊贵的弟弟、贵族公子围。
接着又“下其手”,把收压低,指着穿封戌说:这是县令穿封戌。
伯州犁又对皇颉说:你当面向我们大王说,到底是尊贵的公子围、还是县令穿封戌抓了你;要是胡乱说,就马上杀了你!
皇颉也不是傻子,混迹了官场这么多年,马上就明白了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意思,反正已经被抓了活命要紧,还是顺着伯州犁的话说,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皇颉马上就说:“公子围太厉害了,我不是对手,我是被公子围抓住的。”
这才是成语“上下其手”的来历,原本的意思是指有人串通勾结、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的意思,压根就跟男女之间的那点不检点的事情扯不上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个成语都有来历,都有其原来的本意在里面,随意牵强附会、甚至是瞎编意思就不对了,时间长了都不知道哪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了。
问各位一个字,看有没有认识的:“挊”。现在这个字也被玩坏了,好好的一个汉字,原来的意思基本没人知道,连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却被引申出了乱七八糟的意思。
看这个网友是怎么解释这个字的,简直是“污王”了:
“这是个形象字,左边提着手,右边一上一下”,代表一种生理运动。
就问一句,你也“污”了没有?
实际上,“挊”这个字与“弄”同音,是“弄”同一个意思。
《龙龛手鉴》里说:
“挊,同挵。”
而“挵”是弄的异体字,意思也是一样的。
《说文解字》记载:
“弄,玩也。”
而“弄”字的本义是“双手把玩玉器”。
古人压根没网那个方向想,完全是现代人的牵强附会。
可是竟然有的医生现在也把“挵”想歪了,还煞有介事地使用这个字来回复患病者,就搞笑了,实在是不应该。
行者无疆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将军没有能力,就会连累全军,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的人,边界是没有局限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意说领导者无能会牵连下属,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被生活所羁绊的,意在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担当重任。
什么时候用轻声调?
1.语气词“吧、吗、啊、阿、呢”等读轻声,如“走吧”“是吗”“说啊”“好了”;
2.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等读轻声,如“我的”“轻轻地”“唱得好”“同学们”“去过”;
3.名词后缀“头、儿、子”等读轻声,如“甜头”“这儿”“桌子”;
4.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
5.单音节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如“回来”“出去”“走出来”“跑进去”。
6.名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读轻声,如“天上”“乡下”“屋里”;
7.量词,如“那个、那次、那盘”等读轻声;
8.代词“我、你、他”放在动词后面做宾语,如“找你”“请他”“叫我”。
7.轻声: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
8.现代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
9.轻(qīng):分量小,与“重(zhòng)”相对
例:轻重;轻型;轻便(biàn);轻于鸿毛;轻尘栖弱
声(shēng):(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2). 音讯
例1:声音;声带;消息
例2:声息;不通声气
10..发音特性:
将汉语中的音节弱化之后,声调会变得又轻又短
生活中该怎么运用?
不请自来。
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我们经常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说明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虚使人得到益处。
什么是满?满就是满足于现状。如:就像一个杯子,当已经装满水的时候再继续加水,杯子里的水就会流出来流到外面去,而杯子并没有想过继续扩大自己本身的容量来装取更多的水充实自己,也就是说杯子本身对目前杯中水的份量很满足,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
这个“满”用在《西游记》里,大闹天宫那会的孙悟空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在孙悟空出世以后,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菩提老祖那里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又从东海龙宫那里强取了一件称手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和一副锁子黄金甲披挂。此时的孙悟空对自己的本领非常的满意,开始变得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满足于现状,不在继续修行学习,仅仅凭借七十二般变化和一杆金箍棒,就妄图打上天庭取得玉帝的宝座。殊不知道,他的本领和能力并不足以支撑起他的野心。然,天外有天,仙外有仙,最终孙悟空被比他更强大的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下场,就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结果,这也更好的诠释了“满”招来的伤害。
怎么做才能受益?时时保持一个谦虚谨慎的态度,处处留心,虚心学习,结交良师益友,吸收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受益。
就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一改曾经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拦路妖怪时,谦恭礼貌,虚心求救于他人,此时总会有大法力大神通的神仙热心下凡助其一臂之力。
如此一来,孙悟空不但解决了拦路的妖怪,还拉近了和各路神仙的关系,结交了一批良师益友,为自己的后续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悟空可谓是受益多多。
对于生活中,该怎么运用“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低调做人,不可狂妄自大,得意忘形,时刻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与人和谐相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追求更高层次的成长。
就想《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样,虽然拥有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可谓是神通广大,但也仅仅是一个整天和猴群一起玩耍打闹的美猴王而已,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妖猴。
于是,孙悟空在经历了大闹天宫之后的挫折后,从此不再骄傲自满,开始了谦虚接受观音菩萨的劝导和指点。并向人生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发起了冲锋,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在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成正果成为了享誉三界的斗战胜佛。
以上是本人通过看孙悟空的事迹,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