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怎么死的,关羽刮骨疗伤是真的吗?
关羽一生有三个高光的时刻,一个是斩颜良,一个是刮骨疗毒,一个是水淹七军。这三件事都被写进了正史《三国志关羽传》,都是真实的事件。第一个时刻显示了关羽的武勇,第三个时刻显示了关羽的将略,而第二个时刻显示了关羽的性格。那么,刮骨疗毒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故事呢?
在《三国志》中,惜字如金的作者陈寿专门用一百多个字记录了这个事件。陈寿写道,关羽曾经被流矢射中,箭支贯穿了他的左臂。后来虽然创伤治愈,可是每到阴雨天气,他的骨头就感到疼痛。医生对关羽说,你中的箭镞有毒,毒素已经侵入了你的骨头,应当割破手臂的伤口,刮骨去除毒素,这个病才会彻底治愈。
关羽听了之后,当即伸出左臂让医生割破它。当时关羽正好请诸将饮酒吃饭。当时关羽的左臂被割开后,流出了大量的鲜血,连用来接血的器具都盛满了。可是当时的关羽依然饮酒吃肉,和大家谈笑风生,从容不迫。
原本就对关羽十分推崇的《三国演义》,对这件事当然是大书特书。在书中为了让关羽的形象更加丰满,作者还将这件事写进了襄樊之战中。在这一战中,关羽受伤后得到了华佗的医治,赢得了神医的敬佩。神医与神将相对,更加显得相得益彰。作者还将此事延伸开去,把关羽与徐晃作战失败,也归结到手臂有伤上。
当然,在现实中华佗是不可能为关羽疗伤的。因为华佗虽然是当世神医,他却是士人出身。华佗行医只不过是爱好,他更看重的是士人的身份。再加上曹操身体有病,对华佗十分依赖,不可能放他去敌对势力的地区行医。在华佗拒绝为曹操行医后,便遭到了曹操的杀害。
二、关羽的伤情和刮骨疗毒的真相。我们今天看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总感觉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首先关羽受的是什么伤,究竟是什么样的伤情会让他的症状如此奇怪?其次刮骨疗毒真的有效果吗,在那时的医疗条件下,进行这种治疗现实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关羽的伤情。在史书中记载是他中了敌人的箭伤,这支箭还穿透了关羽的左臂。我们从这些信息中可以推测出,关羽中的这次箭伤是很重的。关羽作为重要将领,应该穿有自己的甲胄。能够射穿衣甲的防护,还贯穿了关羽的左臂,可见这支箭的力量之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关羽受的这次箭伤只是皮肉伤,并没有射中骨头。这才使得关羽的箭伤在得以治愈后,不影响关羽的作战。让关羽感到烦心的后遗症,则是在阴雨天时伤口感到疼痛。其实这种症状很多受过伤的人都有,一般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
一种情况是如同类风湿一样的症状,在受伤之后,一旦遇到天气变化,就感到受伤的地方不适。这种症状一般是难以治愈的,会伴随伤者一生。另一种情况则是有异物留在了伤口内,同样也可以造成类似的症状。如果按照关羽治疗前后的比较,后一种可能性较大。
其次,刮骨疗毒真的能够治疗关羽的症状吗?我们看史书中记载,医生说当时的箭镞上带毒,这种毒素进入了关羽的臂骨,因此引起了关羽的手臂疼痛。今天的我们看这种解释,是不会认可的。这是因为如果真的是有毒素在关羽的体内,关羽的左臂估计早就废掉了,就不会有愈合后在阴雨天疼痛的事了。
而且进行刮骨疗毒更是危险万分。我们知道骨头表面是有一层骨膜的,如果把这层骨膜刮掉,很可能会让病毒、细菌侵入到骨头里。如果由此引发骨髓炎,那么就只剩下截肢一条路了。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进行这种外科手术,可以肯定会百分之百地断送关羽的左臂。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当时的医生对关羽的诊断,实质上是关羽左臂内存有异物。这是局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造成的。在关羽的左臂受到贯穿伤后,最简便的治疗办法就是剪掉箭镞,把箭身抽出,再进行外部治疗后等待伤口的愈合。
我们可以肯定,这支射穿关羽铠甲的箭支,箭镞部分肯定会遭到一定的破坏。在穿过关羽的左臂时,会有异物留在关羽的左臂内。这就造成了在阴雨天气时,关羽的左臂感到疼痛。军医所说的箭镞留在关羽左臂中的毒素,实际上是用委婉的方式指的那些异物。
由于这些异物存在于关羽的左臂中,离骨头没有多少距离。因此医生这样说,关羽也不会怀疑有其他原因。医生之所以这样说,应该是掩盖当初救治关羽的疏忽,为了推卸责任而已。实质上,医生对关羽进行的刮骨疗毒手术,是一个破开关羽的左臂,清除异物的手术。
这个手术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当初的伤口已经愈合,医生必须破开创口,重新寻找遗留在肌肉内的异物。当初的那些异物早就和肉体长到了一起,这种寻找是困难的。为了清除这些异物,甚至还需要在臂骨旁进行切割去除。这就给了大家刮骨的视觉效果。
三、关羽为何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刮骨疗毒。关羽为了给自己治伤,让医生刮骨疗毒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一点让大家感到疑惑,那就是关羽刮骨疗毒为何偏偏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难道他没有其他的想法吗?其实这一点很好解释,那就是关羽的性格使然。
我们看关羽进行刮骨疗毒时的场景,那就是关羽正是在和部下饮宴的时候,与医生谈起自己的伤情。医生在向关羽提出治疗方案后,关羽没有片刻犹豫,马上就让医生对自己进行治疗。关羽这样做似乎有些不妥当,那就是在那种场合,用这种方式治伤,大家还会有多少食欲,肯定是大煞风景。
但是关羽在流血盈盘的情况下,依然饮酒吃肉,言谈自若。这就不得不让大家对他产生钦佩之心。这也正是关羽的用心所在。关羽在刘备阵营中,位居武将之首,不单单是因为他的武艺将略,更是因为他是刘备后期军队的缔造者。
在长坂坡之战后,刘备的步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时刘备的主力只剩下关羽所统帅的水军,这些军队就成为刘备后期军队的基础。关羽无形中就成为刘备军队的缔造者,他训练出的军队,被刘备一批批地抽调走,成为东征西战的主力。
关羽辛辛苦苦训练出的一批军队,就被刘备带走。他再次训练出一批军队,又被诸葛亮、张飞、赵云带走。这使得关羽的军队始终处于新老交替的状况下,关羽就成为这一支军队的灵魂,努力维护着荆州的平安。因此,如何向这支军队灌输勇敢无畏的精神,是关羽最关注的事情。
关羽当众进行刮骨疗毒,就是让这些部下明白,在战场上血流成河的状态下,应该保有何等的姿态。作为一员合格的将领,要泰山崩于前不色变。在关羽的言传身教下,他的那些部下很快成熟起来,在襄樊之战中,这支军队狠狠打击了曹军,杀出了自己的军威。
结语:关羽的刮骨疗毒事件是记载于正史中的,是真实的事件。不过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刮骨是有疑问的。关羽的伤情应该是在受伤时,由于箭镞的损坏在左臂留下异物所导致的。为了取出异物,医生假托中毒对关羽的左臂进行了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为了取出异物,必然露出了骨头,这也造成了刮骨的视觉效应。
关羽治疗自己的伤口,完全不必在酒宴上当众进行。关羽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他高傲的性格,对伤情和环境毫不在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是要以身作则,为部下灌输无所畏惧的精神。在关羽的教导下,他的军队很快成为用于作战的精锐之师,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五虎上将的最终结局如何?
前言:五虎将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旗下的五员战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这五个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帮助刘备在建立蜀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被授予五虎将的称号。
那么这五个人的最终结局如何?谁是第一个死的,谁是最后一个死的?
第一个:关羽
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也是这五人中声望和官职最高的人,刘备入川之后关羽坐镇荆州地区,在魏蜀吴三方势力的荆州守住了不少时间。后来因为关羽主动发动襄阳和樊城之战,先后战胜曹仁和于禁,曹魏孤军死守樊城后,曹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联合东吴一起夹击关羽,让关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接着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成功,徐晃大战沔水,偷袭关羽成功,关羽在遭到接连打击之后,迅速兵败逃亡,再加上荆州南郡守将麋芳、傅士仁投敌让关羽丢了去路,最终被困在麦城。身边仅剩下数十骑的关羽往益州突围之际,于临沮遭到吴将马忠的伏击,被生擒活捉,于公元220年初被杀。
第二个:张飞
与关羽一样,张飞与关羽刘备桃园三结义是一对异姓兄弟,三人感情也十分不错。张飞同关羽类似同属万人敌角色,在大战吕布,大战马超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张飞在刘备入川之后也跟随刘备,为刘备入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入川之战击败了巴郡太守严颜,巴西之战中击败了魏国名将张郃。
此后关羽被斩杀,张飞和刘备不顾百官劝告执意讨伐东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但是张飞在出兵前对士兵不体恤,犯了点小错就鞭打士兵,以至于张飞和士兵之间的关系非常差。在鞭打张达、范强二人后,张飞在睡觉之际被二人杀害,首级送往江东,被害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
第三个:黄忠
黄忠老当益壮,有万夫不当之勇,出场就大战关羽,随后跟随刘备平定了荆州地区。在刘备入川之际黄忠成了刘备帐下主要将领,为刘备入川立下了战功被授予讨虏将军。随后汉中大战黄忠一战成名斩杀了魏国西线大将夏侯渊,导致曹魏震动。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出兵伐吴,因黄忠年老不用而改用张苞关兴等人,黄忠因此不服。于是单枪匹马出战遇到关羽的仇人潘璋,因急于给关羽报仇中了埋伏,被马忠射中逃回营地,最终失血过多而死,死于公元221年。
第四个:马超
马超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悲情人物,其父亲马腾被曹操杀害之后起兵反曹,曾经杀得曹操狼狈逃窜,差点丧命了。后来有人反叛马超导致马超家属全部被杀害,仅和其堂弟马岱逃出来,惨遭灭门的马超先逃亡汉中,后来转投刘备,成为刘备旗下的一员战将。
马超转投刘备后帮助刘备拿下益州,此后在汉中争夺中的发挥平平,刘备称帝之后封马超为凉州牧,骠骑将军。此后马超帮助魏延守汉中,让少数民族不敢进犯。后曹魏五路攻蜀,马超一夫当关吓退一路大军。马超因有心结未能解开,灭族之仇恨未能报仇,以至于早早去世,死于公元222年。马超在临终前,让他的堂弟马岱继承了他的爵位。
第五个:赵云
赵云是早期跟随刘备的主要将领之一,也是五虎将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人。赵云脱离公孙瓒后,跟随刘备东征西战,一直是刘备旗下的主要将领。在长坂桥上的七进七出证明赵云武艺高强。在随后的益州、汉中之战中,赵云也是屡立奇功,是刘备称帝的功臣之一。赵云而且心向汉室,刘备伐吴期间赵云屡次劝阻,颇有全局观的一个将领。
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成为五虎上将中唯一能参加北伐的将领。北伐期间赵云担任先锋,力敌韩德父子仍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毕竟年龄已大,赵云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去世,死于公元二二九年,是五虎将里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
从三国演义中来看,五虎上的死亡顺序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和赵云,其中关羽兵败被杀,是第一个死的,张飞被部将杀害,黄忠中计被射杀,马超久病成疾,年仅47岁,英年早逝,唯独赵云自然死亡,是最后一个死的。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的最终结局。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不代表正史。)
侥幸逃脱的许褚结局怎样?
你问的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汉中之战时,诸葛亮命张飞、魏延兵分两路去截曹军粮道,令黄忠、赵云分两路去纵火烧山。曹操退守阳平关,令军四出哨探。有人报告说张飞、魏延正分兵劫粮。“曹问曰:‘谁敢敌张飞’?许褚曰‘某愿往’!操令许褚领一千精兵,去阳平关路上护接粮草。解粮官接着,喜曰:‘若非将军到此,粮不得到阳平矣’。遂将车上的酒肉,献与许褚。褚痛饮,不觉大醉,便乘酒兴,催粮车行。解粮官曰:‘日已暮矣,前褒州之地,山势险恶,未可过去’。褚曰‘吾有万夫之勇,岂惧他人哉 !今乘着月色,正好使粮车行走’......行至半路,忽山凹里鼓角震天,一枝军当住。为首大将,乃张飞也,挺矛纵马,直取许褚。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军士急忙救起,退后便走。张飞尽夺车辆粮草而回” 。
许褚是曹营中一等一的虎将,被曹操夸为“吾之樊哙也”。此战他被张飞一矛刺落马下,是有客观原因的 ——按理说,许褚的勇悍与武艺不在张飞之下,二人武力值至少是旗鼓相当的,可他战不几合就被张飞刺中肩膀,应该说没有发挥出其正常水平,主要原因是醉酒,否则,依他清醒时和马超酣战二百多回合不落下风的神勇看(参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应该不会那么轻易就被张飞击败的。
按小说里的说法,许褚被张飞刺伤后,被众将救回曹营养伤。后来,曹操死,曹丕即位,曾命许褚率军到临淄擒拿亲弟弟曹植。曹丕南征孙吴时,任许褚、吕虔为中护军。与吴军鏖战时,许褚立过战功。此后,许褚这位勇冠三军的虎贲在小说里就再也没登场过,似乎人间消失了。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许褚结局究竟如何?
在正史《三国志》中,许褚是在曹操攻下淮、泗时率部归附曹营的。曹操一见威武雄壮的许褚,非常赞许,说:“真乃吾之樊哙也”!立刻就任其为都尉,跟随许一起归曹的人都被任为虎士。曹操击张绣时,许褚一马当先,斩杀了一万多敌人,被攫为校尉;官渡之战时,曹操幕下的从士徐他等人密谋反叛,想要谋刺曹操,被警觉的许褚察觉,亲手格杀徐他等百余名刺客。从此,许褚就成了曹操的贴身保镖,须臾不离左右。攻邺城时,许褚冲锋陷阵,勇不可当,立下赫赫战功,被赐爵关内侯。征西凉时,勇冠三军、不逊吕布的马超想在阵前偷袭曹操,因忌惮许褚之勇,未敢轻举妄动。几日后,曹军与西凉军决战,许褚冲锋在前,歼敌无数,积功被升为武卫中郎将。“武卫” 这个名号,就是从这时候(平西凉)开始的。
当时,军中将士见许褚力大如虎,而且性格憨厚木讷,于是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虎痴”,也称虎侯。
史载,许褚生性谨慎,且守法度,为人刚毅木讷,不善言辞。他不喜攀附权贵,骨鲠正直,曹操对其异常信任 、宠爱,晋升其为中坚将军。
曹操病殁,许褚恸哭不止,乃至口吐鲜血;曹丕继位后,对其宠信如常,封他为万岁亭侯,攫升为武卫将军,率领中军为宿卫禁军,对他非常亲切,如同家人。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封许褚为牟乡侯,赐其食邑七百户;并将许褚的长子封为关内侯。许褚老病而死后,被朝廷追谥为壮侯,由其子许仪继承他的职位。许褚之兄许定也有勇力,屡建战功,被封为振威将军,统领负责宿卫的禁军。
史载,曹魏太和年间,魏明帝曹睿追思许褚的忠、孝、勇烈,特地下诏褒奖;又赐许褚的子孙二人为关内侯的爵位。许褚子许仪后来被大将钟会杀害,西晋武帝泰始年间,许仪被平反,由其子许综(许褚孙)继承他的官爵利禄。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三国演义里面的关云长被谁杀的?
孙权。关羽被伐曹操,大战樊城,曹仁闭门不出,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然而不想却遭到吕蒙偷袭,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最后被东吴大将朱然擒获,关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其父子二人被孙权所杀。
三国潜龙在渊大结局?
曹节听说哥哥要和刘平打仗的事情后夹在中间很是为难,她主动向刘平请罪,自责自己是罪人的妹妹。刘平从来没有怪罪过曹节,他温和的扶起跪在地上的曹节,他安慰曹节这不是她的错,无论发生什么自己都不会伤害她。刘平打算去见见曹丕,曹节也想去劝说哥哥放弃抵抗,可是被刘平拒绝了。曹节见此也不再勉强,她劝说刘平走之前去见见伏寿,其实她早就知道伏寿还活着了,但是害怕曹操知道后会对伏寿不利才一直瞒着刘平。
刘平守在城门上与城下的曹丕对峙,刘平并不想两方最终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他请求曹丕单独与他聊一聊,曹丕同意了。等到曹丕独自来到城墙上后,刘平屏退了众人。曹丕跟刘平说起曹操生前的遗愿,若上天愿意给他十年,他愿意与刘平合作平定天下。曹丕自知没有父亲的胸襟和气魄,所以需要更大的权利才能实现梦想,他跟刘平之间注定有一战。刘平跟曹丕分析形势,他们之间无论谁输谁赢中原都会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到时候曹操一世的心血就不保了。刘平直白的问曹丕需要权力是为了实现梦想还是只是想要满足他自己的野心?曹丕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告诉刘平,他这一生都在求得曹操认可,只有胜者才有拯救万里河山的资格。刘平问曹丕是否有信心可以打败自己,曹丕告诉他自己可以死但是不能败,自己一定要跟他打这一战。刘平叹了一口气,他让曹丕好好看看这片渐渐安定下来的土地,这场仗他是不会跟曹丕打的,因为他要的是天下太平而非一个姓氏,这些年他累了,为了天下太平他愿意将这天下交付给曹丕。曹丕不敢相信刘平居然愿意退位,他跪下感谢刘平的退让。
曹仁在城下看着曹丕给刘平下跪,他惊讶的以为曹丕主动认输了,可是曹丕出来后却告诉他刘平主动退位愿意让出天下的事情。曹仁大喜过望,他大声喊着曹丕以后就是陛下了,城上的刘平远远望着城下的风景,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刘平脱下了头上的冠冕,没有了皇帝的身份他觉得如释重负。刘平向贾诩道歉,表示自己辜负了贾诩的苦心。可是贾诩知道刘平做了多么艰难的决定,他替天下百姓感谢刘平的恩德。刘平与百官告别后从容的离开了大殿,当他走下阶梯的那一刻,布满乌云的天空突然放晴了,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刘平告诉曹节,自己已经跟曹丕说好,无论他日后在哪里曹节都享有皇后的待遇,这是他能为曹节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曹节告诉刘平,她会回家跟母亲住在一起,她祝福刘平与伏寿能够幸福。
刘平走出宫门后,发现司马懿已经等在外面了,司马懿是特意来送他的。司马懿告诉刘平,当初帮他借兵三十万的时候他就想到刘平会做出今天的决定了,毕竟他们是这么多年的兄弟啊。司马懿表示天下一统并不在一家一姓,刘平认为他有绝对的力量打败曹丕,可是他无法彻底覆灭曹氏,到时候好不容易换来的和平局势就保不住了,这是他不愿看到的。刘平主动将自己多年积攒的势力交给司马懿,他希望司马懿借助这股力量帮助曹丕平定天下。刘平告诉司马懿自己的使命结束了,而司马懿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兄弟两人依依不舍的分别,当刘平问司马懿两人日后是否还能见面时司马懿笑着看了他一眼,表示他们从来不会说再见,两人骑着马在道上分道扬镳。
刘平撑着竹筏,按照司马懿给的地址去寻找伏寿。青山绿水间,他终于找到了司马懿的屋子,岸边站着的正是伏寿。刘平与伏寿望到了彼此,他们不顾一切的跑向对方抱在了一起。伏寿没想到还能见到刘平,刘平却告诉她一切才刚刚开始。
曹丕走进了刘平曾经待过的宫殿,他看着眼前的龙椅和玉玺,激动的流下了眼泪,他等这一天等的太久了。曹节指责曹丕违背曹操遗愿逼走了刘平,可是曹丕认为他当了皇帝就能改写一切。曹节将玉玺扔在地上,看着趴在地上抱着玉玺的哥哥,她彻底失望了。曹丕疯狂的举着玉玺,他向虚无的空气大声喊着曹操的名字,他认为现在终于能向曹操证明自己了。
曹丕旧疾复发,医官建议他清心寡欲好好调养身体。曹丕表示自己就要登基了怎么可能清心寡欲,医官告诉曹丕他活不过十年。曹丕在院子里弹琴,他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一切却难以长寿,他告诉甄宓,等自己登基后会给她最好的一切。甄宓在意的从来都不是这些虚妄的权势,她心疼的摸着曹丕的脸,她感慨曾经她爱的曹丕已经死了。甄宓表示没有一个帝王是自由的,去了洛阳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大的笼子,她折断了曹丕的琴弦失魂落魄的离开了。
曹丕如愿举办了登基大典,定国号为魏,司马懿在台下高呼万岁。伏寿感慨天下人都不会知道刘平做了什么,史书之上更不会有刘平的名字,可是刘平并不在意,他们能够彼此相伴就足够了。黄初七年,曹丕英年而逝,司马懿开始大权独揽并跟其子孙结束了乱世。司马懿带着幼帝在路边赶路的时候看到了带着孩子的刘平,两个已步入中年的兄弟终于再次见面。幼帝不解的问司马懿在看什么,司马懿却只是说在看天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