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和九八一事变的区别,正负数加减乘除口诀有吗?
一、加法口诀表
不进位的加 进位的加
直加 满五加 进十加 进十加
一 一上一 一下五去四 一去九进一
二 二上二 二下五去三 二去八进一
三 三上三 三下五去二 三去七进一
四 四上四 四下五去一 四去六进一
五 五上五 五去五进一
六 六上六 六去四进一 六上一去五进一
七 七上七 七去三进一 七上二去五进一
八 八上八 八去二进一 八上三去五进一
九 九上九 九去一进一 九上四去五进一
二、减法口诀表
不退位的减 退位的减
一 一下一 一上四去五 一退一还九
二 二下二 二上三去五 二退一还八
三 三下三 三上二去五 三退一还七
四 四下四 四上一去五 四退一还六
五 五下五 五退一还五
六 六下六 六退一还四 六退一还五去一
七 七下七 七退一还三 七退一还五去二
八 八下八 八退一还二 八退一还五去三
九 九下九 九退一还一 九退一还五去四
三、九九口诀表
一一01 一二02 一三03 一四04 一五05 一六06 一七07 一八08 一九09
二一02 二二04 二三06 二四08 二五10 二六12 二七14 二八16 二九18
三一03 三二06 三三09 三四12 三五15 三六18 三七21 三八24 三九27
四一04 四二08 四三12 四四16 四五20 四六24 四七28 四八32 四九36
五一05 五二10 五三15 五四20 五五25 五六30 五七35 五八40 五九45
六一06 六二12 六三18 六 四24 六五30 六六36 六七42 六八48 六九54
七一07 七二14
七三21 七四28 七五35 七六42 七七49 七八56 七九63
八一08 八二16 八三24 八四32 八五40 八六48 八七56 八八64 八九72
九一09 九二18 九三27 九四36 九五45 九六54 九七63 九八72 九九81
四、除法:
归除
一归如一进 见一进成十
二一添作五 逢二进成十 四进二十 六进三十 八进四十
三一三十一 三二六十二 逢三进成十 六进二十 九进三十
四一二十二 四二添作五 四三七十二 逢四进成十 八进二十
五归添一倍 逢五进成十
六一下加四 六二三十二 六三添作五 六 四六十四 六五八十二 逢六进成十
七一下加三 七二下加六 七三四十二 七四五十五 七五七十一 七六八十四 逢七进成十
八一下加二 八二下加四 八三下加六 八四添作五 八五六十二 八六七十四 八七八十六 逢八进成十
九归随身下 逢九进成十
斤价求两价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1/16=0。
0625)
二求,退位一二五;(2/16=0。125)
三求,一八七五记;(3/16=0。1875)
四求,改曰二十五;(4/16=0。25)
五求,三一二五是;(5/16=0。
3125)
六求,两价三七五;(6/16=0。375)
七求,四三七五置;(7/16=0。4375)
八求,转身变作五;(8/16=0。5)
九求,五六二五;(9/16=0。
5625)
十求,六二五;(10/16=0。625)
11求,六八七五;(11/16=0。6875)
12求,七五;(12/16=0。75)
13求,八一二五;(13/16=0。
8125)
14求,八七五;(14/16=0。875)
15求,九三七五;(15/16=0。9375)。
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怎么区分?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彰武大都督(zhangwudadudu)。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作为一个军迷,跟大家聊聊我军的发展史。
▲1912~1949年中国历史时间轴
解放军发展简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建立。随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并开始统治中国。
▲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左)和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右)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四分五裂,各派系军阀割据中国。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图(1917年)
这期间,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建立。
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培养军队,并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黄埔军校旧址
1924年孙中山不幸逝世。蒋介石继承孙中山衣钵,于1926年率领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左)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右)
1927年,当北伐节节胜利之时,蒋介石发动政变,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将共产党员从军队中清除出去,第一次国共合作破灭。自此周恩来、毛泽东等共产党人认识到,革命要向胜利,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
红军时期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在南昌发动了南昌起义。随后毛泽东等人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叶挺、叶剑英等人在广东领导了广州起义。三大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
▲缔造红军的三大起义及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队伍,以及贺龙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队伍在江西井冈山会师。从此我党有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此后军队正式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
▲井冈山会师
1928年底,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号令,自此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中华民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虽名义上统一了全中国,但仍然存在着众多的派系。
▲国民政府时期派系分布图(1928年)
此后国民政府开始对根据地的红军进行多次围剿。在与国民政府展开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后,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战略转移。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达到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后并入一方面军)会师。次年,贺龙领导的二方面军与徐向前领导的四方面军也陆续到达陕北。另外,还有少部分红军未参加长征,在陈毅领导下,留在南方八省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十八集团军)。原一、二、四方面军分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和129师(师长刘伯承)。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伍,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北伐名将叶挺任军长。
▲八路军&新四军臂章
1941年,国民党担心新四军发展壮大无法控制,发动“皖南事变”,剿杀新四军军部。不久共产党重建新四军,陈毅任军长,自此新四军完全由共产党独立指挥。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战争爆发。原八路军和新四军改称解放军。根据地域划分为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及东北野战军。后分别改为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原华北军区的部队改称华北野战军(中央直属部队)。
经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及渡江战役,解放军陆续解放全中国。国民党败退至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自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为了纪念军队诞生的起点南昌起义,中央曾在1933年决定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建国后,又将8月1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最后附上我军主力部队的发展过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过程
十大元帅趣事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有10位开国将领被授予元帅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
我查阅了十大元帅的家乡,发现主要分布在5个省份。
四川(4人):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
湖南(3人):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湖北(1人):林彪
山西(1人):徐向前
广东(1人):叶剑英
四川和湖南人牛逼了,看来辣椒吃多了就是勇猛。
▲十大元帅家乡分布图
曾经听高晓松讲过十大元帅的星座,我也统计了一下。发现有6个星座出过元帅。
射手座(4人):朱德、林彪、刘伯承、罗荣桓
天蝎座(2人):彭德怀、徐向前
白羊座(1人):贺龙
金牛座(1人):叶剑英
处女座(1人):陈毅
摩羯座(1人):聂荣臻
射手座,果然闲不住啊。
▲十大元帅星座分布图
课本里的爱国故事80末90初的那一代人,一定忘不了小学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课本里,有很多关于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课文。不知道80、90的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这些课文吗?
▲小学课本中的爱国故事
对战争片的思考从很多战争片中,也可以了解到我军发展的历史。在写这篇推送之际,我又回顾了一遍根据都梁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亮剑》。不得不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抗战片。
▲《亮剑》剧照
李云龙带着他的二营长和意大利炮,与诸葛丞相和王司徒一起,常年稳坐B站鬼畜界的头把交椅。
这部剧中刻画了很多有血有肉的热血军人。李云龙的铁血柔情,与赵刚的战友情,与楚云飞的惺惺相惜,李云龙的感情戏,甚至李云龙在军事学院的嘴炮型论文《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都是非常的精彩。虽说讲到1955年授衔仪式就结束了,没有拍出原著全部的精彩内容,但仍不失为一部良心之作。
战争是残酷的,是人民的苦难回忆。然而近年来众多雷人的抗日神剧却大肆横行。我只想说希望这些抗日神剧导演们,不要再篡改历史,请给历史保留一份尊重。如果我们自己尚且拍着这些扭曲历史的垃圾,那么还有什么面目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呢?
战争片刻画的应该是战争的残酷和对死难同胞的缅怀。不需要通过丑化敌人来表现战士的英勇。不忘记历史,不忘记苦难,以此来告慰战争中无数烈士们的英灵。
最后想说,和平来之不易,永远不要轻言战争。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彰武大都督(zhangwudadudu)。
八几年的师专是什么水平?
右上角的照片为当时六安师专女教师的珍贵留影!
我是七九级的师专生,八一年毕业,高中应届生上师专的,上学的分数就不讲了,我是达到本科线的,因为不会填志愿,被录取到师专学习两年(太短)。在当时我们的农村高中的文科班里是唯一考上大专的应届生,想想也算辛运吧。其它的上了高中转、中师。
当时的我们被称为“新三届”,学生的年龄差、成分差、性格差比较大,很多人的年龄也就是最后一次高考机会了,参加工作或下乡劳动多年,能够考上师专也就心满意足了,再说,师专的培养目标也就是初中教师,至于以后是否当教师,那是以后的事。所以,当时的学习风气并不好,再说,学制短,很多课程老师只是讲几节课就“拜拜”了。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不过,能上师专,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上的,也是必须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在中学时的成绩不在班上前五名甚至更靠前,师专你肯定是上不了的。
因而,按照当时的考试情况,和现在的“211”差不多,你想:如果你现在的成绩在班上排在前五,考不上“211”的话,那你肯定是考试时发生了意外了。
当然,师专就是师专,学习环境有限,认知水平可能不及现在的“211”
出自黄埔军校的是哪些?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赫赫有名的陆军军官学校,作为中国历史上名气与实力并存的军事学校,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1924-1930年,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区建立一所军官学校,最初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随着学校的扩大化和规模化,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31年由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所用的校名是台湾当局复建的“陆军军官学校”。
即使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改,被人民百姓牢记和称赞的,仍是“黄埔军校”。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国共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敌人和对手。但在中华民族共同面对存亡问题时,
例如东征北伐、百团大战、武汉会师等重大抗日战场上,黄埔军校的全体师生,都为国家和民族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在黄埔军校校门的两边可以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据说这是孙中山先生当时亲自批准后挂在校门口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黄埔军校是为了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努力建设中华的初心。
在开学典礼时,由孙中山宣布,校长蒋介石亲自拟选校训—“亲爱精诚”。
黄埔军校创办的几十年来,培养了数不胜数的军事人才,很多国共的重要成员,都是出自这所军校的。其中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出自黄埔军校的共有5人1、叶剑英: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及奠基人。2、徐向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曾参与并指挥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3、聂荣臻:无产阶级革命军、军事家,是我国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之一。4、陈毅:涉足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曾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5、林彪:先后担任过营长、团长、军长等要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司令员。
共和国十大大将中,出自黄埔军校的大将有3人:1、陈赓:曾参与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获得多枚勋章,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洒下热血。2、罗瑞卿:参加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指挥过强渡大渡河、参与过强渡乌江、后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石家庄战役等。3、许光达:多次担任师长、军长、司令员,参与指挥过绥远战役、荔北战役、兰州战役等。
出自黄埔军校的上将9人:1、周士第:历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师长、西南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北伐、南昌起义、百团大战等,还曾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2、陈明仁: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担任过旅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以及湖南省政府代主席。3、萧克:1925年弃笔从戎,参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担任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要职。4、张宗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5、陈奇涵: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后加入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等。6、杨至诚:军事家,曾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军需部部长。7、宋时轮:先后参加莱芜战役、宛西宛东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等,历任科长、军长、司令员。8、陈伯钧:秋收起义中上井冈山的人物,与毛泽东是嫡系关系,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教育家。9、郭天民:入学黄埔军校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担任排长一路升到司令员,参与过广州起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出自黄埔军校的优秀革命军,都是不朽的功勋。
现如今过得怎么样?
中师生,一群曾经被上天所眷顾,在历史的长河中又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最早的一批中师生应该是那些刚恢复高考之后,全国上下大力发展教育时期的那一代人吧。他们和以后加入中师生队伍的其他人没有两样,都是从成千上万的初中生中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班上的尖子,全县几千人中的佼佼者,都属于井冈山的毛竹,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初中一毕业就跳出农门,成为所有中专中最先录取的人物,在那个年代,他们是时代的精英,上天的骄子,因为祖辈为农的他们上了中专,就已经有了光宗耀祖的骄傲,在全村,全乡,全镇人眼里他们就是最优秀的人,最受尊敬的人。
如今,最早的一批老中师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变成了茫茫青山当中的一堆埋在地下的白骨,只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守在墓前,偶尔飞来几只无名的小鸟,落在树上为他们唱上几句,又匆匆地离开。每天白云悠悠飘满山沟,却再没了他们的身影,只有坟头的荒草还在伴着岁月疯长。
他们再也没了天没亮就必须起床赶路的忙碌,也在没了日落之后的灯下耕耘。青春时书写的大红标语早已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即使是满头银发时用白色的粉笔书写在水泥黑板上的横平竖直,也被一座座高大的教学大楼深压在了地下。他们曾来过这个世界,还有一些年老的村民还会偶尔记起,他们又好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岁月的印痕中早已没了他们的足迹,连一丝印痕都没留下。他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没带走天上的一片云彩,只在亲人们的心里留下曾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即当教师又当农民的生活艰辛,和最让儿女自豪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仅此而已。一生赤裸裸地来,又在儿女们在死亡证明上按下红红的指印的一瞬间赤裸裸地消失在了人世间。
活着的第一代老中师们,不是疾病缠身,常年卧床,就是一天颤巍巍的领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人生的规律谁也躲不过,还好,他们还在享受世间的幸福,只是没了牙齿的他们吃什么东西都没了味道,就连坐个电梯都会气喘吁吁。每天溜溜弯,打打太极拳,不舒服了,住上几天医院去保养上一段时间,其实平淡的日子过着也好。在他们牵挂小孙孙的时候,就会没了任何烦恼,只是感叹,活着真好!
一代老中师在完成各自的使命之后,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归宿中谢下了人生的帷幕。
第二代八十年代的老中师也是人中的姣姣者,如今大多已接近退休的年龄。他们的人生最丰富,转行的不是大富大贵,就是谋得了一官半职正在任上。留下来的有功成名就的专家教授,也有出类拔萃的校长,更有默默无闻和我一样的乡村教师。更有禁不住苏丹红,受不住农药、化肥残留食品而长眠地下不幸者。这些活着的人,是时代的宠儿,在吃了商品粮之后,也经历了历史的巨变,目睹了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见证了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的强大。
历史前进的步伐,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不再勤奋而停滞不前,也不会因为某些人曾经的付出优秀而不去改变。改革开放带来的是社会的巨变,他们一下子没了刚跳出农门的优越,有的只是那文凭贬值之后的无所适存。为了生活,很多人既当学生又当教师,自学、函授走在了继续学习熬夜苦读的路上。还有很多人则由于种种原因没及时改变,一直在讲台上埋头苦干,当发现自己早已被时代淘汰时,早已两鬓斑白。他们在教学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同时,老天爷在讽刺着他们自己。
如今,这些人还在工作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为了那让人煎熬了一辈子的职称,晋升的晋升,没有晋升的还在苦苦奋斗,没了资格的只能在悔恨中度着光阴。
历史早已将进入了信息时代,而他们早已没了第一学历的中师文凭,有的只能是大专,本科文凭。他们的文凭就像他们的母校一样,早已退出了历史的长河,在合并、撤办的河流中,随着改革的浪潮消失得无了踪影,他们早已成了一群连自己母校都没有了的人。两鬓斑白的他们只能在影集中看看曾经的母校,在照片中找找昔日的恩师。虽年事已高,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信念还扎根在他们心中,还让他们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事业上践行着自己老中师生的誓言。
生活就是一首歌,老中师的生活也不例外。他们干着花的事业,从那天将理想的种子播撒到天南海北发芽,在山乡村野扎根之后就注定了一生的平凡,活得辛苦,却很实在。他们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可讲,也没迷人动听的赞歌可唱,有的只是一首普通的人一生的酸辣苦甜,唱也只能唱那首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愁的歌。
老中师们芳华早已逝去,青春不在。别再问我,他们生活得好不好?我只能告诉你,步入黄昏的他们还在唱着人间最普通的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