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之光,太原作为华北第三大城市和中部第二大城市?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北京和天津作为华北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想必没有人能不服,但是太原是否能成为华北第三大城市呢?有点悬念,就论经济来看,2017年,太原GDP只有3382亿元,离石家庄的6460亿有很大距离,甚至不如包头市。
中部六省包括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以及安徽。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其六省省会分别是郑州、太原、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很明显,太原完全不是中部第二大城市,甚至只能排最后。早在2014年,武汉就已经跨入万亿GDP俱乐部城市,并顺利晋升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而长沙也在去年跨入GDP万亿万亿俱乐部,郑州在前年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不出意外,GDP在今年也将破万亿;而合肥市在新长三角规划中首次被划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实力和前景都不小;南昌市GDP2017年也突破了5000亿!如此看来,中部六省省会中,太原实在是有点“尴尬”,甚至不如中部部分地级市的发展。(太原夜景)
龙城太原太原古称龙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古都。也是中国北方重要军事、文化重镇,北方重要的交通中心,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著名高校有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著名景点有晋祠、龙山石窟、晋阳古城遗址、双塔寺、蒙山大佛等。
河南漯河有哪些名人?
漯河市对于河南人来说都不陌生,吃的喝的很多都是漯河产的,中国第一个食品名城就是漯河。漯河位于河南中部偏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漯河并不大,下辖三区两县,面积2617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60余万。正式在这片土地上,走出过共和国将军、教育家、大文豪、表演艺术家、影视明星等。下面就细数一下礼盒走出去的名人。
曹刚川,上将,曾任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许慎,东汉经学家、文学家,人称“字圣”。
王建,生于847年,唐朝末年将领,也是五代前蜀开国皇帝。
陈星聚,清朝巨人、知府、民族英雄,生于1817,清朝光绪年间率领台湾人民抵御法国侵略者。
王拱璧,生于1886年,卒于1976年,中国同盟会会员,革命家、教育家。
郭廷以,现代史学著名先驱,教育家、史学家、曾在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等校教书。
王文元,九三学社社员,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康熙为什么觉得万里长城万里空?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年英雄百年梦”,这是康熙在巡游京郊附近的长城时说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了不世功勋的皇帝,他说出的这句话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和康熙本人的视角
康熙皇帝坐像
才好理解。不能因为康熙的一句诗就彻底否定长城在军事上的防御价值,这是不懂历史、不懂军事的人说的外行话。
我们先讨论下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长城自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为了防御匈奴入侵就开始修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这些断续的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的修筑对于保持秦、汉两朝初期的边界安全、防御匈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长城,秦国首先就无力征讨“山东六国”,秦国统一中原的大业至少要推迟50年。没有长城,汉朝很可能就被匈奴扼杀在创建的初期了。有些朋友可能会疑惑,秦、汉两朝明明有了长城,为何汉朝初年还经常受到匈奴的骚扰,匈奴骑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长城岂不是没有发挥任何防御能力?
秦、汉时期的长城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长城的存在已经给匈奴人的南下入侵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了。我们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匈奴人如果想入侵必须要找长城中相对薄弱、低矮的地段进入内地。而且这个地段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可以让他们来去自如的。正因为有了长城其他高大、雄伟的地段,低矮薄弱地段的阻碍才让匈奴人不可能大规模入侵,而且每次入侵的时间也不敢太长,因为撤退的时候还要从来时的地段撤退。如果这时候汉军如果已经埋伏在匈奴人撤退的道路旁边,将对匈奴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这对匈奴来说是灾难性的。也正是因为有了长城的防御功能存在,汉朝才能从秦末的战乱破坏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最终一举反攻匈奴,逐匈奴于漠北。迫使匈奴在分裂后,归附、西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匈奴的问题。
汉军与匈奴作战示意图
历史进入汉末、三国时期,因为此时的匈奴在汉朝的打压下尚未恢复元气,无力再南下入侵,而北方草原其他游牧民族也尚在成长发育阶段,没有实力南侵,这时的长城也失去了发挥军事防御作用的机会。所以中原王朝也就忽视了对长城的修建,长城开始出现了一定的损毁。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新兴的游牧民族趁中原衰弱内乱,开始跨过损毁的长城进入中原,参与到中原逐鹿的队伍中,于是才有“关陇集团”的崛起和隋、唐的建立。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李氏家族自带鲜卑血统,在与突厥的军事对抗中也是充分利用了长城的防御功能,最终战胜突厥,建立了跨越长城南、北的大唐帝国。
唐全盛时期的地图
唐朝的衰落,再次给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崛起的机会,中原政权不得不放弃长城以北的土地,集中精力争夺中原腹地。经过了五代十国几十年的战乱,最终北宋建立。而此时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所占据,长城变成了辽国的“内墙”,长城自然发挥不出应有的军事价值这是政治格局造成的,与长城本身无关。
五代十国时期地图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元朝本身也是大蒙古帝国的宗主国。蒙古人当年就是跨过长城进入中原的,长城在蒙古人的眼中和在契丹人眼中差不多,同样是自己后院的一道“内墙”。而长城最后一次发挥军事防御价值,并再次大修就是明朝的事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进攻的朝代,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的老家。但是元朝的王庭并没有彻底灭亡,蒙古政权在长城以北继续存在,史称“北元”。于是长城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明和北元之间的界墙。整个明朝的军事防御重点都是针对北方的蒙古人,于是明朝非常重视长城的修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长城的修筑标准和质量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多数是明代修建的。明长城对保卫明王朝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明代,蒙古、女真曾多次越过长城叩关北京,但是也不能否定长城存在的价值。假设明代没有长城的保护,明朝的国祚不会超过100年。因为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体系,同时也承担了对蒙古进行经济封锁的作用。明朝利用长城长期对蒙古的施行经济禁运,打击蒙古人的经济发展,相当大程度地限制了蒙古的社会发展,以至于当女真人崛起的时候各蒙古部落空有众多兵马却因贫困而无力作战的地步,最后被女真打败、征服、同化。
明代地图
下面我们再说说康熙是怎么看待长城的。清王朝是由满族(女真)人为核心,以满、蒙联盟为基础,集合了中国各民族为一体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清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国土面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满族人的祖先就是来自长城以北的女真人,女真人在爱新觉罗家族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完成了本民族内部的统一,同时采取军事打击和满蒙通婚相结合的手段与蒙古诸部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到康熙时期,整个中国北方的众多游牧民族已经同满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长城再次失去了军事方面的价值,沦为了文人墨客感怀作诗的旅游景点。因为此时的帝国北方已经没有敌人了,过去的北方“传统敌人”现在都是康熙自己的“大舅、二舅姥爷、姑爷、妹夫、姐夫,,,,”了。站在长城上,向北望去都是“自家人”,向南望去都是“臣子”,四海一统、万国来朝、海晏河清、国富民强。这等成就是哪个帝王可以实现的?这等豪情,怎能不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和激情。于是才说出了“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话来,因为在他心中,自己才是百世难见的大英雄。
亮剑楚云飞送给李云龙一个营的装备?
在《亮剑》中有一个梗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楚云飞到抗战结束再到内战结束,都没有得到李云龙当初允诺的一个营的装备,楚云飞只是一个团长,整整一个营的装备不见了,难道阎西山就不会责怪吗?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
01钱伯钧叛变,楚云飞险些被俘,楚云飞颜面扫尽钱伯钧阴谋叛变,在358团有重大作战任务的关键时刻居然与团部失联,楚云飞最开始也怀疑这其中有鬼,但依然选择相信自己的部下,于是就带了一个警卫排就去督军了。
另一方面,李云龙得到密报,早已掌握钱伯钧叛变的消息,而且已经做好准备帮楚云飞清理门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晋绥军情报系统的落后不是一点半点。
八路军虽然装备武器远不如楚云飞的358团,但由于群众基础好,或许这个消息是民间而来,毕竟日伪分子出入钱伯钧营部,保密工作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但楚云飞的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所以光靠情报机构提供消息,难免造成被动。
在楚云飞来到钱伯钧营部时,险些被钱伯钧干掉,在千钧一发之际,李云龙派出骑兵连,直接秒掉了钱伯钧的营部,这说明其战斗力比起八路军低得不是一点半点,而且钱伯钧是一个加强营,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数,在702团都可以说是王牌中的王牌,却被李云龙一举拿下。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晋绥军的情报系统太过落后,群众基础太过薄弱,同时,358团的主力营被李云龙秒杀,战斗力也无法比较,而楚云飞是个极要面子的人,就算李云龙霸占着一个营的装备,也只能软磨硬泡,而不敢捅到上层,不然他黄埔高材生的颜面何在?
02楚云飞是蒋介石的心腹大将,阎锡山不敢得罪楚云飞是黄埔军校五期毕业,是蒋介石还在当校长时的学校骄子,更是军中翘楚,蒋介石,甚至在徐蚌会战中,楚云飞败军之将,竟得到蒋介石钦点,提为中将,他自己曾说过是委员长厚爱,但叹息大势已去。
另一方面,阎锡山与蒋介石的政治纠葛是一直存在的,1930年与冯玉祥、李宗仁反蒋,失败后逃亡大连,1932年又被蒋介石委任靖绥公署主任,重掌山西兵权,虽兵权在握,却又时刻注意蒋介石,害怕蒋背后一刀,抗日战争中又采取“抗日和日、联共反共、拥蒋拒蒋”的两面政策,所以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墙头草,他不敢得罪蒋介石,不敢得罪八路军,不敢得罪日本人。
当楚云飞一个营装备丢失,他不可能不知道,毕竟一个营的装备对楚云飞来说还是很巨大的,但阎锡山不敢得罪蒋,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03楚云飞与李云龙英雄惜英雄,有意结交李云龙这个朋友在剧中,李云龙有平生一大敌人、一大挚友,分别是山本、赵刚,山本带出来的特种部队战斗力之强悍,是李云龙在日军中从未见过的,虽然败在李云龙手下,但在战斗力方面,却得到了李云龙发自内心的尊敬。而赵刚枪法出神,再加上文化水平高,脾气也对李云龙的胃口,两人自然成为了好友。
但楚云飞却是一个知心的人,是一个亦敌亦友的存在,他俩脾气相近,对于军魂的理解有着不言而喻的共鸣,都是不惧敌人的强大,凭着一股劲头,逢敌亮剑,绝不怯懦。所以楚云飞打心底佩服李云龙,如果不是政见不合,两人定能结成深厚的友谊,甚至创造更大的功业。
那么楚云飞虽然碍于军纪,却又想帮李云龙,所于还装备的事也不了了之。
越南西山起义是怎么回事?
西山起义是18世纪越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起义,西山朝就是他们建立的。
和中国古代很多的农民起义一样,这个西山起义也是因为统治者的不作为,国内政治混乱,农民被压迫导致的,起义军的领袖是阮文岳、阮文侣、阮文惠三个农民兄弟,在1773年的时候,他们西山邑宣布起义,而那时候中国是清朝乾隆时期。
一般一个王朝末期起义的时候都是一呼百应的,西山起义之后很多人都是纷纷响应,而且每次起义总会有个傀儡起来,阮福旸就成了这些人拥立出来的傀儡。对了,他们起义反对的王朝就是阮氏王朝。
西山朝就是阮文惠他们三个兄弟三个建立的,1778年的时候,阮文岳称帝,阮福映继承了阮氏王朝的位置。(这两人是敌对关系)
1786年的时候他们消灭了郑主政权(相当于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国),并且阮文惠拥立黎愍宗上台之后的十几年,他率领军队统一了越南大部分地区。
我们都知道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太大了,所以这三个兄弟的其中两个就开始享受了,只有阮文惠一个人领着军队战斗。西山王朝内部不断的争斗,直到三兄弟死了之后,西山王朝就岌岌可危了。
1789年阮福映开始复辟了,他父亲是被西山军给杀的,所以他就开始疯狂的报复西山王朝的人,1803年,西山王朝灭亡,嘉庆帝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806年,阮福映称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