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虔,会不会觉得他们都是笑话?
秦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君王都能保住关中之地,历经数百年,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在战国时期越来越强盛。
秦王嬴政,利用了十年时间,攻伐六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公元前221年,秦朝正式一统天下,可是仅仅15年时间,在公元前207年,秦朝宣布灭亡。
历代秦帝国的君王们,如果看到这强盛数百年的国家,在仅仅25年的折腾下,就被搞灭亡了,他们会不会咒骂秦始皇呢?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如果知道自己的王朝,只有15年的寿命,他会后悔吗?
01不用历代秦王骂,秦国那些贵族就会骂得秦始皇狗血喷头。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贵族们的小日子不要太逍遥。国家的俸禄随便拿,国家的官职随便做,这国家就跟自己家开的小卖部一样。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可是好日子被这个叫商鞅的家伙给毁了,商鞅从魏国灰溜溜跑到秦国以后,三言两语就把秦孝公给忽悠上船了。
上船以后的秦孝公,一发不可收拾地要变法,要图强,简直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为了变法图强,秦孝公果断将商鞅立为大良造,主管秦国变法的一切事务。
这么一来商鞅在秦国的地位可以相当牛掰了,看谁不爽都可以说道两句。秦孝公的儿子嬴驷犯了罪,商鞅也毫不留情给抓了,后来居然把秦孝公的哥哥嬴虔的鼻子给割了。嬴驷犯罪关人家嬴虔什么事儿?此后秦国就这么强大了起来,强大以后,历代诸侯王的野心是不小了。可是贵族们的小日子不好过了。这俸禄不能世代随便拿了,官职也不是贵族想做就能做的了,小卖部成长为了世界五百强,可贵族的日子却一天不如一天。尤其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候,其实秦国的贵族们还是比较自豪的,毕竟由秦国一统了天下。可问题是贵族们也没捞着什么好处啊,这天下的官也不是秦国贵族随便做的,要有相应才能才能做。秦国的贵族们终于忍不住了,难道说一统天下这么大的事情搞完了,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有还是有的,只不过这是个秘密。没想到仅仅15年时间,秦国就灭亡了。而秦国的贵族也惨遭各种杀戮,基本消失殆尽,这也就成了一个永远都不能说的秘密了。
02秦国的百姓也要咒骂秦始皇,好日子过到头了。过去秦国虽然是地处偏远的小国家,可是拥有关中之地,百姓们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即使总是被贵族们摁在地上摩擦,可是摩擦完了,小命还是保住了,这天下百姓还不都是一个样子吗?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史记》
那个叫商鞅的来了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商鞅用徙木立信的办法,使得百姓们相信变法的可行性。结果每个百姓都跟打了鸡血的秦孝公一样,一个个想要奋勇杀敌,立战功,做大官。
万万没有想到,秦始皇带着他们一统六国后,新的情况就出现了。其中60万大军被任嚣和赵佗给拐到了南越,从此回不了老家关中了。还有20万秦国子弟兵,被项羽这个二愣子挖了个坑全给坑杀了。想想当初还不如取代兵马俑陪着秦始皇一块儿下葬算了,好歹有块地方立足,被坑杀的连个站的地方都没有。剩下的举双手投降了各路义军,后来还被项羽当枪使对付刘邦。总之当时秦国的那些子弟兵们实在是太惨了,没有多少是可以善终的。秦国的老百姓过去老老实实在家种地也就算了,被贵族欺负也只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可是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仅仅15年,就遭到了这么多悲惨的待遇,可见他们有多痛恨秦始皇。
秦国灭亡了,秦国的男丁都被战争给卷走了。剩下这些孤儿寡母的,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何况项羽会放过他们吗?根本不会。当年他爷爷项燕及其大量楚国士卒都被秦军蹂躏而死,项羽自然也不会让秦国人那么痛苦就死。
03一统天下有历史意义,但是对秦国毫无意义。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未来天下一统的国家格局,这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因为这让后来的英雄们,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那就是跟秦始皇一样,一统天下。
我们当然也觉得秦始皇非常伟大,是一个了不起的千古一帝。可是秦国人对此绝对不这么看,为什么?因为这一切功绩对秦国毫无意义。
战争的所有过程中,秦国死伤了大量士卒百姓,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秦国人总算是昂首挺胸告诉大家,他们是地球上最靓的仔。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
可是仅仅15年时间,这帮人还没有老去,秦国就宣布灭亡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就这么没了,而付出的代价是,秦国人遭到了全国各地人员的打击报复。
秦始皇为了他自己的志向,为了给历史做一个交代,却让成千上万的秦国人为此买单。这让秦国人如何不骂他呢?
一统天下实在是太有意义了,我们现在说起来都会朗朗上口,说秦始皇多么了不起。可是如果你身处那个时代,你会愿意用自己全家人的性命,为秦始皇的千秋功业出一份力吗?
总结:秦国历代先王会分成三派来面对秦始皇。秦始皇的祖先们都是秦国的大王,但是他们的态度不会统一,每个人都会发表自己的建议。大致可以分成这么三派:
第一派是秦孝公以前的君主,他们会觉得秦始皇就是个败家玩意儿,养不教父之过,一统天下他们不管吗,可是亡国灭种他们连口高香都没得吃了,自然是要咒骂秦始皇的。第二派是秦孝公到秦武王这几位秦王。他们当时锐意进取,秦国不断发展壮大。可是当时他们没有一统天下的条件和野心,他们会指责秦始皇步子迈的太大了,以后做鬼要稳重一点。第三派则是秦昭襄王了,他是一个60岁才亲政的老大爷。可是他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在白起的帮助下,他显然具备了这些条件。可惜最后没有完成,所以他会欣慰地对秦始皇说,乖孩子,感谢你替我完成了我这辈子没有完成的事业。这三种态度,证明了不同时期,不同秦王的大致想法。每个普通人的思想观念都会不同,更何况是秦王们呢?
参考资料:《史记》
商鞅的死对秦国有什么影响?
商鞅的死给秦国的影响有三:其一、秦法更深入人心;其二、秦人更加敬贤;其三、六国人才纷纷选择入秦建功立业。
1、 秦法更深入人心
商鞅死于自已所制定的秦法之下,这是复辟者最想看到的结果,谓之作法自毙!但是商鞅以身殉法,以身殉国,使秦国君臣更加坚持秦法,这是复辟者没有想到的。商鞅死后,新君嬴驷立马以世族逼死秦国功臣卫鞅,反对变法为由,把老世族全部斩杀,一举铲除了秦国复辟势力。之后的秦国永远按商鞅的规划前行,复辟者无,护法者众。可以说商鞅虽然身死,但是政存两千三百多年之久,真正的可谓生前为圣,死后成神。
2、 秦人更加敬贤
商鞅以卫国人的身份,孤身入秦,治秦二十三年有余:一举改变了秦国穷弱的现状,变法功成,列国畏秦;卫鞅亲率大秦新军收复河西失地,复了秦人三四十年的国仇家恨;卫鞅主持规划建设了新都咸阳,使秦人强大后可以大出于天下。商鞅以一人之力,扶大厦于将顷,力挽狂澜,使秦人脱胎换骨。这使秦人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后来的秦国十分敬贤,六国虽骂秦人虎狼,但也不得不承认秦人敬贤尚可。只要有才,来秦国都能一展所学,建功立业。
3、六国人才纷纷选择入秦建功立业
商鞅虽然死了,但是秦法没有改变,秦人敬贤更是天下闻名。后来的犀首、张仪、甘茂、魏冉、范叔、蔡泽、李冰、吕不韦、李斯、尉僚、郑国等人都是六国人士,但是他们纷纷入秦,受到了秦国的重用,并且建功立业,名存青史。之所以六国的磐磐大才都入秦效力,与商鞅的功业无不关系,与秦人任有唯贤不无关系。对于布衣名士,一展所学,执一国牛耳而治,功成名就而青史有名,是最大的目标,个人生死岂在算计之中?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秦孝公到底有没有妹妹?
没有
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记载秦孝公没有妹妹,只有个哥哥嬴虔。 《大秦帝国》中的秦孝公的妹妹莹玉,是虚构的。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名渠梁。《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嬴虔,为《大秦帝国》剧中的出场人物,历史原型为公子虔,战国时秦国公族,原名应为赵虔(“嬴虔”一词属于对先秦姓氏关系的误解)。秦孝公太子驷之傅。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受劓刑。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文王。他诬告商鞅欲反,秦遂杀商鞅,灭其家。
如何评价大秦帝国公子虔?
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因此在太子犯法事件中,赢虔并未遭受劓刑。
遭受劓刑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公子虔遭受劓刑是在商鞅任大良造的第七年
你是读了哪本书开始以后喜欢上读书的?
关于读书,众多的名言警语无不极言其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知识经济时代,书籍为我们物质、精神创造的财富,真可谓受益良多乃至惠泽终身。
我本人,就是书籍知识的典型受益者。书籍让我开阔了眼界;书籍让我重新领略了一片更广阔而美好的世界;多年读书积累让我面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得以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景象,为此我也专门从事起与书籍、文字有关的工作,并因此而有了相对不错的收入……总而言之一句话:说“书籍(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确千真万确。
然而,读书的好处虽然尽人皆知,但想要有切实的收获、甚至因此形成终身爱好,也要入对门、找对路。初始研读,如果一下子就遇见一本良书,就如同徐徐步入一条通往美好世界的康庄大道,其间万千气象,必让人感到美不胜收、欲罢不能。相反,初读书若所选非所爱,甚至所选非所能,那必然会让自己的阅读之旅蒙上阴影,甚或就此“谈书色变”。可见,于初读者来说,开头便选好书、选对书何其重要!
下面,就我的读书故事,给大家做个分享,希望对初读者选书有所帮助。
儿时,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学生时,课堂学习之余也是整天痴玩空想、无所事事。待稀里糊涂地上到了四年级,论成绩、论表现我仍旧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卒。一天下课,正忘情地和伙伴们玩乐的我,突然被迎面走来的老师叫住了。随即,他递给我一个卷成筒状的邮寄包裹。因此前毫无征兆,不明就里的我一时竟目瞪口呆——那时别说包裹,连收到一封信都是件稀罕事,何况我还是个什么都没经历过的小学生!
瞬间我就被好奇的伙伴们团团围住,大家叽叽喳喳的催促声中,我激动得近乎有些慌乱地拆开包裹外层的牛皮纸,终于三本卷成筒状的薄书赫然呈现眼前——那竟然是三本《小学生作文选》,是刚考到区里读书的姐姐给我寄来的,当然也是我此生拥有的、第一套专属于自己的课外书!
物以稀为贵,收此意外“大礼”,我当然如获至宝。课外读物贫乏的时代,那三本书被我反复翻看,而从前默默无闻的我也成了常常被同学们争相围着预约借读的“香饽饽”。但,毕竟不谙世事,后来到底读了些什么我早已遗忘殆尽。但那次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拥有书籍的好处——我第一次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我人生第一次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阅读始于初中。一个暑假,放假回来的姐姐又带回来一套书——摞起来足有十公分厚的三本“大部头”《红楼梦》。正愁大把的暑假闲暇无处挥霍,我自然而然拾起其中的上册随意翻看起来。没想到,这一翻,便为我翻开一个绮丽无比、趣味盎然的新天地:书中荒山顽石无才补天而幻作通灵宝玉下界游历的奇遇,书中曲折动人而时时引人入胜的宝黛爱情故事,情节次第展开时大观园众女儿丰富多彩的生活百态,甚至众姐妹开坛结社赋诗填词的精彩、诸多似真非真似幻非幻的人物遭际故事……每天天昏地暗浸淫书中令我时而潸然泪下,时而击掌高呼,时而如黛玉般眉间紧蹙,时而又如湘云般娇憨痴顽……那次第真如同中了疯魔一般。
伴随每天夜以继日的阅读,一个暑假转眼就过去了。后来,因为我实在连连痴迷、不能自拔,母亲担心我学业受影响,便索性把书藏了起来,但不管书被藏到哪里,我却总能把它们找出来偷偷接着看。以至于后来书屡屡被母亲东藏西藏,我最钟爱的《红楼梦》上册竟不知所踪而成了永远的遗憾。但那几年时间,那厚厚的三本大部头被我前前后后阅读了至少有五次之多,而其中我喜欢的章节更是不知道反复阅览了多少遍,以至于书中众多偈语、对联、诗词,甚至众姐妹判词我都到了横流倒背的程度。
那时我对《红楼梦》真是言不能尽其喜、情不能尽其爱,我对作者曹雪芹的崇拜也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他何以能写出如此好看得令人不能释怀的伟大作品!因了那套书,生性顽劣的我从此深深爱上了阅读。每有闲暇,我便想方设法到处找书、借书看。后来毕业参加工作,我平日里节衣缩食但买书时却屡屡出手大方。多年下来,被人借阅、搬家遗失损掉了不少,但至今家里收藏最多的,仍旧是各个版本的《红楼梦》,各类古诗词书籍,一些名家散文读本,一些小说等等。多年积以成习,尽管后来各种电子阅读工具层出不穷,我却仍旧脱不了喜爱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一册在手,静坐细读,没有了外物、忘记了晨昏,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我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了书籍,我的生活该是多么贫瘠乏味!
(以下段落有自夸之嫌,旨在现身说法聊以佐证读书益处,诸君或有反感可以略过)读而优则写,因为读书,我也深深爱上了写作。参加工作,因为写作方面稍有特长,我的个人晋升,我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受人刮目,都是阅读让我深受裨益,同时我也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我在《今日头条》刊载的《老屋》、《平安夜里写父亲》、《落石河之夏》、《母亲的菜园》等都是我在全国征文大赛中的“特等奖”作品。长期手不释卷地读,不辍笔墨地写,我也练就了一副还算不错的口才,这也让我对日常工作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兴之所至我真想大声疾呼:阅读是多么美好!写作是多么美好!请热爱它们吧!
综上所述,一本好书,的确可以成为人们跋涉人生路途中好的“领路人”。但到底读什么书可以有个好开端,而从中受益,愚以为还是要因人而异。如果实在迷茫,就不妨先到图书馆、书店里多逛逛,那里书籍品类之丰、数目之巨足以让每个人找到所好。而现今很多家长都渴望让自己孩子爱上阅读,也的确因为高质量阅读不仅关乎孩子语文成绩、影响其它学科成绩,也必将为孩子后来人生发展积累丰厚的知识储备。愿望很美好,但初始介入方法不对,却会让孩子的阅读生活事倍功半。结合平时工作实践,给大家以下阅读方法建议,期望对您有所帮助:
1.先想后读(适合短篇。读前先试着想想:相同主题,若自己写会怎么展开思路,心中草拟一个大纲,再阅读别人作品,以此取长补短会从中获益更多。)2.先读后想(回顾书中经典,联系生活现实思考同类经历,既能强化印象,也能让书本知识更好指导现实生活。)3.随兴而读(读书,切忌太过功利,否则欲速不达。而兴之所好时的无压力阅读,才会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3.边读边记(记录下当时感受,引发了什么新思考,画出经典字词句段,便于自己写作时借鉴。)4.反复诵读(没有什么比熟读成诵,更能成为优化语感的好方法。)5.好友共读(与同好之友共读一本书,读后相互讨论交流,以拓展视野思路,碰撞新的思想火花。)6.读后分享介绍(把读的好书当故事讲给别人听;结合自身感受,把好书籍、好文章介绍给别人——从中再次梳理内容,强化文章印象。)7.作主题阅读、系列阅读(读精读透一个门类书籍。比如,喜好古诗词,连同作者传记,有关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等,一起读,让门类知识结构系统化、立体化。)当然以上只是一己之见,若对君有益,则不枉我絮絮赘言一大篇。也欢迎众位师友一起交流阅读、写作经验,您之所能望不吝赐教,我之所见也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恩阅读!感恩遇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