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家谱,在电脑上怎么制作家谱?
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
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
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
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
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
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
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曾姓为什么广东人多?
早在唐末,就有相当规模的曾姓人口自江西迁往福建,后又进入广东,宋朝闽粤一带曾姓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后经历数次南迁和繁衍,广东逐渐成为曾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据《五华长源曾氏族谱》和《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该支曾氏以曾寿海第五子曾保旺为始迁祖(字九岳,行小八郎),于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因贼匪扰乱,随母谢氏和长兄宗旺由福建汀州永定县仙师乡移居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五华)。
祠堂文化还有必要去传承和发展吗?
我是吟风者,欢迎大家关注我。
祠堂文化当然有必要传承和发展了,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丢的也差不多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的人类在生活的方式上趋于相同。那该多无趣啊!一个民族一定要保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可长久发展,不被泯灭。
举个例子,我觉得美洲的印第安人基本上已经灭绝了,不是说印第安人已经没有了,而是说现在即使是活着的印第安人已经被西方文化同化了。同样是吃饭喝水,你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在大街上和西方人有啥区别?(记得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印第安人在繁华的大街上,吹着一首曲子《最后的莫西干人》显得特别的孤独凄凉)
所以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可丢,那么我国的传统祠堂文化当然也有必要传承和发展下去。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下,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是最恋家的民族,即使在国外过的再好再有地位,到了一定时间还是要落叶归根的,因为我们知道那里不是我的家。我的爷爷不在那里,我爷爷的爷爷也不在那里,我的根不在那里,我们的根在老家!造成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恋家情节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从小时候老在里面玩耍的家族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者是先贤的地方。求的祖先保佑,向祖先述说一年中家族的事物,求祖先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向祖先述说谁家的孩子又出息了等等。
一些重要的仪式也要在祠堂办理,比如婚丧嫁娶等。这些重要仪式的意义只有在祖先的关注下才变得特别庄重,有意义。
祠堂还是是家族内部商议重要事物的场所。(这点在电视剧《破冰行动》就很有体现)
其实祠堂有时又不那么庄严,比如小时候经常在祠堂里打闹捉迷藏,比如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饭后也总爱到祠堂门口坐着聊天,俨然成了社交场所。
现在祠堂文化传承与发展南方显然比北方好,在南方有好多几百年前的祠堂宗庙,而北方则是比较少。当然这与我国历史上北方征战比较多,南方征战比较少有关。江南才子,明清时期的文学家也多属于南方人,与南方的祠堂文化发展的比较好也是有关系。 题主还提到了家谱国际,家谱国际是推广家文化,以“为国存史,为民立传”为宗旨,以互联网为基础,帮助各大姓氏,梳理家族脉络、修谱续谱、建立家族档案……这个想法很好。因为现在的一些家族的支线家谱确实已经断了,有些人只知道自己姓什么,不知道家族传承了。有时跟朋友聊天就聊到辈分的问题,我问他你是什么辈?他说他没有辈只有名,我说你没有辈怎么取的名字,他说他们那支姓的家谱断了,已经不用辈份取名了。
上图说的好啊,流之潺潺,追溯其源,木之苍苍,须求其本,盖谱不修,则忘其所,修之不续,则紊其所。意思很明了了,就是没有了家谱,你就找不到你的本源了,不知道你是怎么来的你的祖先是谁,这过的多糊涂啊!(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我们周边的山东人,一问祖先是哪的,好多都是山西洪洞县老鸹窝的。)
有始才有终,居庙堂之高,这些带着乡愁的句子,说的就是祠堂文化,家谱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宣扬这些,不能忘怀。
碍于个人水平有限,其中有错误不对的地方希望您指正,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有谁知道周朝贵族政治与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异同?
这个问题很大。简单说,周朝是贵族政治,贵族政治的特点是世袭。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是“不是贵族的贵族”,是不是贵族,关键词是“世袭”。但是说魏晋南北朝完全是士族政治也是不对的。下面分别来说说周朝的政治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周朝的特点是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一个家族,族长对家里任何人而言,都是大宗,嫡长子会继承大宗的地位,享受大宗最重要的祭祀权和政治经济权力。其他嫡子相对庶出子为大宗,但是相对嫡长子又是小宗。普天之下,只有周天子是永远的大宗。其他人都有大宗和小宗二重身份。在这样的体制下,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均代代世袭,甚至诸侯国的大夫,卿都代代世袭。比如,周王朝,周公代代辅政。郑国国君连续三代袭周王室卿士辅政,后被周桓王免去。春秋晋国六卿世代执政,郑国、鲁国也都是世代公室执政。到了战国时期,这种世袭依旧很明显,只是由于富国强兵吞并列国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世袭制度有所松动,比如秦国,平民也可以靠战功晋升为贵族。但是本质上,周朝时期,贵族政治贯穿始终,血统是一切。
士族,为什么说是“不是贵族的贵族呢?”我们知道,秦朝以后,官职是不世袭的。但是士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达到了“半世袭”的状态。士族缘起于东汉。东汉以经史入仕,由于古代读书教育成本的高昂,所以文化传播一直在一个圈子内流传。于是,就形成了士族。东汉,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荥阳郑氏,都是天下敬仰的大士族,世代家传儒学经典。尤其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到了魏和西晋,士族越发壮大,由于九品中正制,讲究出身,所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基本垄断了晋升渠道。形成了一个地方豪族、经史世家、累世为官三位一体的特殊阶层,门阀。魏和西晋,还是皇权政治,士族是依附于皇权的。但是到了皇权衰弱的东晋,门阀轮流执政,形成了彻彻底底的门阀士族政治。士族的晋升渠道都是特殊的,近似世袭的,起点极高。但是要注意,从魏到东晋,天下战火纷飞,乱世之中,士族也是可以进阶的,一般士族掌握军权建功立业就成了门阀及,比如陈郡谢氏,通过淝水之战,门第一跃成为王谢,在江左与琅琊王氏齐名。寒门也可以成为士族,寒门通过自身努力,或成为天下名士,或通过军事起家,但开始研究经史,再注意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了士族。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士族门阀政治时期,士族,以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多维合并的方式,实现了世袭。到了宋齐梁陈四朝,士族基本定型,很少有进阶,“士庶有别,国之章也”,甚至“士大夫非天子所命”,寒门只能投身军旅,通过自身努力当了大官,想管皇帝求个士族身份,然后皇帝说,士族不是我能任命的,你得看“王谢”们认不认。但是这一时期,皇权加强,政治并非门阀政治,但是士族依旧有“半世袭”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防止冒认祖宗,说自己是士族,南朝谱牒学盛行,家谱特别重要。这种看重血缘的政治形态,就是“半世袭”的,既区别于周朝的完全贵族政治,也有同贵族政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了隋朝时期,皇族杨家依旧要说自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并以为荣耀,可见士族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有人说客家人几乎都是来自北方的移民?
先来一张美图
进入正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具体了解客家人的前世与今生吧!
前言客家毫无疑问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关于客家人的形成过程,学界多有争论,结论千差万别。
客家人主体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山区,介于赣语、闽语、粤语三大方言人群之间,地处东南中心的客家人形成问题关乎着整个东南地区的历史。
客家话,又被称为“涯话”、“新民话”。无论是“客家”还是“新民”,这个族群都被强调了“客人”的属性。的确,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他们不断迁徙,不断南下的历史。
九州初肇,中土发祥—这无疑是客家人的根系所在,也是大迁徙最早的起点。客家先民从北到南迁徙过程中,历尽苦难,饱受沧桑,陆续进入了江西赣江流域、闽西南和粤东北等地区。
他们筚路蓝缕,拓荒垦殖。加之先民们南下路上就衍生出了极为强烈的文化心理认同,在两宋期间,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山区少数民族特征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主体分布地区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徙古人安土重迁,客家人迁徙的首要原因是趋利避害,为了生存。
大迁徙,从一开始,就是一部血泪史、流亡史。
客家先民的迁徙路线最早的一次大迁徙可追溯到西晋永嘉之乱(307-313年),北方少数民族混乱中原,士民为避战乱,纷纷携家南迁。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北方人南渡称"永嘉南渡"。
东晋南朝为了安置从北方迁来的士民,在南方设立了侨州郡县。这些人主要迁至江淮地区,离中原尚近,亦有一部分进入江西赣江流域。
北方中原汉人就成了“侨客”。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千古皆然。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是客家民系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肇因。
除此之外,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对社会经济发生了重要影响。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迁徙:受到唐末黄巢起义(875-884年)和藩镇割据的影响,起义军的征战波及南方各省,使得客家先民的住地成为战祸要冲,不得以再次南迁。赣南山区住进大批客民,少数更是达到广东粤东北地区,多数则留在福建东南部的汀州等地。
▲黄巢起义波及地区,客家先民的住地刚好位于中间地带
第三次迁徙:宋朝,由于契丹、女真入击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迁,大批中原汉人随之南迁时赣南山区已住进大批客民,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山区也进入大批客人。
与此同时,流入福建汀州者的数量最多。北宋末至南宋迁入该地区的北方移民,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次迁徙:元朝,少数民族实行高压统治,客家人聚居区人口大减,经济、文化也受到摧残,后来经过明朝的修生养息,粤闽赣交界地区的客家聚居区经济复苏,人口繁衍了。
然而这时的人地矛盾逐渐突出,令一部分从粤闽赣边客家大本营迁往广东其他地区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了客家人分布在南方许多地区的格局。后来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迁赣南,使当地产生新客老客之分。
清朝,随着满洲部族入主中原,抗清无力的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后来应“移湖广,填四川”的号召,大量移民入川。据数据显示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现在四川还有一部分地区讲着“土广东话”(即客家话)。
四川境内的土广东话分布
第五次迁徙: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算是一场世界范围的迁徙,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客家人洪秀全在广西发动的太平天国(并占领清朝半壁江山)失败后,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客家人怕受到株连,加之受两广地区土客械斗的影响,再次被迫迁移。
▲清朝1850年代到1870年期间,岭南地区的土家人(广府等汉族民系、壮族等少数民族)和客家人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发生的大规模宗族械斗事件。死伤将近数十万人,其规模不亚于一场战争
清朝收复台湾之后,客家人便有一部分迁去台湾生存;战乱年代还有部分客家人渡海前往香港澳门,甚至选择漂流至南洋等海外地区谋生。
客家人扩散
尽管和少数民族(如百越族等)长期交融,间接导致了客家话的多样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夹杂了畲、瑶、黎等少数民族的方言成分,但是从整体上看仍保持着客家话的主体性。
这也是因为客家人具有独特的汉民系稳定群体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受岭南山脉的阻隔,所受其他语言的影响渗透较少,才有可能保存一种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话的特色,并且世代相传至今。
客家人不断迁徙,在由北至南后又迁居全国乃至世界五大洲各地的过程中,在环境的压迫下形成了吃苦坚强、团结进取的精神。
千年迁徙,万里长旋,是怎样的历史与空间的跨度?
经历苦劫,九死一生,莫非风雨桥上也在诉诸这征途上的颠沛流离?家园梦断,异乡回望,是怎样叫人断肠?
从客居,到客户,到客人,甚至反客为主,成了客家。虽历经千年,但是客家人在语言文化上依旧保留中原汉族的气质,并且稳定地流传至今。
最后总结原因:第一、迁徙的线路。中国古代的前几次的迁徙基本上是沿着京杭运河——长江——赣江,这个条路线。赣江自古以来就是内陆进入广东地区,已经货物出海的重要航线,也因为如此,贸易的需要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儒家思想中的与人为善。北方人的迁移并没有和当地人产生太大的冲突。反而是受到了欢迎。现在的粤北和赣南,当时只有少数民居住,生活相对安宁,相当于世外桃园,于是就和当地人生活下来了,因为北方人带入了大量的先进科技,农业,纺织等,因此能够和当地少数民族融洽相处。
第三、随着北方的大量移入,慢慢的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被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做客当地。因此久而久之,这个群体就被称为客家人。
第四、客家文化的形成让想找个群体慢慢的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北方人的迁入,并没有忘记北方的文化的传统,因此移民就将自己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慢慢的当地少数民族被同化与北方的移民形成了新的一个群体文化——客家文化。当一个文化形成了,那么就可以去教化世人,生活这个地方的人也会有一种文化的认同。凝聚力慢慢发挥着作用。
第五、客家文化的外迁。湖南在历次的迁徙中虽有停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形成与当地文化很的融合。特别是在明朝初年,陈友凉的主要势力范围是在湖广地区,和朱元璋大战,湖广地区严重受到战争的侵扰,很多人被迫的向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迁徙。后面的江西填湖广也正是因为明朝初年,湖广地区人口极少,明政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江西的人口迁移到湖广地区。也因为如此,现在湖广地区还有很多以客家人自称的村子和群体。
现如今,客家人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全球。据估计,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