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结局,隆科多和年羹尧为何而死?
年羹尧和隆科多被杀是必然的。九子夺嫡之时,两人为雍正立下了极大的功劳。雍正也给他们加官进爵,让他们权倾朝野,享受不尽的权势和富贵。然而人心膨胀,随着权利的增大,他们二人越来越狂妄跋扈,在朝内拉拢官员,建立自己的威望,已经对皇帝有了威胁,走到这步,被除去也是理所应当。等到雍正地位稳固之时,自然就要收拾他们了。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即位没几年,就先后将年羹尧和隆科多“拉下马”,年羹尧被雍正下令“自裁”,隆科多则被雍正拘禁,最后死于禁所。这二人可都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大功臣,为何最后都落得如此下场?虽然中国历代王朝不乏新皇帝继位后,反过来清算功臣的例子,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结局,更多是和他们目中无人、恣意妄为有关。
雍正刚登基时,对年羹尧和隆科多是十分器重的,也给了他俩非常丰厚的嘉赏。首先说年羹尧,其妹妹为雍正帝的宠妃敦肃皇贵妃,不仅与雍正有娘舅之亲,而且还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臣,据史料记载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私下里更是近似手足之情。雍正曾将允?从西北前线调回京城,而让年羹尧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西北军务,年羹尧名义上是川陕总督,实际上则独揽整个西北军事的指挥权。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曾两次奉命进京,都受到了不小的礼遇,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羹尧进京,文武百官都到郊外迎接,王公以下官员一律跪接,可以说是非常隆重了。
但正是凭恃雍正帝对他的宠信,年羹尧独擅专权、作威作福起来。他不仅结党营私,随意任用自己人,而且收受贿赂,以此作为任免官吏的重要标准。而且他从来不把其他官员放在眼里,给其他将军、督抚的函件都是用令谕的形式,把同等地位的大臣视为下属对待。更让雍正看不惯的是他的不守臣道,雍正的诏书曾两次到陕西,年羹尧不按规定穿朝服跪听,而是在内房私自开折。让雍正正式对其“问罪”始于“盐枭案”,即在雍正二年,外地盐贩途径陕西时,因为拒绝盐丁的搜查要求,与之发生冲突,处理此事的官吏诬称盐枭造反,将之上报给川陕总督年羹尧,年羹尧不经调查,直接下令盐运使金启勋派兵镇压,最后枉杀无辜近千人。雍正帝闻讯后,曾再三让年羹尧彻查,均被年羹尧敷衍过去。最后年羹尧遭人举报,于是雍正开始了对年羹尧的清算。雍正主要是发动朝中大臣和此前与年羹尧走得较近的人揭发年羹尧,最后以大逆、欺罔、僭越、专擅、贪渎等罪名给年羹尧定罪九十二条,勒令其自裁。
隆科多被论罪的原因与年羹尧也比较相似。雍正继位之初就任命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后来又下令称隆科多为“舅舅”,还赐给他太保加衔。作为“密勿大臣”,隆科多是雍正在中央的重要辅弼,权势显赫,雍正曾赞誉他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但是隆科多作为亲信大臣,在雍正初年就开始专断揽权,属下官吏对他“莫敢仰视”,对他经办的“铨选”,专称“佟选”(因其姓佟,年羹尧经办的称“年选”)。同时,他自视甚高,见到雍正的亲信弟兄也只起立而不跪。由于对雍正帝喜怒无常性格的了解,他知道雍正好抄家,于是就事先把自己的财产分藏各处,雍正知道后,认定他是不守臣节。最终处死了他。
家中的女性下场会如何?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人犯错,牵连的可能会是整个家族。所以历来都有“株连九族”的说法。在古代,官员被抄家之后,家中的女眷会收到怎样的处理呢?
(一)掖庭
发配到掖庭的女子一般是去做一些苦力。这种生活确实很劳累,和以前锦衣玉食的大小姐生活天差地别,但其实已经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去处了。因为在掖庭,至少还有可能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当初上官婉儿就是在掖庭被武则天选中,才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仕途。
(二)司教坊
司教坊其实就是公立的青楼,受到朝廷的保护,专门服务于王公贵族。到这里来的女子好看的就学习歌舞乐器,供客人消遣;不好看的就打杂做苦力。而且,司教坊的女子即使离开后也只能穿青色的衣服,让人一看就能知道她的身份。
(三)民间青楼
如果说司教坊已经够惨了,那民间青楼可以说是更惨。因为在司教坊至少服务的都是上层的王公贵族,而民间的青楼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来到这里的女子不仅没有了以前优越的生活,还要学着去讨好各种各样的人,实在是非常凄惨。
(四)卖到地主富豪家
有的女子也可能被卖到地主家做丫鬟,运气好能遇上好的主人家的话,其实是个不错的去处。有的丫鬟从小就是和小姐一起长大的,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将来做了陪嫁的丫鬟,也可能成为妾室和小姐共侍一夫,得到翻身的机会。
(五)发配到宁古塔
前面的去处都已经非常不堪了,但其实最惨的还是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在古代属于边境不毛之地。这里常年冰雪,气候严寒恶劣。在古代被视为“人间地狱”。
在清朝,这里是专门发配女犯人的地方。发配宁古塔的女眷直接成为披甲人的奴隶。披甲人是东北的蛮族,被清军征服后成为清军奴隶,守卫边疆。也就是说,到这里的女子要侍奉野蛮人,还要忍受恶劣的环境。
但可怕的不止这些,因为需要徒步到宁古塔,官家的小姐一般又身体娇弱。所以一般还没到宁古塔就死在了途中。更有可怜的女子,在半路被野兽吃掉,或者被饥民杀了吃掉。
由此看来,官员被抄家后,家中女眷的遭遇确实是十分凄惨。凄惨的不只是环境、生活的恶化,还有人格的侮辱。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九王夺嫡最终胜出的雍正被史书抨击为暴君?
雍正之所以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后,被后世诟病,是因为在他登基后,对几位皇子都处罚过于严厉
雍正之所以被后世垢病,一是因为“九子夺嫡”之后,他对于兄弟们的处罚过于严厉,甚至是不近人情。
我们先来看看九子夺嫡,康熙久不立储,太子废了又立,立了又废,惹得众位皇子蠢蠢欲动,当时参与争夺皇位的就有九位之多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可以说这场争夺战,打得是如火如荼,都各有胜算。
九子夺嫡关系图,可以看出几位皇子的生母,以及党羽分布
大阿哥在这场九子夺嫡中可以说是起起落落,最先吃红牌,被罚下场去了。起因是大阿哥说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胤禔曾经对康熙说出:“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心想,我都没想杀胤礽,你就想手足相残,康熙震怒之下,最后下令将胤禔圈禁,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府邸半步,直到雍正即位后的12年病死。
大阿哥结局算是好的,因为他是康熙亲自下的手。二皇子胤礽是康熙次子,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皇后和康熙皇帝少年夫妻,鹣鲽情深,但生下胤礽后不久便撒手人寰,康熙皇帝把对赫舍里皇后的愧疚与爱转嫁到次子胤礽身上,以至于早早就把他立为太子,康熙皇帝的溺爱,导致胤礽任性非常,脾气暴戾狂妄,太子飞扬跋扈、拉帮结派,被康熙皇帝两立两废,最终被囚禁起来,雍正二年,胤礽病死在紫禁城咸安宫内。
三皇子胤祉富有才华,爱好诗词歌赋,是一位白衣飘飘佳公子,他是唯一一位和太子胤礽有来往的皇子,在其他皇子对太子敬而远之时,他却毫不避讳和兄长的亲厚。也正因此,更加增加了康熙对他的好感,太子两立两废,他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被封为硕诚亲王。
正因为他是太子党,雍正继位后,将其派去给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不知道隔墙有耳,被雍正知道了夺去了他的爵位,还被幽禁起来, 雍正十年病逝于景山,他至死也没有走出幽禁地。
八皇子胤禩,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八爷党”核心人物,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他的支持者,拥护者,拥有最美贤名“八贤王”。夺嫡失败后,并圈禁起来,雍正还为他改名“阿其那”(满语中“狗”的意思),这有点像小孩过家家,玩输的一方,被取了外号。雍正四年,胤禩死于监所之中。
胤禟是八爷党最强有力的支持者,雍正元年被派去西宁驻扎,苦寒之地,雍正三年被革去爵位,雍正四年被革去“黄带子”(权利与皇族的象征)、削除宗籍,还被定了二十八条罪状,雍正令其改名“塞思黑”(满语中“猪”的意思),在狱中被折磨而死,好像他最惨。
其余几个夺嫡的皇子或者被圈禁,或者被流放,反正轰轰烈烈的夺嫡落下了帷幕。因为这几位皇子失败后所受到的待遇,雍正被后世诟病。
雍正登基之谜,后世说法众多,不一而足,甚至没有正统史料可以表示他的即位名正言顺。
第二件被质疑的事情,就是他登基的事情了,可以这样说,这件事如果放在现在就是头号娱乐八卦新闻,一个豪门的千亿资产继承案,看四公子怎么在众位兄弟中拔得头筹?连题目都是如此吸引眼球。
其实史学家对于他的登基也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那个影视剧里说的把“十”字改成“于”字,不仅仅是不靠谱,完全是瞎扯,别说有满汉两种文字记载了,就是简化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有的,不要给四阿哥泼脏水了。但是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的,并颁布于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也不能代表其即位的真实性。
康熙遗诏,并非康熙手迹,所以并不能说明雍正即位就是名正言顺
所以两种说法都有成立的可能,一种是雍正篡位说,至少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他的合法身份,另一种是合法说,认为康熙早有打算立四皇子胤禛,只是不想引起争端,直到临终前才把皇四子立为储君。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真相枉自猜测,毕竟这是一段公案,大家都没有确切的论断。正因为如此,胤禛的上台,被人诟病、质疑。
雍正登基后,手段铁血而严厉,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对平民镇压手段更加狠辣,所以他被后世说成冷面无情雍正上台后的吏治政策强硬铁血,他的作风严厉,甚至是严苛。他老爹在晚年的时候纵容官吏,加上三下江南,使财政亏空严重。
他一上台,就不管你黑的白的,是不是我老爹用了的,一块给收拾了,名著《红楼梦》里提起过这段往事,那银子如流水般就花了去,可不就是拿着皇上的银子使在皇上身上吗?雍正即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怡亲王胤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从中央开始查起,一直往地方上查,一点面子都没有给,清查不给力都不行,胆敢包庇,连清查的人一起给办了,是一点不留情面,所以后世说雍正是个冷面王,就是他办事不留情面最好的注解。
本来反腐倡廉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做得太狠了,一改他爹的温柔措施,对于贪污腐败,亏空补不上的,轻者抄家流放,重则菜市口斩首。他特别设置了一个封桩库,“凡一切赃款羡余银两,皆贮其内,至末年至三千余万,国用充足。”
雍正对官吏如此严苛,镇压平民的手段也是极其狠辣的。比如不论具体情节是什么,只要是抗官,就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看见没有,现在法治社会进步了多少?雍正时期,别提暴力抗法了,就算是对官府说句狠话,都是大逆不道,法治和人权的进步是多么重要。
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共济,均斩立决。”什么意思呢?在犯人抗拒逮捕之时,如果有人和他在一起,虽然不是共犯,在旁边看热闹都是罪过,而且算同犯,和罪犯一起斩立决。
这也太狠了,雍正时期危险职业之一,吃瓜群众,别以为吃瓜不犯法,这不就是例子吗?
这还不算完,你要是敢做什么民间秘密结社的事情,像现在你打游戏敢加入家族,分分钟灭了你,秘密结社,不想混了。于是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什么意思,通俗点说,对于民间社团,斩草除根,不能等待春风吹又生。史料记载: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帝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
因为有了这些被后世诟病的举措,他才会被唾骂,说他是暴君。
虽然雍正严苛,无情,但是他在位的时候,勤勉认真,国力强盛,但是他在文化方面的打压,让文人们受不了,后世那些关于雍正的丑陋形象,和那些受了压制的文人,不无关系。
但是不可否认,雍正在位时,其吏治清明,军事强大,国力强盛,甚至是对“康乾盛世”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1、军事方面:他启用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联合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的反清队伍,大胜而归,从此青海完全归于大清版图。
雍正时期,青海完全划归大清
2、经济方面:整顿财政赤字,弥补国库亏空,对因贪污、勒索而造成亏空的官员,雍正帝毫不留情,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用其家产赔偿亏空。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国库亏空填补清楚。
3、吏治方面,雍正时期的吏治可以说是一改康熙时候的温柔局面,清明严苛,所以官员也多有微词。
4、文化方面:这也是他被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雍正时文字狱极其严厉,汪景祺因为"谄附"年羹尧菜市口斩首,查嗣庭因为趋奉隆科多而惨遭横祸,陆生楠因为议论几句时政,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他是有名的文人,去世都40年了,后来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从而酿成祸端。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的文字狱比哪一朝都厉害。知识分子动辄就出事了,形成道路而目,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防民之口,甚是严厉。
在勤政方面,雍正应该不比历代帝王差,很多文件都是他亲自朱批上去的,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996工作制,别说boss就轻松,雍正可是一个爱工作的领导,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后宫和嬛嬛上演《甄嬛传》,雍正没有时间的。雍正皇帝每周要工作八十个小时,哪里有时间和红粉佳人们花前月下,四郎太忙了。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据说所有的文件,都是雍正亲自过目,不假他人之手
雍正虽然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帝王,但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必然会犯普通人的错误,世界上哪里有完美的人,皇帝也是人,他也必然会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他被后世不断演绎,有赞颂,也有唾骂,是人,哪里有完美无缺?
康熙朝九王夺嫡是指哪九王?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的事件。这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事件的最后结局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即雍正皇帝。
为何康熙最宠爱的太子胤礽最后不成器?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
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胤礽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他数次监国理政,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实质上是有功劳的。
然而,历朝历代皇太子都是万难顺利登基的。作为康熙的皇太子,胤礽更是幸运中有大不幸,万难中有万难。
溺爱毁掉一代明君,这说法有些过了,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康熙因为对胤礽过分骄纵、溺爱,从而毁了一个君王好苗子,这应该是历史事实。
康熙儿子很多,他对儿子们的学习培养,非常重视。皇子们读书启蒙,康熙要亲自教,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尤其对自己亲手带大的皇太子胤礽,更是如此。
对于皇子学业要求甚严,康熙在历史上出了名的,他曾说过——
“朕宫中从不读书之子。今诸皇子虽非大有学问之人所教,然已俱能读书。朕非好名之主,故向来太子及诸皇子读书之处,未尝有意使人知之,所以外廷容有未晓然者。”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皇后,生下胤礽后产后大出血去世。康熙十四年(1657年),二十岁的康熙因为对皇后有深厚的感情,又考虑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便按照明朝立嫡立长的传统,将刚满一岁的胤礽立为皇太子,并亲自教他读书。
咱们不妨来看看胤礽自小接受的帝王教育。
胤礽六岁时,康熙在畅春园的西面,为他修了一座小园林居住,又特请大学士给他当师傅。待胤礽渐渐长大,康熙又特地命人修缮了紫禁城东面斋宫与奉先殿之间的奉慈殿,改为毓庆宫,作为太子东宫。
胤礽在畅春园读书的地方——无逸斋,就在康熙所住的澹宁居旁边,可以说为培养胤礽,康熙是煞费苦心,时刻带在身边,悉心调教,用心监督。
康熙规定,太子讲学,要求“卯入申出”,一天要学习十多个小时。胤礽每天寅时起床,先要到康熙寝宫请安,汇报头一天所学功课,康熙听完,再给他讲当天功课。
清晨未亮,烛光闪耀,皇帝便开始教授太子功课,其勤其严,是史上少见的。
康熙给太子讲完课,胤礽带着新的压力去尚书房继续读书,康熙则换朝服,上早朝。
康熙下朝向太皇太后请安后,往往又会去畅春园无逸斋,检查太子当天的学习情况。
午膳后,胤礽没有休息,接着读书。
下午是“体育课”,由侍卫在庭院中树立箭靶,胤礽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师傅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再由师傅做点评补充。)
傍晚,康熙往往还要再检查胤礽学习。用完晚膳,胤礽还得在太监掌灯下继续学习,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可熄灯,有时候康熙还会在深夜将胤礽叫过去,再亲自教导一番。
也许是自觉太子是好苗子,自己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于太子胤礽,康熙严格的背面却是极度的溺爱,而且极其护短。
而太子胤礽,在学习的重压和父皇“无原则”的溺爱下,逐渐开始走形,学业上看上去出类拔萃,但性情却越来越暴戾跋扈、奢侈骄横。
有一幕很能反映这一对父子在某些时候绝非明君善主。
胤礽每天读书,丝毫不体谅年迈体衰的师傅们,侍奉太子读书的一切礼仪统统不能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还不包括跪的时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胤礽十四岁。这天,师傅耿介因为天气炎热,又站立太久,突然晕倒在地。其他师傅见此情景,都心怀不满,几乎都在期望康熙能给一个说法。没有想到的是,康熙来到尚书房,听了汇报,不但不责备太子,反而怪到了师傅的头上,公开为太子护短,瞧他说的话——
“尔等侍立,朕焉得知?应坐应立,宜自言之。皇太子欲赐座,未奉朕谕,岂敢自主?”在胤礽面前,无尊师之德的事情,康熙干过多起,有的甚至令人发指。胤礽有样学样,时常打骂授业师傅,甚至做过将授业师傅推进河里的恶劣事。
对此,康熙从来没有检讨过自己,也未处罚过胤礽。总之,在康熙眼中,皇太子始终是好的,即便有不好,都是他人的原因。
故此有人评价,皇太子万千教育,独缺“德”。
这样缺“德”的皇太子长大,会自私骄横,飞扬跋扈到何种程度,自然不难想象。
但康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是只治标,不治本,说白了还是护短。
胤礽的舅父索额图,怂恿暗助太子潜谋造反大事,康熙知道后,果断将索额图处死。胤礽为给索额图复仇,想要集结索额图余党卷土重来,康熙仍是只铲除太子羽翼,不动太子根本。
在康熙看来,不是太子坏了,而是周围人将他带坏了。
作恶不受惩罚,只能让胤礽变得更加面目可憎。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巡幸塞外,带了太子胤礽、大阿哥等人随行,八岁的十八阿哥中途生重病,胤礽的幸灾乐祸,毫无兄弟之谊终于激怒了康熙。
而胤礽不仅不接受批评,居然顶撞康熙,还拿起马鞭冲出去鞭打辱骂侍从、大臣。
肆无忌惮地发完脾气,冷静下来的胤礽有了不祥之感,是不是灾祸临头了?因为寝食难安,他做了极蠢之事,不仅派亲信去窥视康熙的日常起居,而且自己也去了。
蠢的背后往往藏着恶。
胤礽的太子悲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那些兄弟个个如狼似虎,想置他于死地。正是由于其他皇子的告密,“帐殿夜警”事件爆发,胤礽第一次被废。
让人唏嘘的是,之后的康熙依旧没能放下胤礽,当发现大阿哥用巫术镇魔胤礽后,他再次给了胤礽一次机会,康熙的逻辑还是护短老套路,胤礽变得如此丧心病狂,这是有人想害他,将附在他身上的妖魔鬼怪驱走,他就好了,好了还是好太子。
就这样,康熙复立了胤礽。
遗憾的是,这只是康熙的自欺欺人,不甘教子失败,其实胤礽已经无可救药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