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纪晓岚是如何做到的?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纪晓岚纪先生应该算是我辈男性之楷模了,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其人生由三大爱好:烟不离口,喝浓茶,好女色,相较之下,我们生平最爱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老师也得甘拜下风啊!
“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虫鸣漫录》当然,提到纪晓岚,就会想到他的大烟袋子,还有和珅,皇上,这铁三角。电视剧中只是着重讲了纪晓岚烟不离手,说话诙谐幽默,才识过人,尤其怼和珅的一段段故事情节非常精彩。
而真正的史料记载,纪晓岚除了爱抽烟之外,他还喜欢喝浓茶,爱吃肉,而且非常好女色,甚至越老越离谱,简直就是上了瘾。但是,他这么多不良嗜好,如此生活习惯,人家依然长寿,足足活了82岁,要知道那是在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70岁就算是古稀之龄的古代啊,就是放到现在,也算的上是长寿老人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那么在那个医学很不发达的年代,有着那么多与现代保健背道而驰的不良嗜好的纪晓岚为什么能够如此长寿呢?除了“天赋异禀”之外,主要就是心态原因了。
纪晓岚虽然喜欢抽烟,喝浓茶近女色,一大堆的不良癖好。但是对于健康养生来说,他有一个特别好的优点,就是人比较开朗,他喜欢用诙谐的语言,自己的才学去捉弄别人。
一个好的心态,对于身体的保养是非常有好处的。放到现在就是,心态好,心情好了什么都不是问题。再就是纪晓岚的家族遗传基因的问题吧,据说他的父亲也活到了79岁,而纪晓岚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寿和健康基因,身体好。
所以说,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和电视剧由很大出入,在历史上纪晓岚和和珅其实也并没有多少交集,俩人生活的年岁也差了二十多岁,所以基本上也没多少时间去较劲。
还有电视剧中皇上是对纪晓岚又爱又恨,利用他来跟和珅抗衡,平衡双方势力来维护自己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也纯属虚构。事实上纪晓岚只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大学士,并没有多少实权。
他的一生主要是在编纂修书,最著名的是《四库全书》。他自己本身创作的有《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是通过对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采纳进行收集编辑。其间还因为自己仗着才高八斗有点飘了,竟然说了些诋毁乾隆的话,被乾隆一气之下贬到了偏远地区,后来经过其他官员的求情,又被召回。
所以真正的历史上,纪晓岚是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他混迹官场,应该算是一个老油条了吧,如若不然,早就郁郁而终了。
所以呢,还是那句话,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是魏明帝留给曹爽的大将?
关于题主这个问题,首先要说的是,孙礼和曹爽确实有很大的矛盾,而“划界事件”则是他们之间冲突的一个高潮。但是,孙礼是否就真的“倒向”了司马懿,这是一个值得考察并加以辨析的问题。笔者觉得,一方面孙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高平陵之变,但是他无疑是高平陵之变的同情者;另外一方面,孙礼对司马懿的支持,仅仅是出于想要结束曹爽专权这个局面,他并不支持司马氏代魏。
关于上面的结论,笔者觉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加以阐释,首先是孙礼为什么反对曹爽?其次,孙礼所谓的“倒向”司马懿,其中的实际内容到底是什么?最后一点,这是不是意味着孙礼就支持司马氏代魏?
一、孙礼反对曹爽专权魏明帝曹睿临终前,以曹爽为大将军辅政,同时又任命了孙礼为大将军长史,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就是因为曹爽年轻,历练也少,对其政治能力抱有隐忧,孙礼作为大将军长史,就是希望“历仕四朝”的孙礼,能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来辅助曹爽。
《三国志·孙礼传》: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魏明帝这个安排,确实是煞费苦心,然而曹爽的独断专行,很快就和孙礼发生矛盾。“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正如题主所说,孙礼因为刚正不阿,被曹爽找了个机会外放到扬州为官。曹爽和孙礼的矛盾在“划界事件”中达到了高潮,这次事件的详细过程已经有很多资料,这里不再赘述。笔者在这里,想重点讨论一下的是孙礼和曹爽矛盾的实质。
孙礼和曹爽的矛盾,本质上其实是曹爽专权以后,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曹魏旧勋,这样无疑就损害了以孙礼为代表的曹魏元老的利益。并且,曹爽的这种行为也明显地违背了魏明帝临终的政治安排,具有强烈不合法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以孙礼为代表的曹魏元勋,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魏明帝的另外一位托孤大臣——司马懿。
二、孙礼同情高平陵之变孙礼曾经对司马懿说,“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孙礼把司马懿比作伊尹和姜子牙,已经是近乎公开地指出司马懿应该采取“非常措施”来挽救“社稷将危,天下凶凶”的危局。孙礼这时的态度,虽然客观上是在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孙礼支持司马懿以发动政变的方式来“解决”曹爽,其目的不过是类似于汉初功臣集团针对吕氏一族,还江山于“刘氏”。而持这种看法的,不仅只有孙礼。清代学者王懋竑就曾经指出,“蒋济、高柔、孙礼、王观,皆魏之大臣,激于曹爽之专政而辅司马懿以诛爽。”王懋竑注意到了孙礼等人的出发点,仅仅是“激于曹爽之专政”而帮助司马懿诛灭曹爽,但他们依然是忠于曹魏的,至于历史后来的走向,则已经是孙礼等人无法控制的了。
三、孙礼并不支持魏晋禅代无独有偶,和王懋竑看法类似的还有胡三省,“傅嘏、卢毓、孙礼所以不合于曹爽者,其心未背曹氏也。及其合于司马懿,则事不可言矣。三子者,岂本心所欲哉?势有必至,事有固然也。”在王懋竑看法的基础上,胡三省进一步指出了孙礼等人虽然支持司马懿“解决”曹爽,但是却并不支持司马懿篡魏,其实这也完全符合我们最开始的结论,这就是说曹爽触动了孙礼等曹魏元老的利益,他们的目的仅仅是“恢复原有秩序”。而司马懿篡魏,他们并不能因此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现实利益,而且还会因此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蒋济的一番话里也能得到印证。
《晋书·宣帝纪》:
“既而有司劾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蒋济曰:‘曹真之勋,不可以不祀。’帝不听。”蒋济这番话完全符合胡三省关于孙礼等人态度的分析,而“帝不听”也正是“势有必至”客观情况的真实写照,所谓“形势不由人”,历史发展到魏晋禅代箭在弦上这个阶段,又是孙礼等人“无力回天”的了。宋人叶适对此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孙礼以伊吕望司马懿,而责其社稷将危天下匈匈,当时议论趋舍盖多如此,然则助成懿之叛逆,殆天意耶”。叶适把孙礼主观的意愿和后来历史的实际走向,进行了区别,强调了“然则助成懿之叛逆”并非孙礼的本意。应该说,叶适的看法是客观公允的。
在司马懿的亡魏成晋之路,不可逆转的展开之后。蒋济追悔莫及,又有感于自己对曹爽的失信,“盖深悔之,故发病而没。”而孙礼,也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的第二年带着同样的遗憾离世了。
结论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孙礼作为曹魏元勋的代表,因为曹爽的专权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所以他们都反对曹爽。但是他们“倒向”司马懿,也仅仅是想结束曹爽专权的局面而已,却并不支持司马氏代魏,这一点可能是需要读史的我们加以鉴别的。
五十字概括狄仁杰为民请命?
在中华这片无边的夜空,无数颗星星熠熠生辉,点缀得它万分璀璨。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其中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在先人牵引出的银河中闪耀。
那是一代民相狄仁杰留下的廉洁之光。
在有生之年,他为了保一位将军的性命,据法力争、犯颜直谏;为了还朝廷一片好风气,他刚正不阿地严惩了罪臣王立本;为了解救无辜百姓,他明察善断为百姓伸冤……狄仁杰身居要职,以民为优,这是大唐之福,是黎民百姓之福。从古至今,正因为有这样清正廉明的好官,历史上才几度出现盛世,中国才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在我们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把狄仁杰刚正廉明、两袖清风的精神遗留下来了呢?
有些人仗着自己的权势,贪污、受贿,于是,有名无实的官职、若有若无的罪名纷至沓来;有些人为了做大官,对上级阿谀奉承,于是无数百姓辛苦挣来的钱打了水漂,流进受贿人的腰包;有些人贪生怕死,面对外国人盛气凌人的一步步得寸进尺,视而不见、任由宰割;还有人……当今社会的劣俗风气处处都能体现出,可狄仁杰的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又在哪里?
从现在起,让我们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走上正义与光明之途;让我们学习伟人那种精神品质,做中华民族新一代的脊梁!
你知道的出自阜阳的古代历史名人有哪些?
阜阳古称汝阴、顺昌、颍州,出过很多古代名人,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就出生在这里,下面介绍几位。
管仲(前723—前645年),颍上(今安徽省阜阳颍上县)人。中国古代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公元前685年,经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对内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被尊称为“仲父”。后人尊称“管子”,有“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的美誉。
吕范(?—228年),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太和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他年轻为汝南县吏,后结识孙策,跟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208年的赤壁之战,吕范跟随周瑜破敌有功,战后官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受彭泽、柴桑、历阳三地奉邑。219年孙权讨破关羽,吕范拜为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理旧都建业,食邑溧阳、怀安、宁国。228年,吕范被孙权授为大司马,印绶未下发,吕范已病逝世。孙权追赠大司马印绶。
吕蒙(178—220年),汝南郡富陂县(今阜阳市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人,东汉末年名将。他早年依附邓当,跟随孙策征战,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吕蒙拜别部司马,后渐受孙权重用,破黄祖时作先锋,被封横野中郎将。在打败曹仁、朱光后,累功拜庐江太守。随后屡立战功,进占荆州南部三郡,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吕蒙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后又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击败关羽,吕蒙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与吕蒙相关典故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阜阳的古代历史名人还有很多,不多介绍了,顺便介绍几位离我们比较近的现代名人吧。
聂鹤亭(1905—1971),安徽省阜阳县南乡(今属阜阳市阜南县)人,开国中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25师73团连长,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红四军第11师35团副团长,33团团长,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1师参谋长,军团作战科科长,甘肃野战军参谋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参加过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参加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的组织指挥。
抗战时期,曾任抗大第4大队大队长,军委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军委参谋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哈尔滨卫戍司令员,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辽沈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1956年1月25日被补授予中将军衔,1971年3月13日在京病逝。
丁武选(1897—1993),安徽阜阳市阜南人,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入党。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过马岗、大小周寨、邓沟、王家围子战斗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1月27日在郑州病逝。
孙超群(1906—1967),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白果乡孙庄人,开国少将。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8月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曾任红22军军部通信排排长,红一方面军独5师第14团政委,江西军区独5师第2团政委,红22军独4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红22军第64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瑞金教导团团长,红八军团第23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总部通讯营营长,红三军团司令部任作战科参谋,红四方面军党校教务主任,陕北红军独2师副师长等职。率部参加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0师工兵营副营长、警备第6团团长,八路军第120师暨晋西北军区决死第4纵队(山西新军一部)副司令员,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独1旅兼第四军分区代司令员,晋绥军区6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绥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雁门军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4军副军长等职。
新中成立后,曾任第7军副军长,西北军区独3军副军长,防空高射炮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兼任工程兵学院院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7年5月25日病逝。
焦玉山(1915—1990),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曹集镇焦台村人,曾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1964年晋为少将。
张峰(1922—1997),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集人,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
古今中外的有名的不知悔改的事迹?
不知悔改 解放战争时期,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势力占上风,中央红军只能坚持其错误的军事路线,最终只能是明知其错而为之,从而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知错能改 周处(238年~299年){据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周处死于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