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升,各路诸侯军为何拥立一位懦弱的刘姓称帝?
光武帝刘秀的对手,各路诸侯为什么都要立汉室宗亲为帝?
西汉末年,因为王莽篡权夺位,所以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但是,当时主要的起义军,都拥立一位汉室宗亲,作为首领。
西汉末年,规模最大的两路起义军,分别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绿林军,一开始是以王匡、王凤两兄弟作为首领,直到后来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庞大,在南阳的时候更是吸收了刘縯、刘秀两兄弟,没错,就是就是后来的光武帝刘秀。而“绿林”一词,也因此成为英雄好汉的代名词。
因为当时人心思汉,就连绿林好汉,也想念当初汉朝时候的美好,所以都想恢复汉朝的统治。因此王匡、王凤两兄弟,决定另一个汉室宗亲,作为首领。但是,却没有立已经有一部分势力的刘縯、刘秀两兄弟,而选择了懦弱的破落贵族刘玄,也就是更始帝。
赤眉军,的首领是樊崇,在王莽政权覆灭后,赤眉军与绿林军发生冲突,接连大战。因为绿林军有更始帝刘玄,所以,赤眉军就立刘盆子为建世皇帝,与绿林军分庭抗礼。
至于各方起义军立汉室宗亲为帝的原因,当然是争取名望,都以为自己一方是汉室正统,以此来扩大势力,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势。
至于各方诸侯都立懦弱的汉室宗亲为帝?却是因为各方诸侯,只是想要汉室宗亲的名头,私底下还是想要自己掌权,当然是要找懦弱的汉室宗亲。
至于刘秀能够崛起,也是因为兄长刘縯被更始帝刘玄加害身亡,不得已之下,带领军队独立出绿林军,靠自己打拼。
当然了,刘秀是真正当家作主的义军首领,所以得到了很多朝廷旧臣的帮助,才能够一统天下。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刘备是否比不过刘秀?
刘秀的创业史要比刘备艰难,说实话,刘秀当初起义时候,没有马匹,居然骑着青牛冲锋陷阵。相对来说,刘备条件要比刘秀强许多,虽然两人都是『刘家后代』,都和皇族沾边,但都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不过刘备好歹混了个『刘皇叔』当当。
刘备物质条件要比刘秀强些,至少刘备骑着白马打仗,还有就是『班底』强大,刘备“卧龙和凤雏”都得到了,刘秀当初就只有哥哥刘演支持他,所以我认为,刘秀起点低,做出的业绩大,开创了一代新纪元――东汉。
反观刘备,不但没有光复汉室,最后还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也被魏国灭了,为什么会出现,弱者刘秀刘秀能够光复汉室,刘备却不能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刘秀命太好了,刘秀是『位面之子』,刘备运势不好,不信?我就用事实加以论证吧。
首先,刘备的运势是从关羽被杀,刘备起兵报仇伐吴开始的。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关羽誓死不降东吴,后被孙权杀害,吴、蜀联盟就此彻底破裂。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八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但是,这么意义重大的战役,刘备居然没有带军师诸葛亮一起随行。
刘备伐吴最初打的很顺利,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吴兵节节败退。这样一来,刘备有点小得意。在战略犯了上轻敌冒进,深入敌后后续不能跟进的错误了。
此时正值东吴七月流火的季节,刘备这些北方士兵不耐炎热,刘备命令部队弃船上岸,找到有水源,树林茂密的地方,就地安营扎寨八百余里,刘备计划和东吴来个论持久战。
一直在败退的东吴大都督陆逊此时停止了后退。原来这是陆逊的计谋。
他命令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说实话,刘备此时的处境十分危险,只是他不自知。
实际在出征之前,赵云曾力劝刘备不要伐吴,赵云说,报关羽之仇为私仇。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结果刘备不听。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在刚开始伐吴的时候,张飞由于急于为关羽报仇,喝酒后鞭打手下,还没出兵就被手下张达和范疆杀害了,这时候其实就给刘备敲了警钟,『出师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本身就是大忌。可惜没有引起刘备的警觉。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每人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冲天。
蜀军大乱,相互踩踏死伤无数。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兵个个奋勇争先,一雪前期败退之耻。
如此一来,迫使蜀军纷纷西退。蜀军被火烧的溃不成军,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出去,骑着『涤如马』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不久亡故于白帝城。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是刘备战略失败,和命好坏没有关系吧。
我觉得是刘备运势衰弱,以往诸葛亮和刘备打仗总是形影不离,这次为兄弟报仇意义重大,反而没带诸葛亮出征。假如有丞相在身边,十个陆逊也不是孔明的对手吧。
还有就是张飞之死,冥冥之中预示着,当初哥仨桃园结义的誓言――『不愿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哥仨先后死去,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刘秀之所以能成功『光复汉室』。我认为是刘秀命好!在历史上,刘秀有『位面之子』的说法。什么叫位面之子呢?简单的解释就是运气好,如同受到全世界的眷顾。说直白点就是『运气爆棚』。
刘秀在刘玄称『更始帝』后,成为更始帝的部下,由于更始帝以汉为国号,反对王莽的统治,王莽就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此时刘秀并不受刘玄的器重,反而遭到他的嫉妒,处处掣肘刘秀,刘玄为了削弱刘秀,仅让刘秀带九千人守昆阳。眼看战况危机,于是刘秀率领十三个人冲出包围圈,到周边去搬救兵,刘玄眼看昆阳失守,调集了一万七千精兵驰援昆阳。此时刘秀满打满算没有3万人马,他要对付王莽的42万大军。
也许是天意,由于王邑和王勋轻敌,加上攻城乏力,被刘秀打个措手不及,王莽军大乱,城内的人看到城外刘秀取胜,也杀出城外,里应外合打的王莽军溃不成军,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
午时三刻,一颗流星落入敌营,瞬间狂风大作,未几暴雨如注,滍水暴涨。此时王莽军至少万余人。涉水时被淹死,滍水为之断流。
在天象与天气的帮助下,刘秀打赢了在当时局势下,不可成功的昆阳之战。有如此多的意外帮助,刘秀能不成功吗?
【春秋君欢迎您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当代名人八字赏析?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命局,生于公元前六年十二月初六寅时。甲虽生丑月,然地支水木成势,甲木根固而参天必用丙火食神吐秀为用。食神是比较温和的,聪明睿智的,所以自小听话顺从,在家勤于家务,而不似其兄刘伯升之游侠不羁,故其兄弟自己比于高祖皇帝刘帮而笑刘秀为高祖之兄,可是最后命运的转折却是反了过来,刘伯升被杀而刘秀中兴汉帝国。
此命之丙火,得木之生,天干印夺食,清而纯贵,只要大运不秀水运,必然为非富即贵之命,即使放在现在社会,也是一个相当上市公司董长事之命 ,丙火又为太阳之火,有普照天下之象,刘秀可以说是命好,又得人心,最后在百战之中,收拾破碎之西汉河山,一统华夏,履九五之尊,制合四海,开创二百有余年的东汉帝国。
刘秀是如何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
光武帝刘秀做为东汉的开国之君,其走向帝王之路并不平坦,尤其是在其兄长刘伯升被更始帝杀害之后,刘秀自己也有随时被杀的危险,功高震主、不隐锋芒的哥哥就是自己的前车之鉴。刘秀做的第一件事是从父城赶到宛城向更始帝谢罪,此时哥哥刘伯升府内的属官们都来慰问刘秀,刘秀不便和他们私下议论什么,只是深深的自责。只有刘秀最亲近的属官才知道,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刘秀便会暗自哭泣,但却不发出声音。每天早晨他的枕头都会被浸湿,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是泪水的缘故。刘秀从没有自夸昆阳之战的功勋,也不敢为大哥刘伯生服丧,谈笑饮食都如平常一样自然。更始帝杀死刘伯升,就是因为刘伯升功高震主,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同样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更始帝最初也想除掉刘秀永绝后患。但看到刘秀的表现,更始帝对此感到十分内疚,更加找不到任何杀死刘秀的理由,更始帝也不想背负不义之名。为了安抚刘秀,更始帝便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他为武信侯。刘秀深知自己现在还不具备和更始帝撕破脸皮的能力,贸然行动只能自取其辱,自取灭亡。因此他选择了韬光养晦、隐忍不言、积蓄实力,我为哥哥刘伯承复仇的计划,深深的埋在了心里。对于更始帝给自己安排的工作,刘秀做得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更始帝慢慢也对刘秀丢弃了戒心。王莽死后,更始帝准备北上定都洛阳,便让刘秀代理司隶校尉的职务,先行赶往洛阳修整皇宫。刘秀终于得到了一展才华和摆脱更始帝控制的机会,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走上了帝王之路。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
刘縯是刘秀的革命领航人,舂陵起义的领导者。本来绿林四部推举皇帝的时候,刘縯应该是第一人选,但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不喜欢苛严的刘縯,背着他推选出了刘玄做皇帝,并逼刘縯承认。刘玄当了皇帝后,对曾经的竞争者刘縯非常忌惮,找借口杀害了他。
不过,这只是史书上的描述,我们仔细梳理相关史料,还能给你一个大吃一惊的结论:刘縯落选一点不意外,他被历史刻意抬高了,他的死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刘縯其人及绿林推选皇帝始末王莽地皇三年,刘縯组织策划了由舂陵刘氏、新野邓氏、阴氏和宛城李氏,四大家族共同参与的舂陵起义。
舂陵军成立后,联合平林、新市二部,一路北上,相继攻克多个县城,兵锋直指南阳郡首府宛城。不料却在宛城郊外的小长安,被打了个伏击,损失惨重,全军退回棘阳固守。
面对危机,平林和新市二部准备撤退,回到绿林山继续当土匪。眼看队伍就要一哄而散,刘縯积极奔走,先说服了附近的下江兵,继而由下江部首领王常、张卬出面,说服王匡、王凤等人,一起参与了由刘縯领导的蓝乡之战。
蓝乡之战,刘縯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消灭了新朝在南阳最精锐的十万人马,缴获大量物资。战后,声势浩大的绿林军迅速扩张到十几万人马,形成兵围宛城之势。
随着队伍的扩张,四部分散管理的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形势,所以各部商议,决定成立政权,推选一位皇帝,公开与新朝分庭抗礼。
本来作为领导四部打赢了关键战役的刘縯,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他也一直履行着对四部的统帅工作。可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刘縯苛严的管理方式非常不适应。
于是三部背着刘縯,从平林部推选出刘玄这么个默默无闻的汉室后裔,然后召来毫不知情的刘縯,逼他承认刘玄。刘縯在威力威胁之下,被迫低头接受了这个不公平的结果。
史书上描写的刘縯落选的原因以上就是史书的记述,后人的分析大多也基于此,促成刘縯落选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刘縯的个性过于强势,不被绿林三部接受
跟绿林三部追求生存条件的低层次目标不同,刘縯是皇室后裔,士族地主阶级出身,他所组织的四大家族都是豪门士族,吃穿不愁,他们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推翻新朝,恢复汉室!
因而刘縯在管理模式上,跟绿林三部截然不同,他的军队必须讲究严格管理。事实上,联军之所以能取得蓝乡之战等一系列的胜利,没有军纪做保证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胜利也让刘縯的个人威望推向顶点,刘縯也把自己当做了联军当然不让的领袖。
矛盾就来自于此,其它三部不干呐,他们本来啸聚绿林山,打家劫舍,官府来了打不过就跑,打赢了就分财物,逍遥自在,凭什么让你做婆婆?
2.刘玄相对于刘縯的三个优势
为何最后推选出来的皇帝是刘玄?刘玄在很多方面,比刘縯更有优势。
①首先,刘玄的身份也是汉室后裔,他比刘縯更接近嫡系。
刘玄和刘縯都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特地做了张图,从图中就可以看出,刘玄与舂陵侯的血缘关系更近,也就是说,按古代法律,刘玄比刘縯更有资格代表西汉皇室!
②其次,刘玄出自平林部,正好可以代表三部的利益。
选择刘氏为皇帝,对绿林来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时候全天下的人都相信,天命“恢复汉室”,别人做皇帝都不合法。巧合的是,刘玄刚好正在平林部担任安集掾(负责招降纳叛的文职人员)。
刘縯当皇帝,最大的获利群体一定是舂陵部四大家族,而不是绿林三部。刘玄虽然也是舂陵刘氏,但是他毕竟是靠绿林三部起家,所以三部才是他的政治基础,只有他才能代表三部的利益。
③最后,刘玄懦弱无能,他当皇帝更容易被控制
这一点是绿林三部最看重的。刘縯手上有兵权,四大家族以他为首领,刘玄则不然,他仅是平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能力也不见有突出的地方,性格懦弱,这种人好控制。缺点在这时候反倒成了优势,真没法说!
3.绿林三部采用不正当手段,逼刘縯就范
绿林三部就这样看中了刘玄,不过,要想顺利把刘玄推上去,得看刘縯同意不同意,毕竟他的实力过于强大,惹翻了他,那可不好对付,怎么办?
绿林三部采取了阴谋,明的不行来暗的。他们把刘縯诓骗过来,当着他的面推出了刘玄这个方案。
刘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三部的圈套,面对虎视眈眈的三部,刘縯若不答应,可能立马人头落地!被逼无奈之下,刘縯只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就这样,刘玄粉墨登场!
被历史掩盖的刘縯落选皇位真相在仔细研读《后汉书》,并参考《东观汉记》的记载,细细推敲历史背景,和相关细节后,恐怕前面的结论站不住脚。先把结论说出来:刘縯落选皇位太正常了,他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1.刘縯的地位被抬高了,他根本不是绿林的最高领导人
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刘縯起事之初,就联合了新市、平林二部,并且率领他们作战。可是《东观汉记》的记载却是:
“皆合会,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之,兵合七八千人。”意思是说,刘縯在犒劳新市和平林二部后,率领七八千舂陵子弟(包括邓氏、阴氏),追随了王凤、王匡等人。一个“随之”表明,刘縯只是绿林军的随员,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
事实上,绿林军走出深山时,新市和下江部就有五万人,从人数上来说,远远超过七八千人的舂陵军。而且绿林军已经存在一两年,经历多次战争,而舂陵军刚刚组建,未发一枪一弹,请问刘縯凭什么夺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基本历史事实是,刘縯和他的舂陵军只是绿林军的一个分部,实力很小。往大里说,刘縯是联军的领导人之一,往小里说,他只是联军的小头目,无论如何掌握不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所谓刘縯领导绿林军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不符合历史事实。在推选皇帝的时候,刘縯只能说是候选人之一,而不是当然不让的唯一人选!
2.刘玄的地位被刻意贬低,其实他不是个无能之辈
刘玄一直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懦弱之徒,《后汉书》还几次描写刘玄的紧张与局促,似乎他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庄稼汉。
这不是史实!刘玄个性很凶悍,一点不亚于刘縯,他之所以流浪在外参加了平林军,原因就是他为了替弟弟报仇,惹下了人命官司,后来靠诈死,骗过官府,在家乡呆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混江湖。
由此可见,刘玄的真面目绝对是一个敢作敢为,不惧生死,很有头脑的豪强!另外,《东观汉记》记载,他在平林军中不是一个小小的安集掾,而是更始将军:
“圣公(刘玄)入平林中,与伯升(刘縯)会,遂共围宛,圣公号更始将军。自破甄寻等,众庶来降十余万。”这就不难理解,刘玄登基后,改年号为“更始”的原因了,人家原来的名号就是“更始将军”。《东观汉记》的主笔叫班固,是汉明帝时期的太史,他的立场一定是褒扬刘杨,而不是刘玄。所以,《东观汉记》不可能给刘玄贴金。
由以上记载可见,刘玄虽然不是某一部的一把手,但是也绝不是懦弱无为的家伙,人家一更始将军,手下部众未必比刘縯的舂陵军少,战功也未必比刘縯低。因而,刘玄与刘縯的皇位之争,不能把刘玄当做黑马,他是有资格与刘縯平等竞争的!
3.推举皇帝的人选分歧,是个公开的事件,没有阴谋
依然以《东观汉记》的记载为线索,这本书里记载了这么几个事实:
①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说明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的说法
因为从一开始,就把皇帝候选人限制在了汉室后裔,而刘縯又是舂陵一族不二人选,所以争议的人选范围并不大,集中在了刘縯和刘玄身上。
舂陵部支持刘縯,新市和平林支持刘玄,下江部意见不一致,王常支持刘縯,成丹、张卬更倾向于刘玄。这些记载说明,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根本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搞小动作,三部意见也不统一,不可能搞得了小动作。
②登基仪式已经布置完毕,会场依然在争议,不可能存在阴谋
好玩的是,众人把登基的会场都布置好了,依然在争执不停,包括刘縯也在场,不过他一句话也没说。这个细节表明,争议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绿林军对这件事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过程中没有任何阴谋存在。
③会议的焦点不是谁当皇帝,而是“称帝”还是“称王”
会场争议的内容,让人更加相信,刘縯早就被淘汰了:
“吕植通礼经,为谒者,将立圣公为天子仪以示诸将。马武、王匡以为王莽未灭,不如且称王。张卬拔剑击地曰:‘称天公尚可,称天子何谓不可!’于是诸将军起,与圣公至于坛所奉通天冠进圣公。”这段话描述的内容,分明是说大家的分歧,根本不是刘縯和刘玄的候选人之争,而是“称帝”和“称王”的分歧。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候选人早就订好了,刘縯已经被淘汰出局,没有任何争议了!
综上所述,所谓的阴谋说根本站不住脚,刘縯就是因为实力不够,没有话语权,谁做皇帝就是绿林三部的内部协商会,刘縯只能看别人脸色,不存在被刘玄窃取革命成果的说法!
刘縯之死,个人和历史的双重悲哀刘玄登基后,也没亏待刘縯,任命他为大司徒(丞相),毕竟是本家兄弟嘛,而且能力确实够强。可是不久,发生了刘縯的部众刘稷,公然对抗刘玄,不接受刘玄的任命。
因为这件事,刘玄将刘稷逮捕,准备处死。刘縯得到消息,急匆匆赶来,与刘玄发生了激烈冲突。刘玄正愁没机会下手,顺手将刘縯与刘稷一同处死了!
1.刘玄一直对刘縯心怀忌惮这就是刘縯之死的第一个原因,以刘玄为首,一批人对刘縯存在忌惮心理。皇权之争的残酷就在这里,刘玄登基并非二人之争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刘縯的团队实力不够,落选了皇位,但是刘縯的个人能力放在那里,早晚对刘玄形成威胁。
因而,在李轶、朱鲔等新贵的撺掇下,刘玄几次相对刘縯下手。刘稷事件,这好给了刘玄借口。
2.刘縯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刘縯自己对个人命运要承担主要责任,作为皇位落选人,事实已成,就应该低调做人。可是,刘縯对刘玄非常不服气,也没拿刘玄当皇帝,不断刺激刘玄脆弱的神经。
以刘稷事件为例,本来刘稷的行为被处死不为过,刘縯不应该出面干涉,即便干涉,也应该以臣子的态度,去求的宽恕才对。而刘縯竟然把自己放在与刘玄对等的位置,跟刘玄大吵大闹,即便没有刘玄的忌惮,就这件事,杀了刘縯有什么稀奇的?
由此可见,刘縯的心胸太狭窄,又没有韬光养晦的城府,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3.刘縯之死背后的历史因素
除了刘玄和刘縯的个人因素外,刘縯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历史大背景下的必然。
前面讲过,刘縯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绿林三部是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是无法兼容的两大政治力量。所以,从他们组成联军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他们必然走向生死决裂!
刘玄的更始政权为何不到三年就败亡了?原因就是刘玄的政权里,农民阶级与士族的矛盾从来没有间断过,刘玄从来没有获得代表未来的士族集团的支持!刘玄的失败,恰恰是刘秀的成功,刘秀就是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采取的天下的。
所以,这个历史大背景决定了,刘縯与刘玄的厮杀不可避免,政治立场决定的,除非他早早脱离更始政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