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昂,商鞅跟孙膑庞涓都是鬼谷子教出的徒弟?
首先一个国家再如何强盛,它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魏国的人才很多,导致没有空缺的职位,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自然不希望有人来与他竞争,所以当年庞涓将孙膑骗来魏国,目的就是为了除掉这个比他优秀的对手,失去双腿的孙膑,最终在齐国得以功成名就,并且在后面与魏国的战争中战胜了庞涓。
除了臣子互相之间的排挤,更多的是魏王对人才的漠视。当初商鞅还在魏国的时候,只是公叔痤手底下一名门客,在公叔痤快要死的时候,他给魏惠王举荐商鞅,说此人有大才,等我去世以后,他便可以代替我帮助君王管理国家。可魏惠王听完后却不以为然,连考察一下商鞅的才能都没兴趣,商鞅眼看自己此生不会被魏王重用,便收拾好行李离开了魏国。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求贤若渴的秦王听说有人才来了,特地引见了商鞅三次,得知商鞅真的有治国之才后,直接就将国家交由商鞅管理。两个君主相比较之下,可以看到秦王是多么重视人才,也无怪乎后面的张仪等人,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添砖加瓦。
商鞅趁谈判之际拘禁公子昂?
秦魏河西之战,商鞅率领变法后的秦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为上将军迎击。两军对峙之际,商鞅却派人送信给公子卬。信上大意是:往日在魏国,我与公子相处甚欢,今日天命难测,你我为敌,但我不忍与你厮杀,希望与公子见面一叙,互订盟约,罢兵归去。
这里要说明一下,公子卬并非如影视剧《大秦帝国》里面刻画那么纨绔无能,相反这个公子卬很有才略,能文能武。
公子卬见到商鞅来信,也愿意与秦言和,于是前去会盟,会盟仪式上,商鞅突然命令早已埋伏的武士袭击了公子卬,毫无预料的公子卬就这样被俘虏了。魏军失去主帅,自然不是秦军对手,此战魏国大败,不得已各地求和。
这就是商鞅在河西之战用阴谋拘禁公子卬的故事。
这个事件是见诸于史册的。而且关于商鞅做的这件事的讨论,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商鞅言而无信,以道义诈骗,是失信天下。
还有人认为,商鞅不拘一格,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秦军伤亡。
在我看来,商鞅的本意是对的。《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战场之上有根本的武力较量,还有统兵者战术水平的较量,它本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地方。真假虚实,阴谋阳谋,不外乎是要胜利,是要对得起国家。个人名誉这种情况下不值一提。
但是反过来想想,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到达同样的目的了吗,把曾经的交情拿到背地里使诈,拿好友的信任成为自己胜利的垫脚石,确实不是君子所为。
两千年过去了,历史还是那个历史,讨论商鞅是兵不厌诈也好,还是违背契约精神也罢,归根结底是要看清对当下的我们的启迪。
张仪和公孙衍一个是连横?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公孙衍不仅和张仪一样都是魏国人,也和张仪同时在秦国为官,而且两人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也都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是齐名的说客,也是政治上的对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熟知历史可知,公孙衍虽然拉来山东六国以攻秦,但却被张仪逐个击破。一个是合纵,一个是连横,犀首失败在什么地方呢?
一、取河西之地名声大噪,因私废公而遭人诋毁公孙衍虽为魏人,但当他继商鞅之后,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成为了第二个大良造。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衍上任的第一把火,便是烧向自己的祖国——魏国。曾经的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诸侯国,那时魏文侯雄心勃勃,魏国国势蒸蒸日上、国富民强,内有贤臣、外有良将,魏武步卒也是天下第一。然而魏人骄傲了,“徐州相王”之后,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丧于秦的河西之地,便是公孙衍夺过来的。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在此之前,齐国经过马陵之战,全歼魏国10万大军;秦国通过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犀首上任,同样将屠刀架到自家人的脖子上,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地方既是秦魏的交界处,昔日吴起以五万魏军大败秦军五十万之地,也是公孙衍的家乡,此时犀首名声大噪。
但好景不长,在魏王割让河西之地后,又派人以重金贿赂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因此公孙衍便劝说秦惠文王放弃攻魏。然而他和魏国的小算盘被张仪看破,张仪陈列攻魏之利弊,拔高了自己在秦惠文王的地位,公孙衍也因为顾私利而忘公义而受到排挤,不得不去往魏国。
二、弱国合纵,强国连横合纵连横,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秦、齐是东西大国,所以曾有秦昭襄王与齐湣王互尊为帝,这是秦王为稳住齐国而做的横强之策;大国横强,小国也不甘示弱,多次约定合纵攻秦齐,差点把两国打没了,有着这么光辉的战绩,公孙衍、惠施、苏秦等合纵支持者自然是极力推崇。当公孙衍离秦去魏时,就想用合纵之策联齐攻赵,尝到了甜头。
纵使公孙衍算无遗策,他也算不了人心,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失败的他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
或许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时任魏相的张仪联合秦国攻齐,却被齐军大败,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合纵之策又摆在各国的案头,公孙衍又复任魏相,积极组织起了联军攻秦。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八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三、虽有救世之才,却也无力回天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他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在他还在魏国的时候,曾提醒义渠国君,若秦国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则可攻之。于是在秦攻韩时,义渠趁机发兵攻秦,大破秦军,由于本土遭到破坏,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
只可惜公孙衍目光长远独到,看出日后六国难逃被秦覆灭,积极组织合纵攻秦,但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合纵之策失败在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不肯出功出力。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强齐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尽管有过多次合纵盟约,但却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真正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在强秦面前只懂得大难临头各自飞。单论计策,犀首无败,败的是人心不古,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
合纵本是小国之间的约定,攻秦也好伐齐也罢,都是为了在大国的压迫下苟且偷生,小国不想失败,也接受不了失败,自然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打胜了又如何?自己伤筋动骨却也只是险胜,那还不如依附大国庇护,再图发展。可以看出,战国时的几国合纵虽然声势浩大,但各国也是心怀鬼胎,只想出工不出力,虽然有过几次险胜,但终究还是连横更为高超。
商鞅变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
人都有一死,但有一些死法,却会让人后悔来到了这个世界,比如“车裂”(又叫五马分尸或五牛分尸,比如“腰斩”,比如“凌迟”。
这些死法,只有在出现罪大恶极之时,才会启动。商鞅很不幸,被“车裂”了,罪名是谋反。但,真的谋反了吗?
商鞅出兵郑国,与秦国交战,等同谋反如果从场面上来看,商鞅好像真的谋反了,因为他和他亲爱的秦国打起来了。一个改革的功臣怎么和自己的老板干起来了?这胆挺肥啊!
其实,哪里是胆肥?只是出于无奈而进行的自我保护。因为这之前,商鞅已经被秦国下了通缉令,无处可去。为了能生存下去,商鞅组织了封地的邑兵,北出击郑国(今陕西省华县),期望战胜郑国,然后以此为根基,挽救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事想得挺美,但哪里知道,秦兵会来得那么快,商鞅的人马还没把郑国怎么样,秦兵就来了。然后,就开始了碾压。商鞅兵败被杀,尸首被带回了秦国,被五牛分尸。还好,商鞅已死,罪少受了不少。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通缉商鞅呢?
好几个大臣举报商鞅谋反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病死,商鞅最坚强的后盾离开了这个世界,新上来的主子叫秦惠文王。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换了,大臣也开始了新的调整和变动。有人跑到秦惠文王跟前说:
“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君上,这个人功劳太大,是不是该动动了?”秦惠文王笑了,摇了摇头。没几天,公子虔等人来了,举报商鞅意欲谋反,听到此事,秦惠文王马上下令缉捕商鞅。
为什么秦惠文王如此轻信公子虔等人呢?公子虔又为什么要举报商鞅谋反呢?
诬告商鞅谋反,只是因为改革得罪了这些人众所周知,商鞅得罪了不少人,达官贵族得罪的更多,甚至曾经的太子(现在的秦王)都被他得罪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商鞅是秦孝公“聘”的改革家,非常厉害。为了秦国的富强繁荣,商鞅先后变法数次,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新法实施过程中,有次太子犯错了,触犯了新改的法令,怎么办?大家都认为商鞅会放一马,可是商鞅不肯妥协:“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于是,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
从此,没人再敢触犯新法令,可是这个仇恨就此埋下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子终于上位了,太子党的成员也成为了中流砥柱。于是,商鞅的结局就剩一个了。
商鞅作为改革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变法,为秦国的腾发插上了翅膀,但,结局却如此悲惨。有人问,秦惠文王杀了商鞅,是不是把商鞅所变之法给废了?没有,秦惠文王继续使用商鞅所变之法。
实在是高,杀了你,还继续用你的成果,这到底是聪明,还是无耻呢?
感谢商鞅,壮大了秦国,让中国的统一加快了节奏;感谢商鞅,为后世无数的改革者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如何看待大秦帝国里面商鞅这个角色?
大秦帝国一共有四部,其中第一部裂变是最精彩的一部。商鞅来秦国之前在魏国的丞相府,后来来到秦国,因为功劳大,孝公赐商於之地给卫鞅,大家都叫商君,也叫商鞅。
商鞅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顺应历史的发展方向,推动的秦国的发展,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要求,虽然说商鞅变法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不能掩盖他的确加剧了历史发展前进的脚步,所以主要还是积极的多,就好比说凡事没有十全十美。
这个电视剧我看完以后特别对一些段落非常喜欢:1、在齐国参加学派争论的时候说 人性本恶之说,大家喜欢可以进去看看,非常精彩!2、变法后新军训练成后第一站参加收复河西之战中商鞅第一次作为统帅的自信和军事才能,和公子昂有鲜明的对比,特别大丞相大元帅???。3、商鞅在牢里面对嬴驷说的一番话,彰显大度!4、惠文王处死商鞅时,商鞅和白雪一起那个场景,特别感动。
以上仅供大家参考,共同探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