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国,三国演义夏侯渊被黄忠劈死?
题主说的应该是“夏侯四杰”,这四人分别是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需要说明的是夏侯渊不止这四个儿子,而是八个。除了最小的一个当年兖州、豫州一代大乱闹饥荒饿死没记载之外,其他七个儿子史书都有记载。
注:兖豫饥荒,夏侯渊也面临吃饭的问题,为了保住亡弟孤女(后来被张飞抢去当了老婆),饿死了小儿子。
一、长子夏侯衡(伯权)注:夏侯衡表字不详,伯权是根据夏侯衡众弟弟的字推测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孟权)。
按照惯例,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夏侯衡就是承袭了父亲夏侯渊的爵位,后来朝廷又改封他为安宁亭侯,夏侯衡的老婆是曹操族弟海阳哀侯(姓名待考证)的女儿。
夏侯衡是典型的官二代,不用奋斗就有官爵,所以夏侯衡也就真的没啥成就,关于他的事迹史书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不过他毕竟是夏侯渊嫡长子,他这一脉的传承史书还是交代了一番。
夏侯衡死后,儿子夏侯绩继承了爵位,夏侯绩出任过朝廷的虎贲中郎将。夏侯绩死后,儿子夏侯褒继承了爵位。
二、次子夏侯霸(仲权)夏侯霸是夏侯渊的第二子,理论上非长子不能继承爵位,想要官爵得自己奋斗。
夏侯霸在曹魏比较活跃,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常咬牙切齿,立志要报父仇。曹魏代汉后,曹丕任命夏侯霸为偏将军,赐爵关内侯。
公元230年曹真伐蜀,夏侯霸为先锋。蜀汉见夏侯霸是个无名之辈非常小看他,派兵对他所率军队进行攻击,夏侯霸初次领兵经验不足,第一次交锋就失利了,好在夏侯霸还算镇静,亲赴鹿角指挥(和他爹有一拼)终于等到援军。
公元239年,曹睿托孤曹爽(曹真之子)和司马懿,夏侯霸得到了曹爽的重用,魏帝曹芳任命他为讨蜀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后又代替夏侯儒(夏侯尚的从弟)出任征蜀护军,归征西将军统帅。当时的征西将军是曹爽的表弟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
夏侯霸在西南军区多次与蜀军作战,期间与司马懿的嫡系郭淮产生了矛盾。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被诛杀,朝廷召西南军区的总司令征西将军夏侯玄回京述职,夏侯玄回京后被解除兵权。替代夏侯玄的是司马懿的嫡系郭淮。夏侯霸因和郭淮有矛盾担心在军中被害,于是就选择了投奔蜀国。
入蜀时,夏侯霸非常悲催的迷了路,粮食吃完只得杀马充饥,步行入蜀。幸亏蜀汉刘禅听到消息,派人去接应,夏侯霸这才顺利的到了成都。
夏侯霸的从妹妹(前面也提到了)是刘禅的丈母娘,夏侯霸也算是蜀汉皇亲,当夏侯霸到了成都时,刘禅拉着夏侯霸的手,给他介绍自己的儿子,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外甥。
夏侯霸在蜀国成了姜维伐魏的帮手,姜维北伐时,曾经问过魏国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人物,夏侯霸告诉姜维,钟会、邓艾是个人物,需要小心。夏侯霸在蜀汉官居车骑将军,后随姜维北伐时阵亡。
夏侯霸“叛魏”,理论上他留在魏国的儿子是要受到牵连,但是考虑到夏侯渊的功绩(也可能考虑到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只是将夏侯霸的儿子调到了魏国的东北乐浪(现的朝鲜平壤)。
注:曹魏联姻错综复杂,夏侯霸的女儿是晋朝名将羊祜的妻子,而羊祜的姐姐是司马师的继室。
第三子夏侯称(叔权)夏侯称小时候就爱和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自任渠帅,有违抗不愿意玩的,他就会打鞭子惩罚。夏侯渊觉得这孩子有些领兵打仗的资质,让他读项羽传和兵书,打算重点培养一下,结果夏侯称说“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大意就是我要有能力天生就会有这本事,学别人干嘛?
十六岁的时候,敢骑着马追老虎,没人拦得住,只一箭就能射杀老虎。连曹操都听说了这孩子。
另外夏侯称和曹丕的交情也不错,每次参加宴会,很有气势的一坐,连机辨之士都压不住他。名声响亮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照这个趋势发展,夏侯称有极大可能成长为一代将才,可惜的是他十八岁就死了。
第四子夏侯威(季权)夏侯威是夏侯渊第四子,有狭义风范,曾经担任过荆州和兖州的刺史,和曹丕 、曹植的关系不错。
夏侯威有识人只能,在荆州任职期间,发现年轻的羊祜(晋国名将)是个人才,于是出主意将二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羊祜。
有个相士给夏侯威看过相,说他49岁时能担任州牧,但是这一年有个坎,过不去就挂了,过去了就能活到70。结果真的就是49岁病逝了。
夏侯威有两个儿子,长子夏侯骏,做过并州刺史,次子夏侯庄,做过汝南太守。夏侯庄的妻子是晋景阳皇后(也就是司马师的老婆,羊祜的姐姐)的妹妹。夏侯庄的女儿夏侯光姬是西晋琅琊王司马觐的王妃,司马觐和夏侯光姬之子司马睿是后来的晋元帝。
曹家的天下虽然被司马家取代,但是夏侯威搞的这手联姻,保证夏侯家在晋朝依然不倒。
第五子夏侯荣(幼权)夏侯荣是夏侯渊的第五子,从小就很聪明,七岁能写文章,每天看很多书,用不了几天就能记住并理解书中的内容。曹丕曾经请他做客,当时宾客有百余人,曹丕将宾客的名片让夏侯荣看,他只看一遍就能与每个宾客谈话,不会弄错一个人。(聪明程度和曹冲有一拼)
汉中争夺战,夏侯渊战死,当时夏侯荣在军中,那时候才十三岁,左右劝他赶紧逃走,夏侯荣不逃,对属下说“我父亲为国捐躯了,我怎么能逃呢?”于是拔剑冲入阵中奋战,最后战死。
第六子夏侯惠(稚权)夏侯惠,夏侯渊第六子,以才学见称,善于写奏章,善于写文作赋。历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燕相,乐安太守。37岁时病逝。
第七子夏侯和(义权)夏侯和,夏侯渊的第七个儿子,清辩有才论,文帝(曹丕)当相国时,夏侯和是相国左司马。后来又担任过河南尹,太常,征西将军。
钟会灭蜀反叛,当时夏侯和正出使成都,因抵制钟会有功,回朝后被封为乡侯。晋朝建立后,夏侯和因议论过立储的事,被晋武帝夺了兵权,迁任光禄勋。
夏侯渊这七个儿子,长子夏侯衡碌碌无为,三子夏侯称(18岁)、五子夏侯荣(13岁)早亡,另外四个儿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在魏国都很活跃。这四人在演义中102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被司马懿举荐登场。
懿曰:“夏侯渊有四子:长名霸,字仲权;次名威,字季权;三名惠,字稚权;四名和,字义权。霸、威二人,弓马熟娴;惠、和二人,谙知韬略:此四人常欲为父报仇。臣今保夏侯霸、夏侯威为左右先锋,夏侯惠、夏侯和为行军司马,共赞军机,以退蜀兵。”
由于四人在曹魏的活跃度以及在演义中又是一同出场,因此在有些三国游戏中也被称为“夏侯四杰”。
另注:演义中夏侯楙是夏侯渊长子,应是演义记录错误,夏侯楙实为夏侯惇之子。
东汉赵孝有多牛?
儒家所讲的“孝悌”,不单单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供养,也包含有兄弟手足之爱。注重兄弟情是做人的根本之一。东汉时期的赵家兄弟面对危难,甘愿替死,就突出地显示出手足间至亲至爱的感情。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赵孝的,是沛国蕲人,就是现在的湖北蕲春。他的父母早逝,父亲赵普,曾任王莽时的田禾将军,举孝廉为郎。
赵孝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十分友爱。赵孝很照顾弟弟,家里的重活累活,如砍柴、劈柴及田地里的农活等,他都是抢着干,从不让弟弟伸手。弟弟赵礼见哥哥干活累了,就拿来毛巾为哥哥擦汗,然后端水给哥哥喝。还常常劝哥哥不要累坏了身体。
赵孝知道,弟弟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粮食不多,所以每次吃饭时,他都把干饭给弟弟吃,自己只吃些稀饭或锅巴。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歉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这一天,空中乌云密布,天色显得十分昏暗。一阵狂风过后,人们的心头有一种不祥之兆。
果然,一伙强盗突然占据了宜秋山,开始四处抢掠,百姓们都慌忙逃命。在严重的饥荒灾区,饥饿已经使强盗们完全失去了理性,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发生。
强盗们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粮食和值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村里的人们为了躲避强盗,纷纷逃往山里。赵孝、赵礼兄弟俩被慌乱的人群冲散了。
强盗横冲直撞,他们碰到落单的赵礼,就向他要粮食。赵礼根本拿不出粮食,于是强盗就把他捉走了。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绑在一棵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却找不到了弟弟。他心急如焚,四处打听,后来才得知赵礼被强盗抓走了。
弟弟被抓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他想起父母临终前嘱咐,让他好好照顾弟弟,赵孝焦急万分,心想:“我该怎么办?要是弟弟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对得起父母啊!我这个做哥哥的又怎么能再苟活在这个世上?弟弟是同胞骨肉,哪怕赔上自己的性命,我也要救出他。”
想到这里,赵孝就下定了决心要找到弟弟。乡亲们听说后替他担忧,有的说:“强盗杀人不眨眼,你不能去呀!”有的说:“现在强盗跑得无影无踪,你去哪里找呀?”
赵孝说:“乡亲们不必为我担心,我一定会把弟弟救回来的!”说完,他循着强盗撤离的方向奔了过去。
赵孝救弟弟心切,很快就赶到了强盗那里,见到了被捆绑的弟弟,同时也看到旁边有一锅正呼呼冒着热气的开水。
弟弟赵礼见哥哥来了,先是一阵惊喜,随后马上就哀叹起来,埋怨哥哥说:“哥哥呀!您怎么可以到这个地方来呀!这不是白白送死来了吗?”
此时赵孝也顾不上与弟弟搭话,就冲到强盗的面前,对强盗说:
“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势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
赵孝听强盗这样问,就赶紧说:“要是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强盗们听了赵孝的这番话,一下子都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天下还有这样甘愿送死的人,震惊地相互对视着,一时都被这感人的场面弄得不知所措。
这时,就听见赵礼在旁边大声地喊:“不行!不可以那样做的!”
一个强盗向赵礼吼道:“为什么又不行了?”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和哥哥有什么关系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听罢此言,赵孝连忙扑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拥在一起,互劝对方要让自己去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声。
这些无恶不作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撼了。他们那冰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禁淌下了热泪。最后,强盗们主动地让开一条路,目送着兄弟两人渐渐远去。
乡亲们钦佩赵孝、赵礼的兄弟情谊,交口赞扬。附近州郡征召官员,也要求向赵氏兄弟学习,上下团结,合力当差。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他了解了赵氏兄弟的义举,又知道他们的父亲赵普曾经做过田禾将军,于是下诏书封了兄弟两人官职,征召赵孝为太尉府谏议大夫,后升至侍中、长乐卫尉,又征召赵礼为御史中丞。
皇帝还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俗话说,“兄弟如手足”。面对险境,赵氏兄弟能够首先顾及对方的安危,丝毫不顾个人的凶险,足见他们的心中已深深明白,自己的身体与弟兄的身体都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同气连枝,同体相生。
兄弟情被中国人称为手足情。手和脚一起劳碌,一同苦乐。把兄弟定位于肢体关系,是中国宗法伦理的一大贡献。赵孝兄弟面对危难,甘愿争死,是兄友弟恭的优良典范,它所体现的精神特质,是构成中华民族宗法伦理的重要因素。
阅读链接
据《后汉书·赵孝传》记载,皇帝素闻赵孝兄弟的义行,诏拜太尉府谏议大夫,后升至侍中、长乐卫尉。又征召其弟赵礼为御史中丞。赵礼也像哥哥那样恭谦礼让,深得同僚赞誉。
皇帝也表彰他们兄弟恪尽职守,另外还允许赵礼每10天到府中当值一次,这在当时算是极为特殊的待遇了。
数年后,赵礼去世,皇帝允许赵孝以官员家属的身份送丧归葬。一年后,赵孝在卫尉任上告老还乡,后来寿终正寝。因赵孝无子,皇帝就又让赵礼的两个儿子做了官。
沛国子虞历史原型?
子虞原型很容易猜到,就是东吴第一任大都督,人称“美周郎”的周瑜。
正所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既然子虞原型是周瑜,那子虞妻子小艾的原型则是三国大美人 - 小乔了。
沛国是什么姓?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
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曹植为何叫临淄侯?
侯爵前面的字号一定是代表着地点。
曹植的临淄侯,地点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以曹植不来送葬为罪名,要杀曹植。其实就是铲除异己。因为曹植是他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曹丕也知道,曹植或许没有野心。但架不住曹植的手下长时间的撺掇。所以曹丕要借着曹植的过错除掉曹植。
七步诗就是欲加之罪。曹丕一看没机会,只好让曹植回临淄了。此后没多长时间,曹植就抑郁而终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