麃公,还要将她接回咸阳居住?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发生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有很多。例如他的身世,就是一个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时值今日,人们都在争论秦始皇到底是吕不韦的儿子还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可能最终的答案只能由嬴政的母亲赵姬才能揭晓。赵姬“淫乱”,给年少的嬴政留下了阴影,也为后来被软禁埋下了伏笔,至于最终又被接回咸阳,主要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茅焦。从三个角度解析。
吕不韦“投资”异人在历史上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不得不说,吕不韦的政治投资,最终使自己名利双收,稳坐相位。然而,正式由于自己的忘乎所以,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吕不韦最终跌落神坛,饮鸩自杀。吕不韦的死间接原因,在于嬴政的母亲赵姬,是怎么回事呢?
质子异人还在赵国的时候,由于吕不韦的慷慨相助,最终异人回秦在望。吕不韦为了日后能让自己的仕途走得更远,就上演了一出“邯郸献姬”。此“姬”即为赵姬,也就是嬴政的生母,是吕不韦的姬妾。
据历史考证,邯郸献姬之后,赵姬跟异人生子嬴政。也就是说,嬴政的父亲是异人(后来的秦庄襄王)。
后来,随着异人回国称王,嬴政和赵姬不久也被赵国送还回国。异人在位不久便病王了。嬴政随即继位,由于嬴政年纪尚小,就拜吕不韦为“仲父”,一起辅佐处理秦国事务,此时的吕不韦权倾朝野,自己的投资,也最终得到回报。
我们知道,此时的赵姬也贵为太后,由于秦庄襄王的死,赵姬也就成了寡妇。吕不韦欺主年少,不甘寂寞的赵姬与吕不韦开始了私通,旧情一触即燃。
贵为秦王的嬴政,虽然年少,但也许骨子里流淌的就是千古帝王与生俱来的血脉,注定有超常的胆识和过人的智慧。一开始,嬴政会视而不见,但久而久之,嬴政已经到了绝地反击的时候了。他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会做出如此不知廉耻的事情,对她的愤恨也与日俱增。
二、嬴政下手“清宫”如果说吕不韦前半生的政治头脑和经济思维异于常人的话,那么充当“幼王母”情人的角色,就注定是死路一条。
随着嬴政的年龄越来越大,吕不韦这才反应过来,若继续再与赵姬纠缠不清,势必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把自己的门客大阴人嫪毐献给赵姬,以求全身而退,赵姬事后欣然应允。
不甘寂寞的赵姬,本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但没想到还是被嬴政明察秋毫。赵姬与嫪毐私通生下两个孩子,而且嫪毐酒后失言,说还要夺取嬴政的王位,初入朝廷的嫪毐甚至以假父自居。此等行为嬴政又怎能忍受,最终嫪毐被杀,夷三族,包括赵姬的两个私生子也被诛杀。吕不韦因受牵连,最终也饮鸩自杀。
三、与生母的生死结也是政治结对于母亲的不堪,嬴政最终没有心慈手软。虽然没有杀了赵姬,但还是把她赶出宫廷,囚居在雍城,并暗示与其断绝母子关系,永不相见。
作为一代帝王,虽然亲情在政治面前往往比较淡薄,何况对于赵姬此等不守妇道的女人,又怎能让嬴政坐视不理呢。所以,在一般人看来,他对自己母亲作出的裁决是可以理解的。但嬴政手下一帮大臣却觉得,嬴政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是大不敬和不孝。嬴政对于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谏臣也是非常恼火,先后就有27名进谏者被杀。
这些谏臣都只看到问题的表象,都只会对嬴政加以家庭和伦理上的谴责。后来,一个叫茅焦的人,改写了赵姬的命运乃至嬴政的命运。
茅焦有别于被杀的27人,他对嬴政说,作为帝王,我们要让四夷来服,除了靠武力之外,更要靠人心。虽然赵太后的做法让人可憎、可恨,但在外人看来,大王你车裂了假父、杀了两个弟弟,又将生母软禁在外地,而且还杀了那么多犯颜直谏的大臣,这让别人怎么看待大王您呢?嬴政听了茅焦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又将赵太后接回咸阳,至于嬴政是否能原谅赵太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战国时期魏国有哪些郡和城?
魏国的城还是不少的,只能列举一些:
首都:安邑->大梁
较大的城有:中牟、中阳、黄、启封、酸枣、雍丘、圉、首垣、汲、山阳、桃人、漆、桂陵、济阳……很多在秦汉以后都是县治甚至是郡治
魏国四境变化:
(一) 西境
魏西境的变化是魏、秦两国相互争夺土地的结果。魏、秦之间的领土争夺先从西河地区展开。
魏文侯执政后,任用李悝,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措施,使魏国的实力大为增强。二十一年(前422),魏为防范秦国的侵袭,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筑城 。少梁在西河以西,加之《秦本纪》说在魏筑少梁后,"秦击之",所以可推知该地其时与秦地相接,为魏西境上地。魏国此时西境已有西河的部分土地。
二十二年,魏国再次向位于自己领土西境外的秦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渭水南岸的郑(今陕西华县)地才收兵,并在雒(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洛河南岸)、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筑城 。
二十三年,魏复城少梁 。此年复城少梁,当是此地邻秦,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之故。
二十八年,魏派太子击围攻秦之庞(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出其民",将庞地占为己有 。
三十一年,魏将吴起率军伐秦,夺取了秦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等地,并在该二地筑城 。临晋、元里亦在西河地区,加上前此魏所据有的少梁、洛阴、合阳、庞等地,魏将河西地区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春秋时期,河西之地本为晋地,公元前645年,晋将河西地献给了秦国 。现在魏又占领了该地。于是魏置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以抵御秦、韩等国的进攻 。
四十六年,秦又侵位于渭水之南的魏之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 。魏、秦两国在渭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四十八年,秦伐魏,再败魏于渭南的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俘虏了守将识 。魏国渭水以南领土缩减了不少。
惠成王五年(前366),魏为了巩固其在渭南的疆土,于是在武堵(都)(今陕西华县东) 筑城,但仍被秦国所败。因此时秦为献公执政,通过一些改革,秦国力已由弱转强。同年,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该地也当为秦所得 。自此,秦开始了逐步重新夺取魏河西之地的行动。
八年,秦又向北攻打魏河西的少梁,赵再次出兵相救 ,才得以抵挡秦军的攻势。
九年,魏继续与秦在少梁作战,结果被秦庶长国所率的军队击败,魏将公孙痤等被俘,位于少梁东北的庞为秦所取。庞原本属秦,故此次秦当是收回之 。
十七年,魏与秦战于元里,秦攻占了魏的少梁 。
十九年,魏在河西筑长城,南起于渭水南岸的阴晋,向北越过渭水、洛水,经大荔、澄城、合阳诸县,最后止于少梁 。
三十年,魏在西境与卫鞅所率的秦军交战,结果魏军败北 。
至迟三十三年,合阳属秦 。三十三年,秦攻魏,败魏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俘虏了守将魏错 。
惠成王更元三年(前332),魏将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东)献给了秦国,以求和好。秦得该地后,更名为宁秦 。
更元五年,秦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大败魏将龙贾所率之军,斩首四万五千。与此同时,迫于秦的压力,魏将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 。这样,魏与秦当以黄河为界。
更元六年,秦攻取了魏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东)、焦 。
至迟于哀王十二年(前307),皮氏复由秦归魏 。
十三年,魏又在皮氏筑城 。
昭王六年(前290),魏又将河东四百里之地送给了秦国 。同年,皮氏又为秦攻取 。
(二) 北境
武侯九年(前387),翟败魏于浍水 。
二十五年,魏败赵于蔺(今山西离石县西) 。
惠成王十年(前361),赵与魏又易地。魏将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二地给了赵国 。
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献给了秦国 。魏至迟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上郡之领域,杨宽以为有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 。在魏上郡属秦之时,原为魏十五县的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亦当同时属秦 。
更元十三年,秦攻取了魏的平周(今山西介休县西) 。
(三)东境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王垣(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
惠成王九年(前362),魏与韩、赵发生利害冲突,魏相公孙痤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擒赵将乐祚,伐取了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 。
惠成王更元十三年(前322),秦攻取了魏的曲沃(山西闻喜县东北) 。
昭王四年(前292),秦大良造白起率军攻魏,夺取了魏之垣邑,旋秦又将该地归还给魏国 。
六年,垣又为秦攻取 。
至迟九年,魏绛(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地属秦。绛本春秋晋国之都,战国时期,绛入于魏 。
(四)南境
文侯三十九年时,秦对魏发动攻击,一直打到魏国的阳狐(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此时两国当以此地为界 。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惠成王二年(前369),魏与韩、赵联军战于浊泽。结果,魏军大败 。其地应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
七年,秦向东进军,越过黄河,攻打魏的河东之地。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秦军大败魏军,斩首六万。赵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围 。
十九年,秦大良造卫鞅率军围攻魏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 。后安邑又还属魏(见下文)。
更元五年(前330),围魏在黄河南岸的焦(今河南三门峡以西)、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二地 。
更元八年,秦复将焦、曲沃归还魏国 。
哀王五年(前314),秦将樗里子攻取魏的曲沃、岸门(今山西河津县南)、焦 。
十六年,秦攻取魏蒲阪(反)(今山西永济西)、阳晋(山西永济县虞乡西)、封陵(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三地 。此三地都位于魏河东地区。
十七年,魏秦又将蒲阪(反)归还魏国 。
二十三年,魏、韩、齐三国联合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求和。秦复将河外之地与封陵还给魏国,以示和好 。
昭王六年(前290),蒲阪又为秦攻取 。
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打魏之河内,魏将安邑献给属秦 。
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秦取魏之吴城(今山西平陆县北) 。至此,魏在河东之地尽失于秦。
三、魏国东部区域疆界的变动
魏国疆域的东部区域是指魏河内及黄河以南的地区。
(一) 西境
魏国河内及中原地区西侧为韩国疆土,魏这一段疆界的变化,涉及到战国前期的魏与韩和后期的魏与秦之间的领土变化与争夺。
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在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筑城 。
惠成王十三年(前358),魏将龙贾率军在魏大梁西侧修筑了一条长城 。这条长城北起黄河南岸的卷(今河南原阳西),东南经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再折向西南,最后至密(今河南密县东北) 。魏筑此长城主要为了防备秦国越过崤关向东的侵袭 。
十四年,魏又从韩国手中取得了穿越太行山的要道轵道,并将鹿(今河南浚县东南)给了韩国 。
昭王七年,秦攻取魏河内六十一城 。
九年(前287),秦取得魏新垣、曲阳(河南济源市西)二城 。
十三年(前283),秦得魏安城(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 。
安釐王元年(前276),秦将白起伐魏,又攻取魏二城 。依据当时的形势推断,此二城应在魏大梁附近。
二年,秦再攻取魏二城,并兵临魏都大梁城下,韩派暴鸢率兵前来救魏,结果被秦击败,暴鸢退走启封(今河南开封西南),秦军追至该地 。魏最终将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割给了秦国,才求得议和局面 。
三年,秦客卿胡阳攻魏,又得魏卷、蔡(阳)(今河南上蔡西南)、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及中阳(今河南郑州东)四城 。
四年,秦将白起攻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败三晋军,斩首十五万,魏将芒卯被迫逃走,魏献南阳以求和 。
九年,秦夺取了魏的怀地(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
至迟十一年,韩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平皋东北隅)属魏,十一年该地又属秦 。
二十九年,秦拔魏高都(今山西晋城市)及汲(今河南汲县西南)。《秦本纪》:"(庄襄王)二年(据平势《表》,当三年 (前248)),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三十二年,秦麃公将军攻卷,斩首三万,复取魏卷 。卷本在安釐王三年已属秦,此年秦又攻之,当是得而复失,故再次攻取之。
景湣王十二年(前231),魏献地于秦 。从当时的形势来推测,魏所献之地当在魏都大梁附近。
王假三年(前225),秦将王贲率军攻魏,将魏都大梁包围,引河水及大沟水灌大梁,结果大梁城坏,魏王假被俘,于是魏亡于秦 。
(二)北境
魏文侯三十五年(前408),魏越赵界伐中山,至三十七年(前406)而拔中山 。因魏与中山之间有赵国相隔,所以魏对中山当是遥领之。魏文侯为守中山,将太子击封于中山,乐羊封于灵寿(《乐毅列传》),并任命李克为中山相 。
四十年(前403),魏文侯令西门豹守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至迟此时魏已有邺地 。以该地所处位置来看,当在魏、赵两国交界处。
武侯六年 (前390),赵进攻魏的河北地区,攻取魏的棘蒲(今河北魏县南) 。
二年之后(八年),赵复取魏黄城(河南内黄县西北) 。
至迟十年,因魏不能越过赵国而对中山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因此中山趁机复国,魏不再控有中山 。
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大败赵军,怀当属魏 。
九年,魏伐赵,攻取了赵列人(今河北肥乡县东北)与肥(今河北肥乡西)二地 。列人、肥两邑地近赵都邯郸,魏占据之后,对赵十分不利。
十年,魏攻取了赵的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 。亦在此年,赵与魏又易地。赵将其旧都中牟县送给了魏国。而此时魏亦将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 。两国易地,使魏北界与赵南界发生了变化,因此《水经·渠水注》曰:"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
十八年,魏伐赵,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于是向齐求救,齐便派田忌、孙膑率兵求赵。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赵世家》、《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孙膑列传》)。《孙膑兵法》中所记载的智擒庞涓的"围魏救赵"著名战例,即指的此次战役。
二年之后(二十年),魏又将邯郸归还赵国 。
三十年,魏与赵在魏之北境交战 。
至迟惠王更元元年(前334年),黄城复由赵属魏 。
昭王八年(前288),魏河阳之地为赵所得 。此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孟县西 。
十四年,乐毅率领赵国的军队攻取魏伯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北) 。
十六年,赵与魏伯阳 。
安釐王元年(前276),赵国大将廉颇又领兵攻取了魏国东北境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 。
二年,赵攻取魏的防陵、安阳 。防陵与安阳都在今河南安阳西南。
二十年,魏宁新中(今河南安阳市西)属秦 。
景湣王元年(前242),秦拔魏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虚(今河南延津东)、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等二十城,随后即建立了东郡 。
景湣王二年(前241),魏朝歌(今河南淇县)为秦所取 。
三年,魏汲被秦国所攻取 。安釐王二十九年(前248),秦已从魏国手中夺取了汲,此时又复取,当是汲在公元前248年后又复属魏之故。
四年,魏将邺给了赵国 。
五年,秦将杨端和攻魏,夺取了魏的三城: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蒲阳(今河南长垣西)、衍(今河南郑州北)。随后,秦军又先后攻占据了魏的仁(当近平丘)、平丘(今河南长垣西南)、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甄城(今山东甄城北)等地 。
(三)东境
魏文侯四十五年(前398),襄陵(今河南睢县)为齐所攻取 。襄陵地处魏东南境上,其时当与齐为邻。而由《汉志》陈留郡襄邑下颜师古注引圈称所云"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乡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湿,故徙县于襄陵,谓之襄邑,县西三十里有承匡城"之文又知襄陵为承匡之襄陵乡,是至迟此时魏已有宋之承匡地。承匡,亦作承筐,本春秋宋邑,其地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南匡城。战国初期承匡属魏,《齐策二》载"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可证。
武侯九年(前387),魏又使吴起伐齐,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县南,一说在今山东滕州市东) 。
十四年,魏再次伐齐,至齐桑丘(今山东平原县西) 。
惠成王三年(前367),齐败魏于观(今河南清丰县南) ,观当属齐。观位于河水东岸,于此说明其时魏与齐在此处以河水为界。
十四年,韩派使者许息至魏,将韩伸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等地送给魏国 。
至迟十九年,襄陵由齐还属魏国,该年诸侯围魏襄陵 。
二十九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结果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齐军设下埋伏,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俘,魏将庞涓自杀。
三十年,齐国大将田朌与宋人一起联合攻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 。
三十一年,魏在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筑城 。
更元十二年(前323),楚伐魏,魏襄陵属楚 。
哀王二年(前316),魏与齐战,齐败魏于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东南) 。
八年,魏攻卫,得卫二城 。
安釐王十二年(前265),魏据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
至迟三十四年,秦陶郡之地为魏所取 。陶春秋时期为宋国属地,战国时期齐灭宋后,为齐所据。后来燕等五国联合破齐,秦又占有该地,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又益封穰侯魏冄于此。魏冄死后,方又设郡。陶郡乃因陶邑而得名,陶邑即定陶,该郡当有今山东省宁阳至定陶县一带 。三十四年,秦将蒙骜率兵夺取魏畼、有诡二地 。
(四)南境
魏文侯四十二年(前401),魏向南进攻郑国 。
武侯二十年(前376),魏伐楚,得楚之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 。魏得鲁阳后,使魏在黄河以南有了较为广阔的领土。
惠成王元年(前370),魏在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南)大败韩军,马陵当属魏 。
六年,魏伐宋,取仪台(今河南虞城县西南) 。
十年,魏为了使地处河东的国都安邑免遭秦国的侵扰,决定将都城由安邑徙都中原地带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魏国的政治中心也因此由西部转到了东部。
十六年,魏侵宋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不久,宋复取之 。
至迟在惠成王更元六年(前329),楚上蔡属魏 。
哀王二十三年(前296),魏趁楚怀王新立,政权不稳,出兵伐楚,攻取了楚陉山 。
昭王元年(前295),秦取魏南部的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
秦国名将麃公结局?
被罢免。
麃公斩敌三万余人,严重违反了吕不韦颁布的新政,尽管麃公战功赫赫,吕不韦当朝决定罢免麃公一切爵位,收回兵权,而这个决定并没有和嬴政商量过。
而麃公是当时秦国仅有的三个上将军之一,一共为四位秦王征战过,可以说是秦国的元老级人物,就这样被吕不韦当场罢免,嬴政也只是沉默以对。
西游记里隐藏的秘密有哪些?
我来说两个:(长文警告,共10000字,细读需要30分钟)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西游记》的主线就是西天取经,在这一点上毋庸置疑。但为什么要取经?取经的目的又是什么?最终他们有没有实现预期?
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去思考,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解,取经必然是好事,肯定是对大唐有利的。毕竟佛法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让人修心,是让人敬畏,从而不能干坏事。
但是,读了多遍西游记之后,却发现,书中所讲的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甚至有时候正好相反,干好事的没有好下场,干坏事的却可以逍遥法外。
直到对比了几个国王的遭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来佛祖非要派人去西天取经,背后竟藏着大阴谋!
一、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沿途经过的十个国家,每一个都问题多多:
第一个路过的国家是宝象国,这个国王非常窝囊,自己的宝贝百花羞公主丢了十几年,难道就不会派人去找吗?
要知道黄袍怪所在的碗子山非常有特色,当初唐僧之所以走丢,就是因为那里在“咻咻”地放光:
“出得松林,忽抬头,见那壁厢金光闪烁,彩气腾腾,仔细看处,原来是一座宝塔,金顶放光。”
如果说国王不清楚妖怪在哪,但地方上的官员肯定是知道的,但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瞒着国王。幸亏唐僧送来了百花羞的书信,国王才痛哭流涕,一遍又一遍地询问众臣,谁愿意替寡人去降妖啊?
结果一个人都不肯站出来,最终国王急了,再三询问,底下的武将才说了实话:
“那妖精乃云来雾去之辈,不得与他觌面相见,何以征救?”
这也就证明,那些武将其实是清楚百花羞被谁抓走的,但是苦于自己本事不行,不敢去救。
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大唐,根本就不叫事,先不说魏征梦中斩龙了,单就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都能吓得妖魔鬼怪四处逃命,这也是大唐境内没有妖怪的原因所在。
即使是人家天竺国,玉华州的三个王子一听说妖怪来了,还要上呢:
“莫敢是那山里走来的妖精,假装人像,待我们拿兵器出去看来。”
二、
虽然,百花羞也讲,自己的父王连城门都没出过,自然不清楚世道的凄凉,但好歹这个国王还不昏庸,后面的几个国王就一言难尽了。
比如乌鸡国国王,国内竟然挑不出一个像样点儿的人才,竟然会重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道,关键是俩人还好到可以单独在井边相处。
但凡他多读点书,也就会牢记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也就不至于被害了: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
车迟国国王犯了同样的毛病,也是国内人才凋零,只能倚重三位动物成仙的大师,最终三位大仙技艺不佳被孙悟空坑死,国王还痛哭流涕:
“却说那国王倚着龙床,泪如泉涌,只哭到天晚不住。”
说到底,这就是无助的表现,难道没了这几个大仙,国家就保不住了吗?
祭赛国也是一样,不仅国王昏庸,底下的大臣和子民们也糊涂地厉害,以为四方纳贡,是因为自己国家武力强盛:
“此城名唤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我这里不动干戈,不去征讨,他那里自然拜为上邦。”
岂不知,人家进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金光寺那座宝塔上有舍利子,是因为怕佛祖怪罪。可惜就这个,国王也不清楚,还纳闷宝塔为啥不发光了,是不是上天怪罪了:
“众公卿奏上国王,不知天公甚事见责。当时延请道士打醮,和尚看经,答天谢地。”
三、
祭赛国国王,糊涂到,以为请几个道士打打醮,和尚念念经,宝塔就重新发光了?
还有朱紫国,举国上下竟然连个像样点儿的医生都没有,竟然是靠孙悟空这种半吊子医生给诊治。而且,他根本就不是犯的相思病,一个娘娘而已,还不至于让他茶不思饭不想。他得的病就是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后来吃了用马尿配的泻药后,就好了:
“不多时,腹中作响……有两个妃子,将净桶捡看,说不尽那秽污痰涎,内有糯米饭块一团……”
看了没有,妃子有的是,根本不在乎那个被妖怪掳走的!
当然,他还算有自知之明的,在询问了唐僧有关大唐的国君之后,竟然哭起来了:
“那国王又呻吟叹道:‘诚乃是天朝大国,君正臣贤!似我寡人久病多时,并无一臣拯救。’”
比丘国也是如此,君主昏庸,国内又没人才,还让小人当道,差点把自己玩死:
“把三宫娘娘,六院妃子,全无正眼相觑,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尫羸,饮食少进,命在须臾 。”
灭法国国王更厉害,别的君主做事情还是有原因的,但这个国王做事是没逻辑的,想一出是一出:
“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要杀一万个和尚。”
显然,连作者都编不下去了,直接来一句无端生事,就是要杀和尚,没理由!
四、
虽说每个国王或君主都有自己的问题,但毕竟轻重不同,那么他们的结局是否遵循佛祖所说的善恶有报呢?
真是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吓一跳啊!
唐僧取经所经过的这些国家,除了大唐,其他的都在西牛贺洲,按照如来佛祖一开始派人组建取经团队时,说的一句话:
“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显然他的这段描述,是被沿途众多国家听到耳中的,而离大唐越近的国家,反而越信他这套鬼话,这倒颇有点远交近攻的意味在里面,比如乌鸡国。
乌鸡国国王暂不清楚他对大唐是何评价,但他的儿子,也就是从小受到正规西牛贺洲教育的太子,却非常狂妄自大。当初唐僧跟他说,自己随身携带的有宝贝,乌鸡国太子一听就笑了:
“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有甚宝贝,你说来我听。”
到朱紫国的时候,国王就已经在怀疑佛祖一直以来在这边的宣传了,所以他才会问唐僧:
“法师,你那大唐,几朝君正?几辈臣贤?至于唐王,因甚作疾回生,着你远涉山川求经?”
等到了天竺国,那边的人更不信什么佛祖了,连金平府的和尚都跟唐僧说了实话:
“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
五、
由此可知,佛祖对西牛贺洲的统治其实非常薄弱,薄弱到靠宣传不起作用,要靠威胁维持的地步!
比如,乌鸡国国王,按照文殊菩萨自己的话讲,人家这个国王那是相当的信佛:
“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
既然这个国王好善斋僧,佛祖派人去让他成罗汉,也属正常,可是后面发生的事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你要让人家成罗汉,就大大方方过去宣布就是了,不行,非得刺激人家。不管怎么说,乌鸡国国王好歹是个君主,突然蹦出个野和尚对他指指点点,故意刁难,换脾气不好的,比如灭法国国王,早宰了你了,何至于泡你三天水?
“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
你是菩萨哎,想从水里出来还不是易如反掌,为什么故意泡在里面就是不出来呢?
说到底,还不是相中了人家的国家,于是派了狮子精前来,硬是将人家国王推进了井里,还霸占了整个乌鸡国。
孙悟空问起来,文殊菩萨还振振有词,说道: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既然如此,孙悟空就问了,这个妖怪过来,又害了多少人呢?
文殊菩萨还嘴硬:
“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这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何害人之有?”
六、
只是文殊菩萨忘了,当年为了引这个怪物出来,他们可是使了手段,让人家乌鸡国三年大旱:
“我国中仓禀空虚,钱粮尽绝,文武两班停俸禄,寡人膳食亦无荤。仿效禹王治水,与万民同受甘苦,沐浴斋戒,昼夜焚香祈祷。如此三年,只干得河枯井涸。”
这三年大旱,死了多少百姓?
“天年干旱,草子不生,民皆饥死,甚是伤情。”
文殊菩萨是只字不提啊,面对孙悟空疑问这狮子精还玷污了人家后宫呢,得,他这小嘴叭叭的张口就来啊:
“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
狮子精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骟了,但还好,总算是把话给圆回去了,不用负责任了。
观音菩萨的宠物金鱼精,还有坐骑金毛吼也是一样的问题,因为人家朱紫国国王当太子的时候射过孔雀。结果好多年过去了,她的坐骑想起来报复了,虽然没害死人家金圣宫娘娘,但好多婢女惨死在他的床上,连底下的小妖都看不过去了:
“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国强夺了金圣皇后,一向无缘,未得沾身,只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两个来弄杀了,四个来也弄杀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又要;今年还要……”
就这样,观音菩萨还强行给他洗白呢,说他下来啊,是帮朱紫国国王消灾的,弄得孙悟空都无语了:
“菩萨反说了,他在这里欺君骗后,败俗伤风,与那国王生灾,却说是消灾,何也?”
七、
寇员外更惨,不过是一个员外,也是举全家之力斋僧一万名,结果却惨死在贼人手中,还是孙悟空强行救过来的。
这几个国家对待佛家还算是相当客气的,也尊奉佛教,结果就因一些菩萨钓鱼执法也罢,八竿子打不着的原因也罢,被欺负一顿。
也有几个国家是不理佛家那一套的,比如车迟国,人家就信三位大仙,就是奴役那群和尚,也没见灵山有什么动静啊?
还有灭法国,这国王对待和尚们,简直是惨不忍睹啊,是见一个杀一个,啥理由都没有,就是要杀够一万个:
“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
佛祖拿他有办法吗?
没办法啊,不然的话,国王杀害那九千多名虔诚又一心念佛求佛祖保佑的和尚们,他们的冤魂去哪控诉?
最后的解决方法竟然是让灭法国国王发发善心,别再杀和尚了,只要保证不杀和尚了,就保你国泰民安:
“自经我过,可改号‘钦法国’,管教你海晏河清千代胜,风调雨顺万方安。”
你看,你文殊菩萨不过是泡了三天澡,身子就这么金贵?人家那九千九百九十六名和尚的命,就不叫命了,就不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了?
还有那比丘国国王,这国王可是妥妥地昏君,每天不干正事,还想长生不老,吃小孩子心肝,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跟观音菩萨交情甚好的南极仙翁亲自到他宫里,跟国王一起吃饭,临走了还送他三颗宝贝枣子,吃了就能益寿延年:
“我这衣袖中,只有三个枣儿,是与东华帝君献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罢。”
八、
但这些国家结局还算可以,至少国王都保住命了,国家都保住基业了,但取经路上有一个特别信佛的国家,情况就不妙了!
这个国家就是舍卫国,后来被天竺国吞并了,这个典故还是唐僧在布金禅寺提到的,他说这莫不是舍卫国?
和尚们搭话,确实是,不过现在已经衰落了:
“这寺原是舍卫国给孤独园寺……因是给孤独长者请佛讲经,金砖铺地,又易今名。”
既然为了请佛讲经,都金砖铺地了,为什么佛祖不保佑他们,最后却被天竺国吞并了呢?
答案就在如来佛祖亲口说的话中,当时孙悟空质问佛祖,为什么传经还要人事,结果佛祖就说了: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看了没有,只不过跑人家家里念一遍经,就要收人家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这可是天文数字,一笔巨款,就这,如来佛祖还嫌卖贱了呢。
再富裕的国家,也禁不住这么糟蹋钱啊,还动不动佛靠金装,舍卫国怎么会不衰败,钱都被佛祖拿走了,老百姓吃啥?
同样是在布金禅寺,还躲着一个天竺国公主呢,她为啥要装疯卖傻呢,就是为了躲和尚:
“那女子也聪明,即解吾意,恐为众僧点污,就装风作怪,尿里眠,屎里卧,白日家说胡话……”
这可是灵山脚下哎……
九、
由此,我们通过细读西游记原著,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来佛祖要传经到大唐,就是相中了大唐的钱!
说白了,他那点经书,根本吸引不了正常人,人家大唐国泰民安,信你那玩意干嘛,钱多烧得慌吗?
这才是,观音菩萨跟惠岸行者在大唐长安城沿街叫卖袈裟,遇到两个愚僧,问人家买不买,人家当场就喷她:
“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
没办法,佛祖只能玩硬的,硬逼着人家信佛家,不信的话,就搞你,于是唐王李世民就莫名其妙地走了一趟地府,吓得够呛。
实际上,从当初如来佛祖给观音菩萨三个箍儿也能看出来,佛家就是那么回事:
“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你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即使我(杨角风)一再强调,我不过是评论西游记这部小说,真不是诬陷真正的佛教。但他们不听,还是一个劲地讲,你会遭报应的,会下地狱的……
我又没干过坏事,一心向善,若什么时候佛祖真显灵,若能把世界上那些真正的恶人处理完了,我情愿受罚!
所以,如来佛祖的经书真没啥用,信他的国家都遭殃了。若想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就得跟大唐一样,君王治国有方,海晏河清,臣子也给力,老百姓自然就能安居乐业。
其实大家用脚指头想想也清楚,大唐是最有钱的,那些妖怪们为什么非要缠着一个个弱国坑呢,就没想过来大唐忽悠一下李世民?
原因就在于此啊,这里,没有他们生存的土壤,所谓西方的价值观在这边水土不服啊。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乌鸡国一样,自己国家治理成那个鸟样子,凭什么对大唐指指点点,说人家奇穷无比呢?
若真信了他们这些鬼话,那么,舍卫国,还有狮驼国,这就是下场啊,一个亡国,一个亡民……
再说第二个:黑熊精一心向佛,为何未能加入取经团队,却成了守山神?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妖怪,说他特殊是因为,他主观上就不存在刻意阻拦取经的想法!
既不想吃唐僧肉,也不想跟唐僧成亲,更没有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而且是偶然间,见到观音院起火,前往救火时发现了一件佛衣,随后便据为己有,由此引发了跟孙悟空的一系列争斗。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他明明是从观音院金池长老的屋子里偷走的袈裟,为什么后来还故意给金池长老下请帖,让他来赏鉴佛衣呢?以及,后来在跟孙悟空的几次战斗中,为什么处处小心,生怕伤到孙悟空?
甚至到最后他竟然被观音菩萨收走,当了守山大神,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奥秘?
一、
整部《西游记》,把所有的神仙也好,妖怪也罢,全部盘点一下,就会发现黑熊精其实跟孙悟空非常像!
黑熊精出场的时候,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碗子铁盔火漆光,乌金铠甲亮辉煌。皂罗袍罩风兜袖,黑绿丝绦麃穗长。手执黑缨枪一杆,足踏乌皮靴一双。眼幌金睛如掣电,正是山中黑风王。”
这种装扮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熟悉的感觉?
没错,当初花果山的美猴王孙悟空,也有一身类似的装备:
“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手持如意金箍棒,脚踏藕丝步云履,眼睛也是炯炯有神放金光。”
他们俩不仅装备类似,连能力都差不多,黑熊精也是整部《西游记》中,不依靠法宝,单枪匹马对战孙悟空而不落下风,甚至更胜一筹的妖怪。
孙悟空在求助观音菩萨之前,一共有两次对战黑熊精,第一次对战,就被人家鄙视了。俩人一见面,孙悟空就骂骂咧咧的,将人家八辈祖宗都关心了一个遍,末了黑熊精也不恼,也不直接开战,而是问了一句:
“我不曾会你,有甚么手段,说来我听。”
等到孙悟空巴拉巴拉猛夸了自己一顿后,黑熊精沉思片刻后,突然来了一句:
“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
得,孙悟空一听这话,急了,举棒就打,黑熊精却不紧不慢地从容应对。
二、
其实我们不论“偷袈裟”这个行为,单看这两场战斗,不管是从实力上,还是从气势上,以及行为上,孙悟空都输了!
黑熊精除了一开始问了一句,难道你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弼马温外,后面跟孙悟空的对话中,都是称呼他是孙行者:
“孙行者,我两个且收兵,等我进了膳来,再与你独斗。”
结果孙悟空上来就是一句:
“你这个孽畜,教做汉子?好汉子,半日儿就要吃饭?”
其实孙悟空跟黑熊精整个交谈及对打过程,黑熊精都是相当有礼貌的,倒是孙悟空一口一个老外公,一口一个孽畜,一口一个我儿子:
“你这个作死的孽畜……教他快送老爷的袈裟出来……”
“快还你老外公的袈裟来!”
“我儿子,你站稳着,仔细听之。”
而且整个对战过程,黑熊精明显是进退自如,打累了就撤,简直是手拿把掐啊:
“今日天晚,不好相持,你去,你去!”
这么厉害的一个妖怪,在面对观音菩萨时,却丝毫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要知道后来菩萨收红孩儿的时候,可是没少费功夫。
而且,黑熊精对观音菩萨相当尊敬,菩萨一现身,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奉上袈裟:
“菩萨现相,问妖取了佛衣……”
我们再来捋一捋整个事情的经过:
金池长老派人放火,黑熊精前往救火,发现袈裟在火中燃烧,偷袈裟,一战孙悟空,请金池长老来参加佛衣会,二战孙悟空,观音菩萨前来收回袈裟。
三、
这就是黑熊精整个偷袈裟的过程,但他所做的每一步又都充满着疑问,比如为什么偷袈裟,为什么要请金池长老,为什么一见菩萨就奉还袈裟?
尤其是后来面对观音菩萨时,菩萨还没发话呢,他就先跪倒在地,一拜再拜,嘴里莫名其妙地喊着这么两句话:
“心愿皈依,只望饶命!”
“但饶性命,愿皈正果!”
这两句话是很奇怪的,其实取经路到此为止,所有遇到的妖怪,基本都进了取经队伍,而且全部不离“皈依”二字。
比如观音菩萨去大唐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妖怪沙和尚,当时就问他:
“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
沙和尚说:
“我愿皈正果。”
后来又遇到猪八戒,观音菩萨可怜他没有容身之处,也是劝了一句:
“汝若肯归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
猪八戒自然也愿意啦!
同样,面对孙悟空时,观音菩萨也是一样的说辞,劝他皈依正果:
“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先例在前面摆着,所以黑熊精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贪恋那件袈裟,而是想以此跟观音菩萨搭上话,以便他也能皈依正果,成为取经人的徒弟!
毕竟,唐僧走到观音院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大徒弟孙悟空,这也是黑熊精看在眼中的,甚至于他去救火,从某一方面来讲也是为了去救唐僧。
四、
那么,黑熊精敢向观音菩萨提出愿意皈依,他又哪来的自信心,认为菩萨会收他,并让他当唐僧的徒弟呢?
可以说,相对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来讲,黑熊精反而是佛心最重,最善良,最有文化,且最不像妖怪的一个理想取经人。
黑熊精没有什么劣迹,不吃人,也不祸害百姓,跟观音院的资深院长金池长老关系最密切,经常在一起聊佛法。即使回到妖怪圈,也是妖怪里的一股清流,平时跟“鹤氅仙风飒,飘祆欲步虚”气度不凡的凌虚子,还有“白衣翩翩,饱读诗书”的白衣秀士,在一起谈诗论道,没文化的妖怪,一概看不上。
不用举别的例子,单看人家黑熊精给金池长老写的请帖,足可见黑熊精的文学造诣之高:
“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至期,千乞仙驾过临一叙。是荷。先二日具。”
黑熊精这份请帖很谦卑,讲了观音院前日失火,自己没有救他,但想来,金池长老在自己的指导下,都活了二百七十岁了,会点功夫,不至于被烧死。
事实上金池长老确实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觉得自己弄丢了袈裟,在劫难逃,自尽的:
“因寻思无计,进退无方,拽开步,躬着腰,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
五、
那么,黑熊精真是因为金池长老仙体护身,才选择不救他的吗?
还真是如此,黑熊精一开始跑过去也仅仅是为了救火,为了救观音禅院,并非是为了救金池长老:
“他大拽步,撞将进去,正呼唤叫取水来,只见那后房无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风。”
可是,在他见到房脊上站着的人时,他当时就惊呆了,这不就是孙悟空吗?
这就是他一直在苦苦等待的加入取经队伍的机会,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会坏了孙悟空的好事?
这才是他不救火的原因,但是面对熊熊大火,一件宝贝袈裟却在火里燃烧,这不就是送上门来的可以跟观音菩萨来次亲密接触的机会吗?
后来面对孙悟空几次前来讨要,他都在装模作样地对打,因为他知道,不把观音菩萨吸引来,自己的目的根本达不到。
甚至,为了把自己偷袈裟的事搞得尽人皆知,他还特意举办佛衣会。还特意把观音院的金池长老请来,就是为了扩大消息范围,把观音菩萨吸引来。
为了迎接观音菩萨,黑熊精的洞府也是特意装扮过的,连小妖们面对孙悟空时都自称俺们山洞是仙洞:
“你是何人,敢来击吾仙洞?”
后来观音菩萨跟孙悟空前往后,当时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这是妖仙有分降菩提,弘誓无边垂恻隐。”
六、
随后,菩萨对黑熊精的住处给予了一个高度评价:
“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
其实不仅观音菩萨对黑熊精评价颇高,孙悟空两次跟黑熊精战斗后,也不再小看他,面对唐僧的询问时,他还说这个黑熊精身上没有妖气,不是妖精。
当时唐僧还说,他是熊啊,跟猩猩一样,怎么能不是妖精呢?
孙悟空说了一句,俺老孙不是跟他一样,俺还当过齐天大圣呢:
“老孙是兽类,见做了齐天大圣,与他何异?大抵世间之物,凡有九窍者,皆可以修行成仙。”
那么,黑熊精所做的这一切,观音菩萨都看在眼中了吗?
看在眼中了,当孙悟空前往南海求助时,菩萨就劈头盖脸地批了孙悟空一顿,说他不该卖弄,更不该烧了自己的留云下院:
“行者见菩萨说出这话,知他晓得过去未来之事,慌忙礼拜……”
既然观音菩萨知道黑熊精一心想加入取经队伍,况且其本领也不比孙悟空差,这还是菩萨亲口说的:
“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
为何不要他进取经队伍,偏要他给自己当守山大神呢?
这就是《西游记》的终极奥秘,整部书也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那就是长生不老的秘密!
当年孙悟空为什么要去灵台方寸山学艺啊?
如来佛祖为什么特意提到玉皇大帝经历了多少劫啊?
唐王李世民又为什么能够从地府还阳啊?
金蝉子又为何十次转世啊?
七、
黑熊精跟孙悟空对比,他最大的优势并不是什么有文化,有内涵,有教养,而是他手中握着长生不老的秘方。
黑熊精确实寿命很长,至少他知道,五百年前的孙悟空是弼马温。而且,他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传授给了金池长老,这也使得这个凡人,都能活到二百七十岁:
“只因那黑大王修成人道,常来寺里与我师父讲经,他传了我师父些养神服气之术……”
可是我们都知道,整部《西游记》中,有关长生的秘密提到过很多次。就算是孙悟空已经修炼了长生不老术,也难逃五百年一次的劫难,若是本领强大,确实通过变化之术能躲过雷灾。但一千年后的火灾以及一千五百年后的风灾,是极难躲过的。
目前已知的可以延缓灾难降临的方法有如下四种,吃蟠桃、吃人参果、吃仙丹,以及金蝉子肉。
而这些方法中,除了仙丹是可以修炼的外,其他三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没有一定的本事极难拿到。
当初孙悟空被玉帝派去看守蟠桃园,其实就是为了争夺这种稀缺资源,最终的结果却是蟠桃供应大幅度减少,这也导致西天极乐世界面临了大劫难。
看西游记原著,会发现灵山有一个很奇怪的会议,在几百年前举行过一次后,就几乎没再办过了。
那就是盂兰盆会,那次会议,镇元大仙参加了,还接了金蝉子递过来的一杯茶,毗蓝婆菩萨参加了,但那之后她就隐退了。
八、
其实,盂兰盆会,就是灵山面对劫难时,商量怎么度过难关!
天庭那边没有指望了,为此,如来佛祖还特意找来镇元大仙,想问问他的人参果能不能在灵山种几颗?或者有没有其他办法,增加五庄观人参果的产量以及生产周期?
可惜,没用,最后是金蝉子主动站出来,愿意奉献自己的十世肉体,以保证灵山度过难关。
这才是镇元大仙敬他是条汉子,人参果熟了后,刻意请他吃的原因。当然,毗蓝婆菩萨是反对吃金蝉子的,为此退隐了山林。
所以,这么多年来,灵山一直在寻找第三种救命良方,那就是炼丹术。
为什么后来灵山派出那么多大神围捕牛魔王啊,就因为牛魔王也掌握了炼丹术,这也是为什么孙悟空六个结拜兄弟,就他活了下来的原因所在。
书中就有记载,当时玉面狐狸被追得满头大汗,进屋一看,牛魔王就在研究炼丹术呢:
“却说那女子跑得粉汗淋淋,唬得兰心吸吸,径入书房里面,原来牛魔王正在那里静玩丹书……”
黑熊精也是一样的,他可不仅仅是接受其他妖怪送他的仙丹吃,他自己的洞府也是有丹房的,当初请金池长老参加佛衣会,举办地点就是丹房:
“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
而黑熊精在观音院跟金池长老研究长生不老术,观音菩萨是看在眼中的,这也是她纵容金池长老胡作非为的原因所在,毕竟他是试验品。
而黑熊精的炼丹术,其实并不高深,说白了就是类似于电影《肉某团》里面的人妖,取了身边人的寿命,放到自己身上。
九、
不信的话,可以看看金池长老,他平时睡觉,身边都是谁在伺候?
“只见那后面有两个小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
“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羊脂玉的盘儿……”
“小幸童也不知为何,却去报与众僧……”
更蹊跷的事情还在后面,黑熊精被观音菩萨收为守山大神后,从那时候开始计算,九年后,唐僧师徒就到达了通天河。
而通天河吃童男童女观音菩萨的宠物金鱼精,啥时候来的呢?
“那妖邪乃九年前海啸波翻,他赶潮头,来于此处……”
大家要记住,观音菩萨所在的南海在凡间,并非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金鱼精九年前就不见了,观音菩萨还跟孙悟空说,他日日浮头听经呢,这不是骗人?
更重要的是,观音菩萨没有梳妆打扮就急忙去收金鱼精,而且念了七遍“死的去,活的住”把通天河的生灵全灭了,一个活口都没留,弄得下水找师傅的猪八戒和沙和尚都很纳闷:
“原来那里边水怪鱼精,尽皆死烂。”
更蹊跷的还有,这之后又过了三年,唐僧师徒到达了要吃一千个小孩子心肝的比丘国,而比丘国的妖精啥时候来的呢?
正好又是三年前:
“此国原是比丘国,近有民谣,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样,携一小女子……”
而南极仙翁,就是替观音菩萨送子给殷温娇的,后来他们还在五庄观聚过一次,好好研究了一下人参果的原理。
推断到这里,我已经冷汗直流了……
当然,还有很多秘密,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查看历史文章!
史记带秦字的诗句?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话: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