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在上海,上海人和广东人谁更内向啊?
北京人是心理和实际上的国际化,广东人对待外界事物的看法是国际化的心理,上海人是借钱买件高档衣服--装成国际化的样子
大家知道老一代的上海人怎么看待江苏人吗?
老一代指解放初时期的人,還是讲50年代出身的人。請查下历史清朝上海归松江府,解放后上海郊区都属江苏省。文改革初期上海郊區10个县。上海、宝山、嘉定、川沙、南汇、松江、奉贤、金山、青浦。其中絕大多數縣是五十年代从江苏划过去的。所以讲其實那時候上海郊區很大,也就是說上海郊區是原著民。城区是移民多,所以上海郊区人同苏州人沒区別,不存在高低之分。上海近郊县種蔬菜和經濟作物多,收入高而且在凭票購物年代享受到好处比江苏農民多,相信对富裕。城区在不断扩大中,解放初城区居民來自江浙多。浙江的到上海学徒經商的相对多些,江蘇近沪的經商学徒通婚的多,隨近代工业发展和蘇北戰爭拉鋸和灾荒影響到上海做工的多。上海城区土著和移民中成功人士看不起外地人,通称乡下人。对左邻右舎也有鄙称,小宁波、苏北佬都会隨口而出。所以三、四十年前,上海輕工业发达,上海商品品質优良受各地歡迎。上海人老三让各地人所厌,但上海人對近沪的江苏人还算客氣。在知青上山下乡年代,上海人有个蘇锡常的农村親戚、那不是祖上燒高香。就是今天這些地方,也不比上海有农村的县区差。江蘇人值得受人尊敬!
为什么我在浙江以北几乎见不到广东人?
这个是不对的。 上海是在长江入海口,也是长江的南面,浙江也是在长江的南面,许多的区域更是在上海的南面。 所以,既然你说~广东人说的~上海都属于南方了,那么浙江更不是属于北方的,
上海发展起来是靠广东吗?
上海发展起来不靠广东。
上海的发展,首先是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在上海有黄浦江,长江二大河流联通大海。海运河运比陆运要节约成本,时效也快。再加上上海有深港口,大型的船只可以进出。以及国外海运进入中国后,可以通过长江黄浦江进入内地,直接带动经济发展。
为什么有人说广东是中国近代出人才最多的省份?
这问答,我是这么看的。个人不敢称最多,但是当你翻开中国近代史那一页起,关于广东的篇幅是相当的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三元里抗英事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起超发起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再到广东成为北伐军的大本营。关于广东的事件,每一次都会波及全国,影响深远。
因此在近代史上,有句名言:“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么讲广东人为什么具有革命思想?
一: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广东人不光在奋勇自发抵抗外国入侵者,同时也看到西方势力坚船利炮和火枪的优势。就会有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
二:作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广东人,由于广东是开外贸易的前沿阵地。在当时闭关锁国的大背景下,只有广东人才与外界有密切的来往。正是他们才最为了解西方世界,得风气之先。
三:正是康有为、梁启超,包括早期的孙中山,都是抱着启蒙、改良、变法去学习西方有些有益的东西,来改变这社会。正是孙中山认识到,这是个无法搀救的腐朽政权,才决心去推翻它,去创造个进步、强大的大同社会。
四:广东人的革命意识之强,也与地处岭南,远离政治中心有关系,这也给革命思潮提供了土壤。距离港澳又近,有风险对可去香港避避风头。
所以在近代,广东是名人辈出之地。一个要了清朝半条命的洪秀全,尽管他被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此人最具革命行动,也不可否认,他确实推进了历史进程,出发点也是打造均平的社会制度。
中山先生的功绩就是,在他领导下推翻了清政府,终结了数千年来封建王朝统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是一代伟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父。
而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代表着维新思想。也是在中国危亡之际。敢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国存的历史重任。具有爱国意识和品质。
同样的爱国,还有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邓世昌。作为致远号舰长,在致远号遭受重创,炮弹打光的情况下,敢英勇无畏去冲撞日舰,以图同归于尽。可惜致远号被日军击沉。坠入海中时,邓世昌本能得以幸存,只是抱着“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以死报国!
同样的广东抗日将领,不光有我们尊敬的叶剑英元帅;还有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同时请记住十九路军的蔡廷锴,是十九路军让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没有待逞;广东韶关还有出了位抗日“战神”薛岳。是他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同是韶关人的抗日将领张发奎,率部也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抗日战役。
广东近代的名人,确实不胜枚举。我期待读者可一一列举而出,让大家一起了解广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