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的后人,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
崇祯十七年(1644),大顺政权的建立者"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百般无奈之下,最终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
不久,明朝的皇室宗族和大臣们逃到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并坚持了近四十年。
无奈,随着北方清兵的步步紧逼、朝廷自身的权力斗争,南明被清朝夺去大片土地,到最后只能退守西南。
永历十三年(1659),清军攻下昆明,南明末帝永历帝只好逃往缅甸,明朝实际上已然灭亡。
三年后,缅甸王迫于清朝的压力交出了永历帝,将他献给了驻守西南的平西王吴三桂。
据说,吴三桂将永历帝用弓弦勒死于昆明篦子坡金蝉寺,后改名为"升平坡"。那么,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如何评价永历帝呢?
关于永历帝的遗言,民间有着许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永历帝在死前高喊:"宁死荒郊,勿降也!"意思是说,宁愿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鉴于永历帝被处死时身边只有同样准备引颈受戮的亲属们,他所说的这句话似乎缺少一个接受命令的对象,所以并不是很合逻辑。
其实,据清初文人叶梦珠所写的《续绥寇纪略》记载,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永历政权的抗清名将李定国。他在作战环境恶劣的西南地区坚持抗击清军近二十年,最终于永历帝身死的第二年死在位于今澜沧江以西地区的勐腊。他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及将士嘱咐道:"宁死荒外,勿降也!"
关于李定国的遗言,有人称其实是:“宁死荒徼,毋降也!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天不佑汉!”
最终,除了李定国降清的次子李嗣兴,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都死于和清军的战争。他的部队中许多人坚决不降,有的死于战事,有的逐渐在缅甸开枝散叶,成为了当地的居民。
另一种关于永历帝遗言的说法,见于《阳秋杂录》。
原文写道:"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
按照这一说法,永历帝先是询问吴三桂的身份。又责问他是否是汉人,是否是大明臣子,为何要甘愿当汉奸?背叛祖国辜负君王,做出这些行为,他良心何在?
说完这些话,惶恐愧疚的吴三桂已经面无人色。
责备完后,永历帝这才冷静下来,平淡地询问,他作为一个北京人,能否回到明代历代帝王所葬身的陵寝。吴三桂当时答应,却并没有兑现承诺。
天启三年(1623),永历帝朱由榔出生于北京。四岁时,他的父亲朱常灜被册封为桂王,前往位于今湖南衡阳的衡州就任。
崇祯六年(1633),十岁的朱由榔被封为永明王。十年后,李自成攻打湖南,朱由榔在逃跑途中与父亲失散,被起义军抓住。不过好在义军中有明朝官员潜伏,朱由榔才得以被送到广西梧州与父亲重聚。南明隆武年间,朱由榔的父兄都相继去世,朱由榔继任桂王。
隆武帝被清兵杀害后,南明的东南大部地区也宣告失守。朝中较有权势的瞿式耜、丁魁楚等人按照皇位继承原则,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监国。
不过,在清兵的步步紧逼下,南明朝廷只得在十几天后放弃广东,集体逃往了广西。
当年十一月,大学士苏观生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朱由榔不甘示弱,率众返回广东也登基称帝。
一时间,南方并立着绍武、永历两个政权。而清军则黄雀在后,偷袭了广州,并逼得绍武帝自杀。
不愿步后尘的朱由榔再度逃回广西,又辗转多地,十分狼狈。
广西沦陷后,朱由榔逃往贵州,随后,李定国又将他护送到了昆明。
永历十二年(1658),云南也被清兵攻入。朱由榔逃入缅甸境内,又在缅甸王莽达被其弟莽白所杀后,被送到吴三桂手中,最终身死。
纵览朱由榔的一生,他有福气被拥立为帝,却无福行使几乎任何作为皇帝该有的权力。一方面是大明王朝以无力回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担当中兴之君的责任。
真的有灵魂伴侣吗?
从来都不相信什么灵魂伴侣,所谓灵魂伴侣都是自欺欺人的。
灵魂伴侣:指精神伙伴、心灵伴侣、灵魂伴侣、知己;相爱,相知,相伴的人;配偶, 对手,助手;使配对,使一致, 结伴;成配偶, 紧密配合。
说白了就是精神恋爱,没有肉体没有性没有睡在一起的伙伴。如果你长期思念一个人,无数个夜晚吞噬你的心,而只想跟他(她)做心灵沟通?
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就是想睡她,才会去种种手段,各种套路去追,去赢得她的芳心。如果他对你身体不感兴趣,他会去追你?他会舍得为你花钱?做梦吧,男人不是为了得到你,他跟你聊天说话都懒得去。
女人喜欢一个男人,对男人感兴趣,也会情不自禁的做出各种诱惑动作,比如约会穿漂亮色衣服,化妆,喷香水为了就是吸引他的注意。去关注对方的一切。如果对你不感兴趣,她会说:咱俩不可能,但是可以做朋友,做灵魂伴侣。这都是虚头,给你做灵魂伴侣,你跟她说话半天回复一句“哦”“嗯”。过不了几天你自己都不去要什么灵魂伴侣了。
没有性的爱情是有缺憾的,也是不完美的,不要相信什么灵魂伴侣,还有的男女之间存在友谊吗?告诉你不存在。花儿有水才会盛开。
一个女的再丑,只要把你放男监狱里你就是女皇般的待遇。因为这些男人想战胜所有对手跟你交配,这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本能。
所以灵魂伴侣都是假象,也是不存在的!
张作霖是如何免掉冯德麟兵权的?
在冯德麟下野后凡是去见张作霖则必须在长袖中私藏一支手枪,两人作为结拜兄弟,为何最终会落得如此局面?
民国元年(1912年),作为地方武装的巡防营被改编为国家正式军队陆军,巡防营中的首领张作霖和冯德麟分别担任27和28师的师长。
虽说都是师长,但张作霖的27师被命驻扎奉天城内,反观冯德麟的28师则是驻扎在城外的北镇当中,虽然权力相同,但因为地界的不同相当于是张作霖吃肉冯德麟喝汤。
同为绿林出身的冯德麟自然是不满这种局面的出现,于是便坐拥北镇跟张作霖明争暗斗,两人之间互有来回不相上下,但直到段芝贵的出现让这两兄弟瞬间统一战线对付外来人员段芝贵。
1915年段芝贵被袁世凯调往奉天执掌东三省职务,张冯二人对这个职位也是垂涎已久,但由于段芝贵是袁世凯眼前红人,所以只好想办法将段芝贵排挤出奉天。
在段芝贵来到奉天的第二年,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对于段芝贵来讲这是一个坏消息,但对于张冯来人来说则是天大的好消息,为了将段芝贵撵走,两人还特意演了一出戏。
先是在某一天晚上,张作霖特意让部队连放空枪,随后便跑到段芝贵处并告诉他,冯德麟正带领他的28师进城,目的则是要惩办你段芝贵。
在段芝贵恐慌之际,张作霖告诉他,自己虽然无法阻止冯德麟的部队,但是却可以在他部队来临之前将你悄悄送走,随即段芝贵便在张作霖的保护下坐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
段芝贵走了倒没什么,但是一同带走的还有上百万的军饷和军火,这让张作霖和冯德麟如何能轻易放他离开。
在火车途经沟帮子车站的时候被冯德麟派遣的团长拦下,该团长明确表示要抓住段芝贵进行惩办,负责护送段芝贵的孙烈臣出面将此事拦下。
最终孙烈臣表示在张作霖的一番运作之下,你段芝贵可以走但这批货就必须上交了,段芝贵也因此对冯德麟恨之入骨。
在段芝贵回到北京后便向袁世凯禀告了冯德麟的所作所为,在狠批段芝贵的同时则是对张作霖大肆嘉奖,可怜的段芝贵还不知道自己从始至终都是被蒙在鼓中。
但令冯德麟没有想到的是,后来袁世凯为了图方便直接将张作霖任命为奉天巡按使负责督查奉天军务,这就相当于是一下子让张作霖在奉天可以只手遮天,张作霖之所以能被封为巡按使,其中还有段芝贵不少的功劳。
也正是因为段芝贵从中作梗所以冯德麟只是被封了一个军务帮办,相当于是张作霖的副手,这让冯德麟对此十分的不满意,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会乐意?
为了表示自己的抗议,冯德麟拒绝任职军务帮办,张作霖为了让冯德麟任职甚至连老大哥马龙潭都请了过来,但冯德麟就是不吃这一套。
一边拒绝张作霖的任职邀请,另一边则是多次电报袁世凯希望其能给自己不弱于张作霖的权力,但袁世凯对此一口拒绝。
最终还是张作霖低头这才暂时达成了和解,但冯德麟可不会就此甘心,进入奉天后转头就在张作霖的将军府对面建立办事处,并向张作霖提出多个条件。
张作霖自然不满冯德麟的作风于是矛盾再度发生,上面为了调解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是煞费苦心,先是袁世凯让部将出面调解,袁世凯去世之后段祺瑞有派人前来调解,但无论谁过来都是无功而返。
为了超越张作霖并将其顶替掉,冯德麟陷入了魔怔当中,竟然开始想着如何另辟蹊跷,1917年6月张冯两人同时收到了来自张勋复辟的邀请。
张作霖凭借着过人的眼光断定此事必然不会成功,便直接无视掉了这封电报,反倒是冯德麟对此则是抱有希望。
因为在他眼中自己帮助张勋复辟并表示效忠,那么复辟成功后自己则必然会超越张作霖从而掌控东北,于是对于复辟一事冯德麟积极参加。
最终事态果然朝着张作霖预想的方面发展,还没等冯德麟笑太久便传来共同抵制复辟的消息,这让参与复辟的一众人员成为了过街老鼠。
冯德麟也是察觉时机不对连忙跑回东北,但可惜半路在天津就被曹锟的部下所发现,从而直接被扣留在当地交由段祺瑞处置。
没过多久冯德麟便因参与张勋复辟而被剥夺一切在身职务,并交由法院进行严惩,此番下来冯德麟就算不是死刑也最起码得是一个无期。
虽说张作霖同冯德麟斗了大半辈子,但不管怎么说两人曾经还是相互扶持的结拜兄弟,如果没有对方的话别说是这东北王,能不能在乱世中苟活下来都是一回事。
于是张作霖在得知冯德麟将要被严惩时及时出面,先是去找了段祺瑞,随后又联合马龙潭和吴俊生以及其他东北军旅人员来为冯德麟求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段祺瑞便以证据不足为理由将冯德麟释放,虽然冯德麟就此捡回一条小命,但手中大权几乎被全部剥夺,张冯之争以张作霖胜利而宣布结束。
此时的他已经不具备再跟张作霖继续斗下去的实力,于是冯德麟便利用自己的财产开始参与到工商业建设当中,并将自己的儿子冯庸给培养成了一位栋梁之才。
值得一说的是晚年冯德麟除了要事之外几乎从不去沈阳跟张作霖见面,而每次只要见面则必会在长袍中藏下一支手枪,由此可见冯德麟内心对张作霖的疑心依旧存在。
曾经宛如亲兄弟的结拜兄弟,在经过权力的洗礼后竟然落得这么一个结局,也不知道对两人来讲是好是坏?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诸位啦~
湖南有哪些名人?
湖南人到底有多厉害,湖南有哪些名人?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湖湘文化”之说。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蔡伦(东汉)
蔡伦是古代湖南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本为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人,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
近现代湖南的人才更是不计其数,主要有以下代表(按年代排名):
曾国藩 (清朝)
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 谥文正,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左宗棠(清朝)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魏源
魏源,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
第一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第一完人刘少奇
刘少奇,湖南省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十大元帅之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彭德怀,湖南湘潭人,共和国元帅。
贺龙,湖南省桑植县人。
罗荣桓,湖南省衡山县人。
十大将军之六:粟裕,陈赓,许光达,黄克诚,肖劲光,谭政。
粟裕,湖南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陈赓,湖南湘乡人。
许光达,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人。
黄克诚,湖南省永兴县人。
肖劲光,湖南省长沙人。
谭政,湖南湘乡人。
另外,湖南还有王震,杨得志,宋时轮等19位开国上将。
57位上将,湖南19位
177位中将,湖南45位
第一好人雷锋
猛人谭嗣同
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寿命最短?
曾国藩小时天赋不高,有一次好长时间背不下一篇短文章,气得躲在房里偷听的贼都忍不住出来笑他笨,随后背了一遍文章弃之而去。但后天却通过百般努力,终于成为晚清一代名臣。一、晚清四大名臣都是谁?
1、曾国藩。2、左宗棠3、李鸿章。4、张之洞。以上四人被称之为晚清四大名臣。也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二、四大名臣的生平和阳寿:名臣之一: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20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享年61岁
名臣之二: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享年78岁。
名臣之三: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 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74岁。
名臣之四: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享年72岁。
由此可见,四大名臣中,寿命最长的人是李鸿章,活了78岁;寿命最短的人是曾国藩,仅仅活了61岁。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午饭后在花园里散步突感头晕不适,进屋休息后不到一个时辰便与世长辞。
曾国藩与其他三人背负同样的重任,面对同样的领导,为什么曾国藩活了61岁命最短呢?根本的原因是他的身体素质最差,后天用脑过度有关:
三、曾国藩其人:据说曾国藩小时候脑袋瓜比一般人都要笨,天赋比同龄人要低,甚至经常被人耻笑为“愚蠢之辈”,有时哪怕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辛苦念上几十遍还记不住,更背不下来。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又在家读起了书,时候不早了,但是他感觉这篇短文章不错,就想把这篇文章背下来。恰在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想偷东西,这贼想等这个读书人读完会背文章睡觉后动手。谁知曾国藩念了几十遍还没有将文章背下来,曾国藩有个死脾气,背不下来就是坚决不睡觉。就这样读来背去过了一个时辰,还是没将文章背下来。
他到不急,但是那个贼却急了,实在是受不了了,他就从梁上跳下来,然后就冲着冲曾国藩一阵大喊道:“我还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人,我躲在那里听了都会背了,你还读什么书,简直是浪费时间”,然后将那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所以说曾国藩是死的早,是笨死的原因。
国潘虽笨,却能做到笨鸟先飞,读书勤奋,坚持不懈,结果以勤补拙,别人读三遍能记住,他就读十遍几十遍;别人五更起床,他就三更,总是付出比别人多。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步入仕途后,对待工作也是丝毫不能怠慢,干好任何一件事必须亲历而为,反复研究推敲,确定有把握后采取行动,以至于用了大量的脑力,所干之事要比其他人劳累的多,虽然同为四大名臣,他的付出肯定是其他三人的好几倍。身心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油尽灯枯,一生的能量燃烧完了,就再也撑不下去了。所以有人说,曾国藩之说以死得早,根本原因还是累死的。
脑力的劳累自然会影响体力的透支,以至于曾国藩三名十来岁就开始产病在身。三十一岁就感到经常耳鸣,深感身体疲惫。三十三岁就有失眠习惯,而且还有吐血现象。三十六岁因眼花就带上了老花镜。以后又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夜间奇痒无比,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步入中年的曾国藩更是多疾病缠身,自己都经常自叹全身是病。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药罐子,他的一生中几乎有一般时间在和病魔做斗争,吃过的药比他打过的仗还多。所以说他死得早是被病死的。
曾国藩从道光十二年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到道光三十年的“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再到咸丰元年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的三次屈辱。还有从第一次是靖港兵败跳水自杀,到第二次是湖口惨败的在一次跳江,再到第三次是祁门被困后拔剑自刎的三次自杀,说明曾国藩的气急败坏性格倔强,所以说曾国藩短命是被气死的。
在公元1864年天京(今南京)陷落,曾国藩的湘军进城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与女子就抢。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断流。据历史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这次屠杀,是历来南京灾难中最惨烈的一次。屠城、焚烧城后,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所以说曾国藩是杀人太多遭受报应早死。
四大晚清名臣中,虽然曾国藩的寿命最短,但是四个人的具体功绩上来分析的话,曾国藩率湘军,李鸿章创淮军,左宗棠督楚军,三人都是平定太平天国的中兴之臣,所以三人都有封爵。在官职方面其实都相差不大,都是同一个级别。但以曾国藩为功劳最大,所以封一等侯,其次是左宗棠,因其平定陕甘、收复新疆,所以有一等伯晋封二等侯、并谥文襄,李鸿章的军功稍微次一点,张之洞则没有什么军功。
写在最后:当然,四大名臣的阳寿各有不同,但不能以此相比谁得寿命长谁得寿命短,对于生命的长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没有共性可比。因为每个人的家庭出身、家庭条件、生活水平、精神状况、思想负担、工作状态等等因素都有不同,任何一个因素不同必然会影响其他因素和身体健康。尤其是过度的脑力透支,势必会带来其他各项身体机能的衰退,就会影响到人的最终寿命。所以,不同性质的个体是无法进行相比的,如果真的把四大晚清名臣寿命来比的话,曾国藩寿命最短的原因也只能如此了。无论这几位大臣的功绩和爵位排名如何,他们都曾为中国的晚清朝廷做过很大的贡献。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即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