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作者是谁,书法家对他的笔法章法解读很多?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如果按照历代书法家们对《兰亭集序》的解读,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读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
据说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时候,甚至是有点醉了的时候写《兰亭集序》的。《兰亭集序》不但字好,而且文章内容也好,也是至今流传的千古美文。
王羲之喝了酒不是那么清醒的状态,能够写出这么一篇文章,并且字也写得这么好,所以他就是书圣。更不要觉得王羲之书法理论不强,千万不要以为王羲之如果想要思考想的不够多。
虽然有些人解释《兰亭集序》,看上去非常的夸张,甚至有些词汇云里雾里的,如果说是“书法方面的干货”,没有人有王羲之的多。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写字是肌肉记忆,需要大量的练习的积累。就算有点醉,就算脑子在思考写一篇千古流传的美文,手部肌肉都能条件反射,“不需要思考”这个字怎么字,自然而成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目前我们看不到王羲之的书法评论文章,不过相传有一些书论和王羲之有关。
现在有些人,非常热衷寻找历史遗珍,寻找王羲之所写的书法相关的著作。
现在有一些人觉得《笔势论》是王羲之所写,这个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并且还相传: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启发王献之,引导王献之学习书法。
还有各种历史的考据:《笔势论十二章》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载于唐代韦续《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王羲之是书法的宝库,不少人在书法方面,想要依托王羲之获得名声。
一人有感有些人对于王羲之在不那么清醒的状态下,写出《兰亭集序》理解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
因为王羲之有能够写出《兰亭集序》的实力,才有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写出《兰亭集序》。而不是因为只有自然而发才能写出《兰亭集序》,因为有王羲之才有《兰亭集序》。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写字是肌肉记忆,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书法理论和大量的练习同样重要。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2月14日。
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作品?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兰亭序》历来被认为是绝代佳品。据说,王羲之很满意这部作品,将它传给了子孙,直到七世孙智永。据说,《兰亭序》真本后来被唐太宗得到,并被带进墓中作了陪葬,后世流传的只是它的摹本。但奇怪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非常喜欢书法,收集了王羲之很多作品,但没有著名的《兰亭序》,这让人怀疑它当时是否存在。所以,历史上先后有人对《兰亭序》的作者提出质疑。清朝的赵魏指出,它的流传本中没有任何隶书遗迹,不符合东晋书法的传统。现代学者李文田认为,传世《兰亭序》的文体是南北朝之后的,不同于东晋时期的汉魏隶书风范;再者,《兰亭序》与王羲之的《临河序》风格差别太大,根本不似一人所作。据此,他认为王羲之不是《兰亭序》的真正作者。郭沫若论《兰亭序》的三大真伪时继承了该观点,他断定《兰亭序》真正的作者是智永。智永是一代书法名师,会做文章,伪作一篇家祖的作品并不难。这样也正好解释,《兰亭序》里为什么没有隶书遗迹却有初唐风范的疑问。
主张《兰亭序》非伪作的观点
不同意《兰亭序》是伪作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它毕竟历经了1000多年,被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等诸多书法大家推崇,如果有假,不可能不被人发现。另外,在东晋时期隶书也并非一统天下,正因为王羲之完全摆脱了隶书痕迹,首次将草楷结合,才能领导隋唐之后的书法风格。所以,我们不能否定王羲之是《兰亭序》的真正作者,而要等待他更多书法作品的出土现世,从而一辨真伪。
兰亭序中的流觞曲水是怎么一回事?
通俗一点说,“流觞曲水”就是古代文人玩的“丢手绢”游戏。
不同的是,今天的小朋友丢手绢,输了的人要唱歌或者学狗叫;古代人玩曲水流觞,轮到自己的时候,要喝酒或者作诗。
流觞曲水的原文出自于晋朝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说起兰亭集序这件事,活脱脱验证了一句老话:货比货要扔,人比人要死。王羲之一行人玩曲水流觞游戏,就是一拨人沿着小溪坐下,从上面往下流放酒杯,酒杯在谁跟前打转逗留,就得喝酒或者作诗。一拨人玩一下午,总共写了37首诗,订在一起做成一个兰亭诗集,王羲之字写得好,大家就委托王羲之写一个序言,想不到37首诗歌烂在了纸上反倒是王羲之喝醉酒稀里糊涂书写的兰亭集序成为了千古名文,再加上王老师一笔好字,竟然成了千古绝唱。 您瞧瞧,这简直就是一张草稿嘛,写错了直接就拿墨水团子给涂抹了。可是那又怎样?类似的还有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上面也是涂涂改改,卷面极不整洁,但是一样是流传千古。插一句话,《祭侄稿》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没有之一。
涂涂改改的《兰亭集序》成为了“天下第一行书”,同样涂涂改改的《祭侄稿》成为了“天下第二行书”!想要写好字吗?大胆的涂涂改改吧!
《兰亭集序》出名之后,就有无数文人用绘画再现这个文学盛会,可是很多画都违背了常识。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考证,指出来很多描绘兰亭雅集的绘画中的错误,主要集中在流觞上面,沙孟海先生说,有的酒杯用荷叶托着,有的用碟子托着,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王羲之自己都说了:永和九年岁在暮春。这时候荷叶根本没有长大,怎么可能托得住酒杯;用碟子在小溪里面也根本托不稳,用江浙这边的俗语叫“托不牢”!当时用的酒杯,应该是一种两边有耳朵的酒杯,这样在水中才能保持平衡,不会随着水流的起伏倾覆。
沙孟海先生这么说是有自己的证据的,因为建国初的时候我们国家在绍兴地区挖掘到了一批魏晋时期的古墓,当时就出土过这种两边带耳朵的酒杯,沙孟海先生也是知情人之一。后来他的一位朋友还委托当地瓷器厂仿制了一批这样的明器,在雅集的时候使用过,沙孟海先生自己就参加过好几回。
其实这个在《逸诗》中早有记载。里面就记载了周公旦宴请的时候也玩类似游戏:羽觞随波。所谓“羽觞”,就是酒杯两旁有耳朵,就像鸟儿有一对翅膀一样。沙孟海先生的描述,跟上古诗歌对上号了!
现在好多地方附庸风雅,模仿了曲水流觞的游戏,有时候还请游客参与表演,可是看起来总是那么闹心,。你看看中间这位,大哥你演戏能不能走心一点,不带帽子的感觉相当不好你知道吗?
再看下面这种,请游客观众参与进来,其实人家现场设置的意境真的蛮好的,用流沙来代替流水,这种做法在日本有专门的流派。可是你看看参与互动的这批观众,拍照片的,玩手机的像什么样子嘛!
总结:古代的流觞曲水,想想都很美;今天的流觞曲水,谁玩谁后悔!赵孟頫的洛神赋不输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钓客一管之见说实话,赵孟頫之才不但不亚于书圣王羲之,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论书法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在书法方面赵孟頫诸体皆擅胜过王羲之!但《兰亭序》是千秋美文记盛事,文人骚客赞誉多!美文书法皆珠玑,故相互相成丶相得益彰!自古至今,无与伦比!所以论书法的影响力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也运也!更何况有千古一帝推崇斯人乎!?
为什么兰亭序是顶级国宝?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